懺雲和尚。蓮因寺開山者、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的創辦人懺雲法師(人稱“懺公師父”)於2009年3月3日凌晨入滅,世壽94。他的離去象徵從1949年遷臺以來,臺灣佛教由“齋教”轉型為正統佛教,60年來深耕臺灣、樹立正法的一個時代,已暫告一段落 蓮因寺座落於南投縣水裡鎮,環境清幽雅緻,佔地不大,但找不到半張紙屑,整體氛圍更無半點俗氣。一磚一瓦、一塑像一字偈,皆流露出宗教化的人文氣息,這與懺公年輕時赴日研習美術、接受薰陶有關。至今他老人家親繪的西方三聖像依然在各個角落流通,他的書法為人所珍藏。 懺公以持戒精謹聞名,何謂持戒?它表現在清晨三點半打板起床、持午(一天二餐)、每日早晚課誦、午後拜八十八佛、傍晚放蒙山施食等。這一切都是終身受持,無一日停歇。尤其他自創的拜佛、唸佛、打坐、繞佛的儀軌,更像花開散葉一般,在全省各個唸佛會推展開來。尤其那“六字佛號”,其曲調如行雲流水,令人聽聞難忘。 懺公與女眾保持距離亦是知名。他與女性對談時經常眼睛下垂,甚少直視;面交物品給他老人家,必須放在桌上由他自取,不可直接遞送。說他迂腐嗎、不合時宜嗎、不通人情嗎?可是為何追隨者毫無卻步?原因無他,正是景仰他老人家“戒律嚴明”的堅持,並對“以戒為師”的信念起深深的認同。約於1996年,懺公終於決定為女眾剃度,並於數年後在埔里建立蓮音學苑作為女弟子修行處,也結束了30年來籌辦女學生齋戒學會,必須到處借場地的流浪生涯。“蓮因”為男眾道場、“蓮音”為女眾道場,二字音同字不同,象徵了懺公的法雨常流,灌注在四眾弟子身上。 民國六、七十年間,懺公與臺北縣土城鄉承天寺的水果師——廣欽老和尚的相交最是為人稱道。當時只要懺公北上,就會號召大眾一起上山向老和尚請益。他們二人語言不通,懺公說起閩南語令人發噱,加上旁人的翻譯,使得每次的盛會既有笑語,又有法益。老和尚一個勁兒地說“多唸佛”,懺公也重複地說“多唸佛”,大夥兒散漫的心又被提起來。後來有幾年時間,懺公經常對女同學交代要多親近九華山大興善寺的住持比丘尼,強調她是個大修行人,以大悲水度生無數。可惜和尚尼平日行事低調,幾乎都是“止語”狀態,甚至連名字也沒有,信眾見了她不知如何親近,只有領了大悲水離去。對於懺公的再三讚歎,實無法感受。筆者心想,如果懺公與這位“無名比丘尼”(學術界對她的稱呼)亦能來個對談多好! 蓮因寺對聯雲:“蓮是藕花、藕為蓮本;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道盡了懺公一生以“蓮花”的清涼無瑕,“因果”的廣被四海為最高準則。“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宿昔”,一個典型殞落了,但他的精神永不消失! 又,印順長老來自浙江、曉雲法師來自廣東、懺雲老和尚來自安東;煮雲師、星雲師、聖嚴師皆來自江蘇;惟覺師來自四川、淨空師來自安徽,他們為臺灣佛教注入了活泉,且已逝者皆葬於臺灣,成為寶島共同生命體的一部分。宗教無國界,更無省籍之分,願這些長老都能庇護臺灣眾生,令諸有情摒棄成見,一起為臺灣前途打拼!
懺雲和尚。蓮因寺開山者、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的創辦人懺雲法師(人稱“懺公師父”)於2009年3月3日凌晨入滅,世壽94。他的離去象徵從1949年遷臺以來,臺灣佛教由“齋教”轉型為正統佛教,60年來深耕臺灣、樹立正法的一個時代,已暫告一段落 蓮因寺座落於南投縣水裡鎮,環境清幽雅緻,佔地不大,但找不到半張紙屑,整體氛圍更無半點俗氣。一磚一瓦、一塑像一字偈,皆流露出宗教化的人文氣息,這與懺公年輕時赴日研習美術、接受薰陶有關。至今他老人家親繪的西方三聖像依然在各個角落流通,他的書法為人所珍藏。 懺公以持戒精謹聞名,何謂持戒?它表現在清晨三點半打板起床、持午(一天二餐)、每日早晚課誦、午後拜八十八佛、傍晚放蒙山施食等。這一切都是終身受持,無一日停歇。尤其他自創的拜佛、唸佛、打坐、繞佛的儀軌,更像花開散葉一般,在全省各個唸佛會推展開來。尤其那“六字佛號”,其曲調如行雲流水,令人聽聞難忘。 懺公與女眾保持距離亦是知名。他與女性對談時經常眼睛下垂,甚少直視;面交物品給他老人家,必須放在桌上由他自取,不可直接遞送。說他迂腐嗎、不合時宜嗎、不通人情嗎?可是為何追隨者毫無卻步?原因無他,正是景仰他老人家“戒律嚴明”的堅持,並對“以戒為師”的信念起深深的認同。約於1996年,懺公終於決定為女眾剃度,並於數年後在埔里建立蓮音學苑作為女弟子修行處,也結束了30年來籌辦女學生齋戒學會,必須到處借場地的流浪生涯。“蓮因”為男眾道場、“蓮音”為女眾道場,二字音同字不同,象徵了懺公的法雨常流,灌注在四眾弟子身上。 民國六、七十年間,懺公與臺北縣土城鄉承天寺的水果師——廣欽老和尚的相交最是為人稱道。當時只要懺公北上,就會號召大眾一起上山向老和尚請益。他們二人語言不通,懺公說起閩南語令人發噱,加上旁人的翻譯,使得每次的盛會既有笑語,又有法益。老和尚一個勁兒地說“多唸佛”,懺公也重複地說“多唸佛”,大夥兒散漫的心又被提起來。後來有幾年時間,懺公經常對女同學交代要多親近九華山大興善寺的住持比丘尼,強調她是個大修行人,以大悲水度生無數。可惜和尚尼平日行事低調,幾乎都是“止語”狀態,甚至連名字也沒有,信眾見了她不知如何親近,只有領了大悲水離去。對於懺公的再三讚歎,實無法感受。筆者心想,如果懺公與這位“無名比丘尼”(學術界對她的稱呼)亦能來個對談多好! 蓮因寺對聯雲:“蓮是藕花、藕為蓮本;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道盡了懺公一生以“蓮花”的清涼無瑕,“因果”的廣被四海為最高準則。“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宿昔”,一個典型殞落了,但他的精神永不消失! 又,印順長老來自浙江、曉雲法師來自廣東、懺雲老和尚來自安東;煮雲師、星雲師、聖嚴師皆來自江蘇;惟覺師來自四川、淨空師來自安徽,他們為臺灣佛教注入了活泉,且已逝者皆葬於臺灣,成為寶島共同生命體的一部分。宗教無國界,更無省籍之分,願這些長老都能庇護臺灣眾生,令諸有情摒棄成見,一起為臺灣前途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