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不羈得有學問

    相信大家在看電視劇的注意到了清朝的軍隊的服飾有所不同,一個前面是兵,一個前面是勇。

    那麼他們有什麼區別呢?

    兵是有正式編制的,吃皇糧的,無論是有沒有發生戰爭,他們都是軍人。

    而勇則是臨時工,在發生戰爭,正規兵應付不了的時候,國家就會臨時徵兵,戰爭結束後就遣散回家,各找各媽。

  • 2 # 方圓歷史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有時候我們把一些事情稍微往細點剖析,你就會發現裡面會有很大學問,下面說說兵和勇的區別。

    1、兵和勇可以追溯到三國甚至更久,不可單單談到清朝。

    2、兵即官兵,勇即鄉勇。怎麼說呢?我們都知道自然不會有官勇之說,勇士倒可有,但人人都可成為勇士,這是從語言習慣而言的。

    3、從規則制度講,官即制度化的,鄉是什麼,即因戰爭需要臨時組織起來的有作戰潛力的鄉民,就是所講的鄉勇。三國劉關張桃園結義後所組織起來的隊伍其實就是勇,就是對付黃巾起義需要。

    4、從作戰能力而言,兵比勇自然要強得多。

  • 3 # 九州龍淵閣

    清朝的兵我感覺應該是區分滿漢的一種標誌之一,兵應該指滿八旗兵,勇應該是指漢八旗的兵。(看康熙王朝發現的,僅代表個人觀點)

  • 4 # 靜說歷史

    在清代題材的電視劇裡,我們經常看到兵卒穿著軍服,軍服上面有字,有的是“兵”,有的是“勇”,為什麼同樣的軍服上面的字不一樣呢,有什麼講究嗎?

    一個老兵曾經說:“別看只有這一字之差,待遇相差太多,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其實裡面的學問可大了。“兵”是國家常備的武裝力量,也就是正規軍的意思,這個正規軍分為兩個,一個是八旗軍,八旗軍可不僅僅是滿八旗,還有蒙八旗、漢八旗,他們都是大清的正規軍力量,直接隸屬皇帝,一個是綠營兵,是漢人軍隊,但地位不如八旗兵高。它的存在是彌補滿人軍隊的不足,它是大清入關後,收編的漢人軍隊,有的是招降來的,有的是新招的農民,成分比較複雜。

    八旗制度是兵民合一的,極大節約了社會資源,這個制度是努爾哈赤創立的。早在明萬曆年間,有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萬曆43年又增設四旗,這就是八旗的雛形。

    說完了八旗軍,再說一下綠營兵,這是漢人的軍隊組織,也是在滿清叱吒軍事舞臺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綠營兵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又叫綠旗兵。雖然地位沒八旗軍高,但人數比八旗軍多得多,雖然八旗軍被分配在最好的位置——京師,衛戍京師,負責京師的安全,為最精銳的正規軍力量;但平叛什麼的,還得指望綠營兵,綠營兵遍佈全國各地,人數要比八旗軍多幾十倍。

    八旗軍是從八旗子弟中挑選出來的,八旗子弟出身都很好,養尊處優,這些兵源倒是滿足了統治者的虛榮心和服務於貴族階層政治需要,然而他們畢竟是紈絝子弟,紈絝子弟都是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在大清入關前,八旗軍還稱得上是精銳力量,在清軍入關後,八旗軍慢慢腐化墮落,康乾盛世之後,他們都廢了,據說連戰馬都跨不上去,成了飯桶、酒桶。

    而綠營兵的地位日漸強勢,鎮壓三藩之亂就是綠營兵,說明康熙年代八旗軍已經快殘了,用不上了。後來到了雍正時期,雍正決定改變這一現狀,他下令“八旗為滿洲之根本”,對軍隊進行改革,整頓軍備,終於讓八旗軍士氣大振。

    那麼“兵”和“勇”的區別是什麼呢?

    有人說,“兵”是親孃養的,“勇”是後孃養的,這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正如綠營兵的存在是為了彌補八旗軍人數的不足,那麼八旗軍和綠營兵又都屬於——“兵”,也就是正規的編制力量,國家正規軍,吃國家糧食的,以打仗為職業計程車兵,只是地位和待遇上稍有差異。

    而“勇”則是鄉勇、兵卒,是為了更進一步地彌補軍事力量的不足,比如遇到三藩之亂這種大規模的鎮壓軍事行動,政府除了使用八旗軍和綠營兵,還會從農村或鄉鎮臨時招募鄉勇,經過簡單訓練,立即加入戰鬥。戰鬥結束後解甲歸田,該幹嘛幹嘛,什麼都不耽誤。

    “兵”是正式的、有編制的工種;“勇”是臨時的僱傭工。

    在清朝末年,曾國藩操練湘軍,他將鄉勇改為“練勇”,也就是後來的湘軍,給他們發糧餉,讓他們有正式的編制。這樣曾國藩才建立起自己的“私家軍隊”,也就是“私人武裝”。曾國藩是個聰明人,穩定軍心最好的辦法是,給他們一個穩定的生活保障。有了穩定的收入,士兵們誰打仗不賣命?

    但“勇”和“兵”還是不同,“勇”的特點是私募武裝,聽命於長官,而“兵”聽命於皇帝,還是有區別的。說到底還是“兵”更正規,屬於吃皇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美元計算的GDP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準確衡量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