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淺酌433
-
2 # 潘不安講究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
孫子兵法曰:“以正合,以奇勝”,另外要說的是這其中的奇字應該念“ji”而非“qi”,這導致很多人現在誤用孫子兵法。例如最多產品營銷上,不明就裡的人常常會提出產品要出“奇”,出“新”,但是客戶買產品買的是需求,不是新奇,新奇固然能吸引客戶眼光,但如果不瞭解客戶真正的G點,市場便不會為你買單。當然這是後話,關於正奇問題我們後面會再提到。
言歸正傳,這次吳國攻打楚國,甚至攻入郢都,差點導致其亡國,不得不說此戰的關鍵人物——兵聖孫武。我記得小時候有篇課文,就是孫武為了表現自己的能力,將闔閭的美姬當做士兵訓練。一般人看過之後可能只是笑一笑,當做一個奇聞異事。但是我始終覺得這件事的意義非同尋常。
我們要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是沒有職業軍人的,騎乘戰車的貴族是一個國家的主要戰鬥力,而普通人閒時為農,戰時為兵,缺少正規戰鬥訓練。如果碰到一樣的對手,完全可以用人數唬住對方,但萬一面對的是職業軍人呢?
歷史上不能說全部,但是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役就是如此,“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很多人認為陳慶之是神話,我認為卻是真實的,正是源於這個原因。還有肥水之戰,苻堅剛統一北方,雖號稱百萬之眾,但是裡面多少是曾經的敵人,多少是隻會拿鋤頭的農民,這樣一隻沒有完成整合雜牌軍,人數不再是優勢,反而成為了負擔和危機。
同樣的,楚軍雖然人數眾多,但是一則楚國貴族權利過大甚至可以說是國中國,組成這隻軍隊的貴族,人人各懷鬼胎難以齊力合作。
第二,軍隊人數雖多,但是指揮不暢。古代沒有現代的科技,人數一多,指揮就成問題了。想想一個學校可能就一兩萬人,都集中到操場,如果不用喇叭,光集合都是大問題。更不用說這二十萬來自全國各地臨時組成的軍隊了。
第三,南方地勢複雜,不像北方有大量的開闊平原,不利於大軍團作戰,一旦遇到高手,人數優劣,很可能逆轉。如秦滅楚時,王翦一定要六十萬大軍,正是因為項燕也是名將,王翦就需要步步為營,蠶食楚國。而吳國需要的是勝利,其也沒有國力真正的滅亡楚國,就需要發揮人數少的機動性。
回到吳國這邊,孫武仕吳是公元前512年,而伐楚時在前506年,這段時期,如果以孫武訓練美姬的方法,完全是可以將這三萬人訓練成如臂易使的精兵。想一想,這可是用非常接近現代軍隊訓練理念鍛煉出來的三萬精銳。同時,軍中又有孫武和伍子胥兩位武廟名將,指揮三萬軍隊應該是非常高效的。
再加上《孫子兵法》這種超時代的軍事思想的指導,當面對楚軍人數優勢時,故意佯敗,退入狹窄地形,化自然之兵為己用,化解楚軍兵力優勢。又如,因為走水路逆流而上太慢,孫武果斷棄船走陸路,這種“兵貴神速”的閃電戰理論即使現在也是先進的。
如果用比較近的例子,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德國在機械化戰爭理論的指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利用閃電戰快速滅亡法國。這就完全是一個古代的翻版了,實際上這是一種先進的戰爭理念,戰勝了落後的戰爭理念。
回到前面,我認為這應該是“以正合”的真正含義,而以奇勝並非是為出奇兵而出奇兵,應該是對敵方的不停交鋒中,找到其破綻,攻其不備。但是如果沒有正面抗衡,至少保全自己的實力,貿然分兵,出奇兵,只是自取滅亡。
所以,總結吳國的勝利,過去可能更重視以奇勝的戰術觀點,但是我覺得仍要加上以正合,才是完整的。正奇,或許翻譯成現在的陽謀陰謀也是非常合適的。
-
3 # 林屋公子
吳楚柏舉之戰,是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對於雙方兵力記載不詳,只有《尉繚子》提到“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一般認為是吳軍兵力,很多資料提到楚軍兵力20萬,實際上並沒有文獻出處。吳、唐、蔡聯軍可能有5萬左右,楚國都一帶的機動兵力可能是10萬左右。無論如何,楚軍比吳軍具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具體到吳軍能以少勝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吳國上下一心,而楚國內政混亂。吳王闔閭雖然是篡位為王,但能夠迅速清除王僚勢力,牢牢將權力握在手中,任用季札、伍子胥、孫武等一批名臣。相反,楚國雖然也集權,但是楚昭王年齡幼小,權力落在令尹囊瓦的手上。子囊此人貪得無厭,華人非常不滿。在柏舉之戰前,左司馬沈尹戌建議自己帶兵包抄吳軍,但主帥囊瓦反而害怕沈尹戌搶功,自己貿然行動以致失敗。
第二,吳國外交、戰術的優勢。吳楚交戰一直是在今天大別山一線,往往在六、舒幾個地方拉鋸。因為子囊對唐、蔡兩國壓榨,以致兩國投靠吳國,併為吳軍破楚提供便利。得到唐、蔡的支援後,吳國則改變了以往的作戰路線,從淮河上溯,舍舟步行,攻破楚國防禦薄弱的三關,進入楚國腹地。囊瓦倉促應戰,又被吳軍引誘到丘陵地帶柏舉,吳國的步兵對楚國的車兵體現了優勢。
感謝閱讀!
回覆列表
吳王闔閭以3萬大軍擊敗楚國20萬大軍,被人稱為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
闔閭沒當吳王時候是叫公子光的,其字面意義是關門的意思。那是因為他女兒勝玉公主為了一條魚而賭氣用他的磐郢劍自殺,吳王闔閭在葬禮上令人一路舞著白鶴,吸引成千上萬的市民跟隨觀看,到了墓地,他突然將所有人都趕進地宮,然後關上墓門,讓這些觀鶴的百姓成了他女兒的殉葬品。有了國君這個更為廣闊的舞臺後,吳王闔閭還是體現了他作為奸雄的能力,吳國經過他的整頓,連著上了幾個臺階,成了春秋末期最牛的國家之一。尤其是收羅了軍事天才――齊人孫武后,吳王闔閭文有伍子胥,武有孫武,一下子信心爆棚,開始挑戰巨無霸鄰居楚國了。柏舉之戰他以小博大,居然一下子就攻進了楚國首都――郢。吳王闔閭一下震驚中原,霸業就此奠定基礎。當然,他攻楚用的還是老戰術――偷襲,而且他攻楚的藉口也很獨特
公元前506年,楚國於同年秋髮兵圍攻蔡國。吳國君臣認為傾全力攻楚的良機已至,決定以救蔡為名,對楚國出兵。吳王闔閭親自掛帥,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率領三萬大軍,乘戰船,直逼蔡國。楚國軍隊見吳國來勢兇猛不得不先行撤退,吳國軍隊與蔡國軍隊匯合,再加上後來加入的唐國軍隊,三國聯軍浩浩蕩蕩,繼續西進,途中孫武以兵貴神速,逆水行舟,速度遲緩為由,舍舟登陸,由向西改為向南,挑選三千五百名士兵,作為前鋒,迅速深入楚腹地,挺進到漢水東岸,達成對楚的戰略奇襲。
當吳軍突然出現在漢水東岸時,楚昭王慌了,急忙召集全國之兵,趕至漢水西岸,與吳軍對峙。楚軍打算兵分兩路一路與吳軍對峙,一路迂迴包抄,前後夾擊,但是令尹子常聽信小人之言,為了爭功,不待另一路楚軍到達指定位置,擅自率軍渡過漢水攻擊吳軍。
之後吳軍連續多次發財楚軍,楚國王不顧大臣們反對毅然帶著輕信逃離,當吳軍進城後到處燒殺搶掠,引起楚人的仇恨,伍子胥找到楚莊王的暮將其挖出開棺並鞭屍三百。
滅楚之後,吳王闔閭的霸業便開始了下坡路。首先,他沒有堅定地追擊逃亡的楚昭王,也沒有徹底平定楚地,讓楚昭王恢復了元氣,向秦國借兵又殺了回來。其次他在楚都裡的狂歡實在是有點得意忘形了,不僅使正直的孫武心灰意冷悄然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