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救訊號
sos
Save Our Souls(救救我們);
SOS小史
船舶在浩瀚的大洋中航行,由於濃霧、風暴、冰山、暗礁、機器失靈、與其它船隻相撞等等,往往會發生意外的事故。當死神向人們逼近時,“SOS”的遇難訊號便飛向海空,傳往四面八方。一收到遇難訊號,附近船隻便急速駛往出事地點,搭救遇難者。
許多人都認為“SOS”是三個英文詞的縮寫。但究竟是哪三個英文詞呢?有人認為是“Save Our Souls”(救救我們);有人解釋為“Save Our Ship”(救救我們的船)有人推測是“Send Our Succour”(速來援助);還有人理解為“Suving Of Soul”(救命)……。真是眾說紛紜。其實,“SOS”的原制定者本沒有這些意思。
事情還要追溯到本世紀初。1903年第一屆國際無線電報會議在柏林召開,有八個海洋大國參加了會議。考慮到航海業的迅速發展和海上事故的日益增多,會議提出要確定專門的船舶遇難無線電訊號。有人建議用三個“S”和三個“D”字母組成的“SSSDDD”作為遇難訊號,但會議對此沒有作出正式決定。
會後不久,英國馬可尼無線電公司宣佈,用“CQD”作為船舶遇難訊號。其實這只是在當時歐洲鐵路無線電通訊的一般呼號“CQ”後邊加上一個字母“D”而已。海員們則把“CQD”解釋為“Come quick, danger”(速來,危險)。因為“CQD”訊號只是在安裝有馬可尼公司無線電裝置的船舶上使用,所以這一訊號仍然不能算作是國際統一的遇難訊號。況且,“CQD”與一般呼號“CQ”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
1906年,第二屆國際無線電會議又在柏林召開。會議決定要用一種更清楚、更準確的訊號來代替“CQD”。美國代表提出用國際兩旗訊號簡語的縮寫“NC”作為遇難訊號。這個方案未被採納。德國代表斯利亞比-阿爾科無線公司的一位專家建議用“SOE”作遇難訊號。討論中,有人指出這一訊號有一重大缺點:字母“E”在莫爾斯電碼中是一個點,即整個訊號“SOE”是“···———·”,在遠距離拍發和接收時很容易被誤解,甚至完全不能理解。雖然這一方案仍未獲透過,但它卻為與會者開闊了思路。接著,有人提出再用一個“S”來代替“SOE”中的“E”,即成為“SOS”。在莫爾斯電碼中,“SOS”是“···———···”。它簡短、準確、連續而有節奏,易於拍發和閱讀,也很易懂。
在宣佈“SOS”為國際統一的遇難訊號的同時,廢除了其他訊號,其中包括當時普遍使用的“CQD”。但“SOS”並沒有馬上被使用,電報員們仍然偏愛於“CQD”,因為他們大多數過去是在鐵路系統工作的,習慣使用“CQD”。
1909年8月,美國輪船“阿拉普豪伊”號由於尾軸破裂,無法航行,就向鄰近海岸和過往船隻拍發了“SOS”訊號。這是第一次使用這個訊號。直到1912年4月“鐵塔尼克”號沉船事件之後,“SOS”才得到廣泛使用。
?
如Save Our Souls(拯救我們的生命!),Save Our Ship(拯救我們的船隻!),Stop Other Signals(停止傳送任何其他訊號!),Sure Of Sinking(船就要沉了!)等。真是這樣的嗎?
其實,S.O.S.是國際莫爾斯電碼救難訊號,並非任何單詞的縮寫。鑑於當時海難事件頻繁發生,往往由於不能及時發出求救訊號和最快組織施救,結果造成很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國際無線電報公約組織於1908年正式將它確定為國際通用海難求救訊號。這三個字母組合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只是因為它的電碼 ...---...(三個圓點,三個破折號,然後再加三個圓點)在電報中是發報方最容易發出,接報方最容易辨識的電碼。
在1908年之前,國際公海海難求救訊號為C.Q.D.。這三個字母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儘管很多人認為它是Come Quickly, Danger.(快來,危險!)的首字母縮寫。雖然1908年國際無線電報公約組織已經明確規定應用S.O.S.作為海難求救訊號,但C.Q.D.仍然有人使用。泰坦尼克海難發生初期,其他船隻和救助組織之所以沒有能夠及時組織施救,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明白船上發報員開始發出的過時的C.Q.D.求救訊號。直到整個船隻都快沒入大海才發出了S.O.S.求救訊號,但到了此時誰可能還有如此的回天之力,拯救那些無辜的即將永遠葬身海底的靈魂呢?
求救訊號
sos
Save Our Souls(救救我們);
SOS小史
船舶在浩瀚的大洋中航行,由於濃霧、風暴、冰山、暗礁、機器失靈、與其它船隻相撞等等,往往會發生意外的事故。當死神向人們逼近時,“SOS”的遇難訊號便飛向海空,傳往四面八方。一收到遇難訊號,附近船隻便急速駛往出事地點,搭救遇難者。
許多人都認為“SOS”是三個英文詞的縮寫。但究竟是哪三個英文詞呢?有人認為是“Save Our Souls”(救救我們);有人解釋為“Save Our Ship”(救救我們的船)有人推測是“Send Our Succour”(速來援助);還有人理解為“Suving Of Soul”(救命)……。真是眾說紛紜。其實,“SOS”的原制定者本沒有這些意思。
事情還要追溯到本世紀初。1903年第一屆國際無線電報會議在柏林召開,有八個海洋大國參加了會議。考慮到航海業的迅速發展和海上事故的日益增多,會議提出要確定專門的船舶遇難無線電訊號。有人建議用三個“S”和三個“D”字母組成的“SSSDDD”作為遇難訊號,但會議對此沒有作出正式決定。
會後不久,英國馬可尼無線電公司宣佈,用“CQD”作為船舶遇難訊號。其實這只是在當時歐洲鐵路無線電通訊的一般呼號“CQ”後邊加上一個字母“D”而已。海員們則把“CQD”解釋為“Come quick, danger”(速來,危險)。因為“CQD”訊號只是在安裝有馬可尼公司無線電裝置的船舶上使用,所以這一訊號仍然不能算作是國際統一的遇難訊號。況且,“CQD”與一般呼號“CQ”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
1906年,第二屆國際無線電會議又在柏林召開。會議決定要用一種更清楚、更準確的訊號來代替“CQD”。美國代表提出用國際兩旗訊號簡語的縮寫“NC”作為遇難訊號。這個方案未被採納。德國代表斯利亞比-阿爾科無線公司的一位專家建議用“SOE”作遇難訊號。討論中,有人指出這一訊號有一重大缺點:字母“E”在莫爾斯電碼中是一個點,即整個訊號“SOE”是“···———·”,在遠距離拍發和接收時很容易被誤解,甚至完全不能理解。雖然這一方案仍未獲透過,但它卻為與會者開闊了思路。接著,有人提出再用一個“S”來代替“SOE”中的“E”,即成為“SOS”。在莫爾斯電碼中,“SOS”是“···———···”。它簡短、準確、連續而有節奏,易於拍發和閱讀,也很易懂。
在宣佈“SOS”為國際統一的遇難訊號的同時,廢除了其他訊號,其中包括當時普遍使用的“CQD”。但“SOS”並沒有馬上被使用,電報員們仍然偏愛於“CQD”,因為他們大多數過去是在鐵路系統工作的,習慣使用“CQD”。
1909年8月,美國輪船“阿拉普豪伊”號由於尾軸破裂,無法航行,就向鄰近海岸和過往船隻拍發了“SOS”訊號。這是第一次使用這個訊號。直到1912年4月“鐵塔尼克”號沉船事件之後,“SOS”才得到廣泛使用。
?
如Save Our Souls(拯救我們的生命!),Save Our Ship(拯救我們的船隻!),Stop Other Signals(停止傳送任何其他訊號!),Sure Of Sinking(船就要沉了!)等。真是這樣的嗎?
其實,S.O.S.是國際莫爾斯電碼救難訊號,並非任何單詞的縮寫。鑑於當時海難事件頻繁發生,往往由於不能及時發出求救訊號和最快組織施救,結果造成很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國際無線電報公約組織於1908年正式將它確定為國際通用海難求救訊號。這三個字母組合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只是因為它的電碼 ...---...(三個圓點,三個破折號,然後再加三個圓點)在電報中是發報方最容易發出,接報方最容易辨識的電碼。
在1908年之前,國際公海海難求救訊號為C.Q.D.。這三個字母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儘管很多人認為它是Come Quickly, Danger.(快來,危險!)的首字母縮寫。雖然1908年國際無線電報公約組織已經明確規定應用S.O.S.作為海難求救訊號,但C.Q.D.仍然有人使用。泰坦尼克海難發生初期,其他船隻和救助組織之所以沒有能夠及時組織施救,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明白船上發報員開始發出的過時的C.Q.D.求救訊號。直到整個船隻都快沒入大海才發出了S.O.S.求救訊號,但到了此時誰可能還有如此的回天之力,拯救那些無辜的即將永遠葬身海底的靈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