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醫護有約

      無論是健康體檢,還是住院檢查,血常規化驗幾乎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面對密密麻麻20多項的血常規化驗單,很多人往往只會看上面的箭頭,向上表示結果高出正常值,向下則表示低於正常值。但具體到每一項升高或降低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如果有人僅僅因為一張異常的血常規化驗單,而被發現患上了結腸腫瘤,你會相信嗎?

      化驗單重點看三種細胞計數:

      血常規之所以叫“常規”,就是因為這個檢查太重要了,從一張化驗單中可以反映出來的資訊量非常大,不僅是血液系統,甚至其他很多系統的異常,包括腫瘤都可以很早就反應在血常規檢查中。

      曾有一位50多歲的中年男性患者,身體沒有不適,只是在血常規檢查中發現血紅蛋白偏低而被診斷為缺鐵性貧血。但缺鐵性貧血都是有原因的,於是醫生就詢問患者最近的生活習慣有什麼變化。問起這個,患者才說自己的大便不一樣了,由原來每天1次變為了兩三次。醫生建議他做個結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結腸長了腫瘤。腫瘤不僅影響排便習慣,還導致腸道內長期隱性失血,最後就以缺鐵性貧血表現出來。這位患者後來及時手術切除了腫瘤,術後恢復良好,這得益於對血常規異常訊號的高度警惕。

      那麼,面對多達20餘項的血常規,我們該關注什麼呢?最重要的是3項:白細胞(WBC)計數、血紅蛋白(Hb)計數和血小板(PLT)計數。因為這3項分別反映了人體外周血中最主要的3種成分——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的情況。

      因為每家醫院化驗用的儀器都不相同,機器之間會有誤差,因此,雖然血常規正常值有國家統一的標準,但每家醫院的正常值仍然可以略有不同,每張化驗單上都會標明該醫院的標準值。另外,如果化驗單上的異常值比正常值只升高或降低一點點,其意義並不太大。只有當與正常值至少相差10%~20%以上時,異常結果才有臨床意義。

      白血病不都是白細胞高!

      白細胞俗稱“白血球”,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化驗單中的白細胞計數是指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正常白細胞計數為(3.50~10.00)×10^9/L,而各類白細胞的百分比變化值得關注。

      1、升高

      主鴻鵠介紹說,一張血常規如果血紅蛋白、血小板都正常,只有白細胞升高高,一般分三種情況考慮。

      當白細胞在(10.00~30.00)×10^9/L之間,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細菌感染。比如肺炎、泌尿系感染等,白細胞總數往往會升高,並且通常是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其他白細胞比例相應下降。

      當白細胞數超過30.00×10^9/L,醫生就要考慮血液性疾病的可能了,做一個簡單的血液塗片會有很大幫助。當然,對於兒童和青壯年來說,嚴重感染時白細胞升到這麼高也是有的。

      當白細胞數超過50.00×10^9/L,惡性血液病白血病的可能非常大,會超過90%。但不是說所有白血病患者的白細胞都會L這麼高。一般超過90%的慢性白血病患者白細胞會升高,而急性白血病中有60%~70%升高,其餘的可以正常,甚至降低。

      2、減低

      白細胞計數減低的情況在門診也很常見,最主要的病因就是病毒感染。如果一個人患上了流行性感冒,可能當時出現白細胞減少,但持續2~4周後又會自行恢復正常。白細胞減低的另一類原因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風溼免疫科疾病。很多藥物也可引起白細胞的減低。

      特別是抗菌藥一類,如頭孢類抗菌藥導致白細胞減低的發生率在10%左右;喹諾酮類抗菌藥(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磺胺類藥(磺胺嘧啶、磺胺甲惡唑)及某些青黴素(哌拉西林)等都可引起可逆性的白細胞(如中性粒細胞)減少;多數抗感冒藥都含有解熱鎮痛藥成分,如對乙醯氨基酚、氨基比林、乙醯水楊酸、複方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布洛芬等,服用這些藥也可以引起白細胞減少;抗腫瘤藥和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常用藥(如特拉唑嗪)也會降低白細胞計數。抗腫瘤藥引起造血系統不良反應以白細胞,尤其是中性粒細胞減少最為常見,其次是血小板減少,嚴重時紅細胞也會受到影響。

      藥物對於檢驗結果的影響是複雜的,一種藥物可能對多個檢測產生影響,像抗腫瘤藥既可以減低白細胞,又可引起血小板降低;一種檢測又可受多種藥物的影響。如果想要鑑別化驗結果是否受某種藥物的影響,一般有兩種方法:換用對檢驗結果沒有影響的藥物後再做檢查;或者病情允許,可在停藥一段時間後,再做檢查進行對比。

      貧血時看看紅細胞大小!

      血紅蛋白俗稱“血色素”,它是紅細胞內參與氧氣運輸的一種蛋白質,鐵、葉酸和維生素B12是重要的紅細胞造血原料。正常紅細胞計數為(3.80~5.10)×10^9/L;正常血紅蛋白值為115~150g/L。

      1、升高

      當血紅蛋白輕微升高時,往往是一種機體代償性反應,如運動員經常需要消耗大量氧氣;高原上空氣稀薄,長期居住的人也會出現代償性紅細胞增多;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由於長期處於缺氧狀態,也會造成血紅蛋白代償性升高。但如果血紅蛋白升高超過200g/L時,就需要考慮一種叫“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的惡性血液病。這些患者由於紅細胞太多,使血液變得黏稠,極易誘發血栓,導致腦梗塞、心肌梗死等血栓栓塞性疾病。

      2、減低

      血紅蛋白低於正常水平稱為貧血,可見於多種疾病。一旦出現貧血,首先要區分是血液系統疾病,還是非血液性疾病所致。另外,血常規化驗單上的“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其正常範圍是82%~100%。根據紅細胞體積的大小,臨床上把貧血分為三類。

      MCV<82fl,屬於“小細胞性貧血”。此類貧血佔門診貧血患者的近一半,主要是由於造血的原材料,如鐵劑攝入不夠或流失過多,導致作為紅細胞支架的血紅蛋白生成不足,影響了紅細胞長大。見於長期挑食、節食、素食的人以及月經過多的女性。飲濃茶、喝咖啡對鐵的吸收也有影響。另外,惡性腫瘤患者也經常以缺鐵性貧血作為首發症狀。

      MCV>100fl,屬於“巨幼細胞性貧血”。即紅細胞的個頭偏大,最常見由人體內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紅細胞細胞核的生成需要葉酸和維生素B12,一旦缺乏,紅細胞就會出現發育不平衡,細胞體積不斷長大,但內部卻不成熟,輸送氧氣的功能也降低。巨幼細胞性貧血多見於偏食導致葉酸、維生素B12攝入不足;人體腸道內產生“抗內因子”抗體,導致葉酸、維生素B12的吸收受抑制等。

      MCV在82~100fl時,就是“正細胞性貧血”,臨床也很常見。像腎病透析患者,肝功能損傷、肝炎患者等都可以表現出正細胞性貧血,這是由於人體造血功能下降,紅細胞的生成減少所致。

      藥物降低血小板不可小覷!

      一般情況下,正常血小板計數為(125~350)×10^9/L,其升高或減低,應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處理。

      1、升高

      在門診,經常可以看到血小板輕度升高[(350~500)×10^9/L]的血常規化驗單,可見於10%~20%的缺鐵性貧血患者,屬於血小板反應性升高。只要給這類患者補鐵治療,血小板就可恢復正常。如果血小板升高明顯(大於500×10^9/L),則需要考慮“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這是由於骨髓中製造血小板的細胞大量增殖引起血小板過度產生所致。血管中的血小板過多,也會引起血液變黏稠,易導致血栓生成,需要及時處理。

      2、減低

      相比血小板升高,血小板減低更多見。血液科最常見的就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它是由於人體內產生了異常的可以破壞血小板的抗體,而導致血小板被大量破壞。另一種血液科常見疾病就是白血病,白血病患者的白細胞計數可以多,也可以少,但基本上其血紅蛋白和血小板都會降低。血小板減低還可以見於藥物所致。各類抗腫瘤藥可以殺死血小板,上述可減低白細胞計數的各類抗菌藥,也都可引起可逆性的血小板減少。對於這種情況,普通患者無法自行判斷血常規異常是否與藥物有關,應及時到醫院找醫生或臨床藥師諮詢,否則有可能引發嚴重不良反應。

      藥物所致血小板減低而引發的嚴重不良反應有時很危急。曾有一位63歲女性患者因做冠狀動脈CT增強檢查,靜脈注射一種造影劑“碘海醇”。結果發生了嚴重的過敏反應,患者血小板降到只有8×10^9/L,次日身體多處出現大片瘀斑,情形非常危急。經過對症治療並給予輸血小板,第4天患者情況才好轉,脫離危險。主鴻鵠說,手術中常使用抗凝劑肝素,但有5%~10%的患者對此藥非常敏感,通常第二次使用後血小板會降得很低,叫“肝素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症”。可以導致手術傷口出血不止,甚至威脅患者生命。

      血常規檢查中的其餘專案,公眾沒必要全部瞭解。公眾只需知道,一旦發現化驗單中血常規有異常,首先應到血液科找專科醫生諮詢,看是定期複查血常規,還是進一步檢查其他專案。

  • 2 # 莊德生

    血常規,顧名思義是血液的常規檢查

    一、血常規檢查包括有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白細胞分類計數及血小板(PLT)等,通常可分為三大系統,即紅細胞系統、白細胞系統和血小板系統。

    血常規中的許多項具體指標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標,對機體內許多病理改變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診斷參考價值,許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時可以做血常規檢查對其進行輔助診斷。此外,血常規檢查還是觀察治療效果、用藥或停藥、繼續治療或停止治療、疾病復發或痊癒的常用指標。

    血常規能查出的疾病如下:

    1.檢查出炎症和病毒感染

      想要把這類疾病給檢查出來往往是看患者的白細胞標準值。當身體出現炎症反應時檢查結果會出現白細胞高於標準值,偶爾一次的檢查結果說明身體出現了炎症,但是數值偏高太多或者是經常出現這種結果還提示有白血病或者是組織壞死。而病毒感染的時候它的檢查結果是低於標準值,常見的有病毒性肝炎,當然除了病毒感染有可能是患者出現了自身免疫性疾病。

    2.檢查出貧血

      這種症狀可以透過紅細胞數值或者是血紅蛋白標準值來檢視。一般這兩種數值都減少的時候會提示貧血,或者是身體失血情況比較也明顯。而數值偏高的時候可能是心輸血量減少了,這種情況有可能出現了紅細胞增多症。

    3、檢查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檢查過程中如果出現血小板數值低於標準的時候,說明身體有一些出血傾向,而且這個時候患者的凝血功能也出現了異常反應,長期有這種提示有可能出現了再生障礙性貧血。不過血小板計數比正常值高的時候有可能是骨髓纖維化或者是白血病處於感染的恢復期。

    4.一些面板病或者過敏反應

      患者體內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時會出現這些反應,有的時候還有可能出現寄生蟲感染或者是惡性腫瘤。

    二、常用指標及臨床意義

    1.紅細胞計數(RBC)

    是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紅細胞數目。

    【正常參考範圍】

    新生兒:(6.0~7.0)×1012/L

    嬰兒:(5.2~7.0)×1012/L

    兒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臨床意義】

    (1)生理性變化 ①增多見於精神因素(衝動、興奮、恐懼、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導致)、紅細胞代償性增生(氣壓低,缺氧刺激;長期多次獻血)。②減少見於妊娠、6個月~2歲嬰幼兒生長髮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對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減退。

    (2)病理性增多見於頻繁嘔吐、出汗過多、大面積燒傷、血液濃縮,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病、腫瘤以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2.血紅蛋白(Hb)

    是紅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機體向器官、組織運輸氧氣和運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減的臨床意義基本上與紅細胞增減的意義相同,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正常參考範圍】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兒170~200g/L

    【臨床意義】

    其增減的臨床意義基本上同紅細胞計數,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貧血按嚴重程度可分為:極重度貧血,HbL;重度貧血,Hb在31~60g/L;中度貧血,Hb在>61~90g/L;輕度貧血,Hb在>90g/L與低於正常參考的下限之間。

    3.血細胞比容(HCT)

    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條件下離心沉澱,而測出紅細胞在全血中所佔體積的百分比。

    【正常參考範圍】

    男40%~50%;

    女35%~45%。

    【臨床意義】

    (1)增高多見於大面積燒傷、連續嘔吐、腹瀉、脫水等。

    (2)降低見於失血後大量補液及貧血患者。

    4.白細胞計數

    白細胞計數指計數單位體積血液中含的白細胞數目。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見的白細胞有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正常參考範圍】

    成人(4.0~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臨床意義】

    (1)生理性白細胞計數增高見於劇烈運動、進食後、妊娠、新生兒。

    (2)病理性白細胞增高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

    (3)病理性白細胞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

    5.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是指對不同型別的白細胞分別計數並計算其百分比。

    【正常參考範圍】

    中性粒細胞N0.5~0.7(50%~70%)

    嗜酸性粒細胞E0.01~0.05(1%~5%)

    嗜鹼性粒細胞B0~0.0l(0~1%)

    淋巴細胞L0.20~0.40(20%~40%)

    單核細胞M0.03~0.08(3%~8%)

    【臨床意義】

    (1)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細胞,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其增減的臨床意義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2)嗜酸性粒細胞①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大手術後、嚴重燒傷、長期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②增多見於過敏性疾病、面板病、寄生蟲病,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3)嗜鹼性粒細胞 ①減少見於速髮型過敏反應如過敏性休克,用藥見於腎上腺皮質激素使用過量等。②增多見於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創傷及中毒,惡性腫瘤,過敏性疾病等。

    (4)淋巴細胞 ①減少多見於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細胞免疫缺陷病、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或接觸放射線等。②增多見於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結核病、瘧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5)單核細胞增多見於傳染病或寄生蟲病、結核病活動期、單核細胞白血病、瘧疾等。

    6.血小板計數

    【正常參考範圍】

    (100~300)×109/L

    【臨床意義】

    (1)血小板計數增高見於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後急性感染;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及某些惡性腫瘤的早期等。

  • 3 # 蝸牛兒愛吃肉

    我們看血常規,常用到的就是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的數值。

    白細胞的高低通常反應炎症的大小,炎症越大白細胞數值越高,高的明顯時,要不就是炎症很大,要不就要考慮血液病、川崎病。但是有時炎症很嚴重時,白細胞計數反而降低,根據中性細胞比值和淋巴細胞比值判斷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我們還可以根據紅細胞的多少,血紅蛋白的高低,判斷是否有貧血、貧血的嚴重程度、貧血的型別等。

    血小板的增高可見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感染、急性出血等,降低多見於急性白血病、再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DIC等。

    總之,血常規的不正常能看出很多疾病,但是還需要結合臨床症狀來判斷。

  • 4 # 醫者良言

    血常規主要起到輔助診斷的作用,對於有些疾病是診斷標準中的一條標準,很少的疾病完全依賴血常規。那麼透過血常規能查出哪些疾病呢?或者說提示哪裡出了問題呢?

    一.白細胞系的升高和降低:

    白細胞的正常值在4~10(單位10的9次方/L),每個醫院的儀器標準不一樣,基本在這個範圍稍微上下一點點。高於正常值叫白細胞增多,低於叫白細胞減少,白細胞分為5種類型: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

    1. 中性粒細胞增高最常見的提示細菌感染、急性中毒、組織損傷,還有一些消化道腫瘤、大出血、白血病(增高的非常明顯)等也會增高;降低見於病毒感染(水痘、流感)、再生障礙性貧血、嚴重的貧血、放射線照射以後、脾功能亢進、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等。

    2.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增多常見於過敏、寄生蟲感染、面板病、慢性粒白血病、淋巴瘤、惡性腫瘤等等,減少的意義不大。

    3.淋巴細胞增多常見於病毒感染、急慢淋白血病、傳染性疾病恢復期、移植排斥反應等;減少見於免疫缺陷疾病、丙種球蛋白缺乏症等。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數的比例之合等於1,一般來說淋巴高,中性就會少,反之亦然。

    4.單核細胞增多:感染、血液病,嬰幼兒可增多,是正常的;減低無意義。

    二.紅系—主要是紅細胞和血紅蛋白

    這兩個體現了身體的營養情況,貧不貧血主要看它們,降低提示各種貧血;增多分為兩種,一種可以理解為血液濃縮導致相對增多,例如腹瀉、大量出汗、大面積燒傷等,還有種是含量增多,絕對的增多了,常見於慢性的心肺疾病(慢阻肺、先心病等等)。除此之外真紅細胞增多症會出現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持續增高,很容易看得出來。

    三.血小板系: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抗凝,血液裡有了血小板才能夠抵抗血管裡其它凝血成分的作用,防止血管裡流動的血液出來。所以,血小板減少就會出現身體血管出血,像再生障礙性貧血(需要輸血治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症、脾腫大等等,增多常見於感染、溶血、骨髓增生疾病等等。

    以上是血常規的專案裡常看的、重要的幾項。針對血常規中血細胞的高低值,可以查出血液系統疾病(貧血、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症等)、是否存在感染(尋找發燒的原因)、過敏、寄生蟲病,體現了人體被細菌或者病毒入侵以後的反應能力和狀態,也看出身體的基本營養情況,再者就是結合血小板數量評估是否有白血病、骨髓造血異常、血小板減少等疾病。小結:血常規看似簡單,裡面的每一項都有它的意義所在;如果報告提示異常,還是建議給醫生看,畢竟經驗也是看病的一種。同時血常規的化驗結果提示是當時抽血的身體情況,如果生病以後就可能出現改變。
  • 5 # 心腦血管醫生羅民

    到醫院就診,醫生經常會開出一張檢查單,說:“先去驗個血常規吧。”

    你肯定會疑惑什麼是血常規?它有啥用?為什麼很多病都要做血常規,等看到血常規檢查結果時,更會一臉問號,這都是些什麼東西: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計數、壓積、分佈寬度……我相信絕大多數普通人都看不懂,畢竟都是專業名詞,沒有醫學基礎的人很難弄明白。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最常見的“血常規”檢查吧。

    血常規可以看出什麼問題?

    血常規不單指向某一種疾病,而是多種類別疾病的篩查資訊。

    1,感染性疾病

    血常規的檢查,對於判斷是否有感染,是否有細菌感染,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等的高低,對於感染的提示非常重要!有時候還作為判斷病毒還是細菌感染的標準之一!

    2,貧血性疾病

    血常規中的紅細胞、血紅蛋白等,對於貧血的診斷也非常重要,也是臨床疾病原因、判斷預後,決定輸血與否,輸血效果評價的重要指標!

    3,血液科疾病

    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淋巴細胞及其比例等,對於血液病的診斷和初步篩查,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身體器官問題,判斷有無脾功能異常

    當各種肝病導致的脾功能亢進的時候,往往白細胞和血小板會減少,所以,對於肝病的患者來講,血常規也非常重要!

    血常規在各個科室都有應用,其作用也不僅僅侷限於以上疾病的判斷和鑑別,不要小看血常規,血常規就是透過觀察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這三類血細胞數量變化及形態,簡介判斷疾病的檢查,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 6 # 長腿醫生

    當病人來看病時,醫生常常根據病情的需要,吩咐病人做血常規檢查。究竟為什麼要做血常規檢査,有哪些疾病要做血常規檢查呢?

    我們知道,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病人血象的改變,有些疾病還可以使血象發生特徵性的變化。因此,透過血象的檢查,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後的判斷等都有幫助。所以,醫生常根據病情,要病人做血常規檢查。血常規檢查主要包括紅細胞、血紅蛋白測定、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

    平時,我們對紅細胞的檢查,主要是希望瞭解它的變化與臨床疾病的關係,作為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後判斷的參考。在病理情況下,紅細胞的數值常可出現不正常的結果,例如因急性胃腸炎引起的劇烈嘔吐、腹瀉或因燒傷中暑等造成失水的病人,由於血液濃縮,可以使紅細胞數值相對地增多。某些心臟病造成機體長期缺氧時,為了保持正常的氧氣供給,紅細胞數量也會有所增加。另外,還有一種病因尚待研究的血液病—一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的病人,紅細胞數可明顯增高。

    紅細胞或血紅蛋白數值低於正常的叫做貧血。貧血是臨床上很常見的一種病理狀態,主要症狀是面板粘膜蒼白、勞動或活動後呼吸困難、氣促、心跳快、頭暈、耳鳴、乏力、衰弱。

    在血常規檢查中如發現白細胞總數增加或減少這能否說明機體中有問題呢?能否看出得了傳染病或炎症呢?

    一般而言,細菌感染的傳染病或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其它疾病,白細胞計數常有增多,這是人體對疾病起防禦作用的表現。當細菌侵入人體時,機體受到細菌及其毒素的刺激,機體就產生了反應,這時體內的白細胞都動員起來對付細菌,透過包圍和吞噬來消滅它們,因此,白細胞數目比平時增加。

    引起白細胞增多主要是感染,在創傷引起的急性失血、溶血、組織壞死等情況下也可以引起白細胞增多。以上患者的血象主要是中性粒細胞增多。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白血病患者,白細胞數增加得特別多,分類也有明顯的特殊,如出現正常血中不應出現的未成熟白細胞。

    患某些過敏性疾病或寄生蟲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面板溼疹等以及血吸蟲病、鉤蟲病、結核病和傳染病的恢復期以及淋巴性白血病時,血常規檢查往往可見到淋巴細胞增多。但是傷寒病和嚴重的結核病時,中性粒細胞卻往往減少。

    總之,人體血液成分是比較恆定的,但也會受某些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的影響。當數值不同於正常時,固然要引起醫務人員和病人的注意,但也不應為此驚惶失措,而忽視作進一步的分析研究。

  • 7 # 心血管楠醫生

    第一步,看白細胞計數

    如果白細胞計數增高,提示與細菌感染密切相關,同時伴有中性粒細胞計數及其比例的增加,細菌感染程度與數值升高呈正相關,計數越高,則感染越重。

    如果白細胞計數是正常的,則需要看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計數及比例是否增加,如果二者升高,提示與病毒感染密切相關。

    第二步,看血紅蛋白數值

    血紅蛋白是人體中運載氧氣的載體,其臨床價值遠遠高於白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的數值與貧血密切相關:低於60為重度貧血,60-90之間為中度貧血,90-120之間為輕度貧血。

    貧血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血紅蛋白生存不足,原料缺乏,血紅蛋白破壞較多或者血紅蛋白丟失嚴重等,發現血紅蛋白問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三步,看血小板計數

    血小板是人體血液中具有凝血能力的物質。當我們有傷口出血時,血小板就會被啟用啟動,進而幫助我們快速進行血液凝固。

    血小板計數顯著下降提示有出血傾向,例如低於20,顱內自發性出血風險。血小板計數顯著升高,提示有形成血栓風險。

    總結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血常規檢查結果透過三步法就可以滿足對結果的解讀,判斷是否存在相應的疾病,其他各種各樣的指標就可以忽略不看,這樣可以快速高效的完成對血常規的解讀,明確是否有問題。

    【關注健康,關注楠醫生】

  • 8 # 姚醫生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血常規都包含了哪些專案?

    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血常規包含了18個專案,每一個醫院的檢查裝置不同,所以血常規包含的專案也不盡相同,但基本都包含了上訴的專案。那麼當大夫看到這張血常規的時候,會重點看哪幾專案呢?

    一、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

    這兩個指標主要是反映一個細菌感染的情況。當這兩個指標有一個或者同時兩個出現上增高時一般主要考慮為細菌感染為主,比如常見的扁桃體炎、肺炎、闌尾炎、急性腹膜炎等疾病。但是白細胞升高也並不一定是就存在感染,也可以見於生理性原因,如飽食、情緒激動、劇烈運動、高溫或嚴寒、女性月經期、妊娠分娩期等都可使白細胞一過性增高。

    當這兩個指標有一個或者兩個同時減少,則可以考慮免疫功能下降,一般見於傷寒、副傷寒、麻疹、流感等傳染病;化療、放療。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白細胞減少症、骨髓增殖異常綜合徵等)、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二、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

    一個人有沒有貧血,就主要是看這兩個專案,其中以血紅蛋白為主。單純的血紅蛋白增多一般見於骨髓造血活躍以及其他生理性原因引起。如果血紅蛋白升高同時伴有紅細胞計數的升高時,則考慮為紅細胞增多症。

    血紅蛋白下降則考慮為貧血。血紅蛋白可將貧血分為輕,中,重,極重四度;血紅蛋白從正常下限~<90g/L屬輕度,~60g/L為中度,~30g/L為重度,<30g/L為極重度。當出現輕度貧血時,可以考慮為疾病或者飲食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的。當出現中、重、極重度貧血時,考慮急性失血引起的或者血液系統相關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導致。當有血紅蛋白下降,同時伴有紅細胞平均體積、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平均容量時則考慮具有細胞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缺鐵性貧血等疾病。

    三、血小板

    如果我們身上出現一個小傷口,不一會傷口就止血結痂了,這是因為血小板的作用,所以說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是凝血。

    當血小板升高時,一般應激狀態如生病時、藥物因素、其他生理性原因引起;當血小板明顯升高時,則說明血液凝血功能明顯加強,這時候就容易發生血管堵塞,如腦梗、心梗、血栓形成等。當血小板下降時則說明血液凝血功能下降,如有出血情況發生時容易導致血流不止。同時還有自發出血的風險存在,這種情況多見於白血病、各種腫瘤化療後等。

    四、淋巴細胞計數

    也是反映感染的一項指標,但是它反映的是病毒感染。最常見的淋巴細胞增多現象就是麻疹、風疹、水痘、流行腮腺炎這幾個病毒性感染疾病,這幾個病症傳播率還是很高的,所以比較常見。

    當然血常規中其他的檢查專案也是對診斷有指導的,但是最重要的便是以上幾種了,其他的在這裡就不一一表述了。當大夫拿到一張血常規化驗單時,可以主要根據以上幾個重要專案來考慮診斷方向,但並不能查出是什麼病症?

  • 9 # 龍大夫的肝病課堂

    血常規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一個檢驗專案,去醫院檢查幾乎是必做的檢查,但是做這個的意義有時卻並不明確。

    我們平常看到血常規裡面的指標很多,每個指標有每個指標的意義,指標與指標之間的關係,在分析、判斷疾病的時候,也能夠做一些參考。

    那麼,血常規到底可以查出什麼疾病呢?很遺憾,透過血常規能直接診斷的疾病是很少的。

    血細胞數量變化的疾病

    透過血細胞數量的增加或者減少,能夠直觀的看出的疾病有紅細胞增多症、白細胞減少或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等。

    還有一類疾病是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不過這裡不打算講,恐有些人因此對號入座,容易造成誤導,有這方面的懷疑,最好去看血液科醫生。

    貧血

    能夠直觀的透過血常規的一個指標就可以診斷的疾病,比較準確的是貧血的診斷。

    但是,對於貧血的診斷也僅限於區分貧血的程度是輕度、中度,還是重度,以及初步判斷貧血是屬於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失血性貧血,還是屬於小細胞性貧血的缺鐵性貧血。

    對於像地中海貧血這樣的和遺傳有關係的疾病,以及是否屬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還需要透過基因和骨髓穿刺等更多的檢查來確定。

    幫助判斷病情

    除了以上一些疾病的診斷之外,血常規在臨床上的作用,更多的是用來判斷病情。比如,發燒的時候,用來協助判斷髮熱可能是細菌還是病毒等因素引起,但這種判斷往往也不是很準確的。

    在臨床上,有時候需要動態觀察血常規的變化來判斷治療的效果。比如原先有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升高的患者,醫生可能會傾向於認為是細菌感染。那麼,在經過抗菌治療以後,患者的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逐漸回落到正常,說明治療或者本身的病情是往好轉的方向發展的。

    極少數的情況下,從血常規的變化中可以看出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在減退。比如,對於艾滋病感染者來說,淋巴細胞是臨床醫生經常觀察的一個指標,如果患者的淋巴細胞一直處在正常的範圍,大概可以說明患者的免疫力還是不錯的。

    而如果艾滋病感染者的淋巴細胞呈進行性下降,艾滋病毒對CD4+T淋巴細胞的破壞在加重,這個情況往往說明患者的預後是不好的,需要積極的抗病毒治療。

  • 10 # 營養醫師小麥姐

    血常規意味著常規要做的血液檢測,基本上凡是抽血檢查都會有這個專案,是最常用的血液檢查專案。透過對血液中各種血細胞的數量、形態和比例進行檢查,為臨床診斷提供資訊的一種檢查方法,起診斷、輔助診斷、甄別診斷作用,涉及相關疾病非常多,所以才被列為常規專案。下面進行簡單解讀,以及常見疾病的血常規異常。

    一張血常規林林總總二十多個專案,但其實只包含四大專案: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和血紅蛋白。1.紅細胞系統

    英文簡寫“RBC”,簡稱“紅系”,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血細胞,主要起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作用。包含專案有紅細胞計數、體積、壓積等凡帶“RBC”字樣。臨床上最常用於貧血、失血診斷。

    2.白細胞系統。

    英文簡寫“WBC”,簡稱“白系”,是人體“御林軍”,是我們免疫系統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吞噬和產生抗體來抵禦和消滅侵入人體的病原微生物。白細胞系統包括白細胞總數,以及在白細胞範圍內再細分的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嗜酸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的計數以及各自所佔比例。臨床上最常用於感染的診斷和鑑別診斷,也可以作為診斷白血病線索。

    3.血小板

    英文簡寫“PLT”,是人體負責止血的血細胞,也是人體中形態最小的血細胞。包括血小板計數、壓積、分佈寬度以及大血小板比率等,是體內凝血功能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於岀血性疾病的診斷。

    4.血紅蛋白

    英文簡寫“HGB”,是紅細胞內含有的特殊蛋白質,由珠蛋白肽鏈和血紅素組成,因為血紅素是紅色,所以紅細胞是紅色,因而我們的血液也是紅色的。血紅蛋白主要起攜氧和運輸二氧化碳作用,血紅蛋白在臨床上最常用於貧血和失血診斷,在出血性急症時,常動態監測血紅蛋白含量來判斷失血量多少。

    血常規可以查出的常見病症有哪些?1.診斷貧血。可診斷缺鐵性貧血和鉅細胞性貧血。

    最常用到的指標為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貧血時這兩個專案低於正常值,並根據偏低程度進行貧血分度。

    2.診斷感染性疾病,並初步區分細菌、病毒、寄生蟲性感染。

    這個大家可能最有體會了,不管發燒、咳嗽、拉肚子等等貌似“發炎”症狀就醫時,醫生往往都要開張單子去“戳個手指”查查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升高了,尤其是中性粒細胞升高了,往往是細菌感染,可能需要用抗菌素;白細胞減低,淋巴細胞升高往往提示病毒感染,不需要用抗菌素;嗜酸性粒細胞升高可能存在寄生蟲感染和支氣管哮喘等變態反應性疾病;嗜鹼性粒細胞升高可能存在過敏性疾病。

    3.診斷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計數低下可診斷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症,過敏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一些自發性出血疾病。

    4.診斷白血病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液性疾病。

    這個比較複雜,一定要綜合考慮血常規和骨髓穿刺結果進行診斷。白血病白細胞計數往往異常增高,但也有少數表現為白細胞數值正常甚至低於正常的現象。再生障礙性貧血主要特點全線血細胞下降,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全血細胞減少。

    小結:一張小小血常規涉及各類疾病繁多,各個指標有各自意義,各個疾病臨床表現往往很複雜,不能僅靠一張血常規結果診斷,更多需要綜合考慮各個檢查結果和臨床表現作出診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牛的青草怎麼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