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中獎中獎中大大大獎

    古代造紙的過程:

    (1)斬竹漂塘

    當時竹子是造紙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盛產竹子的華南地區,尤其福建,是竹紙的主要產地。造紙的工匠通常在芒種前後上山砍竹(當時的“殺青”就是指砍竹做原料而得名),然後將截斷的竹子在就地開挖的水塘內浸上100天,取出用力捶洗,使青殼和樹皮脫掉,目的是讓竹料軟化。

    (2)煮木皇足火

    將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蒸煮8個晝夜,經過鹼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然後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水塘內漂洗,再放進鍋裡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覆進行十幾天。經過反覆蒸煮、漂洗的竹料纖維就逐漸分解。

    現代製漿已改用燒鹼替代石灰水。燒鹼鹼性較強,能使木材纖維迅速分解。另外還新增氯,以去除木漿裡的雜質,目的是用來漂白,但排放的廢水便含有機氯,而有機氯對生態環境傷害極大。目前現代大型的造紙企業已投入大量的資金來清除毒素,並研究新的漂白法,如以二氧化氯取代以降低有機氯的生成。

    (3)蕩料入簾

    取出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裡用力舂成泥面狀,搗爛後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並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傾倒入紙槽裡面。然後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涇紙膜。

    這道工序在造紙過程中是最費力的,抄紙的工匠站在紙槽旁重複著舀水、抬起竹簾。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重紙又會太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

    (4)覆簾壓紙

    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後移開竹簾,這層涇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涇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每日每個工匠只能做300到500張紙。

    (5)透火焙乾

    用兩道土磚砌成磚牆的夾巷來焙乾紙張,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由於磚塊夾巷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因此用輕細的銅鑷將一張張溼紙攤在牆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乾燥,乾透後揭起來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在的反義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