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物a語
-
2 # 攝影小白邱小姐
轉眼2020年即將過半,青蔥歲月越走越遠,大家都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關注養生,2020年最正確的生活開啟方式你了解嗎?
睡得早一點:晚上熬夜其實就是在折磨你的身體,會讓你的血壓和膽固醇升高,給你的心臟、血管、器官、大腦帶來一定的健康風險。所以一定要早睡,23 點以前必須上床休息。
喝水勤一點:等到口渴了才想起喝水,這時身體已經處於缺水狀態了。詩友們要學會未渴先飲,每天按時主動飲水。尤其是晨起一杯溫開水可潤腸通便,睡前一杯溫開水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減少心梗和腦卒的發生。
運動多一點:運動能給人以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讓身心都永遠年輕。久坐容易使肌肉衰退與萎縮,還會造成頸肩腰椎的過度勞累,因此,多走路、勤活動,才是健康之道。
瘦肉吃一點:別總以為吃肉不健康,一味粗茶淡飯,才會導致身體不健康。因為肉類裡含有一些其他食物沒有的營養元素,適當吃一點,補充營養很有必要。
果蔬多一點:多吃蔬菜對保護心血管和防癌很有好處,每天都應吃不少於 300 克的蔬菜,以葉菜和深色蔬菜(如深綠色、紅色、橘紅色、紫色等)為主。儘可能每天吃一至兩種水果。
-
3 # 拂曉chou
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找到合適自已的養生技巧,然後日復一日的堅持,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想要健康的養生保健,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每天抓好三頓飯,健康不用買,控制每天膳食總能量,五穀雜糧水果蔬菜,新鮮的雞鴨魚肉豆腐蛋奶都必不可少,並根據自身情況和條件攝入更多的含有鈣、鐵、鋅、蛋白質、維生素等食物。健康的食物,平衡的膳食也是每天所必需的補充。
養生的第二個關健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各種疾病。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促進消化道迴圈,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個就是活在當下,心理平衡,養心養德。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裡上的健康。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能力以及抵抗疾病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第四個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防病的重點是預防慢性病、腫瘤和急性傷害,每年進行一次健康體檢,了解自已人體各器官的功能狀態。通過有規律的鍛鍊,正確的使用藥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它的有益於健康活動,都可達到身體健康,延緩衰老之目的。
-
4 # 五行命理情感檔案
民以食為天~
從飲食方面來說養生的話,個人感覺如下:
飲食調養是一切的根本。
有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之說(五行的觀點),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說法。根據五行(夏為火)、五成(夏為長)、五臟(屬心)、五味(宜苦)的相互關係,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
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
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如《頤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因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
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按中醫學的髒與髒之間的關係講“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溫暖”從中不難看出心、腎之間的重要關係。
回覆列表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範疇之中,如醫藥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藥物、採用醫術(鍼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髮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鍊,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製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藥、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範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藥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製。其製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藥;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藥膳”、“法膳”之稱。其應用範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藥、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藥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鍼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藥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鍊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皁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鍊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