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排名第三十名。
但是在《百家姓》中只有蕭姓,而無肖姓。
早在春秋時代蕭、肖兩姓並存,後來肖姓在漢代前後湮滅,所以宋代《百家姓》裡沒有“肖”姓。
肖姓,中國姓氏。中國大陸在20世紀70年代推行二簡字之後,“蕭”整個字的所有義項都被合併到“肖”(不僅姓氏)。
於是所有的蕭姓被寫為肖姓(如同一簡之後劉姓全部被寫為劉姓),可後來正式廢除二簡字之後由於戶籍管理部門的相關規章,更改姓氏十分困難,所以肖姓很少有人改回蕭姓。
擴充套件資料:
“肖”與“蕭”的聯絡:
“蕭”與“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時兩姓就已並行。
但二者不同的是,“蕭”姓兩千多年來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漢代以後卻難尋蹤跡,這從各時代的姓譜中可以得到證明。可以說,現在全中國內所有姓“肖”者中有絕大部分均系原來姓“蕭”者。半個世紀前,“蕭”姓很多,“肖”姓則罕見。
《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漢字簡化方案》頒佈以後,很多人認為“蕭”是“肖”的異體字,或認為“肖”是“蕭”的簡化字。於是不少“蕭”姓者為書寫簡便,把“蕭”寫作“肖”;一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在為“蕭”姓者辦理身份證、戶口登記、入學手續時,也常將“蕭”寫作“肖”。
因此,近幾十年來,“肖”姓多了起來(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蕭”姓的趨勢。如《深圳姓氏談》載:“肖姓亦即蕭姓,蕭俗作肖。源出於子姓。春秋時,宋國勇將南宮長萬攻打魯國被俘,幾個月後放回宋國。公元前682年秋,與宋閔公於後宮博戲。
閔公無意嘲笑了長萬曾當俘虜,長萬頓時惱羞成怒,打死了宋閔公,又殺了幾個大臣,立公子游為國君。宋國群公子紛紛逃往蕭邑。蕭邑大夫大心組織軍隊,殺逐南宮長萬及同黨,平息了內亂。宋間公的弟弟桓公即位後,把大心封在蕭為附庸國,稱為蕭叔,其後人就是蕭氏即肖氏。
南宋末年,一些肖姓居民從福建遷至深圳地區,現聚居在坪地鎮,是該鎮人口最多的姓氏,大多居住於西湖塘、嶽塘崗、香屋一帶。”工具書註釋中的問題,是“蕭”、“肖”二姓使用混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這是沿襲了一些老工具書的注法。《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在“肖(Xiāo)”的字頭下,均注作“姓,‘蕭’俗作‘肖’”。
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當作“蕭”姓之“蕭”的俗體字了。《漢語大字典》注“肖”時說,“姓,也作‘蕭’”,1962年版的《新華字典》注“肖(Xiāo)”時說,“姓,同‘蕭’”。
這都是把“肖”、“蕭”看作異體的關係了。無論是把“肖”看作俗體,還是把“肖”、“蕭”看作異體,實際上都是把“蕭”和“肖”當成一個姓,注音均為陰平的Xiāo。《現代漢語規範字典》獨樹一幟,它把“肖”注成只讀Xiào的單音字,字頭下的第二個義項就是“姓”。
這樣處理,“肖”與“蕭”就完全脫鉤,“肖”已成為獨立於“蕭”姓之處的另一個姓,讀音也變成了去聲的Xiào。從國家有關部門頒佈的語言文字的規定看,“蕭”與“肖”既非異體關係,又非繁簡關係。所以“‘肖’也作‘蕭’”、“‘肖’同‘蕭’”等說法不可取。
目前排名第三十名。
但是在《百家姓》中只有蕭姓,而無肖姓。
早在春秋時代蕭、肖兩姓並存,後來肖姓在漢代前後湮滅,所以宋代《百家姓》裡沒有“肖”姓。
肖姓,中國姓氏。中國大陸在20世紀70年代推行二簡字之後,“蕭”整個字的所有義項都被合併到“肖”(不僅姓氏)。
於是所有的蕭姓被寫為肖姓(如同一簡之後劉姓全部被寫為劉姓),可後來正式廢除二簡字之後由於戶籍管理部門的相關規章,更改姓氏十分困難,所以肖姓很少有人改回蕭姓。
擴充套件資料:
“肖”與“蕭”的聯絡:
“蕭”與“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時兩姓就已並行。
但二者不同的是,“蕭”姓兩千多年來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漢代以後卻難尋蹤跡,這從各時代的姓譜中可以得到證明。可以說,現在全中國內所有姓“肖”者中有絕大部分均系原來姓“蕭”者。半個世紀前,“蕭”姓很多,“肖”姓則罕見。
《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漢字簡化方案》頒佈以後,很多人認為“蕭”是“肖”的異體字,或認為“肖”是“蕭”的簡化字。於是不少“蕭”姓者為書寫簡便,把“蕭”寫作“肖”;一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在為“蕭”姓者辦理身份證、戶口登記、入學手續時,也常將“蕭”寫作“肖”。
因此,近幾十年來,“肖”姓多了起來(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蕭”姓的趨勢。如《深圳姓氏談》載:“肖姓亦即蕭姓,蕭俗作肖。源出於子姓。春秋時,宋國勇將南宮長萬攻打魯國被俘,幾個月後放回宋國。公元前682年秋,與宋閔公於後宮博戲。
閔公無意嘲笑了長萬曾當俘虜,長萬頓時惱羞成怒,打死了宋閔公,又殺了幾個大臣,立公子游為國君。宋國群公子紛紛逃往蕭邑。蕭邑大夫大心組織軍隊,殺逐南宮長萬及同黨,平息了內亂。宋間公的弟弟桓公即位後,把大心封在蕭為附庸國,稱為蕭叔,其後人就是蕭氏即肖氏。
南宋末年,一些肖姓居民從福建遷至深圳地區,現聚居在坪地鎮,是該鎮人口最多的姓氏,大多居住於西湖塘、嶽塘崗、香屋一帶。”工具書註釋中的問題,是“蕭”、“肖”二姓使用混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這是沿襲了一些老工具書的注法。《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在“肖(Xiāo)”的字頭下,均注作“姓,‘蕭’俗作‘肖’”。
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當作“蕭”姓之“蕭”的俗體字了。《漢語大字典》注“肖”時說,“姓,也作‘蕭’”,1962年版的《新華字典》注“肖(Xiāo)”時說,“姓,同‘蕭’”。
這都是把“肖”、“蕭”看作異體的關係了。無論是把“肖”看作俗體,還是把“肖”、“蕭”看作異體,實際上都是把“蕭”和“肖”當成一個姓,注音均為陰平的Xiāo。《現代漢語規範字典》獨樹一幟,它把“肖”注成只讀Xiào的單音字,字頭下的第二個義項就是“姓”。
這樣處理,“肖”與“蕭”就完全脫鉤,“肖”已成為獨立於“蕭”姓之處的另一個姓,讀音也變成了去聲的Xiào。從國家有關部門頒佈的語言文字的規定看,“蕭”與“肖”既非異體關係,又非繁簡關係。所以“‘肖’也作‘蕭’”、“‘肖’同‘蕭’”等說法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