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慕容凌雪3351618

    首先如何定義恐龍時代呢?

    如果是把尼亞薩龍這種十分接近恐龍的動物的出現時間算作恐龍可能已經出現的時間的話,恐龍大約出現於2.43億年前,非鳥恐龍滅絕於0.66億年前,所以恐龍時代大概是從2.43-0.66億年

    不過保守來講最確切的最早的恐龍出現在2.33億年,保守的說恐龍時代還是從2.33-0.66億年,大約1.67億年,這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但是,既然說到恐龍時代,肯定是恐龍在陸地生境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時代,在恐龍剛出現的一段時間裡恐龍並沒有佔據主導地位,沒有大型化、物種多樣性也沒有十分豐富、沒有十分兇猛的捕食者或者體型十分龐大的植食者,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從恐龍開始興盛的時期算作恐龍時代開始的時期。

    恐龍是什麼時候開始成為地球上的霸主的呢?這應該在三疊紀末大滅絕之後,也就是侏羅紀開始的時間,大概是2.01億年,所以恐龍時代應該是侏羅紀加上白堊紀這段時間,從2.01-0.66億年,這段時間也挺長的,差不多是1.35億年。

    這麼長的一段時間,海陸分佈、各地的氣候環境、生物的組合等各種自然條件可是發生了十分巨大的變化,穿越到哪個時間?穿越到哪個地點?這都會對你生存下來的機率造成很大的影響。

    所以我個人感覺,這個問題真是太大了,無法回答。

    但是我們可以挑選適合人類生存的時間和地點來降低生存的難度。

    這些條件包括但不限於:

    1.適合人類呼吸的大氣

    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可以對人體造成影響

    當二氧化碳濃度達到1000 PPM(1%)以上時,人就會感到不適,出現頭暈的症狀,

    氧氣濃度低於19.5%時,人無法進行重體力活動,生存質量會大幅下降。

    從上兩張圖看,整個恐龍時代的氧氣濃度都要高於現代,似乎不是制約因素,但是二氧化碳濃度卻略為偏高,在1000ppm以下時,約接近3-400ppm對人體影響越小,從上圖也可以看出,大概也是在晚白堊世時期二氧化碳的濃度和現在比較接近。

    從大氣成分來看,人類在整個恐龍時代最適合生存的時期是晚白堊世。

    2.充足的食物

    人類經常吃的各種食物比如被子植物、哺乳動物還有鳥類在恐龍時代已經出現,在白堊紀晚期被子植物已經成為了陸生植物中的優勢類群,在那時應該已經存在各種各樣的果實可供人類選擇。當時的哺乳動物還有鳥類也可以為人類提供各種各樣的肉類。河裡的魚類也是食物來源。對於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我們可以製作陷阱來捕捉。

    以上兩點大致可以把我們選擇的時間限定在晚白堊世。我覺得離現在越近越好,因為離現在越近生物和現在也約類似,我們也越熟悉,所以我們就選擇晚白堊世最末期的馬斯特裡赫特期(72.1-66百萬年)。有的人可能會說,白堊紀最末期是恐龍滅絕的時候,但是人類的壽命只有幾十年,和地質年代的百萬年單位相比,真是短之又短,如果穿越回去之後正好在你的一生當中遭遇了恐龍滅絕,那也真是中頭彩了。

    3.避開各種危險的動物

    這些危險的動物包括:各種食肉恐龍、大型植食恐龍、各種具有毒性的動物(昆蟲、蜘蛛、蠍子、蛇、蜥蜴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富有攻擊性的動物(比如鱷)

    不過恐龍的威脅是最大的,我們乾脆避開所有有恐龍化石存在的地區。

    除了考察馬斯特裡赫特期的恐龍分佈,我們最好也考察一下之前坎潘期的恐龍分佈,因為之前存在過恐龍的區域可能在後來也會存在恐龍只是化石沒有儲存下來或者沒有被人發現。

    從這張兩張圖我們發現,東南亞、澳洲、南極洲、以及除了北非以外的絕大部分非洲都沒有恐龍化石的發現。像北美洲、南美洲、歐洲、亞洲是恐龍化石的盛產地,可能也與當地發掘比較充分有關,其實恐龍化石的發現地點可以說明當地在那個時候有恐龍,但是沒發現過恐龍的地點也沒法說沒有恐龍。

    4.適宜的氣候

    不過考慮了恐龍的問題還要考慮氣候問題,太熱太冷太溼太乾都不行,必須要找個氣候適宜的地區生活。所以我們來看一下當時地球上的氣候分佈。

    上圖中,粉色代表潮溼的熱帶雨林氣候,類似現在的西非、亞馬遜、東南亞等區域,黃色代表乾旱區,類似沙漠地帶,橙色代表發現了蒸發巖的區域,可能代表了大型的蒸發湖泊,淺綠色代表中緯度溫暖溼潤的區域,可能類似於華南的亞熱帶氣候,深綠色代表高緯度溫帶區,應該有強烈的季節變換。

    同時我們可以在圖中發現小恐龍的標誌,這表示恐龍的產地,我們要避開這些地方。同時我們可以發現北美洲、亞洲、歐洲、南美洲是恐龍一直生存的地區,可以推斷在大部分時間內這些地區一直有恐龍生存,其他沒有恐龍化石產出的地方是否有恐龍我們也不確定。

    看來看去,可能還是澳洲北部的地區保險一點,不過在西澳洲的馬斯特裡赫特期的晚期還是有恐龍、滄龍和翼龍化石產出的,這些恐龍屬於獸腳類恐龍,可能是虛骨龍類,所以還是需要小心一點。同時在海洋裡也產出了滄龍化石,所以下海的時候也要注意海洋中的危險。此外還有疑似神龍翼龍的化石產出,雖然我們不確定它們是否會吃人,但它們的體型還是比較嚇人的。

    總之當時的地球環境並不太適合人類居住,動物都不太友好,只能碰運氣去選氣候好沒有什麼危險生物的地區生存了,當然只是我們認為沒有而已,可能我們今天沒有發現恐龍化石的區域在當時也遍佈著恐龍。

    最後附上幾張Scotese對當時古地理的復原圖,注意穿越的時候不要穿越到海里。圖片來源: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6476284_Atlas_of_Late_Cretaceous_Paleogeographic_Maps_PALEOMAP_Atlas_for_ArcGIS_volume_2_The_Cretaceous_Maps_16_-_22_Mollweide_Projection_PALEOMAP_Project_Evanston_I

    突然感覺新幾內亞島可能是個更好的地方……不過可能構造活動或有些活躍,所以還是選構造一直比較穩定的澳洲比較好。如果喜歡溫暖選擇北部,想體驗季節變幻選擇南部

    至於怎麼野外生存,去學習貝爺、德爺,閱讀相關書籍並參加相關培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珂字的五行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