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熱狗愛電影
-
2 # 風從往事吹過
以前在物質緊缺的年代對小孩子來說過年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一家人開開心心,家裡大人再困難也會準備各種年貨,早早的開始雞鴨魚肉買回來,蒸饅頭包子炸油果子,親戚朋友互相串門拜年,在鞭炮聲中年才能過完,現在什麼都不缺隨時都能買回來準備多了反而浪費,不想做出去吃,想吃什麼就可以馬上吃上,親戚之間有時都懶的走動,鞭炮更是很多地方禁止放了,小時候記憶中的年在慢慢的淡去,除了感覺長大一歲老了一年再沒別的感受了。
-
3 # 哇撲哥
什麼叫年味?作為80後我可以告訴你們幾點,一,過小年開始,舅舅,叔叔們就開始一紙箱一紙箱的給你買菸花炮仗,然後自己還有大把的壓歲錢可以買喜歡的各種花炮。
二,從過小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種七大姑八大姨都會給壓歲錢,多少不是問題,關鍵是那種收紅包的感覺。
三,從小年開始,無視寒假作業,無視父母的管束,每天睡醒了就三五成群的到處瘋,到處玩,可以一直玩到至少初十左右。
四,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都長大了,有了各種壓力和負擔,當然再也體會不到當初的年味了!
-
4 # 金帝17
過節要准許放鞭炮,過年放假要放過十五,這叫過年,才有年味……太平盛世,不給放炮,放假不過十五,如何提現太平盛世、繁榮昌盛呢?根本看不出改革給國家帶去什麼宏利……
-
5 # 木衛十五
磚家說了:養豬破壞環境,所以殺不了年豬!磚家說了:放爆竹汙染環境,所以趕不走年獸!磚家說了:燒柴火汙染環境,所以沒法做年夜飯了!磚家說了:人口多了要計劃生育,所以人口少過年不熱鬧了!所以年味沒了!之後磚家又要說了:要適應新環境、新習俗、新社會!
-
6 # 哪吒還是哪吒
上街買各種年貨而不是去超市!二九下午貼對聯,大年三十的鞭炮從天黑一直響到黎明!天不亮就起來穿新衣服!吃完飯就去大門口聊天!
-
7 # 小奶狗吃北京
過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意味著新的一年的開始。
但現今社會,晚輩們拼搏四方有的可能在過年時還奮鬥在工作前線沒辦法回家,所以年味慢慢的也不像以前那麼濃厚。
其實,老一輩在家盼望著的就是一年到頭孩子們都回家看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兒子女兒坐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吃上一頓年夜飯,可以回憶一下過去的往昔也可以展望一下大家的未來,老人們就很幸福快樂。
所以,就算大家再忙再累,過年也要記得回家看看,熱熱鬧鬧的,開始新的一年。
-
8 # 夢裡花121
年味,來源於人們對於年的一種定義,也是一個總結和規整,更多的時候,年是一個人的情懷,一種思念,一種傳承,當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就會想要的越來越多,而在追逐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本真,人是該向前走,但也要不忘初心,如果我們所努力追逐的讓我們失去了原本的快樂,那麼,這一切,是否還有意義,
-
9 # 我真的大錯特錯了嗎
記得小時候,就盼著過年。有糖吃,大白兔奶糖,金絲猴奶糖;有瓜子吃,特別是奶油鐵瓜子,味道特別棒;有魚有肉吃,從臘月中旬開始,放池塘水抓魚,有鰱魚、草魚、鯽魚、紅色的小鯽魚,殺豬,全村好些人來幫忙,孩子們圍著轉,一片祥和喜慶的氣氛。有鞭炮玩,“小魚雷”可以炸小魚噢,“沖天炮”塞進牛屎裡炸最有意思了,“慣炮”往人群裡慣,“擦炮”,還有“火炮槍”。
現在長大了,快過年了,基本是臘月二十八,二十九甚至是除夕還堵在高速路上,期盼著回家能看到孩子,父母親,還有親人。說實在的,走親訪友應該的,但也有所迴避。聊天內容無非是:對小一輩說,成績怎麼樣啊,考了多少分班級排行第幾啊,要好好學習啊;老一輩人,帶點兒禮品去拜年;同輩的,那就扯啦,打牌麻將撲克篩子梭哈,從除夕到初二,那是昏天暗地,此起彼伏,比上班累啊。
安徽中部地區農村春節現象:攀比現象嚴重。以前比較有無車子,“今年他家買車了”,“今年我們隊裡又增加兩個車子,他家,她家”,;最近兩年攀比升級了,“他家的是大寶馬”,“村頭二狗子家買賓士了,說是在上海發財了,叫託尼老師,跟外華人做生意”,“賓士算啥”,“三毛家買的是我們鎮上第一輛瑪莎拉蒂SUV”,“村長家在合肥買房子了”,“村書記在合肥還有別墅呢”,“誰家在合肥買了地鐵房”,“誰家在合肥濱湖區買了房,就在省政府隔壁噢,出門左拐還能跟省長打招呼呢,這個厲害,這個是高手”。真真假假,虛虛實實。
春節應該怎麼過才能有年味兒?一家人圍著桌子吃一頓熱騰騰的年夜飯兒,除夕夜女士們聊聊天看看電視,男士們一邊打牌一邊聊聊,孩子們聚在一起房炮仗等等。這就是過年吧。
-
10 # 甘草333999
本人盡歷了六十個春來節去,感覺近二十年的年味不是淡了,而是盡了(社會上的賭博歪風又死灰復燃起來了,幹部領著年終獎回去高忱無憂了)。
想哪上世紀的50、60、70、80、90年代,城裡農村過年是熱鬧非凡;基層幹部帶著文藝宣傳隊(地方藝班如舞獅隊、舞龍隊、政策宣傳隊等等)走街串巷、村頭寨中給老黨員、退役軍人、貧困戶送去黨的溫暖,給民眾送去黨的政策,鑼鼓宣天好是熱鬧,民眾對過節感到由衷的歡心鼓舞。
現今的有視媒體普及了,人們缺少的是歡鬧的參與,老黨員、退役老兵、貧困人員也缺少了黨的關懷,寒冷的氣溫冰涼著人們一顆熾熱的心。
建議基層政府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黨的優良傳統繼往開來,讓民眾時時刻刻感到黨的關懷與溫暖。
-
11 # 鄉間拍客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人都這樣覺得。因為現在過年沒有年味,其實並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我們長大了。不信你問那些三四歲的孩子,他們還是會覺得過年挺有意思的。
我覺得主要原因就是,過年不那麼熱鬧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是原因之一。其他的是人情味兒也變淡了。以前快過年的時候,只要一進入臘月。村裡都是鞭炮聲。現在你看還有沒有放鞭炮的了?
還有以前過年有盼頭。我媽說她小時候過年的時候家裡很窮。一年都吃不上幾次肉。然後過年的時候姥姥家會包上一頓餃子。餃子裡面有肉。每個人只能分到幾個,大年初一才能吃上一頓好面饅頭
我爸說小時候也特別期盼過年。因為過年可以放鞭炮玩。那時候很窮,根本買不起鞭炮。只要誰家一放鞭炮還沒等你鞭炮放完,那門口就聚集一大堆孩子了。你爭我搶的拾炮開心。直到現在我們這裡還流行一句話,叫做慌得跟拾炮的似的。就是說做事兒像拾炮一樣快。
我小時候就非常喜歡過年。因為過年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還可以玩鞭炮。
話說現在。農民生活條件提高了。平時吃的比過年的時候吃的還好。也就沒有什麼盼頭了。所以才說年味變淡了。
-
12 # 東方股市1985
我覺得現在年味淡了,一部分原因是生活條件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只有過年才有新衣服穿,有好東西吃,現在平日裡也可以。還有,現在節日也增多了,五一、端午、七夕、國慶、雙十一、雙十二、聖誕、元旦、情人節等等,過年跟平時過節並沒有多少差異。此外,隨著科技發展,普通人家都有小汽車,人手一臺蘋果手機,大家可以開車隨時到處遊玩(例如外地旅遊、商場購物),手機上玩各種遊戲,以前玩的東西比較少,只能聚在一起玩遊戲、放鞭炮、打麻將、玩撲克。但是在我的家鄉前童,還保留了很多過年的文化活動
-
13 # 三農一姐
在我們老家過年年味還是挺濃的。
我每年回家過年,都要在城裡買上一隻毛筆,一瓶墨水,幾張紅紙,回家給老家門上寫幾副對聯。
每次寫對聯時,我都要腦洞大開,為了寫好一副朗朗上口的對聯。每一副對聯,我都會仔細斟酌半天。
家裡其他人,也忙個不停,辦年貨,殺年豬,打掃房間……,真是忙的不易樂呼。
大年三十的下午,還要在屋簷下面插桃條子,當然上面要裹上上墳用的草紙。
晚上就是除夕之夜,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吃上美美的一頓飯,飯菜特別豐盛,有說有笑,看著春晚,其樂融融,盡享天倫之樂。可以說對於這一刻,現在的大部分家庭都是幸福的,把一切的煩惱和憂愁都拋在了腦後。
最熱鬧的還是大年初一早上,天剛矇矇亮,家家戶戶敬過天,放過鞭炮,祝福一年風調雨順,家庭的幸福,平平安安。
然後再去給村裡各家各戶拜年,我們這裡拜年可能與其它地方不一樣。我們這裡是一個大家族男的要一起去每家每戶拜年,拜年的方式可能也不相同,我們都是要磕頭拜年。
女人們一般是不去給別人家磕頭拜年,守在家裡迎接前來拜年的鄉親們,主要是對他們的恭敬。
拜年時,大街上人來人往,非常熱鬧,見面都要打招呼,說上一句:“過年好”。其實這種方式拜年延續了已經幾千年,但是對於加深了親情和人際關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古以來皆如此,今年也是一樣的。
總之,在老家過年還是挺豐富多彩,挺熱鬧的,而且還是年味十足的,一些傳統的風俗還沒有改變!當然,越是最偏遠的農村古老的過年的方式和風俗習慣,保留的也比較全面,也就是說過年年味十足,畢竟這是傳統的民俗文化!
-
14 # 先啟歷史
我想問問一年中都在負重前行的人們,您們身上有“饑荒”嗎?這裡所指“饑荒”,是山西人口語所指的負債。
我們所負,有公債,有房貸,車貸,學貸,醫貸,您們都輕鬆還清了嗎?
我們所負,有私債,有朋友在你危難之時,或慷慨或苟且地交付給你,而因你囊中羞澀未能及時償還的。小企業的主人們,您們備好了為您辛勞一年的員工們的彩頭沒有?在春節這個關口的時候,您們解決沒有?
小時候期盼春節,是因為無所顧忌,物資匱乏讓一切都那麼的美好。而現在,物資都那麼的美好,而我們的慾望卻變得匱乏起來。
春節是充滿希望的開端,也是應該結束舊階段的關口。再次問問大家,您們有“饑荒”嗎?
-
15 # 夏天de阿里
我所在的城市年味已經不是很濃了,也就是休息假期而已,我認為的年味還是在多年以前。
小年開始,媽媽開始蒸饅頭,大棗饅頭,蒸豆包紅小豆的,全家搞衛生,一直到三十,早上開始準備年夜飯的食材,中午家人陸續的回來了,做飯的做飯,炒菜的炒菜,沒事做的就湊在一起打麻將,孩子們開始在一起玩耍,鞭炮,煙花都準備好,到了下午,開喝,聊著家常,飯局能從下午5點吃到12點,說不完的話題,可能倆個長輩因為什麼話題就扛了起來,其他人還看的津津有味,8點開始春晚,看與不看都開著電視,11點30準備放鞭炮,孩子們這個時候最興奮了,聽著整點報時,看著各種煙花爆竹,聞著四周瀰漫的硝煙,結束後進屋吃著包著硬幣的餃子,每當有人吃出硬幣,就意味著新年會有財運,在春晚結束後,結束了三十的晚宴,各自休息,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穿上新衣服拜年,孩子向長輩說這耳熟能詳的吉祥拜年話,大人拿出紅包來給孩子們分,家長們又笑呵呵的代收,孩子們露出可憐巴巴的眼神,白天麻將,拜年,鄰里串門拜年,中午開始酒局,一直能喝到晚上。這就是我記憶當中的新年!
-
16 # 南巴沙腎哥
怎麼樣都不會回到以前了,變淡的不是年味,而是人味。我們這裡不禁鞭炮,硝煙味有了,敲鑼打鼓也有了,但是親戚朋友歡聚一堂的時候,總是少了點味道,其實是因為疏遠了。功利主義盛行,親戚之間維持比較親密的,無非利益相關而已。沒有年味,根源在於人情冷漠。
-
17 # 時光待我如初
身邊的人依然拼的拼,忙的忙,要不是看了下日曆,都差點忘了今天已經是臘月二十了——老話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也就是說,新年已早就開始了,我卻渾然不覺。
我記得以前不是這樣的。
小時候,根本不需要記日子,身邊的一切都在告訴你:新年要來了!
常去的小店鎖上了大門,貼著一張紙條:“正月十五後營業”,門口的攤子上擺上了窗花。
春聯,鋪天蓋地的紅,賣爆竹的也出來了,鞭炮和煙花高高地堆起,像座小山。
家家戶戶整理得乾乾淨淨,窗明几亮,窗花把房間都映紅了,最讓一家人惦記的,還是年夜飯的食材——到了年三十兒,就沒人賣菜啦,備年貨的人,臉上卻都掛著抑制不住的喜慶:
“過年好!買這麼多菜啊”?
“過年好過年好,一大家子人都該回來啦,不夠吃啊”!
不知不覺到了大年三十,夜幕悄悄降臨,整個世界突然就清靜了下來:
平時繁忙的大街上一個人影都看不到了,街邊的店面也都關上了大門——這一晚,再多的事情都要放到一邊,一家團聚,吃餃子,等著八點整的春晚,才是正經事。
等十二點的鐘聲一響,鋪天蓋地的鞭炮聲就像得了號令,“噼裡啪啦”響成一片,積累了一年的煩惱,這一刻都煙消雲散了,時不時還會有煙花衝上天空,“啪”地一聲,漫天奼紫嫣紅。
第二天出門走親訪友,踩著滿地的紅紙屑,聞著空氣裡的硫磺味,明明刺鼻,卻忍不住地開心。
可現在,這些曾經只屬於春節的樂趣正在慢慢消失:
窗花沒人貼了,都嫌太土;
鞭炮汙染大氣,禁了;
春晚越來越沒看頭了,甚至家人也不一定團聚了。
漂泊在海外多年,每天說著洋文,看著洋文,但每當快到過年的時候還是會想家,我這顆中國胃還是會想念家鄉的美食,如果說還有什麼讓我想起一些“年味”的感覺,或許也只有過年時的家裡人輪流下廚所做的食物,能讓我存有一絲念想,說起春節時自家常吃的傳統美味,大概每個人都可以如數家珍。
醃臘——不吃醃臘,不算過年!
在沒有冰箱的時代,醃臘是儲存肉類的最好方法,不僅保質時間大大增加了,味道也變得更加鮮美,口感豐富,留到冬天,就是一頓好菜——“寒風起,食臘味”,最是應景。
醃臘包含的種類很多,從北京,安徽,湖南,四川,到最南端的廣東,都有不同的品類和做法,做法大同小異,口味卻不盡相同,豬肉去皮風乾到泛出油光就是臘肉,配好肥瘦比例灌進腸衣,再加風乾便是香腸!雞可以做成臘雞,風雞,還有燻魚,魚乾,花樣數不清,吃的時候,可蒸,可炒,可煮,怎麼做都好吃。
在春節美味上,我家的傳統,就是立豐,香腸,臘肉,魚乾,雞鴨這些美味,立豐都打包成了不同的禮盒,選自己想吃的提回家稍加料理就成了美美的一餐。
立豐的許多食材,因為選料精,製作工藝久,只需要鍋一蒸,就是一道美味的大菜,比如香腸,瘦肉選用珍貴的“元寶肉”,取自西班牙黑豬後腿骨上最好的一塊,口感彈嫩有勁道,而肥肉,只選用背脊上的一塊脊膘,去筋去膜,只挑2.5cm以上,含有非常健康的不飽和脂肪,以上兩種優質肥瘦肉材,按照9:1的黃金比例混合,經過10天的古法醃製,再經風自然吹乾,才有了正宗的立豐香腸,這道難80年前就火爆上海的美味,
春節想吃點醃篤鮮解膩,鹹肉加筍,絕美!湯汁全靠鹹肉把那點鮮香提起來,據說立豐鹹肉,用的是全進口的愛爾蘭豬或者德國,法國豬種,五花層次分明,以立豐40多年的獨特工藝製作,才吃得家家戶戶稱讚不絕。
立豐的南風雞,每次端上桌,都是受到哄搶的品種!後來才知道,好的東西,都是真材實料,精選東北產老母雞,立豐老師傅用傳承了80年的手藝,經過複雜的製作過程和獨家的醃製秘籍,才有了經久不衰的南風雞。
年糕——解饞飽肚,老少咸宜。
南北方的年糕各有不同,我小時候常見的並不是南方的炒年糕,煮年糕,而是糯米制成大大的一塊,夾雜紅棗,豆沙之類,蒸著吃香甜黏軟,還有一種是黍米制成,金黃誘人,過年的時候,香香甜甜,又軟又糯的糕點,是小孩子最好的盼頭。
春捲——香香脆脆,肚裡藏寶。
我家的餐桌上,過年時總少不了春捲,我小時候盼著過年,不能不說有這個因素,炸春捲要捨得油,炸到通體金黃,咬下去滿口酥香,重要的是,裡面裹著的餡料靈活多變,讓你不知道吃到的會是什麼滋味,相比於甜得膩人的豆沙之類,我更喜歡卷著蔬菜的,鮮甜多汁。
零食——肉乾肉脯雞腳鴨腳吃不夠!
小時候,春節走親訪友時最盼望的,就是親戚家裡都買了哪些好吃的零食招待小孩子,如果有牛肉乾,鴨胗幹什麼的,就感覺中大獎了,立豐的零食大禮包,也是走親訪友的的最佳選擇,裡面有鴨翅中,豬肉棗,鴨胗幹,純牛肉,都是精選肉材製作,口感鮮美,小孩吃這個最來勁,一會兒就能消滅一包。
說了這麼多,其實過年,當所有人都認為它是特殊的日子,願意在這一天做些特殊的事情,年味就產生了,就算一些形式上的東西越來越淡,但在熱氣騰騰中吃到美味,看著家人忙碌的身影,互相道著過年好的祝福,這些看似一年又一年是沒什麼不同的情景,卻讓心頭因此多了些期盼。
時間過的真快,一晃又快過年了,給大家拜年了,過年好
-
18 # 80後技術員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春節作為我們的一個最大的傳統節日,它的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
為什麼春節比中秋,端午等這些節日更加的受到老祖宗的追捧。一方面是因為春節是一年的開始,是一個輪迴的開始。另一方面,春節的時候正是農民們比較清閒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大家出來組織一下,放鬆一下,走親訪友或者是過幾天比較奢靡的生活。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說到年味,當然是熱鬧。熱鬧就少不了小朋友們。在放寒假的時候,成群結隊的穿著盼了一年才得到的新衣服或是玩具,開心的與小夥伴們分享自己的快樂,那種感覺真的不是很容易就能體會到的。當然,現在的這些人。尤其是這些小朋友們是無法再體會到,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那種過年的味道了!主要因為現在的物質生活有了大大的提高,很多東西不是等到春節的時候才可以擁有,平時想吃的,想玩兒的,想要的,都可以很輕易的滿足,那麼對願望的實現所獲得的幸福感,就沒有那個物質比較匱乏的年代那麼強烈。所以人們對年的渴望,也僅僅是幾天假期而已,或者是找一個時間,大家一起玩耍一下,旅旅遊,打牌,喝喝茶,聊聊天。年味兒自然就淡了。
-
19 # 精彩好去處
不是年味淡了,年味一點都沒變。只是我們長大了,不像小時候那樣等著過年,過年有好吃的,有壓歲錢,有新衣服穿,有鞭炮玩等等。那時候就想著玩,什麼都不用想,不用做,只管玩,吃。有父母在操勞,走親戚也只管跟著去,各位長輩還給壓歲錢,多好呀。現在不一樣了,我們長大了,父母年紀也大了,我們從父母手裡接下了這個傳承幾千年的過年習俗,不止是吃喝玩而已,是過年裡的文化傳承(我們最注重的禮、孝等,在過年的時候最能體現了),也接下了這份責任和擔當。有責任要把我們的過年的好習俗傳承下去,也要有擔當把下一代培養好。過年從臘月就要準備過年的年貨,一直到過除夕,還在準備呢。然後過了初一,就要走親戚,拜訪朋友,每天都安排的滿滿的,所以我們感覺到了累,比平常上班還累的感覺,有點不想過年的感覺。個人理解,文筆不好,請諒解。
-
20 # 漂流的亞特蘭蒂斯
年味變淡是每到春節前都會被提及的話題,也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有這種感覺的以80後、90後居多,這兩個年代的人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變革時期,同時受到的衝擊也最大。當然也不僅僅是這兩個群體有這種感受,年味變淡是所有成年人的整體感受。
我認為有這種感覺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儀式感的缺失,這也是個很流行的詞彙,但我認為用它來解釋年味缺失是很合適的。
我想大多數80後和90後一提到過年就會說,小時候過年是多麼多麼有意思!而現在的春節味同嚼蠟,就剩發壓歲錢和春晚了。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小時候的春節那麼有趣,有年味,而現在卻感受不到了呢?
仔細回憶就會發現,小時候我們過年時,爺爺奶奶都會告訴我們很多節日的傳統,節前要準備的事情,諸多禁忌等等…小孩子對節日的到來充滿期待和神秘感,不知不覺已被代入節日得氛圍中,樂在其中是自然的。而現在的父母對這些習俗瞭解的有多少呢?又有多少被傳遞到孩子身上呢?
這些傳統習俗就是春節的儀式,少了這些儀式,那麼春節就自然索然無味。如今我們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快速地拋掉一切我們所認為地繁文縟節,自覺可以快速向前。可是我們忘掉了文化的傳承是要續力的,我們這幾代人把一個傳承了上千年的傳統節日過成了如光棍節之類的快銷節日,那年味變淡不是必然嗎?
生活需要儀式感,這樣的生活才豐滿,我們的生活不就是由數不清的細節組成的嗎?而儀式就是豐滿這些細節的工具。
我覺得當你感到年味變淡,何不去書店買一本當地春節風俗的書,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按照上面的習俗過一個有儀式感的春節?相信你會再次尋找到那丟失的年味!
回覆列表
大家團聚才叫過年!不管自己混得怎麼樣!過年一定要回家!人不齊就不要談年味!也不要給家人和自己留遺憾!一家和和睦睦吃年夜飯!放鞭炮!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