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大小姐姐

    這裡就要講歷史啦:以前大家會傾向於專業性的大學就讀 如:法律圈的“五院四系”,建築學的“建築老八校”,“國防七子”“軍工六校”“四大工學院”,而從1997年開始的教育改革,各地高校為達成211高校的組建多科性、綜合性大學目標,瘋狂合併。

    並且211和985的招牌隨之帶來的資源,也促進了合併院校的成長。因此綜合性的大學就是好這一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清北復旦人大等這些一流高校也就有了全方位的名聲。

    一、歷史

    但每個學校都有最強悍的學院,也有大貓小貓三兩隻的小院,清華法學院95年建系,96年招本科生,99年建院,這裡有一個事實是,那是中國的大學開始瘋狂擴招的節點,在此之前基本上大學是精英教育。

    清華法學院院長王振民曾說:“我們一開始就確定了要和北大、人大的模式不同,走國際化的道路。”

    復建之初,即有清華畢業的中央領導表態:“清華要辦法學,就要辦出特色,不然,北大、人大擴招就是了,清華何必再辦?”

    與老牌法學院眾多名師“嫡出”不同,從各地招來的清華法學院教師,80%以上擁有在海外長期學習和研究的經歷,取得世界名校碩士博士學位人數在國內法學院中最高。

    下圖為王振民院長。

    二、法學教育模式別具一格

    清華法學院曾將教育部規定的4門本科核心必修課程刪掉(09年後恢復),開設更多的選修課,開設以案例為主的普通法教育(國內尚屬首次,現成為清華法學院精品課程)率先引進國外法學院的模擬法庭、診所教育和案例教學等實踐型教學模式,這些當時新鮮的舉措,現在已為眾多國內法學院所採納。

    三、法學院師資力量強

    清華法學院復建時,法學熱興起,傳統法學院競相擴張規模,“是個學校都辦法律系”。當中國法學教育陷入“低起點和大眾化”的集體迷失,堅持“小而精”辦學模式的清華法學院反而獨樹一幟。

    “由於招生少,我們有條件進行精細化教育培養。”王振民說。清華法學院要求無論是教授、博導還是普通講師,都必須承擔包括本科在內的一線教學任務。

    “清華都是小班上課,上課的卻全是大家。”

    上合同法的是崔建遠,民訴是張衛平,刑訴是張建偉……”

    下圖為申衛星院長為崔建遠教授頒發紀念杯。

    在孫笑俠看來,衡量一所優秀的法學院,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流的師資,而這個“一流”,除了專業水平之外,最起碼要守得住教師的職業底線。

    和其他政法院校不同,清華法學院的教授們很少出去兼職和參會。“我們這裡沒人出去做兼職律師,學院給的待遇也足夠生活。像我一個月一萬元,還有些補貼。大家都專注於學術,你要是忙著在外面賺錢,會覺得跟這個氛圍格格不入。”清華法學院教授何海波說。

    2010年,教育部主持編寫一套馬克思主義法學教材,報名參加編撰的教授可以獲得“首席科學家稱號”,但清華法學院沒有一個教授報名,也沒有人在意。

    另一方面,全部由外來教授組成的清華法學院,形成其他大學法學院難有的學術獨立氣場。

    清華法學院比較年輕,沒有很多行政包袱,學術氣氛好,法大和人大曾被連人帶書挖走大咖,院裡的行政領導比較尊重各位學術大師,而清華嚴謹踏實,行勝於言的校風深深影響了法學院。

    四、法學學科實力

    清華一直走國際化的路線。QS全球法學院排名2011年排名第45位,也也是中國大陸唯一上榜法學院,後連續7年躋身全球法學院50強,中國唯一一所連續7年獲此殊榮的法學院。

    現2017年清華大學QS全球法學院排名第33位

    並且由於理工科的背景,也很擅長用數字化管理方式來促進法學學科的發展。十六本、三大刊都是清華法學院弄出來的。

    四輪教育部法學學科評估。

    清華的法學學科實力一直在進步,影響力也逐年擴大,可以說在12年就與西政華政相差無幾了,師資力量也越加雄厚。

    比如刑法的周光權、張明楷,民法崔建遠,合同法韓世遠,海商法傅廷中,智慧財產權馮象,公司法施天濤,證券法湯欣,國際公法賈兵兵。基於國家對清華的定位,清華對法學的定位(重點建設、優先發展學科),清華法學入選一流學科基本上無爭議,無論學科實力還是國家定位。

    人法北華武西這六所高校只要參評基本都在前七。十幾年下來區別只是清華把吉大頂下來了。令人不勝唏噓。

    距離清華站穩在前四已經不久了。法大的部分學生第一的保研也傾向於選擇清華。

    有同學認為:清華用了十年左右的時間(2000-2010),追上了北大,實現了彎道超車。深以為然。

    綜上,清華法學院目前的確發展得還不錯,在國際上的認知是跟北大法學院並列的國內頂尖法學院,國內清華出身的法學才俊也越來越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手機拍出漂亮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