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塵未解川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究竟落入何處,這個問題一直都沒得到解決。

    在中國古代,玉璽是皇帝最高權力的象徵,所以每當朝代更選,傳國玉璽也就是人們爭相搶奪的目標。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據說是在他統一六國之後,為了顯示皇權的威望而令一個叫孫壽的玉工製作的。而傳國玉璽所用的材料據說就是八方諸侯竟相爭奪的和氏璧。有的書上所記載的玉璽大小四寸見方,上雕有一條盤曲的龍,李斯手書“受命於天,既壽水昌”,八個形如“龍鳳鳥魚”的篆字雕刻在上面。

    在秦朝滅亡之際,劉邦攻佔咸陽,當時的秦王子嬰率群臣歸降,並將玉璽獻給了劉邦。西漢末年,王莽算漢,他命自已的弟弟王舜進宮向的姑姑孝元太后索要傳國玉璽。太后盛怒之下將狠狠地摔在地上,摔破了一角,王莽只好用純金將其補完整。東漢劉秀打敗王莽之後,玉璽成為東漢帝玉的信物。東漢末年,宦官亂政,漢少帝連夜出宮,把傳國玉璽給弄丟了。後來孫堅政入長沙,在城南一口井中打出一具宮中女屍,在她脖子上繫著一個錦囊,錦囊中所包裹的就是傳國玉璽。孫堅死後,傳國玉璽又落入袁術手中。之後,曹操又打敗袁術,傳國玉璽又落入曹操之手。三國歸晉之後,玉璽落入司馬炎之手。西晉滅亡之後,玉璽流落於北方十六國。先是被東晉皇帝得到,後來隨著戰事的發展,輾轉流傳於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國。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玉璽落入楊堅之手。隋朝末年,楊廣被字文化及所殺,宇文化及得到傳國玉璽。後米竇建德打敗宇文化及得到玉璽。唐高祖統一全國後,李淵得到玉璽。此後,唐朝擁有玉璽370年。唐朝滅亡後,後梁皇帝朱溫得到玉璽。之後玉璽又輾轉到了後唐。960年,“兒皇帝”石敬瑭與契丹耶律德光勾結攻取洛陽。後唐君主李從珂眼看大局已定,就抱著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了。從此就再也沒有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了。

    多少年之後,失蹤的玉璽據說又重現人間,先是被元順帝的後人博碩克圖汗得到,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後人林丹汗得知後,便透過武力奪得了傳國玉璽。後來玉璽輾轉落入清朝皇帝皇太極之手,可當他仔細查驗後發現,玉璽上刻的字是“制誥之寶”,並非秦始皇所制的玉璽。皇太極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還是對外宣稱自己得到了傳國玉璽,於是改“金”為“清”,建立了大清國。至此,這個假玉璽成了大清傳國之寶。

    在民間傳說中,北宋咸陽的一位農民得到過傳國玉璽,他在一次耕作中,從土裡創出一塊方印,上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文字。當朝的宰相蔡京獲得訊息,對玉璽進行了考評。他宣稱這就是秦始皇時期傳下來的玉璽。這塊所謂的“真玉璽”後來被一個美國華僑獲得。上世紀60年代,這位華僑在澳門出售這塊玉璽,這一訊息被香港的一位愛華人士得知,他想收購這塊玉璽獻給祖國。但最後經過專家鑑定,發現玉璽只是一塊贗品,拍賣也就不了了之。此後也有一些關於玉璽的傳聞,但都缺乏真實性。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的傳國玉璽一定還在民間。因為專家介紹,玉璽所使用的材料和氏壁是玉石中的“柱長石”,可受1300℃的高溫,所以一般的大火不能將它焚燬。可能在今後的某一天,這塊傳國玉璽就會重見天日,那時,圍繞著玉璽的謎團也會被解開。

  • 2 # 經濟大縱橫

    傳國玉璽,是秦始皇是用傳奇的和氏壁鐫刻的。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出自丞相李斯所書,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篆文含義是:我順受天命當了皇帝,應該使百姓長壽,國運恆久昌盛。

    秦朝以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玉璽為符應,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奉若奇珍,國家重器。傳國玉璽自橫空出世後,就開始了傳奇而血腥的經歷。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時,風浪突起,龍舟似欲傾覆,秦始皇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說來也怪,湖水霎時風平浪靜。8年後,有人持玉璽站在華陰平舒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復歸於秦。

    秦末戰亂,劉邦率軍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劉邦。劉邦打敗項羽後,建立漢朝,佩此傳國玉璽登基,號稱“漢傳國璽”。此後傳國玉璽珍藏在深宮,成為皇權象徵。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保管。王莽命堂弟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到太后怒斥,太后憤怒地將玉璽擲於地上,玉璽被摔壞一角,王莽令能工巧匠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死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並傳於東漢諸帝。東漢末年,十常侍作亂,群雄逐鹿中原。東吳孫堅率先攻入洛陽,在宮中的一口深井中打撈出一個宮女屍體,宮女脖子上繫著一個錦盒,開啟一看,竟是失蹤多年的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做起了皇帝夢。後訊息走漏,孫堅被殺,“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曹魏,曹丕欲蓋彌彰,讓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鐫刻漢隸“大魏受漢傳國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司馬家族篡位時,也依樣畫瓢,在玉璽肩部刻了字。這也成了傳國玉璽獨一無二的又一個標誌。

    到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傳國玉璽先被匈奴所得,後落入石勒之手。石勒別出心裁地在玉璽右側加刻了“天命石氏”。冉閔滅胡時,為了得到東晉的支援,將傳國玉璽獻出。隋統一華夏後,將傳國璽收入隋宮。

    隋煬帝死後,蕭皇后帶著元德太子逃往漠北突厥之地,並且帶走了傳國玉璽。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想尋回玉璽,卻始終未得所願,最後命人雕刻了幾方名為“受命寶”“定命寶”的玉璽,聊作自慰。直到公元630年,蕭皇后與太子迴歸中原時,才將傳國玉璽獻於唐室。唐朝末年,戰亂四起,傳國玉璽先被後梁的朱溫所得。後來李存勗滅掉後梁,建立後唐,傳國璽遂歸後唐。公元936年,後唐被契丹擊敗,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點火自焚,傳國璽從此下落不明。

    到到了北宋哲宗時期,洛陽一農夫在李從珂自焚的地方,挖出一方玉璽,獻於朝廷。據說當時經13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可惜到了靖康之難時,傳國玉璽被金兵擄走,從此了無蹤跡。

    到了元末明初,有傳言說元順帝攜帶傳國玉璽遠遁漠北,朱元璋派徐達深入漠北,遠征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就是傳國玉璽,但最終無功而返。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一個陝西人聲稱得到了傳國玉璽,想要將其獻給孝宗皇帝。但孝宗認為此璽是偽造之物。

    到了清初,多爾袞討伐蒙古叛亂部落,在察哈爾林丹汗的手中得到了傳國玉璽。玉璽上面刻有“制誥之寶”四個篆字,且交龍為紐,光氣煥爛。玉璽落入後金太宗皇太極手中,皇太極因此稱皇帝,定國號為“大清”,表示要佔領中原,取代明朝的統治。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39顆,其中一方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被稱作“傳國玉璽”。乾隆自稱是“十全老人”,天下之事,沒有能為難他的。乾隆對考古有研究,且功夫了得,什麼古董玉器,一看就知真假。乾隆御用的國璽有4個,都是皇太極建立大清時雕刻的,分別是“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及滿文篆書“皇帝之寶”。乾隆當了皇帝之後,對著傳國玉璽仔細研究了半天,認定傳國玉璽是“贗品”。從此封存起來,不再使用。

    那麼,乾隆是如認定此傳國一璽是贗品呢?一,這個玉璽上面共4個字,即“皇帝之璽”,而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傳國玉璽上寫的是8個字,即“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很明顯對不上。二,西漢末年,王莽篡位,逼王太后交出傳國玉璽,王太后因為憤怒,將玉璽摔在地上,玉璽上雕刻的螭虎被摔崩,王莽命工匠用純金補上,後人稱“金鑲玉”。這件事志書上有記載,而乾隆面前的這個玉璽,是比較完整的,沒有缺口,也沒有金鑲玉的情況。因此,乾隆帝斷定這是個“贗品”。

    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但無果。據說袁世準備稱帝時,派人跑到皇宮中向裕隆太后索要大清的傳國玉璽,遭到嚴詞拒絕後,就用官帽和金錢拉攏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兄溥倫,讓他偷偷潛入交泰殿裡,將玉璽偷了出來。在溥儀的回憶錄中說,這件事讓他感到“心酸、悲憤和恐懼”。自然,袁世凱拿到的這個傳國玉璽是假的,他只做了83天皇帝,就壽終正寢。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最珍貴的一塊寶玉石。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塊玉石能珍貴到與它相提並論。早在春秋時期,它就與“隨侯之珠”一起並列為當時中國的兩大奇珍了。

    歷史上對和氏璧的材質有各種猜測:有認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認為是夜明珠的,也有認為是陝西藍田玉的。史書上稱它“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處,它能熠熠發光,能除塵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稱夜光之璧。可見確有它的珍奇、稀罕性。近年有專家研究指出:和氏璧即是月光石,產於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發源地板倉坪、陰峪河一帶。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和氏璧的好奇心。那麼,傳國玉璽還在人世間嗎?有人認為傳國玉璽是和氏璧做的,是玉石,可以耐1000多度的高溫,所以一般的火是焚化不了的。歷史上的傳國玉璽數度隱沒,又數度浮現,到最後已難考其真偽。其實,傳國玉璽的真真假假早已不那麼重要,甚至傳國玉璽究竟是藍田玉還是荊山玉也無甚緊要,歷代豪傑奸雄所爭所奪的,從來就不是一方玉石。真正的傳國玉璽或許已跟著李從珂一起葬身於火海,也或許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散落隱藏在了民間。可以肯定的是,傳國玉璽應該還在這個世上,它必定靜靜地藏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如果有人能訪得其蹤跡,必將是轟動全世界的一樁大事!

  • 3 # 行雲流水1437995

    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這在史書上代代相傳,圍繞著它的故事和典故可以說許多許多。 在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文物,莫過於和氏璧了。幾千年來,有關它的傳說無不充滿著神秘的色彩。

    公元前689年,有個叫卞和的楚華人,從荊山上得到一塊珍貴的玉石,他知道這是無價之寶,就把它獻給楚厲王。不想楚厲王認為這不過是普通的山石,沒有什麼奇特之處,於是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腳。武王即位後,卞和又帶著那塊玉石前來進獻,而武王也同厲王一樣,認為那不過是一塊普通石頭,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右腳。文王即位後,聽說失去雙腳的卞和,每天懷抱石頭,跪在荊山下痛哭,最後眼淚哭幹了,流出了鮮血。於是招來卞和,詢問緣由。卞和回答說:“我不是因為別的事情而悲傷,只是因為無價之寶被認為是普通的石頭,忠貞的臣民被誤認為是刁民,這樣的遭遇讓我肝腸俱裂。"文王令玉匠對卞和懷中的石頭進行打磨,剛切開一角,就發現裡面異光閃爍,璀璨奪目,果然是稀世珍寶。文王嘉獎了卞和,把它命名為“和氏璧"。 從此,卞和獻玉的故事就成了凝聚著血淚的千古佳話。

    和氏璧也成了"天下所共寶",一直被收藏在楚國宮中。 因楚國丞相打仗有功,楚威王便把和氏壁賞賜給了他。有一天丞相大宴賓客,拿出玉壁賞玩時,旁邊的潭水裡突然躍出各種魚兒,賓客們爭相觀看,混亂中玉壁不知去向。 後來和氏壁輾轉到趙國,落入趙惠文玉手中,引起秦昭襄王的垂涎,表示願用十五城進行交換。但當藺相如將壁送到秦宮時,秦昭襄王卻食言,多虧藺相如大智大勇,先是"完璧歸趙"挫敗了秦王的陰謀,接著又在澠池會上戳穿秦國的第二個圈套,保住了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和"完璧歸趙"的典出。

    秦始皇統一中國,選用和氏璧,命廷尉李斯製作玉璽,璽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璽的造型是螭龍盤踞,張牙舞爪。充分體現了皇帝獨尊和無上權威。刻制玉璽的是著名玉工孫壽,題寫璽文的是著名書法家李斯。價值連城的玉質,巧奪天工的雕刻,加上蓋世無雙的書法,使這顆玉璽成了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被始皇稱為"傳國璽"。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湖口,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忙將傳國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遏風浪。8年後,使臣從關東來,夜過華陰平鄶道,突然有人持璧攔住使臣說:"為吾遺池君,今年祖龍死。"使臣愕然不解,再欲詳問,那人放下玉璽便不見了,傳國璽由此失而復得。其事真假難辨。

    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咸陽,秦子嬰投降,傳國璽落入劉邦手中,代代相傳。曹魏代漢,傳國玉璽作為“君權神授"的象徵,落入曹丕之手。西晉建立,傳國玉璽又落入司馬氏手中。 西晉末年,政權更迭頻繁,傳國玉璽在血腥的殘殺中不斷易主。 傳國玉璽歸東晉後,經南朝的宋、齊、梁、陳,公元589年,陳被隋朝所滅,傳國玉璽又落入楊堅之手。 隋朝滅亡後,隋煬帝皇后蕭氏與其孫楊正道攜帶傳國璽逃往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沒有傳國玉璽,遂刻了幾方"受天命"之類的玉璽聊以自慰。 貞觀四年,李靖率軍大破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返歸中原,傳國玉璽又復歸李唐。朱溫滅唐,璽為後梁所有。

    後梁滅後傳國玉璽落入李存勖之手,經後唐明宗李嗣源、閔帝李從厚,歸於明宗養子後唐廢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舉兵叛亂,後唐兵敗洛陽,李從珂與其家人登樓縱火自焚,後唐滅亡。 令人可惜的是傳國玉璽從此消失。 後周太祖郭威登基時,遍尋傳國玉璽不著,無奈刻了“皇帝神寶"等兩方印璽,一直傳至北宋。

    北宋哲宗時,農人段義犁地時發現一方玉璽,送至朝廷。各部大學士經多方論證,依據前朝的遺蹟,最終確認不是秦始皇所制的傳國玉璽。

    其後,有關發現傳國玉璽的訊息時有耳聞,但都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真正的傳國玉璽從此杳無蹤影! 從此後的元、明、清各朝,均有真真假假的“傳國玉璽"不斷問世,但都不被認可。

    和氏璧代代相傳,前後持續達1600餘年,無論什麼寶石也不會有和氏璧如此傳奇的經歷,寄託瞭如此多的野心和慾望。也許,這才是和氏璧被傳為天下至寶的根本原因所在。

  • 4 # 寒鴉影視剪輯

    簡單的告訴你,自秦始皇開始的玉璽,先歸漢,自王莽篡漢,後至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玉璽在回漢。後經歷晉、唐、宋、元、明、清、至溥儀。就此,玉璽失蹤於世,皇朝至此完,又將中國推入了新世紀。歷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傳國玉璽”數隱數現,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雖然如此但是秦始皇刻的玉璽,也許早早就丟了,不知所蹤。

  • 5 # 半旅

    據說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一直以來人們好像都承認了這一說法,但在正式的秦、西漢文獻中,都找不到任何記錄。

    直到唐朝,文獻中才出現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記載。張守節《史記正義》引北魏崔浩之言,稱“李斯磨和璧作之”;梁肅《受命寶賦》和杜光庭《錄異記》都主張此說,稱李斯命咸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精細研磨,雕琢為玉璽。

    其實,玉璽是御璽的誤稱,正確、專業的稱謂:寶璽。僅從材料上講,明朝寶璽基本上均是白石、青田石、壽山石。清朝寶璽,材料有玉質、栴檀香木、鎏金、骨質、水晶、石質、竹製、瓷質等等。

    那麼,和氏璧本身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玉”嗎?

    據史書記載:和氏璧出自荊山。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厲王。王使玉工辨識,云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於荊山之下。文王遣人問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賜之。旋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是時有人大呼:“淵中有大魚!”眾人乃離室臨淵觀之,回席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於是拘儀而嚴加拷問無果。張儀受此凌辱,懷恨在心,便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為秦相,乃遊說諸國聯秦背齊,復以使節身份入楚,瓦解齊楚聯盟。後拘懷王,克郢都,盡取楚漢中之地,終於得報此仇。

    但從此荊山再也沒有產玉記錄。當代有人在湖北保康發現一種叫“荊山玉”的雜質很多的玉石。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玉形象相差甚遠。

    和傳國玉璽的身世一樣,它的經歷也非常的撲朔迷離。

    傳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風浪驟起,所乘之舟行將覆沒。始皇拋傳國玉璽於湖中,祀神鎮浪,方得平安過湖。《史記•秦始皇本紀》也記載了類似的傳說:始皇三十六年,有使者夜過華陰平舒道,一人持璧攔使者,說“為我遺滈池君”。據鑑別,這塊璧是八年前秦始皇南巡洞庭、封湘山時,遇風暴投入江中的和氏璧。

    秦末戰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

    西漢末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擲玉璽於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後來用金補上去。

    王莽敗後,玉璽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並傳於東漢諸帝。東漢末,十常侍作亂,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後發現玉璽失蹤。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孫堅部下在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傳國玉璽”,孫堅私自收起玉璽,並未拿出。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袁紹,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逼孫堅交出玉璽。後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

    三國鼎立時,玉璽屬魏,三國一統,玉璽歸晉。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璽歸前趙劉聰。東晉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玉璽;後趙大將冉閔殺石鑑自立,復奪玉璽。

    到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經寺僧將璽撈出收存,後獻給陳武帝。

    隋唐時,“傳國玉璽”仍為統治者至寶。五代朱溫受禪代唐後,玉璽又遭厄運,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持玉璽登樓自焚,玉璽至此下落不明。

    一般來說,後唐李從珂之後,傳國玉璽就已經失蹤,之後的都是偽造的。

    據野史記載,傳國玉璽傳到十六國時期,在冉魏滅亡的時候,東晉、燕、後秦各得到了一塊,都自稱是真的,其中東晉的這一塊,一直傳到後唐李從珂自焚。

    後來宋朝建立後,一農民在李從珂的廢墟中找到這個玉璽,獻給宋。

    最後,到了金,然後到了元,被元順帝帶到北元。

    明成祖朱棣滅北元,傳國玉璽消失,後被農民發現,獻給了蒙古王爺。

    多爾袞征服蒙古後獲得。

    後來溥儀變賣,後被翡翠大王鐵保亨獲得。

    (以上來自網友整理)

  • 6 # 古城青燈客

    傳國玉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用和氏璧雕刻的皇權信物,正面刻有丞相李斯所書的“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意思就是,我是天子受天的指令榮登九五,就應該使黎明昌盛,國運悠久。

    傳國玉璽先是被秦始皇丟與洞庭湖中,後被人獻上,傳國玉璽歸秦,在後面秦子嬰元年,劉邦灞上,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國滅亡。高祖令項羽烏江自刎,後榮登帝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

    後又被外戚王莽篡漢,太子年幼,玉璽藏在長樂宮太后處,王莽令其弟去把傳國玉璽帶回時,太后大怒,便將傳國玉璽擲於地上。磕壞一角。后王莽用黃金將其修復。

    王莽死後,玉璽幾經波折,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傳東漢十三帝。後東漢末年群雄涿鹿入中原。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後訊息不胚而走。被袁術得知後拘吳氏,奪得傳國璽。後袁術身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公元220年,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公元265年,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

    後傳國璽經歷了前趙、後趙、南北朝等多個朝代的更迭後最終歸於統一華夏的隋朝,放於隋宮,公元618年,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今揚州),隋朝就此亡。蕭太后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唐初的時候,太宗李世民因沒有傳國玉璽,便叫人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慰藉自己。公元630年,李靖率兵討伐突厥,蕭後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金國掠走,此後便銷聲匿跡。1294年,世祖忽必烈崩。“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元廷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明清時期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譟,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如明孝宗時,曾有人進獻所謂“傳國玉璽”,孝宗認定其為贗品而未採用。

    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

    直到今日,依舊沒有找到這個封建帝國時期的證物,畢竟它看盡了一代王朝的起起落落,就這樣遺漏在了歷史長河裡面。傳國玉璽真品肯定還在世間的某個角落等待我們的國家去挖掘,他的問世應該會對中國引起很大的一場轟動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處理青春期逆反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