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邊吹來的海風

    現代一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

    所以古人用的蠟燭會產生灰!

    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無題》一詩中。

    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詩,詩人用了比喻的手法,比喻自己不能和愛人相聚的痛苦無盡無休。彷彿蠟燭燃燒化成灰,蠟淚才流盡一樣。表現出眷戀之深,但終期一生都在思念之中。

    現在很多人用“蠟炬成灰淚始幹”,比喻從事教師事業的人,把一生獻給了教育事業。

  • 2 # 萬物皆明

    如果我們什麼都追求常識和真實,那麼我們寫論文就行了,幹嘛還要寫詩?

    首先,我們考慮一句詩有沒有漏洞,是從多方面考慮的,如果單方面只從常識方面去看待,那麼很多古詩都是有漏洞的。

    但是這句“蠟炬成灰淚始幹”,按照常識來說並沒有很大的問題,蠟燭燃燒會有灰燼這一點並沒有錯,只不過很多人並沒有仔細觀察。蠟燭燃燒的時候會產生一定量的煙霧,如果你願意做個實驗的話,可以將一張白紙放在蠟燭上方不會燃燒到的地方,時間一長就會明年便黑,這不是被燒的,而是煙燻的。所以說蠟燭燃燒會產生灰燼這一點並沒有錯。

    其次,我們為什麼要用詩的方式去寫作?詩是一種文學體裁,甚至是一種藝術表達方式,與藝術和文學有關的東西都會略帶有誇張的成分,如果我們只追求合理和真實,那麼我們寫論文就行了,為什麼還要寫詩呢?拿詩和物理常識去較真本來就是不對的。

    最後,這是不是僅僅只是一句修辭手法?我們知道李商隱的這首《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詩,七言律詩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第二句和第三句的上下句都要求對仗,不論是意境還是內容。

    那麼“蠟炬成灰淚始幹”的上一句“春蠶到死絲方盡”就必然是相互對仗的,從修辭手法上來說這句話也沒有漏洞,是個很經典的對仗句。

    綜合來說這句“蠟炬成灰淚始幹”不論是物理常識還是修辭手法都沒有漏洞。

  • 3 # 琴簧汗舞

    謝機息深遠邀!

    如果用科學的邏輯推理來分析詩詞,就像一“蠟燭成灰”句一樣,客觀上與事實不相符合,所以,藝術與科學這兩個領域,實際是需要培養人們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中國古詩詞更強調形像思維,具體方法則是“比、興、韻、賦”等等,重在人們個體情感的表達……,正如古人評價“詩有別趣,非關理也”。

  • 4 # 四季文史

    都說“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詩有漏洞嗎?

    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這句詩“沒毛病”,不論是從其時代背景還是從作者要表述的情感來看,都沒有問題。

    一、撇開物理現象,單說表情達意。

    “蠟炬成灰淚始幹”,摘自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全詩以女性的視角表達了他對愛情的些許看法,是惆悵、是擔心還是嘆息青春易逝,也許夾雜著各種想法。但詩句也透露出作者對愛情的憧憬和執著。如此絕妙詩句,不得不說李商隱的描寫手法和獨特視角,讓人為之叫絕,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樣的千古名句。整篇詩句來看,尤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格外讓人為之感慨。詩句深刻表達了作者對愛情至死不渝的一種犧牲和奉獻。

    二、平淡無奇不文章,文章昇華有格調。

    物理現象不等於文意表達,也不影響思想昇華。我們翻看史論或者在看一部歷史演義的時候,其中不盡合理的地方肯定也非常多。如果去追求通篇著作的合理性,那麼這個著作肯定會“難產”。如果說能就人力所能及的話,李商隱也不會這麼去表達,他會先琢磨蠟燭怎麼燃燒的,燃燒之後產生了什麼,還要研究滴蠟的現象跟自己的文章表述能否吻合。

    平淡無奇不文章。不論你是隨筆作者還是諾貝爾文學桂冠摘奪者,我們的文章表述只要能充分地在思想上給人以啟迪,讓人產生共鳴,那麼我們的作品無疑是成功的。再回歸到李商隱詩句本身,蠟燭成灰不對嗎,其實也對,蠟燭燃燒產生煙霧顆粒,煙霧顆粒本身就是灰塵,我覺得李商隱再沒有必要去分析這種灰塵的主要成分是不是跟我們院子裡的灰塵是不是同一種物質。

    三、物理現象與通假字。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字眼,但是有聯絡,就如樓主問的問題似的。物理現象不等於文學,文學需要物理現象支撐但不會一味地鑽研物理現象,因為李商隱寫的是情感詩句,而不是物理科研論文。

    突然讓我想起了通假字和古裝片。有物理元素嗎,有,因為二者都需要歷史的支撐,都需要把動能轉化成勢能。但如果通假字和古裝片僅存在於物理領域,那麼二者是絕對不符合科學的,甚至要被“一票否決”。所以,我們在研究歷史文化現象的時候,可不可以暫時撇開數理化方面的專業知識,因為這不是歷史或文學研究的領域,物理現象還是留給那些科學家去探索吧。

  • 5 # 踏月而來抱花眠

    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一種修辭手法,一點兒毛病也沒有。你光注意蠟燭燃燒時沒有明顯灰燼了,怎麼沒說李商隱讓蠟燭流淚?難道蠟燭還有淚腺?它有悲傷會哭嗎?

    詩詞就是詩人看見普通的事物,賦予它們感情,用詩意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心聲和感悟,所以他們往往會運用很多的修辭方法,比如擬人啦誇張啦比喻啦等等,讀詩也不能太過於“摳字眼兒”。

    如果按照“找漏洞”的思維來評價詩詞,那真是沒幾首能看的了。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慣用誇張、極富想象力來寫詩。他的詩裡,漏洞是一找一個準兒!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李白是唐朝人,那是侯沒有現代化的機械,比如塔吊,不可能蓋出一百尺那麼高的樓,就算能把樓蓋在最高最高的山上,手真的能摘到星星?大聲說話天上的神仙就驚到了?你看看,如果只考慮實際情況,李白的詩就是胡說八道!這不光是漏洞,簡直是黑洞!要是抱著找茬兒的心態,任何詩歌都不能入眼,這不是欣賞詩歌,倒像是在抬槓。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多新奇的誇張!多恰當的比喻!沒看過瀑布的人,也能想象瀑布的壯麗和氣勢磅礴。這裡的“三千尺”要是按實際是經不起論證的,李白怎麼就知道瀑布是三千尺?他拿尺子量過嗎?顯然沒有啊!可是他就這麼寫了,妙手偶得、佳句天成,還流傳了上千年。

  • 6 # 彩霞對聯詩詞集

    “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詩看似沒有問題,但從唯物的角度去考究就在於“成灰”這兩個字的問題上。因為蠟炬燃燒的過程是在點燃蠟芯,而燃燒時,只見燃燒不及受熱後多餘的蠟象滴淚似的流淌,(作者使用了擬人修辭手法)而沒有成灰。

    焟炬成灰淚始幹,從其詩中的意義上講是燃燒自己至盡,喻鞠躬盡瘁 地為人民服務至光榮甚至犧牲,也是說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其實此詩已讓人們認識至深也知其意義了。我們都已認同,就不必再咬文嚼字地去根究了!

  • 7 # 使用者碧家小玉

    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詩毫無漏洞,是現在人的腦子有洞了。

    首先,先要知道“蠟炬”是什麼?

    形同蠟燭,但它不是蠟燭,形同過去的火把。

    蠟燭別名叫洋蠟,外華人發明的。

    蠟炬是中國古代人根據火把原理髮明的,芯子是竹棉,能燃燒的是脂肪油(漆樹籽壓榨出的油),把蠟炬插蠟臺上燒完後就會留下一堆竹棉的灰。

    漏洞在哪裡呢?

  • 8 # 手機使用者51274069588

    用灰燼表示物體燃燒盡,符合人們的普遍認識。而且這是詩,不是物理實驗報告。若非要較真,你認為灰應該是些什麼物質?

  • 9 # 鍾德文

    要較真,就懟一下!

    蠟炬燃燒,蠟芯燒成灰,蠟化成水流下似淚!

    千古名句,觀察入微,狀物得體,譬喻深刻,毋須挑剔!

  • 10 # 亦有所思

    古代的蠟和現代的不一樣!

    巧的是,在李義山的另一首詩《夜雨寄北》中,對“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個現象給出了原因。這一句就是“何當共剪西窗燭”

    為什麼要剪燭?

    古代的燭心是用棉絲或棉線搓成的芯,它燃燒的速度經常會短於蠟燭融化的速度,如果不及時剪掉,一則燭芯會變長並且分叉,影響燈光的亮度。二則就是這個燭芯會炭化,所謂的炭化就是形成了灰燼。

    現代的蠟爐有時也會如此,偶爾會冒一股黑煙,而這個黑煙裡有許多黑色的顆粒狀之物,這個就是燭芯炭化之後形成的“灰”。

    因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個“蠟炬成灰”指的不是“蠟燭”的灰,而是指“燭芯”未燃盡而形成的燭灰。

    唐朝的時候,蠟燭還沒有得到普及,一般人家都用不起,算是半個奢侈品。但仍然可以在其它詩句中見到。比如

    王建《華清宮感舊》有“輦前月照羅衫淚,馬上風吹蠟燭灰”之句,這個灰也是指炭化。

    李義山有一首《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裡面首聯就是“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裡面的“冷灰殘燭”就是蠟燭燒盡或熄滅之後,殘留的炭化顆粒。

    劉商《胡茄十八拍》有“明燭重燃煨燼灰,寒泉更洗沈泥玉”之句,指的就是把未燒盡的蠟爐重新點燃,所以之前的炭化物也有了溫度。

    羅鄴《長安惜春》有“殘紅似怨皇州雨,細綠猶藏畫蠟灰”也是此意。

    還有楊萬里《和周仲覺》“貧於螢不暖,心與燭俱灰”,周弼《靈巖上方》“銀燭吹灰別淚殘,夜半虛廊響行屧”,仇遠《州廳設醮即事》“幃屏掀開旛幢飛,卷盡香灰吹滅燭”、張元幹《奉酬才元席上所賦》“夜飲華堂燭屢灰,暗香浮處數枝梅。”

    由此可見,“蠟炬成灰”不是虛指,而是實打實的寫實。只不過我們產生了誤解,以為蠟炬指的是外面包裹著的蠟體,實際上這裡指的是用棉絲棉線搓成的燭芯。

    因此,李義山這一句的潛臺詞不僅僅是燭成灰,而是芯成灰,芯諧音心,即

    心灰!

    心灰的詩詞就更多了。比如納蘭容若“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曾緘(改編倉央嘉措)“相思如狂心如灰”,吳潛“心事總成灰”等等。

    因此,得出一個結論,這一句是寫實!

  • 11 # 布衣卿相1123

    大家都在說修辭手法,但是我覺得這句就是個明顯的寫實。我們這邊現在還能看到那種大的蠟燭,中間的芯子是空心的蘆葦,在燃燒的過程中會有灰燼出現,所以最好要有人在邊上看著,把灰燼處理掉。蠟燭在燃燒過程中,邊緣會受熱融化往下流,形成燭淚。最後也會燃燒乾淨,所以有“蠟炬成灰淚始幹”的說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次去女方家要開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