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蒨蒨菇涼
-
2 # 沃克特爾
首先,“對就是錯,錯就是對”,是一種有條件的辨證、正反、不分的狀態。一是對、錯講的是事情、事件,事情、事件被外界看來是對還是錯。二是事情、事件本身,拋開外界觀察點來看,事情、事件本身就是事情、事件,沒有對錯。三是事情、事件對外界的影響,觀點或利害對立的雙方,一方認為對的另一方會認為是錯的,同樣一方認為是錯的另一方會認為是對的。
其次,從矛盾的對立統一性、事物的相對性上,這種“對就是錯,錯就是對”的例子很多,可以理解。但是,它們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不需要區分的前提下的辨證看問題的方法。基本是對立雙方轉換了位置、方向、角度的看待事情、事件的觀點的互換。
第三,我堅決反對這種“對就是錯,錯就是對”的觀念、槓頭提法。我們應該做知對錯、黑白、軟硬、冷熱、長短、高低、上下、左右、前後、進退、行止、得失、勝敗、榮辱、優劣、好呆、恩仇、好壞的人,而不能做不知對錯、進退、好呆、榮辱、行止、恩仇的人。
-
3 # 資料完善度低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易色”是不是“對就是錯、錯就是對”的另一表述?這是一切“心學”,“玄學”詭辨主義者的邏輯。
”對與錯”是相對的,是一定條件下事物屬性的存在方式和發展變化趨勢。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比如:”橫看成嶺則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那是方位變化遠近觀察點不同的反應,沒有對錯。又如“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是說有個人走失了馬,這本是禍(失財),不久那走失的馬自已找回了,而且帶了一群馬回來,這又變成福(得財);他的兒子騎馬摔壞了腿,是禍,不久,大王打仗徵兵,他兒子因摔壞腿而逃過了徵兵,這又是福。
以上作為一種“事件發生變化”的心態是積極健康的,可以理解的。作為一種“對與錯”評判依據、標準那就是有害的,自欺欺人的。在一定條件下,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色就是色、空就是空;禍就是禍、福就是福。只有正確認知和把握客觀事物的屬性及其發展變化規律性,才能避凶趨吉、變禍為福。我們民族、國家、社會才會真正進步,個人也才有作為。
這個列子不用舉了,歷史和現實中多的是。
-
4 # 康康忄
對就是錯,錯就是對!
這句話看似強硬,其實還是很容易化解掉的!
每個人的視角不同,辯別對與錯的依據也不一樣!有些事物在大多數人眼中是錯上加錯的判斷,可是卻成就了少數人的堅持!而人們往往認定了正確的事物,卻敗得很狼狽!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不要以結果來判定對與錯!而是要遵循自己內心的聲音,認為對的就去堅持,錯的就放棄!因為任何事都有它的兩面性,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做對了是收穫,做錯了是經歷,但不能說當初認準了的堅持,以錯判收場就沒有意義!
百年身世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一對一錯而已,又有何妨?
-
5 # 老哥聊生活
“對就是錯,錯就是對”,其實可以把它理解為我們平常說的“雙重標準”。
就說最近熱炒的澳洲袋鼠惡意抹黑大白楊的事吧。在霍頓之流的眼裡,你孫楊的“對”就是“錯”,我的“錯”就是“對”。換句話說,你孫楊拿金牌就是“錯”,霍頓等小丑拿不了金牌就是“錯”。只有霍頓拿金牌了,不管過往怎樣“錯”,都是“對”的。只可惜,我們大家都清楚,霍頓之流本就沒有奪冠的資格,所以他們就使用“對就是錯,錯就是對”的殺手鐧惡毒抹殺真正有資格奪冠的孫楊。
霍頓這類小白,輸不起、認不清、耍心機,跳樑小醜們的伎倆,進一步向世人彰顯了他們一向慣用的“對就是錯,錯就是對”的邏輯,更使他們的醜惡嘴臉昭然於天下,“順者昌,逆者亡”,典型的強盜邏輯。
-
6 # 使用者聽松閒人
這個問答題的實質是辯證唯物論的課題。在辯證哲學的領域,誘發人們正確分析是非曲直。例如:有上便有下,有正便有反,有矛便有盾,有盾便有矛...。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正反的事物。而辯證唯物主義最重要的是在戰略戰術方面具有極大的價值;往往可以透過正面現象分析去求得敵方反面的實質。因此辯證唯物論是運用戰略的法寶。
“對就是錯,錯就是對。”無疑告誡我們人類,別混淆了視聽。舉個例子說吧:一個事物的正面,看似很正確,但反過來細細推敲它卻存在許多的不足,僻如一個工事的堅固依舊存在可讓敵方可得迂迴的漏洞,這就從對求出了錯!
那麼,我們也可以從錯的一面求得對的修改:例如上述工事存在錯的漏洞,哪麼已知錯在可被敵方有迂腐的弱處,糾正過來,重設左右兩冀的火力點引成了全方位拒敵網線,這不又從錯的一面求得了正確?因此,辯證唯物主義是人類事業必須掌握的武器。
願小朋友們一起探討。
-
7 # 愚翁良知
如果說“對就是錯,錯就是對”那世界還有是非嗎?如果說這就是唯物辯證法,那就是在歪曲。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占主導地位,在世界並不如此。不可知論,懷疑論,詭辯論,在世界仍佔有重地位。改革開放後各種思潮都傳入了中國,不解其意,就認為是什麼新思想新思潮,主觀臆想去解釋,做法是錯誤的。用壞事可以變成好事為藉口掩蓋錯誤,推脫責任,還心安理得就更可悲了。
人因知識和經驗不足,犯錯誤是難免的,但不能因此認為犯錯誤就是理所當然,就可以不負責任。如果還不總結經驗接受教訓,那還是人嗎?
正確和錯誤會因主體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有差異。一個企業倒閉了是壞事兒,對別的企業就是機遇是好事。這隻能說明立場不同。
任何事情都得有兩面性,修水庫,可以發電防洪,同時也就破壞了溼地,利弊得失需要權衡,利大於弊就是好事,弊大於利就是壞事。不能因為事情的兩面性就沒有是非。
科學技術是有適用範圍和條件,真理性也是如此。條件變了,判斷的標準也會隨之改變。為了吃飽飯要開荒種地,就破壞了草原和植被,今天要還草還林。如果不是那時開荒種地,活下來,今天你還草還林的機會都沒了。過去打虎式英雄,現在打虎被判刑,時間環境變了。
是非的主觀性,事物的兩面性,是非的條件性和環境性是客觀的,但不能因此就沒有了是非,就沒有了基本的價值判斷,玩弄詭辯論。
-
8 # 榴姿堂
抱歉,不想理解,也懶得理解,現實生活中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你若以唯物主義的辨證論,或佛教思想的四大皆空來理解的話,就不能這樣提問,難道你是玩捉迷藏似的哲學小朋友?相對什麼說"對就是錯,錯就是對"不要黑白顛倒,混餚是非,誤導人入甕好吧.......
-
9 # 利184617725
你是被曾仕強洗腦了吧
這個根本不用什麼證明,誰這樣胡說八道,你就向他借一百萬,然後不還。你看他還鼓吹"對就是錯錯就是對"不?
-
10 # 素秋慈
概念上的對立,不代表事實上的對抗
“對就是錯,錯就是對”這句話說明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很多看似絕對矛盾的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就如對會是錯,錯也會是對。
1. 角度不同,對錯各異
在卡耐基《人性的弱點》一書當中,舉了一個很極端的例子:一個持槍行兇的歹徒,被一隊全副武裝的警察包圍,在世人看來,這個人簡直喪心病狂、暴虐成性;而換個角度呢,這個歹徒認為自己傷痕累累,被這個世界逼到無路可退……
在世俗的眼光裡,行兇傷人當然是錯的;可平時,社會給這個歹徒造成了數不盡的心理傷害,卻無人顧及,這又是對的嗎?世事都有因果,只是顯隱之別。
我們要明白一點,在不同的人心裡,世界是不同的模樣。同樣生活在藍天下,有人的世界春暖花開,有人的世界天寒地凍。很多時候,人都不可能對別人感同身受,更多時候,我們喜歡以自己的體會去判斷別人。
2. 事實不同,結果各異
有人說,在錯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這件事是對是錯?緣分本身沒有對錯。當你認為對的人很重要,那麼,即使時間是錯,這事也對。如果你認為時間重要,即使人再對,這事也錯。對錯有絕對沒?
年少的時候,我們的世界都是是非黑白,一切都很絕對。總認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哪有對一些、錯一些的道理。然而,片面而絕對的想法,只適合拿來考試,只有考場上才有絕對的答案,生活處處都是相對真理、相對正確、相對科學。
所以,對錯和黑白、是非之類概念一樣,都只是概念上的對立,並不代表事實上的對抗。任何事物都不止兩面,不是除了對就是錯、非黑即白。
就好像考試,雖然答案有絕對的對錯,可考分卻是0-100之間的任何數,可能性特別的多,我們可以說不是0就是100嗎?太荒謬了,對不對。
回覆列表
有誰能證明自己現在做的事是對還是錯的?
恐怕沒有人能肯定地證明自己是否在做正確或錯誤的事,對與錯自從人類出現,它們便在這個世上,甚至更早。對與錯是相對立的,若不是正確,那即是錯誤,每個人都想做對的事,錯則被人們退避三舍,甚至根本不想讓錯存在在自己的世界裡。每個人都討厭錯,畢竟錯會讓我們吃苦頭,然而,有誰真正地體會到錯的真正意義呢?
其實錯並不是只是一昧讓你歷經失敗,讓你一度受挫的壞東西,它更是一種昇華。就如蝴蝶一般,在困難中的我們就是毛毛蟲,我們在錯誤中吸取教訓、經驗。就是在作繭自縛。當我們能用錯誤來運用到生活中的每件事情時,那便是破繭成蝶,人們總把對看得很重,認為把事情做對才是成功,做錯就是失敗,但是,我覺得錯更是一種令人感到高興的成功,我們從錯中往往能學到在對中學不到的東西,這些東西都能給予我們一定的道理,就如學生離不開的考試來說,我們錯的題目肯定是因為自己欠缺才錯的,這些錯題都比對的題要多看,多練習一遍。這樣使錯逐漸減少,最終獲得成功。
現在再回想,一開始的問題,其實對錯並不重要,對證明你做這件事是對的,沒有選擇錯;錯也是讓你在錯中得到道理,以使下次獲得成功,錯也是一種對。
不要再關心錯與對,其實兩者都有讓人受益匪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