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裡的六個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1、立春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攝氏度至22攝氏度的時段。2、雨水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雨水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雨水期間,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作物、林、果等生長可能帶來損害。而溼暖的天氣也很容易招來感冒、頭痛、鼻炎等疾病,注重健康的人們在這個節氣的時候都會特別注意天氣的變化和相關的養生工作。3、驚蟄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農曆每年二月初一前後(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四川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4、春分春分在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後(20日-22日)交節,農曆日期不固定,這時太陽到達黃經春分0°。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併發出閃電。春分在中國古歷中的記載為:“春分前三日,太陽入赤道內”。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陰陽平衡,晝夜均等、寒溫各半的時期,所謂“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老百姓說“春分春分,晝夜平分”就是這個道理。春分時期,中國南北氣溫都升到零度以上,萬物進入春生階段,正是“春飛桃杏開,蝶舞蜜蜂來”,農村開始忙碌,小麥已進入返青階段。5、清明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古代從清明起的15天內每隔5天分出三候:清明第一候:桐始華,此時桐樹開始開花。清明第二候:田鼠化為鴽,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鴽鳥開始出來活動。田鼠為至陰之物,鴽鳥為至陽之物。田鼠化為鴽,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清明第三候:虹始見,虹為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清明又稱踏青節,清明時節是一年養生的重要時期,機體生長在於春季,吐納調息法有益於人體陽氣。建議穿比較寬鬆的衣服到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鍛鍊。6、穀雨穀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通常在這個時候會進行秧苗初插和作物新種,而在穀雨這個節氣裡,往往雨水比較豐富,對植物的生長都比較有利。關於穀雨是什麼意思,古人曾有“雨生百穀”之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開始回升,雨水增多,這時期雨水對穀類作物的生長髮育很有作用。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節,春播作物也需要雨水才能播種出苗,雨水大大有利於穀類作物生長,故稱“穀雨”。關於穀雨和倉頡的關係,據《淮南子》記載,倉頡造字,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黃帝於春末夏初發布詔令,宣佈倉頡造字成功,並號召天下臣民共習之。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這就是現在的“穀雨”節氣。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由於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瞭解太陽執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進單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執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執行的週期。二十四節氣的每一個,都有著生動而富有美感的名稱,也都有著各自豐富獨特的含義。
春季裡的六個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1、立春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攝氏度至22攝氏度的時段。2、雨水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雨水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雨水期間,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作物、林、果等生長可能帶來損害。而溼暖的天氣也很容易招來感冒、頭痛、鼻炎等疾病,注重健康的人們在這個節氣的時候都會特別注意天氣的變化和相關的養生工作。3、驚蟄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農曆每年二月初一前後(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四川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4、春分春分在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後(20日-22日)交節,農曆日期不固定,這時太陽到達黃經春分0°。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併發出閃電。春分在中國古歷中的記載為:“春分前三日,太陽入赤道內”。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陰陽平衡,晝夜均等、寒溫各半的時期,所謂“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老百姓說“春分春分,晝夜平分”就是這個道理。春分時期,中國南北氣溫都升到零度以上,萬物進入春生階段,正是“春飛桃杏開,蝶舞蜜蜂來”,農村開始忙碌,小麥已進入返青階段。5、清明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古代從清明起的15天內每隔5天分出三候:清明第一候:桐始華,此時桐樹開始開花。清明第二候:田鼠化為鴽,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鴽鳥開始出來活動。田鼠為至陰之物,鴽鳥為至陽之物。田鼠化為鴽,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清明第三候:虹始見,虹為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清明又稱踏青節,清明時節是一年養生的重要時期,機體生長在於春季,吐納調息法有益於人體陽氣。建議穿比較寬鬆的衣服到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鍛鍊。6、穀雨穀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通常在這個時候會進行秧苗初插和作物新種,而在穀雨這個節氣裡,往往雨水比較豐富,對植物的生長都比較有利。關於穀雨是什麼意思,古人曾有“雨生百穀”之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開始回升,雨水增多,這時期雨水對穀類作物的生長髮育很有作用。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節,春播作物也需要雨水才能播種出苗,雨水大大有利於穀類作物生長,故稱“穀雨”。關於穀雨和倉頡的關係,據《淮南子》記載,倉頡造字,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黃帝於春末夏初發布詔令,宣佈倉頡造字成功,並號召天下臣民共習之。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這就是現在的“穀雨”節氣。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由於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瞭解太陽執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進單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執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執行的週期。二十四節氣的每一個,都有著生動而富有美感的名稱,也都有著各自豐富獨特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