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蘭序序的版本很多,如虞世南本,褚遂良本,馮承素本等,其中你最喜歡哪個版本。謝謝關注千年蘭序。
1
回覆列表
  • 1 # 書揚文化

    感謝悟空問答的邀請。去年故宮博物院拿出了許多自己壓箱底的作品,一件是《清明上河圖》,一件是神龍本的《蘭亭序》,這兩件作品一展出,其他的作品即便是水平和地位再高也都黯然失色,每天搶著看的觀眾更是絡繹不絕。更有網友吐槽說,如果大家只知道一件國畫那就是《清明上河圖》,如果要你說一件書法作品,那想必就是這件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了。

    其實我們看到的《蘭亭序》早就不是王羲之原來的樣子,也可以說,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所有的王羲之的墨跡都是臨摹或者是勾描本。故宮博物院展出的《蘭亭序》更是不例外,即便在歷朝歷代都享受盛名。據說真跡《蘭亭序》早就被李世民陪葬,也有人說《蘭亭序》在武則天的墓中,當然這些都很難考證。

    《蘭亭序》最為著名的版本當然是馮承素摹本,也即是我們最常稱道的“神龍本”,這是李世民在派蕭翼騙得《蘭亭序》之後命馮承素火速鉤摹的,雖然是鉤摹本,但是其精美程度更是被評為“下真跡一等”,雖然墨色和氣韻上肯定沒有原作精彩,但畢竟是皇帝欽點,對於原貌的保留絕對是響噹噹。

    至於樓主說的虞世南臨本,褚遂良臨摹本,個人覺得褚遂良本更加的適合大家的書寫,虞世南的本子也好,但畢竟沒有褚遂良來的靈活、精緻,所以個人比較偏愛褚遂良的本子。

  • 2 # 陳之浩書法工作室

    最能體現蘭亭意韻的摹本

    《虞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所臨,因卷中有元天曆內府藏印,亦稱“天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傳,直接魏晉風韻,與王羲之書法意韻極為接近,用筆渾厚,點畫沉遂。

    最能體現蘭亭魂魄的摹本

    《褚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所臨,因卷後有米芾題詩,故亦稱“米芾詩題本”。此冊臨本筆力輕健,點畫溫潤,血脈流暢,風身灑落,深得蘭亭神韻。

    最能體現蘭亭原貌的摹本

    《馮本》為唐代內府栩書官馮承素摹寫,因其卷引首處鈐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後世又稱其為“神龍本”,因使用“雙鉤”摹法,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蘭亭真跡者。

    最能體現蘭亭風骨的摹本

    《定武本》是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臨本,於北宋宣和年間勾勒上石,因於北宋慶曆年間發現於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僅有拓本傳世。

  • 3 # 老倪習字

    虞本——最能體現蘭亭意韻的摹本

    虞本是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所臨,因卷中有元天曆內府藏印,亦稱“天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傳,直接魏晉風韻,與王羲之書法意韻極為接近,用筆渾厚,點畫沉遂。

    褚本——最能體現蘭亭魂魄的摹本

    褚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所臨,因卷後有米芾題詩,故亦稱“米芾詩題本”。此冊臨本筆力輕健,點畫溫潤,血脈流暢,風骨灑落,深得蘭亭神韻。

    褚本

    褚遂良臨另一個蘭亭序的摹本——黃絹本,因第四行“領”上加“山”,故又稱“領字從山本蘭亭”。

    馮本——最能體現蘭亭原貌的摹本

    馮本為唐代內府栩書官馮承素摹寫,因其卷引首處鈐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後世又稱其為“神龍本”,因使用“雙鉤”摹法,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蘭亭真跡者。

    歐本——最能體現蘭亭風骨的摹本

    定武本是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臨本,於北宋宣和年間勾勒上石,因於北宋慶曆年間發現於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僅有拓本傳世。

  • 4 # 是化而已

    歷代《蘭亭序》的摹本、臨本,以及刻本不可勝數,現扼要介紹一下比較有名的《蘭亭》版本,評以優劣,以便選帖時參考。

    1.“開皇本”。“開皇”為隋文帝年號,一種刻本為“開皇十三年”,另一種為“開皇十八年”。此刻本字跡臃腫,因未見於宋人著錄,後人疑是偽造。

    2.“神龍本”。因帖前後印有“神龍”(唐中宗李顯年號)各半印得名。後人以此帖翻刻較多,故成一大體系。後經元代郭天錫以至清代翁方綱鑑定為唐馮承素摹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此帖於乾隆年間被刻於“蘭亭八柱”,列為第三柱。此帖為初唐墨跡,歷來很受推崇,尤其近年來經比較鑑定,多認為它是最接近真跡的,因此,身價尤高,學此本者眾多。

    3.“虞世南臨本”。傳為初唐虞世南所臨墨跡。元文宗時張金界奴將其上貢,後被皇帝鈐以“天曆之寶”印,故又名“天曆本”。帖後還有宋高宗“紹興”年號印,於乾隆年間被刻於“蘭亭八柱”列為第一柱。人常慕其“第一柱”之名而學之。

    4.“褚遂良臨本”。傳為初唐褚遂良所臨墨跡(列為“蘭亭八柱”第二柱),至明代被陳敬宗鑑定為“褚臨本”。因有的字筆法形態似宋代米元章,故又稱“米臨本”。

    5.“定武本”。為石刻本。傳為初唐歐陽詢臨本,據載從五代石晉開始流傳(當時不作“定武”之稱),契丹耶律德光從中原得此,攜於真定。耶律死後,此石被棄山中,宋太宗趙光義年間被一位“李學究”所得。李死後,其子為還債取出,被定武太守宋景文收入公庫,因此得名。宋代熙寧年間,定武太守薛師正之子薛紹彭(書法家)將原石損去“湍、流、帶、右、天”五字以區別於翻刻本。宋代大觀年間,原石被收入宣和殿。“定武本”於宋代最流行,翻刻最多。

    6.“玉枕本”。傳為歐陽詢臨蠅頭小行楷,刻於禁中,可能是“定武本”的前身,又名“袖珍本”。又有賈秋壑以“定武本”縮寫成者。

    7.“穎上本”。《思古齋黃庭蘭亭》中見,傳為“褚本”中最佳者,出於安徽穎上井中,又名“穎井本”。原缺數字,後有翻補,甚差。

    8.“黃絹本”。亦稱“洛陽宮本”,帖中“領”上加了“山”,世稱“領字從山本”,傳為“褚本”(明王世貞藏)。也有說“黃絹本”與“領字從山本”不同,但同出於一個祖本或宋人“遊似本”。

    9.“陳鑑本”。明代陳緝熙所收,並在前加一偽本。傳為“褚本”,陳緝熙好勾摹,多以此刻石。曾失15年後復得,故多刻之,共與好事者。

    10.“定武”體系中其它本。如“國學本”、“何氏東陽本”等都屬“定武”體系。“國學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沈巍先生本人以某種方式參與了、默認了流浪大師的炒作,多年後他會不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