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未遲情感
-
2 # 炯源
如果曾經的甜蜜最後總要以分手告終,為什麼我們還要那麼努力地去追求一段也許並不能長久的關係呢?
答案也許是,我們只有在關係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我們每一個人,從一出生開始,就天然地存在於各種關係之中——家庭關係、朋友關係、婚姻關係等等。
詩人約翰·多恩就曾經說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可以自全。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 整體的一部分。”沒有關係的我們,將會生活在荒原一般的世界裡。
但僅僅是擁有關係,對我們來說仍然是不夠的。我們仍然會因為父母的忽視而寂寞,會因為朋友的疏遠而難過,也會因為戀人的冷淡而傷心。
真正能滿足我們的,是在關係中能被聆聽,被重視,被迴應。更具體點說,我們希望對方能夠發現我們的感受,並能夠及時地用令我們滿意的方式來與我們相處。
只有當對方看見並滿足我們的感受的那一刻,關係才真正開始建立。否則,我們只會像是在和一個想象中的人交流。
一如《重慶森林》中梁朝偉所飾演的警察663,他與女友分手後,會在只有自己的家裡與各種生活用品嘮叨,他會勸肥皂減肥,安慰毛巾不要傷心。
但他與之建立關係的物件,只是沒有生命的存在,它們不能給他迴應,也不能滿足他的需求,於是他始終是孤獨的、無法被理解的。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過一些來自原生家庭的“創傷”,而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就是“被忽視”。
回想一下,在我們還是一個小孩的時候,父母和我們說話時往往會使用命令式的語氣:“去洗澡”“不許鬧”“快學習”……
我們聽著各種各樣的祈使句長大,不被允許發表自己的意見,只能遵循長輩的吩咐去行動。在這種關係中成長的我們,無法尋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們擁有關係,卻不存在於關係當中。
於是當我們成年,需要進入到新的關係中去時,潛意識裡就會不自覺地去重複確認自己的存在。
人類經驗的核心,就有一種根本焦慮,叫做“存在性焦慮”,簡單來說就是對自己的存在將要毀滅、喪失的焦慮。
我們時刻恐懼著在關係中會再度消失,這種恐懼強迫著我們不斷去確認自己的存在,反映在關係中,就是會不斷向對方索取關注和情緒價值。
而這種“索取”,往往又在婚姻關係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因為我們的一生可以有很多的關係,但只有婚姻關係,是最能讓我們獲得存在感的途徑。
在婚姻關係中,我們能從配偶的身上獲得一種“你是我的唯一”的感覺,那令我們覺得自己在關係物件的心裡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回覆列表
沒有什麼事情是不累的,沒有什麼事情是輕而易舉的,愛情是難能可貴的,愛情是兩個人相互吸引的,沒有兩個一樣的人,所以需要互相遷就,互相溝通,在彼此的交流碰撞中擦出不一樣的火花,找到適合兩個人的相愛方式。如果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收穫愛情,怎麼會有這麼容易的事情。
生活中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愛情需要用心經營,有了愛情的基礎,結婚之後兩個才更容易長久。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婚姻是愛情的歸宿。所以,愛情不管多麼累,都有苦盡甘來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