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非常道畢延河

    在人類戰爭史上,一個將軍能指揮百萬軍隊很少見的,秦朝猛將王煎帶兵60萬,基本就是舉全國之力傾巢出動了。由於歷史的侷限性,號令百萬之師的將軍只有在當代史上出現過。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朱可夫是當時所有統領過超百萬軍隊的將領之最,最多時達到海,陸,空三軍470餘萬人。朱可夫成了人類史上指揮軍隊最多的將軍。

    朱可夫,蘇聯元帥,蘇軍副最高統帥,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二次獲得列寧勳章。指揮了莫斯科會戰、列寧格勒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第聶伯河會戰、柏林會戰等歷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朱可夫最擅長組織指揮大軍團作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張表現最傑出的蘇軍將領,無可爭議的一代戰神。美國艾森豪威爾上將陳贊他:“犧牲的軍人們到達天堂時,一定會得到另一枚榮譽勳章,那就是朱可夫勳章,這種勳章將被每一位讚賞軍人的勇敢、眼光、堅毅和決心的人所珍視。”

    莫斯科會戰,根據朱可夫回憶錄《回憶與思考》的描述,1941年10月份德軍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超過了莫斯科保衛戰總指揮朱可夫所能指揮的全部兵力----“軍隊超過0.4倍,坦克超過0.7倍,各種火炮和迫擊炮超過0.8倍,飛機超過1倍。”德軍兵臨城下,莫斯科岌岌可危。最終朱可夫領導的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極大的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擊侵略的決心。

    朱可夫在莫斯科會戰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斯大林在1945年5月25日的一次慶祝宴會上說:“朱可夫同志的名字將作為勝利的象徵,不可分割地和這個戰場聯絡在一起。”

    朱可夫是“勝利的象徵”,從列寧格勒到莫斯科、再從斯大林格勒到庫爾斯克,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總是派朱可夫挽救危局,他是整個衛國戰爭的救火隊長。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蘇聯集中了143個師110.6萬人,計15500門火炮和迫擊炮,1463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350架飛機。而德軍B集團軍群共有80個師又3個旅,約100萬人,10290門火炮,675輛坦克,1216架飛機。百萬之師大會戰,朱可夫在這場規模巨集大的會戰中所顯示的統帥才能聞名天下。美國研究人員索爾茲伯裡在《朱可夫指揮的幾次大會戰》一書中寫道;“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斯大林再次求助於朱可夫。斯大林格勒的命運繫於一髮,甚至連全體俄國人的命運都寄託在朱可夫一人身上。此前,莫斯科會戰已經使朱可夫成為民族英雄……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誰也不再懷疑,俄國由朱可夫作自己軍隊的統帥,終將戰勝德國。”

    作為一名出色的統帥之才,朱可夫具有高超的指揮藝術、遠大的戰略目光、冷靜的判斷力、大膽果斷的作風,尤其擅長大兵團作戰,在現代戰爭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蘇聯的重大戰役,唯有朱可夫是一個不漏全都參與的。有人說朱可夫指揮過的軍隊達到了人類的百分之一,朱可夫經常是帶甲百萬橫掃德軍,創造了戰爭史上的一個記錄,當之無愧成為蘇聯“勝利的象徵”。

  • 2 # 長安視界微記錄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的兩個必要條件很嚇人,首先是要“號令百萬之師”作戰,同時還要是“為將者”而非統帥。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只有三名將軍,分別是第三野戰軍司令員粟裕、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其它將領都沒有統領過真正的“百萬大軍”。

    在國軍中,優秀的將領還是有的,薛嶽就是一名優秀的將領。

    薛嶽,字伯陵,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他靠自己發明的天爐戰法,曾經在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指揮主力部隊與日軍在長沙進行三次大規模的激烈戰鬥,皆取得了最後勝利,殲滅日軍共計12萬人不到。薛嶽憑藉三次長沙會戰的戰果,成為了在國民黨軍隊裡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

    長沙會戰,是抗戰進入到相持階段中,國軍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有力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全國民眾的抗戰熱情,也逼迫日軍回到戰役發起前的態勢。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中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援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莫斯科會戰,根據朱可夫回憶錄《回憶與思考》的描述,1941年10月份德軍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超過了莫斯科保衛戰總指揮朱可夫所能指揮的全部兵力----“軍隊超過0.4倍,坦克超過0.7倍,各種火炮和迫擊炮超過0.8倍,飛機超過1倍。”德軍兵臨城下,莫斯科岌岌可危。最終朱可夫領導的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極大的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擊侵略的決心。

    朱可夫在莫斯科會戰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斯大林在1945年5月25日的一次慶祝宴會上說:“朱可夫同志的名字將作為勝利的象徵,不可分割地和這個戰場聯絡在一起。”

    朱可夫是“勝利的象徵”,從列寧格勒到莫斯科、再從斯大林格勒到庫爾斯克,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總是派朱可夫挽救危局,他是整個衛國戰爭的救火隊長。

    1948年9月11日,被任命華東野戰軍總指揮。9月16日,發起濟南戰役,24日勝利結束,全殲濟南守敵10.4萬餘人(包括起義兩萬餘人),生俘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將領23名。在阻援打援戰場上,國民黨援軍遲遲不敢北上增援,華東野戰軍不戰而勝。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華東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該戰役共投入解放軍66萬,地方部隊40萬。在戰役中,粟裕指指揮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作戰,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解放軍傷亡13萬餘人。戰役過後,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 3 # 觀景說史

    在抗日戰爭中,彭德懷協助朱德率領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到達華北後,發展人民群眾,建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兵率領八路軍對日軍進行遊擊戰。特別是“百團大戰”發生在華北敵後,在彭德懷等人的領導下,八路軍對華北的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破襲戰。此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鬥不下1800次,殲滅日偽軍五萬餘人,繳獲敵槍支6千餘支,摧毀敵據點將近3千個。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臨危受命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隨後率領數十萬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北韓,協助北韓人民軍作戰。志願軍入朝作戰總規模達到了190萬。

    在彭德懷的率領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克服在武器裝備落後,後勤供給困難,人生地不熟,條件惡劣等困難,與北韓人民軍一起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以及南北韓軍隊作戰。結果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讓美國三換主帥,並迫使美國人在板門店簽署了北韓停戰協定。

    粟裕指揮的幾大戰役,都取得了輝煌的戰績,特別是淮海戰役,更是殲滅敵軍有生力量44萬餘人,為隨後的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指揮渡江戰役,解放南京,讓敵人再無天險可守,只能灰溜溜的跑到了臺灣島上,為我新中國成立建立了不世之功。

  • 4 # 薩沙

    古語說得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有過從軍經驗的人都知道,其實即便是班長、排長,都是不太容易當的。

    以排長為例,全排幾十號人需要你來管理。

    關鍵這還不是野營、拓展運動,而是要打仗,稍有不慎就會死人的。

    一個優秀的排長,往往也需要多年才能培養出來。

    二戰期間,廣西軍閥部隊戰鬥力很強,關鍵就在於他們的班排長很厲害。

    桂軍非常重視軍士的作用,很多排長年近30歲。雖然體力有所下降,但經驗豐富,熟知戰場的一切。這樣的人帶領這個排,當然就厲害了。

    然而,這種基層軍官同高級軍官相比,還是有巨大的差異。

    如果林彪、彭德懷、粟裕這種指揮幾十萬人的將軍,需要有遠遠超過普通軍人的才能。

    高階軍官需要想方設法發揮自己的優勢,隱藏自己的劣勢。

    他面對的是敵人的高階軍官團。

    這些高階軍官都不是泛泛之輩,是一個國家數萬甚至數十萬軍人中的精英人物,每一個都是很難對付的。

    想要指揮自己的部隊打贏這些人,難度是非常大。

    現在看來,我軍指揮兵力最多的將領,還是林彪。

    眾所周知,林彪是四野,也就是東北野戰軍的指揮者。

    早在1945年10月,林彪接手東北的時候,共有27萬人。

    雖然表面上有27萬,但實際有戰鬥力的只有10多萬,其餘都是臨時徵召或者收編的士兵。

    在隨後面對杜聿明精銳的美式遠征軍的作戰中,很多新兵直接丟下武器跑了。

    雙方激烈交火,但從山海關開始一直打到四平,國軍連戰連勝。

    其實這也不奇怪。

    當時國軍東北部對的主力,是在緬甸將日軍精銳18師團等10萬人,殺得落花流水的駐印軍。

    而我軍核心十多萬八路軍新四軍官兵,打了八年游擊戰,沒打過陣地戰,運動戰。部隊野戰化需要時間,此刻當然是打不過了。

    在關鍵時刻,林彪果斷放棄四平決戰,將主力撤退到松花江以北地區。

    而杜聿明追擊到松花江以後,因各種原因沒有繼續北上。

    由此,林彪雖然戰敗,但主力元氣沒有大的損失。

    隨後,僅僅1年時間,林彪遏制了東北國軍戰略進攻的勢頭,獲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

    國軍被迫開始防禦,林彪的部隊吹氣球一般擴大到46萬人。

    1947年開始,林彪主動出擊,開始攻勢防禦,一口口吃掉東北國軍。他明白,東北國軍是無法持續補充了,吃掉一股就少一股。

    這樣打了1年多,到1948年三大戰役之前,林彪的部隊變為103萬人,控制了東北領土的97%,解放區人口占東北的86%。

    而東北國軍只有60萬,龜縮在瀋陽、長春、錦州等幾個大城市,敗局已定。

    隨後遼瀋戰役,歷時只有52天, 殲滅國軍47.2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東北國軍僅有10多萬人分水路和陸路逃走,主力完全被殲滅,敗的徹徹底底。

    隨後林彪繼續南下,平津戰役歷時64天,殲滅和改編國軍52萬餘人。

    僅僅兩戰就殲滅國軍100萬兵力,由此國軍全線崩潰,敗局已經無法挽回了。

    林彪指揮百萬大軍,得心應手,就像我們下棋一樣。他思維縝密,將敵人所有可能的應對戰略都分析清楚,還找到了剋制的辦法。

    所以,林彪打仗總是波瀾不驚,根本沒有什麼冒險取勝一回事。

    因為所有的都在林彪的預料之中。

  • 5 # 花開水不流

    粟裕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於湖南會同。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

    1947年1月,粟裕率華東野戰軍先後發起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共殲國民黨7個軍(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其中,1947年5月殲滅國民黨號稱“王牌軍”的整編第74師。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後,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挺進魯西南,掩護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南下大別山,指揮沙土集戰役,殲國民黨整編第57師,迫使國民軍從山東和大別山區抽調4個整編師來援,實現了華東戰區由內線向外線、從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轉折,隨即挺進豫皖蘇邊區。

    1948年5月,被任命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辭後任代司令兼代政委。1948年6月兼任豫皖蘇軍區司令員。

    1948年6月16日,粟裕發起開封戰役(又稱豫東戰役第一階段),激戰5晝夜,22日攻克開封,全殲守敵及部分援敵共4萬餘人。6月27日發起睢杞戰役(又稱豫東戰役第二階段),激戰6天,共殲國民黨軍5萬餘人。7月12日發起兗州戰役,殲敵6.3萬餘人,使王耀武盤踞的濟南陷於孤立。豫東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參戰兵力達20萬人,國民黨軍參戰的兵力達25萬餘人。經過20天連續作戰,華東野戰軍共殲敵9萬餘人,給了中原之敵以重創,為華東野戰軍進一步開展中原和華東戰局,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8年9月11日,被任命華東野戰軍總指揮。9月16日,發起濟南戰役,24日勝利結束,全殲濟南守敵10.4萬餘人(包括起義兩萬餘人),生俘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將領23名。在阻援打援戰場上,國民黨援軍遲遲不敢北上增援,華東野戰軍不戰而勝。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華東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該戰役共投入解放軍66萬,地方部隊40萬。在戰役中,粟裕指指揮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作戰,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解放軍傷亡13萬餘人。戰役過後,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 6 # 海波在路上

    我不太懂軍事,看見了很多人回答問題,基本上都彭德懷、林彪、粟裕三人最擅長指揮大兵團?

    我內心總是感覺缺少了劉伯承元帥?從紅軍長征開始,到後來的千里躍進大別山,那是插入國民黨心臟的位置?最危險的位置起步,能做到指揮大兵團作戰,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 7 # 度度狼gg

    這個問題的兩個必要條件很嚇人,首先是要“號令百萬之師”作戰,同時還要是“為將者”而非統帥。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只有三名將軍,分別是第三野戰軍司令員粟裕、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其它將領都沒有統領過真正的“百萬大軍”。

    比如抗日戰爭時期的武漢會戰,雖然中國軍隊的參戰總數達到了110萬人,但是被分為江南和江北兩大戰區。南岸是司令長官陳誠的第九戰區所屬部隊,北岸是司令長官李宗仁第五戰區的作戰區域,兩個戰區統由軍事委員會直接指揮,因此如果單個拆分的話,每個戰區兵力都不足百萬之數。

    抗日戰爭勝利之前,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正規部隊總數才120萬人,因此任何一個戰略區都不可能擁有百萬大軍。最先到達這個數量的是東北野戰軍,截止1948年8月,他們已經發展到103萬人,其中包括野戰軍73萬人和地方部隊30萬人,統歸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林彪指揮。

    經過遼瀋戰役、平津戰役之後,由東北野戰軍改稱的第四野戰軍主力,在河北和平津地區集結的兵力共有88萬餘人。在大軍南下的過程中,第四野戰軍通過渡江戰役、衡寶戰役、廣西戰役的勝利,橫掃中南六省,到1950年底,由四野兼中南軍區司令部指揮的部隊,壯大到150萬人。

    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打響時主力約40餘萬人,由華東軍區指揮的地方部隊尚有30餘萬人,實際可動用的總兵力是74萬餘人(一些地方部隊要保衛解放區)。1949年4月渡江戰役之前,由華野改稱的第三野戰軍兵力達到58萬餘人,華東軍區指揮的地方部隊42萬餘人,首次達到了百萬之數。

    從軍事指揮的層面而言,在大兵團作戰和戰略決戰中,粟裕司令員有權指揮和調動華東地區的所有解放軍部隊,因此粟裕將軍是第二個實現號令“百萬之師”的將軍。到第三野戰軍勝利結束上海戰役和華東沿海地區作戰時,三野兵力發展到825000人,連同地方部隊總兵力達到了120萬人。

    人民解放軍其它三個戰略區的野戰部隊,最終都沒有突破百萬之數,第一野戰軍在1949年初,得到華北軍區兩個兵團的轉隸後,全部四個兵團的總兵力是34萬餘人,完成解放大西北的戰略任務後,總兵力達到約50萬人(含新疆起義部隊)。

    而第二野戰軍在正式改稱的1949年2月,總兵力為九個軍28萬餘人,大西南戰役結束後,二野兼西南軍區作戰序列內的總兵力約58萬餘人,這也是峰值了。

    而華北軍區的野戰部隊成立時有三個兵團25萬餘人,平津戰役結束後發展到30多萬人,但其第18和第19兩個兵團轉隸一野指揮後,野戰軍只剩下10餘萬人,即便加上地方部隊,也距離百萬之師相距甚遠。

    到1951年7月,半島上的中朝軍隊總兵力為111萬餘人,其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兵力為77萬餘人,似乎沒有達到百萬之數。而實際上,志願軍參戰部隊是輪換制度,在高峰時期,作戰部隊和後勤部隊、防空部隊總數一度達到過120萬人,因此,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將軍(其它代司令員不計)成為第三個指揮百萬雄師的人選。

    所以說,真正指揮過百萬大軍作戰的將軍,按時間順序只有林彪、粟裕和彭德懷三位,也都是大兵團作戰指揮的行家裡手,在1955年的全軍大授銜時,彭德懷和林彪被授予共和國元帥軍銜,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

  • 8 # 小廣聊歷史

    自古以來,能夠率領百萬之軍的將領少之又少,或者說沒有機會,原因很簡單,軍隊的人員數量很少能超過五十萬,同時,領導者也絕對不會放心將幾十萬之眾的大兵團交給一個人,這不太現實,這種情況只會發生在朝代更迭、需要長時間作戰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從中國的古代歷史角度來講,我覺得可以有幾個代表人物,白起、王翦、蒙恬、韓信、衛青、李靖、成吉思汗、徐達。

    一、白起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將的基礎。

    二、王翦

    王翦是秦國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作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王翦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三、蒙恬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率領30萬秦軍征伐匈奴,次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一帶),擊退匈奴700餘里,屯兵上郡(今陝西榆林東南)蒙恬吸取戰國時期據險防禦的經驗,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線燕、趙、秦5000餘里舊長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並修築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四、韓信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

    五、衛青

    漠北之戰擊潰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逐漸向西北遷徙,十幾年內再無南下之力。漢武帝為表彰衛青的戰功,特加封他為大司馬,得以管理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以代太尉之職。衛青受封長平侯,後又經兩次益封,按《史記》記載其所得封邑總共有一萬六千七百戶。

    六、李靖

    李靖才兼文武, 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多次率軍出征西域,打擊西域的侵犯之敵,維護唐朝的強國地位。公元760年(上元年), 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並配享於 武成王(姜太公)廟。同時,他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 兵書,大都已經失傳,後人編輯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 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七、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大蒙古國建立者,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此後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之後被密葬。

    八、徐達

    徐達(徐魏公,公元1332年-公元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元朝末年,出身農家的徐達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功績顯赫。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官至太傅等,封魏國公。其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手新車上高速安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