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寫格式
-
2 # 琺大庶吉士
蘇伊士運河危機也被廣泛稱為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等,是1956年英國、法國、以色列三國同埃及在埃及西奈半島和蘇伊士運河地區爆發的一次武裝衝突。雖然直接上手的是這三個國家,但這場國際危機確是一場貨真價實的世界危機,包括當時冷戰雙方的超級大國都有介入。
蘇伊士運河是戰略意義極為重要的水道,沒有這條運河的話,歐洲國家要想經過海路運輸到達亞洲的話只能繞非洲好望角或從北極走,無疑那種都會使海運成本無比高昂。自蘇伊士運河開通後,其一直掌握在當時英法殖民國家手裡。然而,二戰後原本屬於殖民地宗主國家紛紛衰落,其中也包括英法兩國。藉此歷史時機,埃及開始爭取更為獨立國家地位,廢除殖民地國家的特權。1952年埃及發生政變,推翻了原本的君主政權,建立了共和國家。不久後就宣佈要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廢除英法對運河的管轄權力。此舉招致英法的強烈不滿,二者進行了廣泛的世界性遊說,但沒有得到實質成果。同時,新獨立的以色列正同埃及關係緊張,三個國家一拍即合,決定武力戰略蘇伊士運河。
戰爭爆發後,埃及當然打不過三個國家聯合的力量,但埃及贏得了世界輿論的絕對支援,包括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蘇聯甚至一度威脅使用核武器逼迫英法撤軍。在此情形下,三國最終撤軍,埃及在政治上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領導此次運動的領導人納賽爾更成為阿拉伯國家的大英雄,成為當代埃及最為重要最為有名的國家領導人。
-
3 # 聽聞知事
“蘇伊士運河危機”其實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這場戰爭是英法以三國聯盟與埃及爭奪蘇伊士運河控制權的戰爭。
過程幾乎沒有什麼可說的,英法兩國畢竟是老牌帝國,三家掐一個埃及基本上就是吊打。當時埃及軍隊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基本撤出了西奈半島,而塞得港也是城門洞開,埃及軍隊和在城內展開了殘酷的巷戰。
之所以稱之為“危機”,是因為蘇聯為了迫使英法以三國聯軍撤軍,威脅要對英法兩國使用核武器,讓這場區域性戰爭有演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
戰爭的程序不能說乏善可陳,但實力差距太大,咱們就不在這裡具體探討了,就說說起因、各方態度以及影響。
“蘇伊士運河危機”的起因;蘇伊士運河是法華人出資修建的,後來為了償還債務將運河的股份賣給了英國。1936年,英國與埃及簽訂《英埃條約》,算是承認了英國對蘇伊士運河的特權。
1949年以後,隨著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失敗,阿拉伯世界的民族情緒被激發,阿拉伯國家開始了劇烈動盪。1952年7月23日,埃及國內爆發了“自由軍官組織”運動,埃及的君主制法魯克王朝被推翻,建立了埃及共和國。1954年納賽爾當選埃及總統,新政府拒絕承認英國在蘇伊士運河的特權,因此廢除了英埃條約。英法方面在多次對蘇伊士運河的許可權問題上進行了多次會議無果後,決定對埃及進行軍事打擊。
英法兩國在商議後,決定邀請以色列加入他們的聯盟。而以色列對埃及禁止他們的船隻透過亞喀巴灣的蒂朗海峽和蘇伊士運河早就心懷不滿,因此同意了法國的建議。1956年10月,以色列的軍隊開始向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發起進攻,隨後英法兩國的空軍對埃及的軍事基地進行了轟炸,地面部隊在塞得港登陸,由此拉開了第二次中東戰爭的序幕。
戰爭過程中,美蘇兩方的態度;美國在第二次中東戰爭的態度比較曖昧,當時冷戰大幕剛剛拉起。一方面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擔心支援英法會激怒阿拉伯世界,這無疑將削弱美國在冷戰中的實力。另一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老牌殖民國英國和法國對其原殖民地的控制權日益鬆懈,透過這次危機,美國將有可能將英國和法國逐出中東地區,由自己取而代之。
所以在戰爭初期,美國對戰爭持觀望態度。
(時任美國總統 艾森豪威爾)
蘇聯卻在戰爭開始後自顧不暇,當時蘇聯正在處理匈牙利十月事件,這場由匈牙利學生引起的反對蘇聯運動,令蘇聯當局政府十分頭疼。這次事件正好發生在第二次中東戰爭的時候,因此在戰爭前期,蘇聯方面並沒有過多的精力投入到這次事件當中。而當匈牙利十月事件的局勢逐漸明朗後,蘇聯開始透過不同的措辭告知參戰的各方勢力。他警告以色列,威脅其如果不停止戰爭,蘇聯或許將採取同樣極端的手段對付以色列。在對英國和法國的警告中則聲稱,蘇聯將以核武器攻擊兩國。這讓當時的英國首相艾登和法國總理摩勒十分不安,因此要求美國履行北約同盟的條款。
此時的美國無法再保持觀望態度,但支援英法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而支援蘇聯無疑會讓蘇聯成為這場戰爭最大的受益者。所以艾森豪威爾只能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案,一方面他警告蘇聯不要輕舉妄動,事態擴大會導致戰爭升級,甚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另一方面,美國逼迫英法儘快撤軍,以停止戰爭。
就這樣,在美蘇兩國的聯手壓制下,英法以三國聯軍從勢如破竹變成了進退維谷,最後他們只能採納美國的意見,於11月7日宣佈停火,22日在埃及全部撤軍。
這場“蘇伊士運河危機”以英法以三國妥協落下帷幕。
這場戰爭對世界格局產生的影響;先說英國,這場戰爭後,英國在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徹底喪失,也同樣給英國的經濟和財政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同時,英國殘存的殖民地已經逐漸開始不受英國管控,紛紛獨立,使英國在國際地位上的影響一落千丈。隨著殖民帝國的崩塌,英華人終於發現,自己如今在國際上的地位,已經不允許他為所欲為了。同時他們也意識到,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他們在國際上不可能有任何大的作為。從此以後,在北約聯盟的關係中,英國只能扮演二把手的角色。
雖然在戰後,英美兩個關係曾一度緊張,但英國最終選擇臣服於美國的領導。
但這場戰爭卻激勵了法華人,蘇伊士運河危機讓法國知道了美國並非是一個可靠的聯盟。不同於英國的臣服,法國則另闢蹊徑,在經濟和政治上,採取與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的聯盟的方式,建立了第三股勢力,用以抗衡蘇聯和美國。同時,蘇聯的核威脅也讓法國徹底醒悟,美國不可能犧牲自己的利益保護盟國,所謂的核保護,實際上是一紙空文。因此從1958年4月開始,法國就開始大規模地研發自己的核武器,並於1960年2月13日,法國第一次核武器試驗在阿爾及利亞撒哈拉沙漠中成功,標誌著法國從此也進入到擁有核武器的強國之列。
這場戰爭後的中東勢力格局也發生了鉅變,戰後英法兩國勢力基本退出了中東,而美蘇則趁勢取代了兩國。最終形成了以美國支援的以色列和以蘇聯支援的阿拉伯國家的陣營對立。
(埃及總統,阿拉伯世界的領袖 納賽爾)
另一方面,納賽爾“一戰成名”“雖敗猶榮”,成為了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領袖,並形成了以埃及為首的泛阿拉伯國家,埃及也成為了在中東地區抵抗以色列的根據地。同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巴勒斯坦人開始為自己的命運抗爭。。。
這是一場政治外交左右戰爭結局的典型範例,英法以三方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卻輸掉了戰爭。而戰敗的一方卻成為了民族英雄。
“蘇伊士運河危機”是五次中東戰爭中比較不起眼的一場,但這場戰爭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卻非常巨大,甚至我們今天都能看到那場戰爭在世界格局上留下的清晰痕跡。
回覆列表
蘇伊士運河危機也被稱為蘇伊士運河戰爭、第二次中東戰爭、西奈戰役或卡代什行動,是在1956年發生於埃及的國際武裝衝突。
1869年11月17日,由法國主持的蘇爾士運河開通。1882年到二戰間,埃及是英國的殖民地,二戰後,埃及獲得了完全的獨立。但根據1936年的《英埃同盟條約》的規定,英國軍隊仍駐紮在蘇爾士運河區。1952年埃及發生了七月革命,納賽爾為首的軍官推翻了法魯克國王的君主政權,納賽爾控制埃及,1954年納賽爾當選埃及總統。新埃及政府拋棄了舊政府親西方的政策,實行阿拉伯民族主義政策,這政策導致了西方國家和以色列因蘇伊士運河而與埃及發生爭端。
1956年,埃及和以色列的矛盾升級,埃及關閉了亞喀巴灣禁止以色列使用蘇伊士運河。另外埃及公開反對英國的建立的中東軍事組織巴格達公約,並且加緊向蘇聯靠攏。這一系列動作引起西方的不滿,西方宣佈停止向埃及提供援助修建阿斯旺水壩。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佈把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運河的收入用來修建阿斯旺水壩費用。由於蘇伊士運河是歐洲到亞洲貿易的重要航道,涉及西方的利益眾多,埃及的決定引起英法美多方面的不滿。
英國、法國和以色列三國針對埃及進行秘密軍事行動,行動計劃:首先由以色列對埃及的西奈半島發動襲擊,之後英法兩國介入調停埃及和以色列的軍隊在蘇伊士運河兩岸停火,再由英法兩國軍隊進駐蘇伊士運河區,從而接管蘇伊士運河。
10月29日,以色列突然襲擊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並且開向運河區。次日英法兩國要求埃及、以色列兩國立即停火,以色列接受停火,但埃及拒絕停火。因此英法兩國有入侵埃及的藉口。10月31日,英法兩國對埃及進行轟炸。11月5日,英軍在塞得港登陸,佔領了運河部分地區,以色列佔領西奈半島。英法以三國軍事行動遭到多方面指責,美國也不滿英法以三國。另外蘇聯也插手蘇伊士運河危機,甚至警告英法兩國動用核武器。11月6日,英法兩國被迫接受停火決議,11月8日,以色列同意撤出西奈半島。至此蘇爾士運河危機結束。
蘇伊士運河危機導致英國艾登政府垮臺,英法兩國的殖民帝國加速瓦解,並且加快亞非兩洲的殖民地獨立的程序。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後象徵著美蘇兩國正式取代英法兩國成為世界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