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要求回答有依有據】 同性戀有沒有被治療成功過?為何歷史上沒有成功案例? 【要求回答有依有據】
5
回覆列表
  • 1 # 只對你s

    首先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同性戀不是病,也不需要治癒,要明白同性戀群體的性取向大多是由先天因素決定的,他們本身並不能控制,也不能改變,也有少部分是由於受到了後天因素的影響,同性戀的感覺與異性戀的感覺並無兩樣只是針對的性別不同,如果大家在不瞭解他們的情況下,不要妄自發表傷害他們的言論,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給別人一點善意,也是給你積點口德。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你可以不支援,但也不要去傷害他們,如果可以選擇,誰又願意被周圍的人歧視,被家人,被社會拋棄,作為同每天生活在別人異樣的眼光中,誰又能理解他們的痛楚。真愛是無關性別的,我一直很喜歡一句話,我喜歡你並不是因為你和我同性,而是因為我喜歡的那個人恰恰跟我一個性別。

    最後明確一點,同性戀不是一種病,也不需要被治癒,不同意的儘管噴。

  • 2 # 小利說

    同性戀為什麼要去治癒呢?只管順其自然好了!一個人是不是同性戀這是在胎兒期就註定的事情,是受染色體影響的,後天人為地去改變同性戀者的性取向,只會讓其更痛苦。國外同性戀結婚是合法的,國內對同性戀的態度也是越來越包容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 3 # 兔肉菌

    同性戀本來就不是一種疾病,又何談治不治癒?雖來在歷史上同性戀被歧視,許多名人也不能倖免,比如著名科學家圖靈,同性戀甚至在精神病學手冊中被定義為一種心理疾病。但隨著科學的發展,這種觀點已經開始改變。在精神病學手冊的第三版中已經不再把同性戀定義為一種疾病了。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允許同性戀婚姻。

    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確實有基因控制同性戀。位於x染色體末端的Xq28被認為與同性戀有關。自1980年發現以來,不斷有相關研究發表。

    如今人們的思想也比過去解放了,愛未必存在男女之間。蘋果公司CEO庫克,生活大爆炸男主角謝耳朵都大膽承認自己是同性戀。我們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但在指責別人前,也應該冷靜地思考,是否是自己的思想太過狹隘與侷限?

  • 4 # DAMI所長

    嘗試去治癒同性戀的案例不在少數,以至於將真實事件改編成的電影也很多,比如欲孽迷宮,講述的是一個英國名為芭芭拉的名媛強迫兒子安東尼發生性行為,試圖掰直他,最後的結果是安東尼把自己的媽媽給殺了,然後安東尼接受精神治療,最後他自殺了。

    異性戀之間的性侵犯行為都可能導致受害者被掰彎,強迫同性戀與異性發生性行為自然沒可能將他們掰直,反而會引起他們的身心受創,所帶來的創傷和恥辱感甚至比你是一個異性戀卻被同性強姦的傷害可能還要大,更何況這些電影裡面所展現的心理場景是侵犯者是自己的親屬。被自己的父母強迫發生性行為來矯正性向,這是多麼讓人困擾的一件事,受害者的心理創傷大幅度提高。

    在早期,因為人們不了為什麼人會成為同性戀,誤以為同性戀者是在新蓋上沒有嘗過異性的好處,有過與異性之間的性經驗後買他們就能轉化為合乎社會規範的異性戀者。然後人們創造機會讓同性戀者發生和異性的性行為,試圖去矯正他們的性取向。這樣的極端做法事實上沒有一例是成功過的。但是在非強迫和粗暴的情況下,確實有掰直同性戀者的成功先例。但這樣的情況也是在處於缺乏異性的環境下,找同行替代發生境遇性性行為的異性戀,或者是男女通吃的同性戀者。正常環境下的同性戀者很難被掰直。

    但其實同性戀本就是在情感中正常存在的一種情況,這本身就是情感上的傾向自由,在以前大多數國家對於同性戀者的排斥欺凌強姦殘害和殺戮比比皆是,矯正性的強姦是最常見的,在辛巴維(威)的仇恨研究雜誌的報道上,有位作者寫到“他們把我鎖在一個房間裡,有個男人每天強姦我,直至懷孕被迫嫁給他。”南非尤為女同性戀者被她母親找來的男人強姦,兩次懷孕剩下孩子。這種案例在世界上很常見,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同性戀為什麼存在,因為罕見以及他們個人認為的有違人道就進行無人性得摧殘同性戀者。而這些被偏激類行為矯正的同性戀者最後都沒有好結果。現在情況還好點,很多國家正對同性戀以及同性戀婚姻都表示認同,成功案例也不在少數。但大環境下還是需要遭受一些非議,anyway,自己的世界自己去完成。

    所以在這裡奉勸那些帶著有色眼鏡和自以為是的人們,請給同性戀者一樣的空間,由於人口、情感、家庭等相關複雜的因素,很多人還是選擇不擇手段的話,那也請用一些不那麼偏激的手段用軟性的妥協方式去達成中和的結果。同性戀並沒有錯,錯在愚昧和混沌的價值觀。

    我是DAMI勃士生(v:damisuozhang),專注情趣,會想著多寫一些關於性關於情趣類的文章和大家分享,希望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隨時與我交流,畢竟就算AI人工智慧如何發展,但是性是絕對無法被取代的。

  • 5 # 使用者6503856202

    同性戀有沒有被治癒成功的可能?

    大罵死肯定的,有。因為同性戀不是天生的基因問題,而是後天的父母教育環境,某些影響、刺激形成的。特點是看見同性就興奮,就有性的衝動。而常人是看見自己喜歡的異性才有性衝的。同性戀和心理疾病的共同之處都是某種條件反射。不同的是心理疾病的條件反射是痛苦的,本人想擺脫,所以康復的相對容易。而同性戀的條件反射是預約的,所以改起來難多了。不過同性戀的主要痛苦來源於社會道德文化,他們怕別人知道,所以也糾結痛苦。知道他自己本人下決心想改變,同性戀是可以透過改變條件反射來改變的。

  • 6 # 北溟爵士小喵

    我們熟知的“同性戀”其實只是一種性取向的不同,不屬於心理疾病的任何一種,如果非要說哪裡不一樣,那就是你內心的選擇不一樣!

    導致你痛苦的原因是因為你個人認為同性戀是你的心病,所以你才會認為它是病!

    而為什麼這樣的取向讓你痛苦,以下幾點,作為分析:

    1、害怕別人有色的眼光,

    2、同性戀人的不穩定

    3、自己內心的隱瞞不安

    4、害怕對不起父母

    ……諸多其他客觀原因!

    因為當你認為他是疾病的時候,肯定你認為你受到了它對你的一些生活帶來了阻礙和傷害!

    這是你對同性戀的誤解!

    但是,在這裡我要提出的是:

    其實每個人都有“彎”的可能,因為人的認知範圍內會有一段時間出現精神交錯,就會錯以為自己對同性有好感!

    但是過了這段時間也就恢復正常了!

    而反之,同性性取向也有迴歸異性取向生活的可能,

    在此,給你一些小建議:(改變因人而異)

    1、對經歷同性戀愛傷痛

    這種方法有點類似於,審美疲勞!

    沒有了解同性戀的人是不知道同性戀圈子的現狀,

    真愛難尋,未來不長,俗稱“玻璃”!

    感情很容易被破壞,

    你經歷的多了,自然就明白了,過眼雲煙皆是空,到頭來仍是一場夢!

    2、為自己父母著想

    找個女人試著結婚,婚後的快樂是你想象不到的!

    我有朋友親身經歷過,高中時期有一個同性戀人,但是現實太殘酷不能在一起,兩個人相繼結婚,有了孩子,慢慢的其中有個回到自己的平常生活,另一個人也是想通了:放他所愛才是最愛!

    3、充實自己,尋找更多的目標

    人生不過就是一場體驗,你再輝煌都逃不過生死,你再難過都只是一紙紅樓,

    其實到最後,你會發現,你仍然會對同性感興趣,

    但是至少你有了距離,知道這是沒有結果的愛情,慢慢迴歸現實!

    真正的改變是不可能的。那是你內心的潛意識,只能說淡忘和逃避!

  • 7 # 味冷

    不是專業人士,但是可以大致分析一下。

    第一,性取向肯定受基因影響,醫學已經證實;同樣,醫學也證明相當一部分暴力犯罪分子是受到基因影響。

    第二,一切興趣,愛好,包括性取向,暴力傾向,肯定不是隻受到基因影響,否則就違背了自由意識理論,你就不用唸書學習,等著驗基因上大學或進監獄就好了。因此認為同性戀全是基因決定,不可更改是沒有依據的。

    第三,與眾不同的興趣愛好,包括性取向,可以被定義為病態,也可以被列入罪行。例如戀物癖,戀屍癖,偷窺癖,漏陰癖,在精神病領域稱為性慾倒錯,是一種病態,還可能是輕罪。而有實際行動的戀童癖完全就是重罪。單獨把同性戀拿出來,說不是病態,僅從分類學上看應該是挺奇怪的,應該是社會妥協的結果,因為其行為對社會危害較小,而且定義為病態,醫保開銷又要多一大塊。

    根據以上事實,我們可以推論出:

    第一,一種行為是不是病態,基因和醫學說了不算,社會說了算。

    第二,一種病態行為是不是犯罪,基因和醫學說了不算,法律說了算。

    第三,不能因為個人帶有戀物癖,戀屍癖,偷窺癖,漏陰癖基因,就允許個人宣傳,教育,鼓動,教唆他人採取同樣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可以是基因決定的,也可以是後天習得的。同性戀也應該在此列。

    第四,基因決定了大多數雄性要幹盡量多的雌性,但是法律相當程度上抑制了基因的正常表達,當然還有經濟因素。法律閹割了基因決定的天性,保留下的反而是人性。作為社會動物,適當抑制自己的各種基因表達反而是更好的生存策略。如果要解放人類天性,也應該先廢除重婚罪,畢竟這關係到多少男人的福祉,應該更優先處理。

    綜上,不禁止,不提倡,不宣傳。這就是當前社會的決定。不要以為基因決定了如何如何就毫無顧忌。同時,既然其他種類的性慾倒錯可以透過精神醫學手段治療,同性戀也可以。不妨先做個基因測序,也許你只是一個追小眾,趕時髦,被洗腦掰彎的異性戀。這是大機率事件,畢竟你家老祖傳了幾億年把基因交到你身上,輩輩都是同性戀基因的機率應該很低。如果到了你這因為基因突變成了同性戀呢?說服自己基因突變不是病吧。

    最後,讓我們討論一下同性戀是否完全對他人不造成影響和不便?很多同性戀自己就抱著強烈我和你不一樣的小眾優越感,疏遠了是歧視,靠近了是騷擾,說句話是挑逗,不作聲是恐同,讓情商一般的人疲於應付。以前工作中為了避嫌,異性不獨處就夠了,如果同性戀成為法定性取向,那麼兩個同性也不好獨處,三個同性就可能被懷疑聚眾,這在西方已經不算新聞。老爺們路上見個男的盯著自己,問一句你瞅啥,回一句瞅你漂亮咋滴,你說是掏刀呢還是掏名片呢?同性戀是可以選擇進入自己心理性別的廁所浴池的,大姑娘解個手小媳婦洗個澡,都有一群油膩大叔參觀,是該報警呢還是該交流去油美顏經驗?生活中憑空多了這麼多不確定性,難道很方便?

  • 8 # 遠元歐巴

    迄今為止,科學對於同性戀和異性戀是如何形成的,並不清楚。同性戀者,往往會根據自身的感受和體驗,認為自己從懵懵懂懂的時候,就隱約地覺察到了自己是同性戀,所以,他們就會猜想(或者寧願相信)自己是由遺傳基因造成的。 到現在為止,科學家也沒有發現跟同性戀準確相關的基因。 同性戀不能簡單地還原為“基因”這樣的生物學因素,而是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性取向不是當事人故意所為,不是他的自主意志所能決定和改變的。因此,同性戀性取向所導致的直接性行為問題,與道德和法律無關。

    對於未成年的孩子,假如已經從小就有“同性取向,將來成為“同性戀者”的可能性非常的大。諮詢師不是強行要求孩子去改變他的性取向,而是尊重和接納其同性性取向的同時,鼓勵他發展和拓寬人生未來。諮詢的目標是如何讓他在幸福中長大,在長大的過程中逐漸地去獲得更多幸福,而非改變其性取向。而是 關注和討論他們對於今後如何接納自己與主流人群在“性取向”上的不同,價值觀的不同,社會認同的差異,能做好自己的角度去建設獨特的健康人格成長。

    如果是已經成型的“成年同性戀者”,在諮詢的時候,會針對同性戀性取向相關的一些問題做心理諮詢。一般有如下幾點:1、自我接納;2、適應社會;3、關於“出櫃”及其應激與適應,如何告知父母;4、關於異性“婚姻”;5、子女收養;6、安全性行為;7、接納他人幸福感的不同等於接納自己的獨特幸福感。

    經常有父母帶著孩子來諮詢“性取向”的問題,父母不接受孩子是“同性戀”這個事實,總是希望孩子不是同性戀;如果是同性戀的話,希望醫生一定要想辦法給予糾正。作為“同性戀者”,孩子往往是被迫前來就醫的,其本身並無改變自身性取向的願望和動機。很多來訪者其實是希望醫生能夠幫助他說服父母,理解和接納他的性取向。

    父母往往一見到醫生,就對醫生說:“大夫,你快給孩子診斷一下吧,看他是不是同性戀!”

    一、同性戀的診斷標準

    首先,必須強調說明,按照2001年《中國精神障礙診斷分類標準(CCMD-3)》的規定,一個人,如果只有同性“性取向”,而沒有其它精神症狀的話,並不被視為“精神疾病”。

    1、關於“性取向是同性戀”的診斷

    一般來說,診斷“同性戀”,要求“病人”具有隻針對同性成員才有的跟性慾相關的情感、幻想或行為。即使在方便與異性交往的環境條件下,當事人“在正常生活條件下,從少年時期就開始對同性成員就持續表示性愛傾向,包括思想、情感,及性愛行為;對異性雖然可以有正常的性行為,但性愛傾向明顯減弱或缺乏,因此難以建立和維持與異性成員的家庭關係。”

    如何確定一個人的性取向是指向同性的呢?

    有兩個重要的具體參照指標:一個是,見了同性,他就有性器官興奮的身體反應;再者是他內心具有想要動用性器官跟同性做愛的內心慾望和熱情。身體性反應,產生快感;心理性慾望,產生幸福感。

    有的男性同性戀者,在父母的逼迫下,跟女人結婚,還生了孩子。這時,父母就不理解:既然能夠有夫妻性生活,還能射精生出孩子,他怎麼就是同性戀呢?

    回答是這樣的:性器官上沒長眼睛,不認識對方與之做愛的性器官是同性還是異性的性器官。人的性器官只要遇到適宜的黏膜刺激,就會興奮,甚至可以出現性高潮,男性則會射精。但是,同性戀者,對異性的性器官,可以具有碰觸時的快感,以及有性高潮,卻沒有心理上的幸福感。

    幸福感,才是性愛的真正目的。

    因此,我建議將“性取向”改為“愛取向”。

    2、鑑別診斷

    在鑑別診斷時,還要特別注意:同性戀者自身的性身份並沒有改變。比如,身體是男性,心理上認為自己也是男性。如果身體是男性,心理上卻認為自己是“女孩”,這不是同性戀,而屬於“易性癖”,也就是人們經常所說的要做變性手術的那部分人。

    如果是單一性別的環境,出現了同性性行為,並不一定是同性戀。比如,鋼鐵廠的男工人,紡織廠的女工,護士學校的女生,監獄關押的犯人,等,他們在接觸不到異性的情況下,會出現“同性性行為”,這時,不算是絕對的“同性戀”,因為當他們有機會接觸異性的時候,他們的同性性行為就會自動放棄了。

    二、同性戀的形成原因

    迄今為止,科學對於同性戀和異性戀是如何形成的,並不清楚。同性戀者,往往會根據自身的感受和體驗,認為自己從懵懵懂懂的時候,就隱約地覺察到了自己是同性戀,所以,他們就會猜想(或者寧願相信)自己是由遺傳基因造成的。

    到現在為止,科學家也沒有發現跟同性戀準確相關的基因。在科學沒有弄明白“性取向是如何形成的”的情況下,只能有一句話是可以參照的:無論同性戀還是異性戀,性取向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句話,幾乎是廢話,並沒有說出具體的產生機制。但是,這句話,其實也是有用的。

    比如,當有論文報告說“發現了同性戀的基因”時,我們就可以說,同性戀不能簡單地還原為“基因”這樣的生物學因素,而是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即使同樣的都是“同性戀者”,其實,每個同性戀者,都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都無法僅僅用同一個普遍和統一的科學原理去說明。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即,性取向不是當事人故意所為,不是他的自主意志所能決定和改變的。因此,同性戀性取向所導致的直接行為問題,與道德無關;同性戀者本人對於其性取向,不承擔法律和道德責任。

    即使將來,科學家把同性戀/異性戀的形成機制搞清楚了,即使醫生已經有方法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了,那麼,是否有必要去“治癒”同性戀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科學是手段,人是目的。科學手段應該服從於人的目的。同性戀者,如果他覺得那樣生活,對於他個人來說就是幸福的,那麼,有誰有權力用科學手段,去改變同性戀者呢?!所以,同性戀現象,不是疾病問題,更不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是一個“價值判斷問題”,它所反映出來的是全社會對個體差異性的尊重和人文關懷問題。

    三、同性戀的性取向,能夠被“治癒”嗎?

    1、對同性戀者父母的心理諮詢要點

    有父母說:大夫,請幫幫我們,把孩子的同性性取向,給治療成異性戀吧。

    我可以準確地講:現在世界上,沒有哪位醫生能夠有效地改變同性戀的性取向;沒有誰能夠把同性戀者變成異性戀。如果誰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就可以獲得諾貝爾獎金啦。

    基於這樣的一個事實,所以,我建議所有的家長,放棄改變孩子性取向的念頭,不要再反覆帶著孩子到處求醫,試圖“治癒”孩子的同性戀了。不僅在中國沒有這樣的醫生,在全世界都沒有能夠改變同性戀性取向的醫生!

    在諮詢中,我經常會跟家長們說:我不是不想幫你們,是我真的沒辦法呀。如果我有辦法的話,能夠把同性戀變成異性戀的話,我首先就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啦。如果我有改變同性戀性取向的辦法,那麼,我就不用坐在醫院裡辛辛苦苦地當醫生了,我可以單獨開設一個診所,成立一個“性取向轉變中心”,我任意地、自由地把同性戀變成異性戀,也可以把異性戀變成同性戀,每個受治療者,性取向改變之後,收費一萬元。全國有2600萬同性戀者呢。專門治療同性戀,我不就發了大財了嗎!

    醫生沒有有效的辦法能夠改變人的性取向,既無法把同性戀變成異性戀,也無法把異性戀變為同性戀。

    在諮詢中,為了說服同性戀者的父母,我會跟他們講:同性戀,目前原因不明,非當事人個人意志所能自主決定。如果你們想讓孩子變成異性戀,你們可以先拿自己做一下試驗,看你能否把自己從異性戀變成同性戀。如果不能,請你們尊重孩子的“同性性取向”。當社會不能理解和接納同性戀現象的時候,你們作為父母,是否還愛這個孩子?

    我發現,每當父母聽我這樣說的時候,他們會很絕望,因為他們本來是慕名而來,希望醫生能夠把他們的孩子變成異性戀的。我會說:我作為醫生,我只能把實際情況告訴你們,而不是說幾句討好你們、讓你們高興的話。當父母聽了我的解釋,有的父母會對我很憤怒。我想:他們對我憤怒,比回家難為孩子,要好多了。

    現在全世界都不再把同性戀當作是“疾病”或者“精神疾病”,自然也就沒有必要治療啦。即使同性戀的形成原因已經查明,就算是科學上有辦法能夠改變性取向,其實,也沒有對他們進行治療,因為當事人自身會感到只有當前的“同性戀”狀態,才是他們獲得幸福的真正來源。

    我會繼續跟父母說:現在,考驗你們對孩子是否真愛的時候到了。如果你們真的愛這個孩子,就無論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他都是你們的孩子,他過去是你們的孩子,現在還是你們的孩子,將來仍然是你們的孩子。相信你們會繼續愛他的。如果因為他是同性戀,你們就再不愛他了,把他趕出家門,社會又不接納他們,你讓他們怎麼活啊?!有資料表明:27%的同性戀者有過自殺企圖。

    過去,我的這些諮詢話語,會讓父母很絕望。現在,我也會注意在諮詢中,給同性戀者的父母一些希望,我就說:有少數個別的同性戀者,在他們四五十歲的時候,會不知不覺地變成異性戀了。父母一聽,就會急切地問:那麼,我們的孩子,是否到四五十歲的時候,也會變呢?我說:也許有可能吧,不過,你們只能等等看,耐心等待,等到他四五十歲……。父母聽了之後,會有些不甘心,但是,最終懷揣著一絲絲希望離開診室。其實,我內心在想:等到孩子四五十歲的時候,還不知道那時候,你們在哪裡呢!

    2、對同性戀者本人的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師,照樣會對同性戀者本人說明“同性戀的形成原因不明”“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同性戀非自身故意所為,同性戀的性取向不再算是疾病,等等。即使迫於社會壓力,自己想要改變性取向,現在科學也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當然,在心理諮詢中,我們會鼓勵同性戀者去積極發展和拓寬自身的整個人格,將來看看效果怎麼樣。說不定會有所改變,說不定也沒有什麼改變,都說不準。但是,無論同性戀還是異性戀,人格的健康發展,是生命的主題。

    同性戀者,容易給自己貼標籤,說“我是同性戀者”。這時,我會說:你除了在性取向方面,是同性戀者,你還有哪些特點?在生活中,你擔當了哪些重要角色?你的人格特點有哪些?你的人際交往方面,是怎麼樣進行的?你的學習和工作,……?最終,我會讓來訪者看到,他除了自身具有同性的性取向,還有很多很多方面的個人特點,有很多需要發展的個人前途。

    我還經常會問同性戀者:你愛同性的什麼?他們會回答出各種愛慕的理由。我就會繼續鼓勵他們:愛誰,你就會逐漸地變得讓自己成為誰。這樣做,就會增加自信心,促進人性的全面發展與實現。

    就像異性戀一樣,同性戀者也會有很多心理問題,比如,抑鬱症,神經症,應激障礙,人際關係問題,等。關於這些心理問題,其心理諮詢與治療的方式,與異性戀者無異。

    如果要給同性戀者做心理治療,就像異性戀者一樣,治療目標是促進其人格完善與發展,而不是要改變其性取向。如果做精神分析治療,治療師會發現,在他們兩三歲的“母嬰階段”及“俄狄浦斯期的早期階段”,會存在一些心理發展中的問題,比如,性身份的自我識別,性角色的認同,與雙親各方的互動關係等。解決這些心理問題,旨在完善其人格,而非改變其性取向!

    對於年齡小於18歲的未成年人,如果他從小就具有“同性戀的性取向”,那麼,客觀地說,他將來成為“同性戀者”的可能性非常的大。但是,在心理諮詢的時候,我們對於未成年人,一般不下結論“你是同性戀”。而是告訴他,你的未來發展,有 “無限可能性”!就像是北方人喜歡吃麵,南方人喜歡吃米。那麼,北方的孩子,吃麵長大後,將來怎麼辦?有的孩子會繼續堅持吃麵,拒絕吃米;有的孩子則是,小時候喜歡吃麵,長大後,到了南方工作,就開始嘗試著吃米,最終他說不定會喜歡上吃米的味道了。最終你喜歡吃麵還是吃米,隨你的便!你的個人傾向和好惡,會得到大家的尊重。

    在這裡,我強調說明:我們不是強行要求孩子去改變他的性取向,而是尊重和接納其同性性取向的同時,鼓勵他發展和拓寬人生未來。諮詢的目標是如何讓他在幸福中長大,在長大的過程中逐漸地去獲得更多幸福,而非改變其性取向。

    如果是已經成型的“成年同性戀者”,在諮詢的時候,會針對同性戀性取向相關的一些問題做心理諮詢。一般有如下幾點:

    1、自我接納;

    2、適應社會;

    3、關於“出櫃”及其應激與適應,如何告知父母;

    4、關於異性“婚姻”;

    5、子女收養;

    6、安全性行為;等。

    結語:同性戀,不再是疾病!無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這種戀愛的情感,總是那麼的美好。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處於同一個地球上,希望大家能夠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終歸,愛比恨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0年的福特嘉年華車怎麼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