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特·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有人從生產力運動的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範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規範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執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和最佳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也有人從生產關係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資訊科技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衝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推動了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衝擊。更為嚴重的是,在經濟全球化中,由於實力不同,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將得利最多,而發展中國家所得甚少。因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成為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新技術殖民地”。
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國家也無法迴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
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準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生產國際化
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網際網路為標誌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準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資本全球化
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併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鐘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科技全球化
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最佳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資訊科技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準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透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是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程序中,社會分工得以在更大的範圍內進行,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社會流動和最佳化配置,由此可以帶來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動世界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程序中佔據優勢地位,在制定貿易和競爭規則方面具有更大的發言權,控制一些國際組織,所以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也具有積極的影響:經濟全球化是資源在全球範圍內加速流動,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實現產業結構的高階化,增強經濟的競爭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發展中國家可以透過吸引外資,擴大就業,使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利用不斷擴大的國際市場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以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發展中國家還可以藉助投資自由化和比較優勢組建大型跨國公司,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程序,以便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取更大的利益。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特·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有人從生產力運動的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範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規範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執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和最佳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也有人從生產關係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資訊科技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衝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推動了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衝擊。更為嚴重的是,在經濟全球化中,由於實力不同,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將得利最多,而發展中國家所得甚少。因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成為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新技術殖民地”。
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國家也無法迴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
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準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生產國際化
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網際網路為標誌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準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資本全球化
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併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鐘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科技全球化
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最佳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資訊科技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準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透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是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程序中,社會分工得以在更大的範圍內進行,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社會流動和最佳化配置,由此可以帶來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動世界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程序中佔據優勢地位,在制定貿易和競爭規則方面具有更大的發言權,控制一些國際組織,所以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也具有積極的影響:經濟全球化是資源在全球範圍內加速流動,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實現產業結構的高階化,增強經濟的競爭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發展中國家可以透過吸引外資,擴大就業,使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利用不斷擴大的國際市場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以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發展中國家還可以藉助投資自由化和比較優勢組建大型跨國公司,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程序,以便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取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