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恆實說
-
2 # 澳古說歷史
首先我們不說南北兩宋是儒家高度盛行的時期,這個時期講的是禮義廉恥,百善孝為先,宋朝的皇帝向來都是以仁孝著稱,南北兩宋的基本國策就是以孝治天下,在當時科舉考試作為當官的主要途徑,普通百姓要想飛黃騰達就一定要透過科舉,而宋朝則把孝倫理和孝悌品行引入科舉、國家教育和人事制度上,使之成為朝廷人才選拔或官員黜陟遷轉的重要依據或參照標準,可以說如果你不孝則勢必不能參加科舉,即使你瞞的過去參加了科舉並做了官,你的政敵也會以你不孝彈劾你。可以說在當時兩宋全國都在談孝,流行做孝子。
再者兩宋對於老人都有著十分優厚的養老政策,宋朝朝廷為支援民間的百姓養育自己的父母,宋政府施行k了“侍丁”與“權留養親”兩項制度。所謂“侍丁”,是指對於有老人需要贍養的家庭,政府可減免其稅收與徭役,如北宋天禧元年(1017),真宗詔:“父老年八十者賜茶帛,除其課役。”天聖二年(1024),仁宗詔:“(西京)城內民八十以上,免其家徭役,賜茶人三斤,帛一匹。”明道二年(1033),仁宗詔:“其父母年八十者,與免一丁,著為式。”這些宋朝法令表明,宋代平民如果家有八十歲以上的父母,可免除家庭成員的“身丁錢”,並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以便老人身邊有子孫服侍、奉養。所謂“權留養親”,是宋朝一項比較特別的緩刑制度:犯罪之人(一些重罪除外),如果父母年邁、無人照料,政府可不立即執行判決,允許犯罪人回家贍養父母,候贍養結束後再執行判決。根據《宋刑統》的規定,除了謀反、內亂等死罪之外,罪人若家有祖父母、父母年八十歲以上,且“戶內無周親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可以“申刑部具狀上請聽敕處分,若敕許充侍”。
同時由於宋朝官員的升遷十分看重孝行和仁德,所以宋朝的官員都特別流行開義莊,義莊簡單的說就是跟現在的紅十字會差不多,這些義莊會定期向官員族中的老人或者民間窮苦人家的老人發放錢糧,並且老人生病了還會給予藥品,可以說這種義莊在宋朝各地是屢見不鮮。此外,宋朝政府還會在各地開始福利院,北宋明文立法:“居養鰥寡孤獨之人,其老者並年滿五十歲以上,許行收養,諸路依此。”凡50歲以上的鰥寡孤獨老人,可以進入國家在京師及諸路開設的福利院。
可以說宋王朝的養老政策是十分完善的,其多層次的養老系統可以確保全國三分之二的老人可以得到妥善的安置,第一個層次是主流的家庭養老;第二個層次是輔助性的宗族養老;第三個層次是民間的慈善養老與互助養老;第四個層次是國家的福利養老。另外,宋代還設有“藥局”、“施藥局”,類似於今日的平價門診部,藥局只“收本錢不取息”。有時候,藥局還會向貧困人家免費的發放藥物。公墓的福利體系也是在宋朝形成的,此即“漏澤園”,負責沒人安葬的窮苦百姓。可以說宋朝基本上做到了讓民間的老人“生有所養,死有所葬”。
當然如果僅僅依靠養老政策只能確保大多數人都去贍養自己的父母,那麼少數人還是不願意贍養自己的父母怎麼辦呢?很簡單那就是用嚴厲的法律去讓他們不得不贍養父母,宋朝對於不孝的懲罰可謂是十分嚴厲,首先宋朝的不孝罪行是歸入到十惡之中的,而十惡之中就包括謀反,所以說在宋朝不孝是最大的罪,而且一旦這個人被判定不孝,則無法赦免 即使皇帝大赦天下也沒有這個人的份,宋朝規定子孫毆打父母、祖父母者斬,妻妾毆打祖父母、父母者絞;子孫辱罵祖父母、父母者絞,妻妾辱罵父母、祖父母者徒三年,並且會強制讓其離婚;對於不聽父母和祖父母話的子孫,如被告則徒兩年;在具備贍養條件下不贍養祖父母和父母的,子孫則徒兩年同時剝奪財產繼承權,妻妾在徒兩年的情況下還要強制離婚。可以說宋朝對於不孝幾乎是零容忍,基本上只要被判定不孝,不是死刑就是徒刑,絕對不會有赦免的機會。
所以試想下在如此豐厚的養老政策和嚴酷的養老法律上,宋朝誰會有人在老人七十歲的時候把他燒死?在當時連毆打、辱罵父母和祖父母的情況下都要被判死刑,更何況這是赤裸裸的謀殺呢?再加上宋朝對於要贍養老人的家庭都會給予豐厚的獎勵,即使你供養不起,民間和政府也會幫你供養,這樣我想不管是誰都會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
3 # 秉燭讀春秋
誰告訴你“宋朝老人70歲不死就按照殭屍燒死”呢?簡直是胡說八道。
到目前為止,漢民族建立的朝代沒有一位皇帝頒佈老人不死就燒死的法令,也沒有資料證明民間有老人不死就活埋的風俗。
大宋是趙匡胤建立的朝代,老趙是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
親們想想看,哪個朝代的更迭不是血流成河,白骨成山呢?老趙卻是個例外,他不但沒殺前廢帝柴宗訓,而且發文規定,後世皇帝要善待柴氏子孫。
意思是說,咱們的江山原來是人家柴家的天下,咱們要有感恩之心。老趙還為柴家頒發了誓書鐵券,也就是“免死金牌”,規定柴家後代只要不是謀反罪,犯法可以免死。
一個善待政敵的皇帝,他會發出“燒死70歲老人”的法令嗎?再者說了,有宋以來,沒有聽說有殭屍一說。殭屍出現在清朝,所有的影視資料,表現殭屍的都是清宮劇。
即便是清朝,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依然是奉行敬老尊老愛老的傳統。
康熙和乾隆多次舉辦“千叟宴”,目的就是弘揚尊老愛老之風氣。清朝尚且如此,宋朝只會做的比清朝強。
事實卻如此,兩宋是弘揚古代孝道的巔峰時期。
朝廷專門制定了七十歲官員退休的——“致仕”制度。規定到七十歲或者沒到七十歲,但有病在身的官員可以退休,給半俸,然後再發給米、面等物品。
對於七十歲的老百姓,由於孤老貧困等原因造成的生活困難,朝廷成立了“福田院”、“居養院”等福利機構,相當於現在的“養老院”,來保障這些窮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宋朝救濟的渠道很多,範圍在50歲往上的老人,與此同時還加強孝道的宣傳,打擊各種不孝行為。在選官任命上強調道德、孝悌品行,形成一種濃厚的行孝氛圍,讓不孝之人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
綜上,我真不知道“宋朝70歲老人不死就當殭屍燒死”的傳言從何而來?
縱觀整個歷史,民間確有“60不死就活埋”的傳說,各地也陸陸續續發掘出了一些“瓦罐墳”,還煞有介事地介紹,說老人到六十不死就把他丟在山上一座沒有封頂的墳中,每天送一次飯,然後就在墳頂砌一塊磚,直到封嚴實墳墓也就完事了。老人不死也是死了,就等於葬老人了。
傳說歸傳說,漢民族沒有做這等缺德事,有人說這是元朝遊牧民族的傳統風俗,目前還沒有出土文物支撐這種觀點,“瓦罐墳”至今還停留在民間傳說的層面上。
-
4 # 歷史其實很可笑
盡特麼瞎扯淡,趙宋王朝的皇帝雖然不是什麼好玩意,但是這種二逼的事還是幹不出來的!就算那些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都沒幹過這麼二逼的事!
-
5 # HuiNanHistory
這當然是不可能了。
古代是講究恤老的,宋朝更是如此,曾專門制定了一系列孤寡老人的福利政策。所以,顯然是不可能出現把70歲老人燒死的情況。
宋朝的孤寡老人的福利政策有很多。
例如,北宋時期曾設有“居養院”,並規定道:
居養鰥寡孤獨之人,其老者並年滿五十歲以上,許行收養,諸路依此。
只要是年滿50歲的孤寡老人,就可以到類似今天福利院的地方養老。
國家給他們的接濟待遇是:每人每日1升米,10文錢;80歲、90歲以上的老人,再各自另外新增待遇。
當然,這些政策確實不一定能真正覆蓋全國,不過卻可以反駁把70歲老人燒死的謠言。
與上述福利政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古代各地都存在著“棄老”的傳說。
例如,中國湖北流行的《鬥鼠記》、日本流行的《棄老山》以及北韓的《高麗葬》等,都是在講這個問題所說的——
老人到了一定年齡,會被丟棄到特定的地點,然後等死或者被搞死的故事。
事實上,這些所有故事的母題都來自印度佛經《棄老國緣》。
到目前為止,我們無法確定這到底是真實的喪葬習俗,還是佛經故事在民間本土化傳播過程中的某種口傳式的附會。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比較複雜。
-
6 # 憤怒的尼采
我所知道的是元朝時期有種制度就是老人到了60歲就不得不被送到一個像墳的半封閉式小窩裡面結束自己餘生。其實這也是民間傳說,正史和野史均無記載。所以是否真實我們無從得知!
自孔子推行仁政,儒家文化中對老人的尊重。孟子曾描述他夢想中的盛世應該是這樣一副藍圖:“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而禮記中對大同社會的描述,有一條關於老人的標準:“老有所終”。也就是,年長的人可以被人尊重,安享餘年。那麼這個社會一定程度上,必定是盛世。
而瓦罐墳這做法違背了儒家的禮教,這種制度就算存在也不會是漢人的統治下的朝代。很大原因是社會資源不夠,而老人不能幹活還得有人照顧,所以不得不透過這種方式送家裡老人去死!這樣的朝代不是正走向衰亡就是已經民不聊生了!
在古代有考古證據的另一種類似的喪葬方式“寄死窯”,就是在山壁上或灌木叢中挖掘可容一人大小的洞窟用來寄放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老人就在裡面直到死亡,在川、陝、鄂、豫交界的漢水流域中游及其支流發現了大批古代“寄死窯”,這個似乎比瓦罐墳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覺得瓦罐墳之所以沒有考古證據大概是無法辨別哪些墳是瓦罐墳哪些是正常死亡的墳墓。尤其長年累月那麼多的墳墓誰能分的清楚?也就是民間有老人記得家裡以前的事情。所以吧這事你說編的也不盡然,在古代資源缺乏人吃人都會有不要說瓦罐墳了!
時至今日,很多空巢老人不也正在經歷一種更長久的“瓦罐墳”麼?更可悲的是兒女連每天送一頓飯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了!希望大家在實現自己抱負的同時別忘了回家看看,哪怕是給老人嘮嗑下瑣碎的事情!讓老人不再孤單,有活下去的念想!
-
7 # 消滅資封修
十八新娘八十郎,白髮蒼蒼對紅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束梨花壓海棠。這是蘇軾的詩,多讀書就不會問這麼傻逼的問題了。
-
8 # o精神科主任醫師o
你說的好像是日本古代一個山區的因為資源不足而產生的風俗,不過好像是送上山,以侍奉山神為名餓死。是寫在一本很有名的小說裡,不過我忘了。出現這種情況一般都是資源嚴重不足,老一代的甘願為了新一代的出生而奉獻,雖然很不人道。
-
9 # 笑影3982
的確有這個風俗,也有考古方面的證據,我在電視上看到過,洞不大也不高,不能臥倒只能坐,出現這類事其實也正常,沒有啥奇怪的,怪只能怪那時生產力低下,人口如果超過糧食供應太多了,不想大亂就得采取如此辦法,糧食太少不能養活一個村子全部的人口,當然只能顧孩子跟成年人,老年人顧不到了。人類就是如此走出來的,為了自己家族種族的延續生存必須要付出的一定得代價。孝道是要有先提條件的,不能危機到部落或者家族大多數人的生存,危及了就必須要放棄。
-
10 # 大雪楓飛
提出這個問題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中國從來都是以孝治天下,你所說的與中國的價值觀相悖,是儒家思想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宋朝時老人70歲以後送到專門的地方然後由後人送一頓飯再填上一塊磚頭,直到堵死墓穴,人窒息而死,如果老人跑出來就按照殭屍處理,活活燒死?
回覆列表
據說這件事多見於民間野史、傳聞。但是在正史上卻沒有白紙黑字的記載。在野史中把這些做法稱做:瓦罐墳”、“花甲葬”、“六十還倉”......。那是因為當時生產力低下,生產資源貧瘠。人們到了老年,年老力衰,一身傷病,沒有力氣去從事生產。因而成為了部落、家族的負擔。所以年滿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就要被家人活埋或者拋到荒野任其凍餓而死。
到了秦朝,傳說秦始皇嫌棄老者沒有勞動能力,白白浪費國家糧食。也有人推測說那是因為秦始皇擔心老人會把秦滅六國的故事傳給後人,鼓動後人反秦復國。因為下達了一項政令,一旦年歲達六十歲的老人就要被活埋。
當時秦朝人心惶惶,想方設法去隱藏家中老人。整個秦朝上下頓時不見老人的蹤影。直到有一天,咸陽中出現了一頭怪獸。這頭怪獸體大如牛,頭尖耳小,一張嘴就會露出滿嘴獠牙。咸陽城中民心大亂。但是沒有一個人能知道這頭怪獸的來歷。
民間對於這頭怪獸也是紛紛推測,是不是因為秦始皇違背天意滅了六國,因此上帝才降下此怪獸來亂天下......秦始皇也坐不住了,於是張榜懸賞:“如果有人認得此怪獸並降伏,重賞金銀及土地。”
話說在咸陽城中有一戶人家,家中老父已將近七十。秦始皇下令活埋老人後,他的兒子就在屋中蓋了一個夾壁層,將老父藏在夾層中,每晚入夜偷偷將第二天的飯食送進去。這一次,兒子送飯把怪獸的事情給老父親說了。老父親聽完笑了笑,對兒子說:“這頭怪獸我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兒子聽後,對父親說:“那暴君懸賞捉拿這頭怪獸。有重金和田地啊!”老父親阻止了兒子的想法,說道:“我給你說個捉拿怪獸的方法,你最好不要賞賜的金銀田地。只要皇上不再活埋老人的諾言。”說完便在兒子耳邊低語了幾句。
兒子聽完後,第二天依照老人說的方法,捉了一隻狸貓,便揭了皇榜,滿大街找尋那頭怪獸。一見怪獸,兒子便將狸貓放出,說來也奇怪,怪獸一見狸貓,便縮成一團,軟若爛泥一般,任由人們將它捆綁起來亂棒打死。
始皇聽說後大喜,召來兒子詢問擒獲怪獸的始末。兒子將老父親的事情一五一十告訴了始皇。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始皇於是採納了這個建議,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民間便有了“60歲不死就活埋”這一謠言。這個謠言也有可能是在元朝,為了統治江山,不讓漢民造反,可能會頒佈類似的法令。
但是“60歲不死就活埋”,但凡有點常識的人都不會將這個謠言當做真事來傳播。原因有幾點:
一、在遠古時代,有多少人能活到六十那麼高的年齡。假如能活過六十,也會被部落當做寶貝供著,因為他的生活經驗在當時就是無價之寶。
二、《禮記文王世子》記載:“文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而終”,《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姜子牙:“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雖然這麼大的歲數史書上也可能是誇大了。但是上古年滿六十就活埋或棄之荒野任之自滅的說法真的是無稽之談。
三、出於對元朝的仇恨,反元志士將元朝的血腥統治誇大,引發百姓的仇恨之情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這種說法確實是不真實的謠言。切不可把這種謠言當做真事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