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前毖後懲:警戒;毖:謹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錯誤,吸取教訓,使以後謹慎些,不致再犯。
出處:《詩經·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
除邪懲惡懲:處罰。清除邪氣,懲辦壞人。
出處:魯迅《集個集·編校後記》:“他愛看俠士小說,固此發了遊俠狂,硬要到各處去除邪懲惡,碰了種種釘子。”
二罪俱罰罰:處罰。前後兩樁罪過一併處罰
出處:元·無名氏《飛刀對箭》第二折:“贏了將功折過,輸了二罪俱罰。”
罰不當罪當:相當,抵擋。處罰和罪行不相當。
出處:《荀子·正論》:“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
罰一勸百處罰一個人以懲戒眾人。
出處:唐·韓愈《誰氏子》:“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不晚耳。”李漢注引《中說》:“牡如晦問政,子曰:‘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
反面教員反面:壞的,消極的一面。指與人民為敵的人的言行,可以從反面教育人民。
出處:李嫻娟等《血染的愛》:“出了最大的反面教員,我們的黨可以從這場血淋淋的慘痛的教訓中汲取教益。”
豐屋之戒指高大其屋,將有覆家之禍,應引以為戒。
出處:《易·豐》:“《象》曰:‘豐其屋’,天際翔也。”高亨注:“‘豐其屋’,言貴族在位之時,如鳥得以飛翔於天空,故能大其屋也。”
覆車之鑑覆:傾覆;鑑:鏡子。把翻車作為鏡子。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作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三國志·蜀志·後主傳》注引王隱《蜀記》:“隗器憑隴而亡,公孫述據蜀而滅,此皆前世覆車之鑑。”
覆車之戒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作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晉書·庾純傳》:“純以凡才,備位卿尹,不惟謙敬之節,不忌覆車之戒矣。”
覆舟之戒推翻船的教訓。比喻失敗的教訓。
出處:明·陳子龍《陳涉論》:“後之人主,亦知邱民之可畏,而覆舟之戒始信。”
後車之戒對後面跟上來的車子的警戒。比喻以前的失敗或挫折,可以作為以後做事情的借鑑或教訓。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五十二回:“秦王道:‘孤當初不聽先生們之諫,致有此難,將來後車之戒,孤當謹重。’”
禍首罪魁首:頭目;魁:首領。犯罪作惡的首罪者。
出處:明·鄭若庸《玉玦記·索命》:“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
稽古振今指考查古事作為借鑑,以振興現代。
出處:清譚嗣同《報貝元微書》:“稽古振今,士風一奮。”
鑑前毖後指把過去的錯誤引為借鑑,以後謹慎行事,避免重犯。
鑑往知來鑑:審察或引為教訓;往:過去;來:未來。根據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後怎樣發生變化。
出處:《詩經·大雅·蕩》:“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就地正法正法:執行死刑。在犯罪的當地執行死刑。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五回:“因為案情重大,並且是積案累累的,就辦了個就地正法。”
前車可鑑鑑:引申為教訓。指用前人的失敗作為教訓。
出處:《清史稿·劉韻珂傳》:“洋人在粵,曾經就撫,迨給銀後,滋擾不休,反覆性成,前車可鑑。”
前車之鑑鑑:鏡子,為教訓。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
前覆後戒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
前危後則前人的危亡,後人應引以為戒。猶言前車之覆,後車之鑑。
前轍可鑑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同“前車之鑑”。
賞賢罰暴猶賞善罰惡。指賞賜善人善事,懲罰惡人惡事。
天網恢恢天網:天道之網;恢恢:寬廣的樣子。指天道如大網,壞人是逃不過這個網的,作惡必受到懲罰。
出處:《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小懲大誡懲:懲罰;誡:警告,勸告。有小過失就懲戒,使受到教訓而不致犯大錯誤。
出處:《周易·繫辭下》:“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嚴懲不貸懲:處罰;貸:寬容。嚴厲懲罰,絕不寬恕。
嚴刑峻法峻:嚴酷。嚴厲的刑罰和嚴峻的法令。
出處:《後漢書·崔駰傳》:“故嚴刑峻法,破奸軌之膽。”
嚴刑峻制猶言嚴刑峻法。嚴厲的刑罰和嚴峻的法令。
以人為鏡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
出處:《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
以往鑑來用過去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辦事的借鑑。
出處:《三國志·魏書·楊阜傳》:“願陛下動則三思,慮而後行,重慎出入,以往鑑來。”
以一儆百懲罰一個人以警戒眾人。同“以一警百”。
出處:蕭復興《貼深藍色海綿的球拍》:“連隊的指導員是個復員軍人,本想以一儆百,好好批評她一通。”
以一警百懲罰一個人來警戒其他的人。
出處:《漢書·尹翁歸傳》:“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
懲前毖後懲:警戒;毖:謹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錯誤,吸取教訓,使以後謹慎些,不致再犯。
出處:《詩經·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
除邪懲惡懲:處罰。清除邪氣,懲辦壞人。
出處:魯迅《集個集·編校後記》:“他愛看俠士小說,固此發了遊俠狂,硬要到各處去除邪懲惡,碰了種種釘子。”
二罪俱罰罰:處罰。前後兩樁罪過一併處罰
出處:元·無名氏《飛刀對箭》第二折:“贏了將功折過,輸了二罪俱罰。”
罰不當罪當:相當,抵擋。處罰和罪行不相當。
出處:《荀子·正論》:“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
罰一勸百處罰一個人以懲戒眾人。
出處:唐·韓愈《誰氏子》:“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不晚耳。”李漢注引《中說》:“牡如晦問政,子曰:‘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
反面教員反面:壞的,消極的一面。指與人民為敵的人的言行,可以從反面教育人民。
出處:李嫻娟等《血染的愛》:“出了最大的反面教員,我們的黨可以從這場血淋淋的慘痛的教訓中汲取教益。”
豐屋之戒指高大其屋,將有覆家之禍,應引以為戒。
出處:《易·豐》:“《象》曰:‘豐其屋’,天際翔也。”高亨注:“‘豐其屋’,言貴族在位之時,如鳥得以飛翔於天空,故能大其屋也。”
覆車之鑑覆:傾覆;鑑:鏡子。把翻車作為鏡子。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作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三國志·蜀志·後主傳》注引王隱《蜀記》:“隗器憑隴而亡,公孫述據蜀而滅,此皆前世覆車之鑑。”
覆車之戒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作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晉書·庾純傳》:“純以凡才,備位卿尹,不惟謙敬之節,不忌覆車之戒矣。”
覆舟之戒推翻船的教訓。比喻失敗的教訓。
出處:明·陳子龍《陳涉論》:“後之人主,亦知邱民之可畏,而覆舟之戒始信。”
後車之戒對後面跟上來的車子的警戒。比喻以前的失敗或挫折,可以作為以後做事情的借鑑或教訓。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五十二回:“秦王道:‘孤當初不聽先生們之諫,致有此難,將來後車之戒,孤當謹重。’”
禍首罪魁首:頭目;魁:首領。犯罪作惡的首罪者。
出處:明·鄭若庸《玉玦記·索命》:“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
稽古振今指考查古事作為借鑑,以振興現代。
出處:清譚嗣同《報貝元微書》:“稽古振今,士風一奮。”
鑑前毖後指把過去的錯誤引為借鑑,以後謹慎行事,避免重犯。
鑑往知來鑑:審察或引為教訓;往:過去;來:未來。根據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後怎樣發生變化。
出處:《詩經·大雅·蕩》:“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就地正法正法:執行死刑。在犯罪的當地執行死刑。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五回:“因為案情重大,並且是積案累累的,就辦了個就地正法。”
前車可鑑鑑:引申為教訓。指用前人的失敗作為教訓。
出處:《清史稿·劉韻珂傳》:“洋人在粵,曾經就撫,迨給銀後,滋擾不休,反覆性成,前車可鑑。”
前車之鑑鑑:鏡子,為教訓。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
前覆後戒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
前危後則前人的危亡,後人應引以為戒。猶言前車之覆,後車之鑑。
前轍可鑑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同“前車之鑑”。
賞賢罰暴猶賞善罰惡。指賞賜善人善事,懲罰惡人惡事。
天網恢恢天網:天道之網;恢恢:寬廣的樣子。指天道如大網,壞人是逃不過這個網的,作惡必受到懲罰。
出處:《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小懲大誡懲:懲罰;誡:警告,勸告。有小過失就懲戒,使受到教訓而不致犯大錯誤。
出處:《周易·繫辭下》:“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嚴懲不貸懲:處罰;貸:寬容。嚴厲懲罰,絕不寬恕。
嚴刑峻法峻:嚴酷。嚴厲的刑罰和嚴峻的法令。
出處:《後漢書·崔駰傳》:“故嚴刑峻法,破奸軌之膽。”
嚴刑峻制猶言嚴刑峻法。嚴厲的刑罰和嚴峻的法令。
以人為鏡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
出處:《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
以往鑑來用過去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辦事的借鑑。
出處:《三國志·魏書·楊阜傳》:“願陛下動則三思,慮而後行,重慎出入,以往鑑來。”
以一儆百懲罰一個人以警戒眾人。同“以一警百”。
出處:蕭復興《貼深藍色海綿的球拍》:“連隊的指導員是個復員軍人,本想以一儆百,好好批評她一通。”
以一警百懲罰一個人來警戒其他的人。
出處:《漢書·尹翁歸傳》:“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