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ruixuezhaofeng
-
2 # 澹奕
地處東南亞中南半島的緬甸,古代曾經是東南亞非常強大的文明古國。現代雖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經濟發展卻十分滯後,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緬甸面積大約67.85萬平方公里,人口5300萬左右。整個緬甸分佈著眾多南北縱向的河流與山脈,北部多高原,南部多平原,在安達曼海擁有大約3200公里的漫長海岸線。北迴歸線貫穿其北部,除了少數亞熱帶地區,大部分都屬於熱帶區域。
緬甸的資源相當豐富,一半以上的土地都被茂盛原始森林覆蓋,盛產各種優質的木材與經濟用植物,全球60%以上的柚木都產於緬甸。緬甸水利水電資源,可開發裝機容量保守估計已經超過1800萬千瓦。
緬甸礦產資源種類眾多而儲量巨大,鐵礦、錫礦、銅礦等素來以儲量巨大而且品位高而著名,油氣儲量前景非常廣闊。在緬甸所有資源中,以寶石礦最著名,寶石中又以翡翠、紅寶石最著名。二戰後,憑藉豐富資源等因素,緬甸成為了當時亞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緬甸更因為大規模出口稻米被稱作“世界米倉”。後因其內部動盪不定,經濟迅速衰落,成為世界上經濟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如今的緬甸超過60%的人口從事農業,是世界上重要的大米出口國。除了出口各種農產品與礦產資源,緬甸的工業薄弱,以食品加工、紡織、製衣、印染、木材加工等為主。
近年來,隨著緬甸環境的逐漸安定,這個文化昌盛的佛教古國也不斷煥發著勃勃生機。緬甸地理位置非常優越,資源豐富,只要環境安定下來就非常容易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緬甸本身水電與油氣資源都非常豐富,而且來自於中東的石油透過緬甸運輸可以避開馬六甲海峽,更加便捷安全。
由於佛教的昌盛,緬甸僧侶的地位非常高,而且與泰國一樣,緬甸男子一生也需要出家為僧一次,當地人也非常樂善好施,隨處可見佈施的人群與託缽化緣的僧尼。緬甸文化昌盛,名勝古蹟與自然美景隨處可見,旅遊業潛力很大。
回覆列表
亞洲開發銀行曾以“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受過教育的勞動力以及介於中印之間的戰略地位”寥寥數語肯定它的潛力,但這個從1948年獨立起就享有“亞洲之珠”美譽的國家一直“背朝世界”(語出《經濟學家》),光芒從未出現。
緬甸聯邦共和國地處亞洲東南部的中南半島西北,國土輪廓呈帶尾巴的菱形狀,又被描述為“引吭高歌的孔雀”。它東北毗鄰中國,兩國有2185公里的共同邊界,東南臨寮國和泰國,並以與後者近1800公里的陸上邊界延至克拉地峽,南部和西南瀕臨安達曼海和孟加拉灣,海岸線長3200公里,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相接,與印度有1643公里的邊界(與孟加拉和寮國的邊界相對較短,均在250公里左右)。緬甸國土面積近67.7萬平方公里,在東南亞11國中僅次於印尼。
在亞洲版圖上,緬甸地處東南亞、南亞和東亞的連線點,重要性堪比阿富汗。它扼守印度進入東南亞的陸上之門,同時身處中國和印度的地理交匯點,被視為影響地區戰略平衡的重大不確定因素。英國19世紀61年間三次發動戰爭最終控制緬甸,二戰期間中國遠征軍與日軍大戰緬北,2012年11月美國總統史上首訪,均折射出耐人尋味的地緣意義。
緬甸自然資源之多樣與豐饒堪稱人見人羨。油、氣儲量(2011年)32億桶和2.54萬億m³,天然氣排世界第10,加之通往中國西南的油氣管道建成,其“能源走廊”地位實至名歸,金銀銅鐵鉛鋅等金屬礦藏種類齊全。最映人的是珠寶玉石,得益於地質時代亞歐與印度洋兩大板塊劇烈活動的結果,緬甸成為世間罕見的珠寶玉石蘊藏大國,藍、紅寶石之頂級皇家藍和鴿血紅產自“寶地”抹谷,玉石集中在克欽邦霧露河上游以及茂罕和南思崩等地,翡翠的年拍賣額從2006年3億歐元躍至2010年20億,2013年翡翠出口額約為10億美元,相當於該國出口總額的10%,其中90%輸往中國。21世紀頭10年裡,富裕北方鄰居難以遏制的需求使得翡翠價格飛漲百餘倍直逼鑽石,而在極少數人喜圓翡翠富豪夢的同時,其出產地依然貧窮落後。
緬境內水電資源潛力巨大,開發利用率不到2.5%,從2011年被勒令停建的密松水電專案可見一斑。包含密松的伊洛瓦底江上游7座梯級電站預計投資200億美元,總裝機容量力壓長江三峽,年輸電量的10%就超過緬全國2011年發電量的總和。一邊是“紙上談兵”中激流狂瀉,一邊是國門開啟卻長期缺電,2013年全國6萬多個村莊中有近5萬個尚未通電,主要城市長期限時供電……無奈而幽默的緬甸人戲稱“Myanmar”為“沒電”。
該國農業、森林和生態資源同樣精彩紛呈。農業是緬甸經濟的基礎,直到2005年仍佔GDP的一半多,勞動力佔全國就業人口64%,主要農作物有稻穀、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作為世界三大稻米生產國之一,其產出逐漸落後於市場化的泰國和越南。林木覆蓋率超過50%,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大的國家,柚木被緬甸視為“國樹”。全境更有7000多種植物、近2000種動物。
上天雖眷顧,自身卻不爭。獨立前的1936年,緬甸人口不到1570萬,GDP122億美元;2016年,5288萬人口的國家實現GDP674億美元,預期壽命66歲。80年過去,三代人辛勞如斯,人均GDP增長64%。據稱1965年新加坡獨立伊始,李光耀曾率代表團來緬甸取經。如今新加坡以人均GDP逾5萬美元高居地區之首,而緬甸逡巡不前一直在東盟殿後,1987年起戴上“最不發達國家”的帽子。
亞洲之珠,何以明珠投暗?
讓我們從梳理緬甸人文、歷史和政治社會的脈絡中尋找答案。
1989年以前,緬甸的國名寫作Burma,源自該國最大的民族緬人Burmese,從1886年英國殖民開始到21世紀,英美等國一直用Burma,毫不理會軍政府1989年改稱的Myanmar,以視對其廢除1990年昂山素季大選獲勝結果並專權的否定,但新名字得到亞洲國家和聯合國的認可。Myanmar源自巴利文和梵文,與Burma的含義均為“強者”。漢語“緬甸”意為“遙遠的山間谷地”,漢藉曾有撣國、驃國、薄甘和緬國等不同稱謂。
緬甸人的祖先來自北方的古代中華,史上先後有孟緬人、藏緬人和撣人三大移民潮,緬甸人稱華人為“胞波”——同胞兄弟,史籍已有充分的論據。族裔多樣化是當今緬甸人口的一個顯著特徵,1983年政府人口普查給出135個民族的統計數字,這還不包括華人、印度人、孟加拉裔穆斯林(羅興亞人:人數約80萬—100萬,講孟加拉語方言,無公民身份,緬甸主流觀點認為其為殖民時代移居者後裔)和少數以緬甸為家園的歐洲人。主體民族緬族佔總人口的約70%,克倫、撣、若開、孟、克欽、欽、克耶是7大少數民族。各民族語言和方言多達200種以上,緬語為國語,屬漢藏語系表音文字,由33個字母和4聲組成。該國商務活動通用英語,近年來漢語逐漸流行。全華人口90%信小乘佛教,各4%信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其他為印度教和拜物教。
相傳公元前5世紀在緬甸北部出現第一個稱“太公王國”的城邦,緬甸史學界有(歷史)“始於太公”之說。公元1044年,以薄甘為首都的第一個封建統一國家在伊洛瓦底江中部流域形成,萬塔之城薄甘在緬的歷史地位堪比鄰邦之吳哥,鼎盛時有13000多座佛塔、寺廟等宗教建築,現存2200多座。薄甘時代歷經4個多世紀(王朝從1044年到1287年蒙古人入侵),期間緬人、孟人、撣人、若開人等相互影響,異彩紛呈,其衰落的主因是緬人獨霸野心造成的民族衝突和疆土之爭,由此有國外學者不認可薄甘是緬人身份象徵的說法。薄甘王朝之後是緬甸的戰國時期,再有重心逐漸南移的兩個統一國家東籲和貢榜王朝。在這近千年歷史中,來自北方蒙古人的征服短暫而劇烈,當地緬人、孟人、撣人等的衝突從未間斷,與東鄰暹羅的戰爭互有勝負,19世紀的西進行動惹惱殖民次大陸的英國,於是有1824、1852和1885年的三次英緬戰爭,結果是緬甸王朝不再,英國多了一處歸屬印度的殖民地。
按照英華人的史觀,殖民緬甸頗有“被迫”的成分。緬甸人以其“特有的自豪和過分的傲慢”,“對自己的力量過分樂觀”而不尊重英國(在印度)勢力,征服阿拉幹(現若開一帶與孟加拉接壤),“干涉”阿薩姆。為在與法國東南亞之爭中佔據主動,英屬印度總督先發制人,第一次戰爭以緬甸簽署割地、賠款和開放口岸經商的首個不平等條約結束,英國“透過佔領緬甸大部分沿海地區而使英屬印度避免外國(法國)的挑戰和當地(緬甸)囂張氣焰的影響”。第二次戰爭後英國完全吞併下緬甸(緬甸南部地區)。第三次戰爭,緬都城曼德勒被攻佔,國王遭流放,緬甸向北方大國進貢的歷史終結——史上緬中藩屬關係禮儀大於實際,朝貢旨在展現緬甸作為獨立國家維護疆土現狀的和平願望,北鄰回報以定義模糊的安全保障,它始於薄甘王國對應的中華北宋,明清斷續——緬甸被征服致北鄰西南大門洞開。
英國殖民緬甸時間不長,從1886年到1948年1月,期間還有1941年底到1945年的日本佔領期。英國涉足緬甸相對不深,“分而治之”則是輕車熟路,緬人聚居區作為一個省由英屬印度管轄(至1937年英國直接統轄,名曰自治),英華人管理境內的“山民”——少數民族,賦予他們一定的權利和地位,這為緬甸獨立後民族衝突埋下伏筆。它還為緬甸留下另一個遺產,廢掉君主制度,佛教地位由此受到衝擊,維繫國家統一與核心價值觀的載體沒了,以致從殖民時代到獨立至今,緬甸的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政黨、軍隊乃至僧侶等一直難尋各自在國家中應有的位置和作用,和平、安寧與發展也無從談起。
日本入侵和佔領成為改變緬甸殖民歷史一段插曲,它高喊“亞洲人的亞洲”以排除西方勢力和影響,描繪出“大東亞共榮圈”自由與繁榮的誘人藍圖。可在包括緬甸的東南亞所有國家,日本人以其“高人一等、橫徵暴斂和濫殺無辜”被永遠釘在歷史恥辱柱上。佔領緬甸4年半,日本人成就了昂山將軍的功名。
作為堅定反對英國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熱血男兒,昂山是日本在緬甸打擊英軍的積極合作者,幫助日軍鏖戰中國遠征軍的領路人,其少將頭銜即由日軍授予。但在日本勢力日薄西山之際,昂山搖身加入反法西斯陣營,顯赫經歷和巨大反差既為他贏得聲譽,也埋下悲劇的種子,1947年7月昂山被謀殺,時年32歲……不管英華人、日本人和華人如何評價,這位民族主義與實用主義相結合的人物代表著緬甸人的性格,昂山就是緬甸!要讀懂這個國家,當細品昂山經歷。
日本的佔領客觀上動搖英國殖民統治,1943年8月日本同意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獨立政府”,1945年光復後當地民族解放運動波瀾壯闊,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告獨立。
緬甸聯邦沿襲英國殖民者的行政劃分——7省7邦,緬族人聚居在中部和南部的7個省,
7個主要少數民族為主體的邦在7省的外圍,現今加上首都地區和6個自治州縣,構成全緬甸基本行政單位。
獨立後緬人信心滿懷,而少數民族卻對重回緬人統治感到不快,克倫族在獨立當年就爆發起義,其他少數民族也相繼暴動。半個多世紀裡,40萬政府軍疲於武力鎮壓,最多時消耗年財政預算的近1/4,政府最後還是透過繳撫、和談、發展經濟等方式,使17支少數民族武裝放下武器。此後穆斯林與佛教徒矛盾凸顯,穆斯林是在殖民時期前來,一直未能融入當地社會,當局也無力對他們施以切實保護。由此看來,緬甸消除“分而治之”的毒素,尋求各民族政治權利和發展機會的真正平等,破除根深蒂固的“大緬族主義”和少數民族的本位意識任重道遠。
緬甸政治具有很深的派系特徵,獨立前後表現尤甚,各種力量橫跨廣泛的政治色譜,從保守主義到共產主義,昂山及6位助手被害,將緬甸政治宗派主義殘酷而悲慘的現實示人。在後軍政府時代,這一特徵還將充分顯現。同樣,緬甸具有東南亞及南亞相同的政治文化特徵,即民族英雄及其後人的神奇作用,特別是在危難之際,“緬甸蝴蝶”昂山素季以羸弱之身面對槍筒,加之其英國背景(留學、夫君)和民主理念,讓她贏得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成為西方政要和媒體眼中“俏佳人”。
1948年起緬甸政治制度為議會民主,實行“市場上緬人優先”、趕走英華人的新緬甸政策。1962年,昂山親信奈溫發動政變,帶領國家走上閉關鎖國、中央集權的“緬甸式社會主義道路”。1988年,內外交困的奈溫下臺,軍政府接管國家權力,對內封殺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對外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制裁長達20年,直到2010年多黨選舉,緬甸政壇一直在軟弱的文官和強悍的將軍之間搖擺,當權者看世界的眼光幾近扭曲:為防止外敵入侵,2005年將首都從仰光遷至中部的內比都。其實近現代史上只有英國和日本,前者在第一次戰爭付出15000士兵代價後,二次戰爭從仰光登陸並一擊制勝。後者是從泰國攻入緬甸,除此之外,鄰國中有誰把入侵之戰強加於緬甸?美國大兵會踏上伊洛瓦底流域?“狼來了”的舉措除了嚇唬自己,就是揮霍寶貴的資金。這也反證了當局從未把發展擺在頭等重要的地位,經濟從未走出一條成型的道路,資源出口和依賴外援成為最主要的手段,甚至一種傳統。 1997年緬甸成為東盟第9個成員國,由於資源農業型經濟模式在東盟中沒有施展的餘地,加之西方制裁和自身封閉,緬甸經濟仍蜘蛛不前。生機出現2010年多黨選舉和次年吳登盛當選總統後,“清廉先生”矢志改革,緬甸成為西方國家的“香餑餑”,歐盟、美日等先後解除制裁發放援助,西方領導人接踵訪緬……挨罰的“壞孩子”搖身成為“好少年”。
緬甸一直是個讓外來者迷惑而又傾倒的地方。伊洛瓦底一馬平川之上佛塔林立,Sunny與金色交匯出眩人的色彩,在千百年各派建築之間,深鍺赤足僧侶和筒裙拖鞋百姓相互謙讓,彬彬有禮。他們性情和善審慎,寬厚仁藹,持重安詳;他們不排外,對異華人友好尊重,甚至敬畏,對“舊主”英國心懷情愫。
觀察佛事是瞭解緬甸的一扇視窗。在這個佛教之國,人們無凍餒之虞,因為佛寺可以提供住宿和溫飽。緬文中的寺廟和學校是同一個詞,男孩五歲就被送到寺廟接受教育。當地佛教文化認為,男人一生應至少當一次僧侶,通常在結婚前和父親去世以後。僧侶同樣在社會福利中扮演重要角色,通常填補了政府主導失位造成的空缺。古代緬甸社會把人分為五等:僧侶、男人、女人、尼姑和人妖,起源於薄甘碑文的緬甸文學有三大主題:佛事、宮廷和愛情。
據稱緬甸有“亞洲第一女權國家”的美譽,實行一夫一妻制,崇尚白頭偕老。有人認為是男少女多的原因,特別是出家人不娶親,人口比例更顯失調。有一點是公認的,就是婦女成家後既侍老公,又養孩子,而男人則有些閒散,緬甸男子有“等天亮、等吃飯、等睡覺”的“三等”之稱……看來緬甸經濟不爭,男人要承擔幾乎全部的責任。
佛教規勸信徒的6個宗旨第一條即為“不爭”,明珠投暗,許是心甘情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