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2、李淵攻取長安之戰
李淵攻取長安之戰,是隋朝末年地主階級內部進行的一場爭權奪利戰爭。是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攻佔隋都長安(今西安)的作戰。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戰後,李淵率軍進至龍門(今山西河津西),派兵6000渡河。十月初四,李淵引兵至長安與諸軍會合,兵力達20餘萬。二十七日命諸軍攻城,十一月初九佔領長安。此戰為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礎。
3、唐滅西秦之戰
唐滅西秦之戰是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間,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秦王李世民率軍擊滅隴西(今六盤山、隴山以西和黃河以東一帶)割據勢力西秦薛舉、薛仁杲父子的作戰。
4、淺水原之戰
淺水原之戰,發生於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東北)對隴西割據勢力薛舉、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戰,此役一舉擊敗薛仁杲,奪取隴西,除去關中西面的一大威脅勢力。
此役李世民採用後發制人,疲敵制勝,堅壁不出,窮追猛打的策略,反敗為勝。
5、唐滅東突厥之戰
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與突厥的戰爭中,唐王朝為消除北方威脅而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戰。
頡利可汗率萬餘人慾逃過磧口,遭李績軍堵截,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頡利逃往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西北的沙缽羅部落,欲投奔吐谷渾,被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獲送往長安。
1、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2、李淵攻取長安之戰
李淵攻取長安之戰,是隋朝末年地主階級內部進行的一場爭權奪利戰爭。是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攻佔隋都長安(今西安)的作戰。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戰後,李淵率軍進至龍門(今山西河津西),派兵6000渡河。十月初四,李淵引兵至長安與諸軍會合,兵力達20餘萬。二十七日命諸軍攻城,十一月初九佔領長安。此戰為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礎。
3、唐滅西秦之戰
唐滅西秦之戰是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間,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秦王李世民率軍擊滅隴西(今六盤山、隴山以西和黃河以東一帶)割據勢力西秦薛舉、薛仁杲父子的作戰。
4、淺水原之戰
淺水原之戰,發生於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東北)對隴西割據勢力薛舉、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戰,此役一舉擊敗薛仁杲,奪取隴西,除去關中西面的一大威脅勢力。
此役李世民採用後發制人,疲敵制勝,堅壁不出,窮追猛打的策略,反敗為勝。
5、唐滅東突厥之戰
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與突厥的戰爭中,唐王朝為消除北方威脅而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戰。
頡利可汗率萬餘人慾逃過磧口,遭李績軍堵截,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頡利逃往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西北的沙缽羅部落,欲投奔吐谷渾,被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獲送往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