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sohp13030

    類風溼性關節炎(RA)簡稱類風溼,是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皮下結節、心包炎、胸膜炎、肺炎、周圍神經炎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因未明的,尚無特異性診斷指標的自身免疫炎性疾病。其突出的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對稱性的多發性小關節炎,以手、腕、足等關節最常受累;早期呈現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強硬和畸形,並有骨和骨骼肌萎縮,是一種致殘率較高的疾病。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腱),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所以,病人除了有以上關節炎的表現外,還可有其他全身性表現,如發熱、疲乏無力、體重減輕、皮下結節、心包炎、胸膜炎、周圍神經病變、眼病變、動脈炎等。由此可知,所謂的類風溼性關節炎並非只是關節發生了炎症病變,而是全身性的廣泛性病變。 類風溼性關節炎則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多發生於20~40歲女性。早期症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覆發作,遷延不愈,常遺留骨關節強直畸形。雖然少數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絕大多數病人無心臟症狀,類風溼因子陽性。 診斷和嚴重程度還要看臨床症狀。類風溼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非化膿性炎症為主的人身性疾病,常伴關節外病症狀,故稱類風溼病。關節腔滑膜炎症、滲液、細胞增殖、肉芽腫形成,軟骨及骨組織破壞,最後關節強直及功能障礙。多侵犯小關節,如手、足及腕關節等,常為對稱性,呈慢性經過,可有暫時性緩解,由於多系統損害,血清中可查到自身抗體,故認為本病是自身性疾病。發病年齡多在20~40歲。女性多於男性。 進入關節炎專題 什麼原因引起類風溼性關節炎 本病病因不明。與發病有關的因素有: ① 感染:病灶與本病發病有關。 ② 遺傳:本病病人HLA-DRwu抗原檢出率明顯升高,提示發病與遺傳有關。 ③免疫機能紊亂:目前大量實驗資料支援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免疫系統調節功能紊亂所致的炎症反應性疾病。 類風溼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 起病緩慢,多先有幾周到幾個月的疲倦無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症狀。 一、關節症狀: (一)晨僵:關節的第一個症狀,常在關節疼痛前出現。關節僵硬開始活動時疼痛不適,關節活動增多則晨僵減輕或消失。關節晨僵早晨明顯,午後減輕。 (二)關節腫痛:多呈對稱性,常侵及掌指關節、腕關節、肩關節、趾間關節、踝關節及膝關節。關節紅、腫、熱、痛、活動障礙。 二、關節外表現:是類風溼性關節炎全身表現的一部分或是其併發症。本病的關節病變可以致殘,但不會致死。而關節外表現常是本病致死的原因。 (一)類風溼結節:見於15~20%的患者,多見於前臂常受壓的伸側面,如尺側及鷹嘴處。在皮下摸到軟性無定形活動小結或固定於骨膜的橡皮樣小結。血清類風溼因子強陽性者皮下類風溼結節更常見。 (二)類風溼性血管炎:類風溼性血管炎是本病的基本病變,除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外,全身其它處均可發生血管炎。表現為遠端血管炎,面板潰瘍,周圍神經病變,心包炎,內臟動脈炎如心、肺、腸道、脾、胰、腎、淋巴結及睪丸等。 (三)類風溼性心臟病:心臟受累、心肌、瓣膜環或主動脈根部類風溼性肉芽腫形成,或者心肌、心內膜及瓣環淋巴細胞浸潤或纖維化等。 (四)類風溼性肺病:慢性纖維性肺炎較常見,肺小血管發生纖維蛋白樣壞死及單核細胞浸潤,發熱、呼吸困難、咳嗽及胸痛。 (五)腎臟損害。 (六)眼部表現:葡萄膜炎是幼年性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常見病變,成人類風溼性關節炎常引起角膜炎。 (七)Felty綜合徵:是一種嚴重的類風溼性關節炎,常引起脾臟腫大,中性粒細胞減少,血清類風溼因子陽性率高,抗核抗體陽性。 (八)乾燥綜合徵:是一種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淚腺和大小唾液腺等,導致腺體破壞和分泌減少或缺乏,臨床表現以眼和口腔粘膜為主的乾燥症群。 (九)消化道損害。 類風溼性關節炎需要做哪些檢查 血象:有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淋巴細胞及血小板增多為活動期表現。血沉加快。嗜酸細胞增多是類風溼性關節炎伴嚴重全身性併發症的象徵。 高粘滯綜合徵:類風溼因子IgM和IgG複合物均可形成粘性聚集物,引起高粘滯綜合徵。 類風溼因子: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關節滑膜中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能產生大量的類風溼因子,有IgM、IgG和IgA類風溼因子 X線檢查:關節X線片可見到關節面模糊,有侵蝕性損害。在疾病早期近關節處骨質疏鬆,軟組織腫脹,骨質有侵蝕現象。晚期關節軟骨壞死可使關節間隙變狹窄及纖維化。 如何治療 治療目的是解除關節疼痛,防止關節破壞,保留和改善關節功能。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具體方法有: 一、理療:區域性熱療、熱水浴、溫泉浴、蒸氣療法及石蠟療法等均可使疼痛減輕晨僵消失,病人感到舒適。急性滲出性病變可用冷敷來減輕疼痛。紅外線、超短波或短波透熱療法等也可增加區域性血迴圈,促使炎症及腫脹消退,疼痛減輕,並以增強藥物對區域性的作用。 二、藥物治療: (一)水楊酸鹽:阿斯匹林仍為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首選藥物。 (二)消炎痛:非類固醇抗炎藥,效果較好,其鎮痛、退熱及抗炎作用都較強。 (三)異丁苯丙本酸:抗炎、鎮痛及退熱作用均較阿斯匹林強10倍以上,副作用較阿斯匹林小。 (四)皮質激素:對急性炎症有顯著療效,長期應用副作用較多,停藥後極易復發。 (五)青黴胺:應用青黴胺治療,除使關節症狀緩解外,可使血沉及C反應蛋白降低,類風溼因子轉為陰性。 (六)疏甲丙脯酸。 (七)雷公藤:具有消炎、抗菌、調節免疫、活血化瘀、殺蟲等作用。 (八)金製劑:可能干擾細胞的生化反應。對關節疼痛及晨僵有明顯療效,也能使血沉及C反應蛋白好轉,有效率可達70-90%。 (九)免疫抑制劑:對本病有一定療效,常用者有環磷醯胺、硫唑嘌呤。 (十)免疫增強劑:胸腺素。 (十一)手術治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人一定要有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