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考古班二愣子

    原因有兩個,一是雍正首創秘密立儲制度,從制度上杜絕了皇子奪嫡之爭;二是乾隆雖然兒子不少,但是能選為繼承人的實在不多;還有一個勉強算是,乾隆寵愛令妃,令妃是嘉慶帝的生母。

    秘密立儲制度

    康熙的二阿哥胤礽是整個大清朝唯一的太子,康熙對他寄予厚望,不料胤礽是個扶不起的劉阿斗,被廢了兩次。自康熙五十一年胤礽第二次被廢之後,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駕崩這十年之間,康熙沒有立新太子。

    康熙一生英明,但是在立儲一事上有些糊塗。太子之位長期空虛,眾皇子蠢蠢欲動,於是造成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之爭。雍正親眼見證了兄弟相爭的慘烈狀況,實在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們也為了爭皇位自相殘殺,於是發明秘密立儲制度:

    將遺詔放在匣內,高懸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皇上駕崩之後,王公大臣一同開啟。繼位詔書提前寫好,如果對選定的繼承人不滿意還可以再換,避免了廢立太子引起的政局動盪。

    秘密立儲制度實際上是立了太子,只是不公開,此舉斷絕了皇子們對皇位的念想,不得不說雍正此舉非常高明,自雍正到咸豐,清代最高權力交接一直都很平穩,乾隆朝也是如此。

    兒子少,死得早

    康熙有24個兒子,乾隆只有17個,雖然乾隆的兒子也不少,但還是比康熙少幾個。不僅數量少,而且質量差。康熙不論是打仗還是處理政務都習慣讓兒子們去辦差,所以康熙的兒子們都得到了歷練,個個都能獨當一面,而乾隆不像康熙那麼會教育,他本人非常自大,也不願意看到兒子比自己還優秀,所以他的兒子個個平庸。

    康熙的24個兒子中,除了皇六子、皇十一子、皇十八子、皇十九子早夭之外均長大成人;但是乾隆的兒子就很慘:

    皇長子永璜23歲早逝;次子永璉8歲夭折;三子永璋26歲早逝;四子永珹39歲早逝;五子永琪26歲早逝;六子47歲早逝;七子永琮1歲夭折;九子幼殤,未取名;十子幼殤,未取名;十二子永璂24歲早逝;十三子永璟幼殤;十四子永璐幼殤;十六子幼殤,未取名。

    乾隆富貴天然,天生好命,碰上雍正這麼好的父親,但是似乎他一個人把人品全用光了,命太好以至於克妻克子,乾隆有17子10女,其中22人死在乾隆前面,有的連名字都沒取;41位嬪妃,其中32位死在乾隆前面。

    所以乾隆雖然兒子多,但是可選擇的餘地卻不多,除去上述不是早死的就是早夭的,還剩4個活口: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史料記載“沉湎酒色,又有腳病”,及這人嗜酒好色,腿腳有毛病,顯然不能當皇帝;

    皇十一子永瑆:大名鼎鼎的成親王,大書法家,小楷、行書都不錯,清朝中期四大家之一。只可惜滿人尚武,太文藝的人不適合當皇帝,乾隆怎麼可能不知道南唐後主和宋徽宗的故事呢。

    皇十七子永璘:嘉慶帝一母同胞的弟弟,整天遊手好閒不求上進,這種人當然不能當皇帝。後來嘉慶帝抄了和珅的家,把和珅的宅子送給他逍遙。

    只有皇十五子嘉慶帝,雖然沒什麼過人之處,也沒有明顯的確定,普通人一個,竟成了乾隆繼位者的唯一人選。他要是康熙的兒子那就是個當王爺的命,他運氣也不錯當了乾隆的兒子。

  • 2 # 伊耆角木

    四點原因。首先,雍正已經在制度上將皇子奪嫡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其次,乾隆的皇子數量遠少於康熙的;第三,乾隆活的年頭太長,熬死了很多年長有實力的皇子;第四,乾隆對於繼承人問題深謀遠慮,已經掃清了一切障礙。我一條條來說一下。

    首先是制度上,雍正設立秘密建儲制度,嚴防奪嫡事件再次發生。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為皇位爭得天昏地暗。雍正最後勝出,仍然存在著他得位不正的各種傳說。所以,雍正為避免這些事情再次發生,從制度上進行了根本的保障。那就是秘密建儲制度。雍正規定之後的皇帝在位時間不再明立太子,而是將皇位繼承人的密詔寫好,一份藏在自己隨身攜帶的小匣子中,一份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傳位之時取出遺詔,當場公佈。這樣的制度,就是告訴皇子們,遺詔就在那裡,早就定好了,但是你們猜不到。沒有明立的太子,皇子們要奪嫡也不知道該鬥誰,人人都可能是潛在對手也就讓人無從下手。而結交大臣也是沒用的,就算實力雄厚了,遺詔一公佈不是你,完全白搭。這就很大程度的限制了皇子們互相鬥爭的可能性。

    其次是乾隆皇子數量並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多。

    康熙共有35個兒子,其中24個序齒,24人中又只有20個活到成年,其中還有幾個康熙去世時還很小的。所以在龐大的兒子數量中,也就只剩下九個虎視眈眈爭奪皇位,相對來說比例也並不是很高。而乾隆的兒子數量遠少於康熙。總共只有17位皇子,其中成年的只有10個,也就是康熙數量的一半,按照相應的比例,能夠產生有實力奪嫡的皇子數量也就必然更少了,最後要有能力有野心有人緣的能有五六個就不錯了,自然也就沒有太大的波瀾了。

    第三就是乾隆壽命實在太長了,熬死了好多皇子。

    雖然剛剛說了乾隆有十個成年皇子,但在乾隆最後的那段時間,這些皇子可遠沒有十個那麼多了。乾隆二十五歲繼位,在位六十年,又做了四年太上皇。就是算到乾隆六十年退位的時候,他還活著的皇子也僅僅剩下四人了——皇八字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統共就這麼幾位了,還能弄出什麼太大的波瀾嗎?

    最後最重要的,乾隆精於權術,先後給他心目中的繼承人掃除了障礙。

    不說乾隆退位的時候,就是在此之前的六十年在位時間裡,他也給自己的繼承人問題做了全面的打算,先後給幾位心目中的繼承人掃清了障礙。乾隆一生心目中的繼承人大概有四位,分別是皇次子永璉、皇七子永琮、皇五子永2琪和皇十五子永琰。前兩位是原配皇后富察氏所生,由於永璉九歲早夭,永琮兩歲早夭,都沒有成年。乾隆以他們為內定繼承人也是在兩位皇子死後才公佈,所以這兩位乾隆還沒給他們掃除什麼障礙。

    比較明顯的是後兩位了。皇五子永琪,由於在乾隆二十八年圓明園大火中不顧自身安危背乾隆逃出,再加上才智過人而深受器重。乾隆在兩年後就加封其為和碩榮親王,年僅二十四歲,這是諸多皇子中在世即獲封親王的最早的一個。而為了給永琪掃除障礙,乾隆也做了很多事。在永琪之前的皇子,長子永璜、次子永璉、三子永璋都已去世,而就在永琪背乾隆出火海的半年後,乾隆命皇四子永珹出繼康熙十二子屢親王允祹後,等於喪失了皇位繼承權。此前,皇六子永瑢也已出繼康熙二十一子慎郡王允禧後,同樣沒有繼承權。再加上皇八子永璇有腳疾並且行事作風不端,九子、十子早夭,其他皇子太小。這就形成了永琪在諸多皇子中毫無對手的情況。可惜永琪在封王后四個月就病逝,無福。

    最後就是永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顒琰了。前面說過乾隆六十年退位時成年皇子僅四人,八子永璇腳疾並且行事作風不端、十一子成親王永瑆寄情書畫,無心大位;十七子永璘與永琰同母所生又年紀小,而且也是貪玩無大志。所以永琰當仁不讓。更重要的是,乾隆還活著啊,並且大權獨攬。以他的威望誰敢對皇位繼承人說三道四。自然,皇權平穩過渡,沒有任何風浪。

  • 3 # 飲水君

    從制度上說,秘密立儲發揮了有效作用

    康熙朝,圍繞太子這個寶座,幾位皇子開始明爭暗鬥,鬧到兄弟成仇、父子反目。

    雍正皇帝吸取教訓,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按照這個制度,既不立長,也不立賢,更不會立太子,等老皇帝駕崩之後,大臣們去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取下傳位詔書,上面寫著立誰,誰就是新君。

    這封詔書,是皇帝親自寫的,除了他,誰也不知道立的是誰。

    從理論上來說,每一個皇子都有戲,也都沒底。

    由於沒有了太子這個“公敵”,皇子們沒有明確的攻擊目標,也只好老實本分了起來。

    從個人能力上說,乾隆的幾個皇子都不是奪嫡的好材料

    康熙朝,九龍奪嫡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奪,皇子們爭得不可開交、你死我活;還有一個就是“龍”,參與競爭的幾位,四爺、八爺、十四爺,個個都是人中龍鳳。

    活下來的那六位爺,有倆(皇四子和皇六子)被乾隆過繼給了別人。其他四位資質一般,鬥爭不起來。

    1.皇八子永璇活了87歲,是清朝最長壽的皇子。這哥們雖然生在帝王家,但卻成長在單親家庭,他自幼喪母,乾隆那麼忙也沒功夫搭理他。所以,皇八子性格比較孤僻,舉止輕浮,人緣很差,沉溺酒色,腿腳還不利索,乾隆很不喜歡他,他也折騰不起什麼風浪。

    2.皇十一子永瑆是個文學青年,書畫造詣很深,整天跟一幫文人吟風弄月,屬於曹植那一掛的。這種人,風花雪月可以,玩政治不在行。更搞笑的是,這哥們行為怪異,特別摳門,是個吝嗇鬼,最後有點到了瘋瘋癲癲,神神道道的地步。乾隆見他就氣不打一處來,要奪嫡,他也沒戲。

    3.皇十七子永璘,這是乾隆最小的兒子,也是最不成器的一個。整天遊手好閒,他胸無大志,最大的心願就是想要和珅的豪宅。他自己也知道不是當皇帝的料,對別人說:就算這世上皇帝像雨點一樣多,都不會有一滴落到我頭上。

    4.最後一個就是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以後來的嘉慶帝。他沒啥大毛病,也沒啥大長處,屬於比較平庸的一位。

    這四位爺,都屬於庸庸碌碌,安安分分的,“奪嫡”的戲碼不會再上演,因為,演員都湊不齊啊!

  • 4 # 有得觀史

    康熙有二十五個兒子,乾隆十七個兒子,單從數量少看乾隆比康熙少了八個,劣勢明顯。但是,這和是否發生奪嫡關係不大,康熙二十五個兒子也不是都參與奪嫡,參與奪嫡的只有九個,乾隆十七個兒子,跳出幾個代表,參與奪嫡之爭,也足夠了。乾隆朝沒有像康熙朝那樣發生奪嫡之爭,主要是乾隆的兒子和康熙的兒子比能力太差。

    康熙對皇子的教育是開放的,皇子年幼時住在宮中,成年後離開皇宮,單獨開府,康熙朝戰爭較多,康熙有意安排成年皇子參與,經受鍛鍊,接受洗禮,建立功勳。康熙離開皇宮,經常安排太子監國,也經常安排皇子們處理政務,鍛鍊他們的施政能力。

    康熙對皇子的教育是很全面的,清朝是馬上得天下,很重視武功騎射,但康熙要求皇子文武雙全,不但學習武功騎射,還要學習文化,而且是漢滿兩種文化。

    康熙對皇子的教育是很嚴格的。康熙對皇子們教育抓得緊,不管國家大事多麼繁重,他都經常抽出時間檢查皇子們的學習情況。

    康熙對皇子的教育很有成效。經過培養,康熙的成年皇子可以說個個都很優秀,有能力者很多。因為有能力,一旦有機會都想試搏試搏。

    乾隆對皇子的培養完全兩樣,他對皇子們實施圈養,成年皇子不能開府,都困在皇宮之中,而且不讓他們參與政事。皇子們得不到鍛鍊,政治能力都很一般。因此,乾隆在秘密立儲時感覺很困難,兒子雖多,找不出一個優秀人選。這和康熙朝正好相反。

    乾隆的圈養措施使皇子們成了溫室的花朵,沒有經歷政治鬥爭的洗禮,他們都很脆弱。乾隆的大阿哥永璜,在孝賢皇后去世時,遭乾隆無端訓斥,說皇后死了,他表現得不夠悲傷,因為是父子,不忍殺他,但是將來繼承皇位就甭想了!永璜被乾隆這麼一打擊,不到一年時間就鬱郁而死了。康熙的大阿哥胤禔被康熙圈禁,這打擊比永璜重多了,胤禔被圈禁26年才死。可見兩個人抗打擊能力不在一個層次上。

    乾隆的皇子們能力平庸,知道自己的半斤八兩,爭皇位的積極性不高。十七皇子永璘有一句話很能說明問題,他說,皇帝就像那天上的雨點一樣多,也落不到自己頭上。這其實就是對自己沒信心,乾隆的皇子們大都自信心不足。沒有自信心當然也就不爭了。不爭皇位當然還有別的事做,乾隆的兒子們主攻方向是文學藝術以及享受生活。典型的有十一阿哥永瑆,他是清代一流書法家,十七阿哥永璘只想得到和珅府邸。

    康熙朝發生了九子奪嫡,卻孕育了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盛世,乾隆朝沒有爭奪,嘉慶平穩繼位,但清朝卻由盛轉衰。可見競爭是好事。但是沒有法律保障的皇位競爭又太殘酷、太血腥,充滿不確定性,容易引起社會動盪。這在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社會是個死結。

  • 5 # 小玥歷史

    小玥來回答:

    乾隆沒有出現皇子奪嫡之爭?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主要是雍正的改革。透過一系列政策,弱化屬人和屬主之間的關係,使王爺、貝勒手中的權利弱化,一方面極大地加強了皇權,一方面極大地削弱了諸王、諸皇子的實力。到乾隆的時候,八旗各佐領下人,首先是皇帝的臣屬,其次才是王爺、皇子們的屬人,而對於王爺、皇子們的關係,只存在於名義上。這樣就失去了奪嫡的依靠。

    第二、乾隆加強了皇子的管控。乾隆的皇長孫綿德僅僅是因為他跟禮部的一個郎中見了一面兒,交換了一下禮物。綿德的爵位被削除,由永璜次子綿恩繼承。乾隆對於皇子爭嗣一事防範得比誰都嚴。

    第三、雖然乾隆當的皇帝時間也不短,但是兒子的數量和能力和康熙比起來差多了。乾隆的立過太子的第一個兒子永璉九歲就死了,永琮兩歲時得天花死了。乾隆還有2個兒子過繼給自己的兄弟,還有很多兒子都在幼年時夭折。最後只剩下的4個兒子,但是能力都不行,最後只選擇了沒有太多缺點的嘉慶,嘉慶在位25年基本沒有什麼政績。這也算是乾隆的無奈。

  • 6 # 莫十四

    合肥歷史原創回答:在清朝的歷史上面,感覺總是會有聊不完的話題出現。就比如一直都被大家稱之為精彩大戲的九龍奪嫡,康熙也算是一個風流多情的人物了,他的皇子就有35個,不過成功活到了成年的只有24個。在這些皇子當中,共有九個人參加了那一場皇位的爭奪之戰。古時候人們都希望兒子多一點,這樣能夠壯大家族,皇室當中其實也是這樣,他們希望自己生下的兒子夠多,這樣能夠挑選一個合適的繼承王位,而其餘的又幫補著,這樣就能延續王朝。但這樣的想象是好的,可現實卻是這樣殘酷的,生下的皇子多了,有能力的多了,可是皇位卻只有一個,誰都想要做那個至高無上的人,自然,最後就引發了九龍奪嫡的問題。因為這些有能力的皇子都不希望寄人餘下,都不希望做執行命令的人,而是希望做發號命令的人。 乾隆也是一位多情的皇帝,他一共生下了17個皇子,成功長大的有十個。但是為什麼乾隆去世的時候,卻沒有皇子奪位的現象。最主要的原因,乾隆太能活了,在他死的時候,他就只剩下四個兒子還活著,而乾隆死的時候,還有20個兒子。而且乾隆在選了嘉慶做皇帝的時候,自己身體還硬朗,所以他都一直還掌控著權利,只是退位給這個兒子當皇帝,但他實際上做了太上皇,仍然掌控國家。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是有皇子生出了什麼別樣心思,也沒辦法和乾隆鬥,自然一個個都乖乖的聽從安排。

  • 7 # 瀚海說史

    康熙皇帝可是清朝歷史上的英主,可惜晚年的時候發生九子奪嫡這樣兄弟相爭的殘忍事件。於是雍正為了吸引這個經驗教訓設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這個制度可以說是為了清朝後期皇位繼承,解決了大難題。

    秘密立儲制度有幾個好處:

    第一:以前公開立太子,那被冊立的太子就是活靶子,成為了各王子皇孫攻擊的物件,歷史上有多少有才華的太子被陷害,被攻擊而沒有走上帝位的。

    第二:未來的繼承人都被皇帝寫在密摺當中,存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等到皇帝去世後,才會揭曉。

    第三:秘密立儲制度讓太子隱身了,誰也不知道誰是太子,包括太子本人也不知道自己已經被立為儲君了。

    康熙有24個皇子,而乾隆皇帝有17個,為什麼僅僅只有康熙朝發生了九子奪嫡這樣的事情呢?

    首先,乾隆確實太能活了,他不僅是中國最長壽的皇帝,更是活過了他的許多兒子們。

    其次:乾隆的兒子和康熙的兒子相比也確實遜色不少。

    皇們繼承講究立長、立賢,這對於乾隆朝來說,是個特例,乾隆的兒子根本上都沒有幾個活過乾隆的。第一位太子永璉9歲死了,第二位永琮2歲死了,其他的兒子們也都沒有活過乾隆。

    乾隆到了63歲的時候考慮立太子的問題,但是那個時候能真正出來爭權的只有4位皇子。

    這4個準繼承人中,也沒有誰是最出色的,所以留給乾隆的選擇面也是非常窄的,看過《延禧攻略》的都知道,永琰是令妃的兒子,令妃可是盛寵10年不衰啊,乾隆愛屋及烏選擇永琰,這也是原因之一。

    當然能讓乾隆皇帝選的這幾個兒子真的是一個比一個不優秀,這也讓晚年的乾隆很尷尬啊,自己號稱文治武功十全皇帝,但是偏偏繼承者能力平庸,相對來講只有永琰好一點,並沒有什麼優點,也沒有什麼缺點,這也是他能成為皇位繼承人的原因之二。

    乾隆朝並不是不會上演九子奪嫡,而是沒法上演,畢竟演員不全,沒法演!

  • 8 # 暢享明亮1706

    雍正設立秘密立儲制度

    在雍正成為皇帝之前,清朝立儲制度是公開的,而且康熙也早早就冊立了太子,即康熙的二兒子胤礽。太子作為儲君,自然成為眾矢之的,成為各個皇子的首要攻擊物件。然而太子能力不足,在兩次廢太子之後,太子徹底失去了爭奪地位的能力,康熙也並沒有儘快冊立太子,這自然會讓其他有能力的皇子認為自己有成為太子的可能,紛紛私下籌謀,拉幫結派,盡全力爭奪。

    雍正設立了秘密立儲的制度,即由雍正秘密冊立太子,除皇帝外無人知道太子是誰,這也是對儲君的最好保護了,這樣皇子之間沒有攻擊的目標,自然減少了起紛爭的可能。

    乾隆皇子能力不足

    康熙勵精圖治,平常也非常注重對皇子的培養,康熙帝政務繁多,為鍛鍊皇子,康熙會經常讓皇子們參與到政務當中,所以皇子與朝堂之間是有聯絡的,皇子是有機會結識朝臣的。另外,由於康熙對其皇子的嚴格教育培養,使他們大多都很有能力,有能力必然會造就野心,至高無上的寶座,如果有機會,誰不想要呢,這也促使了九龍奪嫡。

    乾隆與他的祖父康熙完全不同,皇子基本上沒有機會接觸到政務的機會,而且皇子在皇宮中嬌生慣養,能力平庸。皇子之間沒有互相爭奪的能力,也獲得不了部分朝臣的強力支援,沒有能力去爭奪,他們自然無心皇位,也就早早放棄了,所以說乾隆在選擇太子時並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因為可供選擇的物件太少了。

    乾隆皇子人數不足

    乾隆帝雖然也有很多皇子,但大多夭折,能活到有資格爭奪皇位的只有6位,而且乾隆活了88歲,在位63年,所以在挑選儲君時,可供乾隆挑選的皇子就更少了,稍有能力的五阿哥也不在了,所以說乾隆挑選十五子(後來的嘉慶皇帝)成為儲君,可能也是唯一的選擇了

  • 9 # 漂浮菌

    康熙時期皇子奪嫡情況是最嚴重的,雍正九子奪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但這也是清朝歷史上最後一次皇子奪嫡,從雍正以後這種情況就沒有了,這是為什麼呢?我今天就跟大家說說這個問題。

    古代對於皇位的傳承,一直都是皇帝先決定一個太子,如果皇帝死了,那麼就由太子繼位,但是成為了太子就一定能接班嗎?未必,因為太子做錯事了也是可能被廢掉的,這在歷史上很常見。

    這也就出現了一個情況,其他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就會用各種手段攻擊太子,一旦皇帝廢掉了太子,那麼他們的機會就來了。

    康熙當皇帝時期,皇子們爭奪皇位的情況非常嚴重,在古代幾千年的歷史中都非常少見的。

    後來雍正從中脫穎而出,最終奪取了皇位。他當了皇帝以後也從其中吸取了教訓,甚至皇子們奪嫡嚴重的話是會動搖國家的穩定的。所以雍正思來想去,就想到了一個辦法來杜絕這種現象。

    雍正想到了什麼辦法呢?那就是秘密立儲,也就是不公開立太子。

    所謂槍打出頭鳥,皇子們在奪嫡時候都是會首先去攻擊太子,因為只有太子被廢了他們才有機會。

    所以從雍正開始,清朝的皇帝們就不公開立太子了,這樣一來,眾多皇子們就沒有了攻擊目標了。

    但這不是說他們就不立太子了,只是從公開轉為了保密。皇帝選定太子人選以後,會選擇保密不公開。他們會把人選寫到密詔上,然後把這個密詔抄寫成兩份,一份帶著皇帝自己身邊,另外一份則是放到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面。

    一旦皇帝死去,那麼就由他生前選定的幾個顧命大臣拿出密詔,檢視上面寫的繼承人。因為密詔一共兩份,必須要兩個上面寫的都一樣才能生效。

    這樣的好處很明顯,因為人選是保密的,皇子們爭的再歡也沒用,到了最後拿出密詔,上面寫的不是他的名字,一切都不白搭。

    而且把密詔抄寫兩份,也杜絕了被人偷偷篡改的可能。一份在皇帝身邊,只有皇帝知道在哪,一般人根本接觸不到。

    而另一份放到乾清宮的牌匾後,位置倒是公開的,但乾清宮是什麼地方?那可是皇帝辦公的地方,是皇帝的辦公室。

    皇帝白天都是在這裡辦公,有時候晚上還會住到這裡。這裡不管白天還是晚上,全天24小時都有御林軍嚴密把守。也根本不可能有人能進去把密詔偷換了。

    雍正的秘密立儲這個辦法效果非常好,從他以後,清朝再也沒出現過皇帝奪嫡的情況。

    而乾隆時期之所以沒出現皇子奪嫡,一方面是因為秘密立儲,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情況,那就是乾隆實在太長壽了,他的兒子們大部分都沒他活得久。

    乾隆一共有17個兒子,但是有13個都沒他活得久,乾隆死的時候只有4個兒子還活著。

    這四個裡面有三個都不實當皇帝的料,只有一個勉強及格,他也根本沒得選。

  • 10 # 南書房

    所謂“九子奪嫡”,乃發生於康熙年間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九位皇子為了爭奪皇位不擇手段、自相殘殺而鬧出的悲劇。其中這九位皇子分別為皇長子胤禔,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眾所周知,最終的贏家是暗中韜光養晦的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雍正作為“九子奪嫡”中的親身參與者,深知皇子之間為了爭奪皇位所造成的影響對國家局勢的不利,因此,在其繼位之後創立了“密立儲君制”。所謂“密立儲君制”,便是在眾皇子們不知情的情況下,皇帝已經把繼承人確定下來並立下詔書,該詔書為一式兩份,一份放在正大光明殿的大匾背後,另一份則由皇帝親手保管,直至皇帝駕崩後,方可在朝中大臣的見證下取出兩份詔書,當眾核對無誤後便宣佈詔書上的人為新一代帝王。如此一來,便可從某種程度上去解決皇子們為了爭奪皇位而造成自相殘殺的現象發生。

    眾所周知,雍正皇帝一生共有十位皇子,其中有六位皇子還沒活到成年便去世了,因此只剩下了四位皇子。分別是皇三子弘時、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和皇六子弘瞻,然而在這其中皇三子弘時年少就被踢出了宗籍,而弘瞻由於荒誕不經也不被朝中大臣看好,小皇子弘瞻自雍正去世使才年僅兩歲,因此,皇四子弘曆成為了皇位繼承人的唯一人選。除此之外,雍正皇帝還利用了“密立儲君制”,如此一來,就好比給弘曆的皇位上採用了“雙層保險”。

    與此同時,乾隆也是一個多子多福的皇帝,一生共誕下十七位皇子,但由於自己活得時間太長,以至於在絕大多數皇子都已經去世後自己還在皇位上安然無恙,最後只剩下了嘉慶成為了最合適的人選。另一方面,乾隆皇帝屬於自行禪位的,因此,當時的密立儲君詔書都是他親自宣佈的。

    綜上所述,乾隆時期想發生“九子奪嫡”類似的事情都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推薦一首適合朗誦的現代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