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法苑

    流傳下來《蘭亭序》並非真跡,這個問題早有定論,也不用懷疑。分幾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1、為什麼我們能見到如此多版本的《蘭亭序》

    梳理書法史可以看到,王羲之《蘭亭序》流傳到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倚靠“蕭翼賺蘭亭”,得到王羲之《蘭亭序》真跡,隨後作為陪葬品放在了昭陵,後來還有的說是被陪葬在乾陵。不管在哪個陵墓,結果是《蘭亭序》真跡在唐代消失了。

    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時,非常推崇王羲之,不惜重金蒐集王羲之書跡。此外,還將一些王羲之作品拿來讓手下人臨摹,趙模、馮承素就是當時摹字高手。李世民還將這些“下真跡一等”的摹本賞賜給大臣們,所以當時王羲之書法非常盛行。

    此外,朝中大臣如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書法高手也參與到臨摹王字之中,至今也留下了多個摹本的《蘭亭序》。

    我們最為常見、公認最好的摹本,是馮承素摹本,現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今天所謂的《蘭亭序》,除了幾種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極為珍貴。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宋拓定武蘭亭序》。不管是摹本,還是拓本,都對研究王羲之有相當的說服力,同時又是研究歷代書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

    2.蘭亭序與王羲之手札哪個好?

    《蘭亭集序》通篇筆調清爽流暢,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字裡行間洋溢著一種灑脫的晉韻風味。在興逸神飛之際,可謂心手兩忘。技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從筆畫上看,筆筆精到特別是在起收筆上,王羲之非常注重,幾乎每個點畫的起筆、收筆都交代得非常清楚,讓人無懈可擊。

    ●從字形結構上看,字字別意初看《蘭亭集序》的每一個字,幾乎都是平正的。但仔細觀察偏旁之間的組合與點畫之間的穿插,便會發現其結構的巧妙。

    ●從通篇佈局上看,渾然天成,沒有著意安排的痕跡,字距稍緊,行距略疏,全篇疏密有致,開合寬窄,出於自然,真正做到了筆意顧盼。

    但有個問題,如此精到、細膩的用筆,和晉代的用筆是由區別的,晉代行草書用筆技法還沒有如此豐富,所以,這些技法多是唐代的用筆方法。

    再來看王羲之手札:王羲之手札流傳下來很多,其中也有許多被認定為摹本。我們就以比較可信的《遠宦帖》《寒切帖》為例字。這兩個信札,很容易就想讓人想到《濟白帖》《平復帖》等晉代的書跡,因為它們的書寫形式太像了。

    與《蘭亭序》相比,王羲之的信札體現出更多的古意,這種舊體或古意,正是我們已經指出的那種以拖、絞為主的用筆特徵。而其在字形上的相對獨立,無疑又讓人想起古體的草書———章草。這是符合晉代用筆特點的,也是比《蘭亭序》更加高古的地方,也是更加精彩耐看的原因。

    3.這些作品算是王羲之的作品嗎?

    二王學算是書法界的顯學了,從清末到現在一直有很多學者做過研究。現在更有日本、臺灣的學者,運用高科技對墨痕、紙痕進行研究。能夠肯定的是,現在我們看到的許多署名王羲之的作品,已經不是其真跡了。

    但是,學界有這樣的共識:這些傳承有序、經過歷代鑑藏的的王羲之名作,一般都會劃在王羲之名下,就比如《蘭亭序》,雖然我們知道有神龍本、陸繼善本、黃絹本、靜心本等將近十餘個版本,但都還是算是王羲之的作品,因為它們的根源就是來自於王羲之。

    雖然王羲之《蘭亭序》衍生出如此多版本,各版本之間也略有差異,但都掩蓋不了其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的光芒。

  • 2 # 子衿書法

    有沒有人覺得《蘭亭序》沒有王羲之手札精彩和耐看,進而懷疑過《蘭亭序》呢?

    首先,王羲之的其他手札也不是王羲之真跡。這些墨跡全部都是唐宋時期的臨摹本。而《蘭亭序》本身就是摹本,這個不用懷疑,以假的去懷疑假的,沒道理。

    我們以這些仿作的臨摹作品作比較,《蘭亭序》在筆法上,遠遠比其它作品的筆法精妙。書法的核心就是要靠筆法來體現。這個不是少數幾個欣賞古拙的人所能否定筆法在書法中的核心地位的。近些年對《蘭亭序》持懷疑態度的人,甚至把《蘭亭序》精妙的筆法,說成是有人故意在炫技,是在賣弄筆法。而作弊的人,名叫豐坊。一個明代的著名書法家。

    問題就來了。《蘭亭序》的臨本有許多種。豐坊作偽的這件馮承素《蘭亭序》在所有的臨摹本中,筆法是最精湛的。比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元代趙孟頫等大家都要好。這個豐坊有如此的技藝,他何必要把自己的作品託名為馮承素呢?不如直接說是王羲之真跡。

    現在的人有機會見到這些作品,得益於現代化的印刷技術。只要想看,各個名家的作品都能看到。在古代,能見到《蘭亭序》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假的,也是收藏在皇宮或大富人家。哪能隨隨便便的就看到?學習就更不用提。

  • 3 # 松風閣書法日講

    這個問題涉及到了王羲之一生非常珍貴的兩個文物,一個是《蘭亭序》,一個是《十七帖》。這兩件寶貝一個收藏在安陽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十七帖》因為原帖已經散失,所以只留下了刻本,這些刻本收藏在各大博物館中,其中以宋拓本為最佳),一個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也下落不明,其中最佳摹本馮承素臨寫的收藏在此博物館)。

    要比較這兩件書法作品,我們可以從他們寫作的目的上來看,手札和《蘭亭序》他們最終所指向的作用是不同的。

    代表王羲之手札藝術水平最高的代表是《十七帖》,《十七帖》所記載的一些內容其實非常的瑣碎,也就是他日常給家人給朋友留下的小便條。

    比如,《逸民帖》裡面,王羲之寫道:吾前東, 粗足作佳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等復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嘆,書何能悉。

    其大意是:我以前在東山的時候差不多也看過不少好山好景。我要隱逸之民的想法已經好久了,閣下你最近回我信時怎麼對我的想法不與關注,盡談些不著邊際,似夢中的話語呢?沒有機會當面表達的嚮往只情真是令我嘆息。僅憑著封書信怎麼說的清楚呢?

    從上面我們所舉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到,《十七帖》的書寫,實際上是非常日常化的,是具有私密性和隨意性的書寫狀態。可以說王羲之在寫作的時候,並沒有真正的意識到這些小便條和幾張小紙,到後來會成為人們口中所謂的法帖,從而被無數的人瞻仰、臨摹、學習。

    也就是說,《十七帖》的寫作狀態是隨意化的,而非藝術性的狀態。那麼王羲之在這些作品中所滲透的作品意識就非常的少,做作的成分也就更少了,自然而然、隨意和灑脫的一面就展露了出來,正是這些日常化,隨意性和灑脫性,缺乏作品意識的作品,讓他的作品更有了一種天然的自然感,純真感。

    也就從側面印證了蘇軾的說法,所謂的真正好的書法,其實都是無意成為書法神品的,也就是說,“無意於佳乃佳”。

    而《蘭亭序》的寫作場景就比《十七帖》帖要為正式了,王羲之對他、它也更為重視,其中的情緒也更為複雜。

    《蘭亭序》的書寫開始於一次宴會,在這次宴會上,有很多當時的社會名流和文化名人參加,所以這是一場文化盛會。

    他們共同推舉王羲之來為這場盛會寫一篇序文,那麼王羲之的書寫,肯定不是特別放鬆和隨意,它必然要有自己的主張和意見,也就是說它摻雜了自己的作品意識,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去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雖然歷史記載他在寫作的時候是喝了一點酒,處在微醺的狀態的,但是從書寫的狀態上來說,《蘭亭序》全篇沒有一個草字,王羲之並沒有像他在《十七帖》中所寫的那樣,行書和草書相摻雜的書寫,而是從開頭的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都是非常標準的行書,這在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是相當罕見的,也證明了他當時的書寫狀態有一定的約束性,並沒有將他藝術天分自然充分的發揮出來。

    因而後世的人們在看到王羲之的書法手札和王羲之所寫的《蘭亭序》時,就會明顯的看到這兩個書法作品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區別,他們在藝術上可能是水平相當的,因為它們都是王羲之所寫的,藝術水平自然不會差。但是他們在給人的美感享受,在帶給欣賞者的藝術美感上是不同的。

    《蘭亭序》具有一種典雅,雍容華貴的氣質,而王羲之則是洗盡了鉛華,自然而然的一種流露,就像當年他在東床上所展現的那樣,是一位自然率真不假雕飾的貴族公子,那麼《十七帖》正展現了他人格自然和天真的一面。這就是讓處在歷史上那個嚴肅而又讓人心生敬畏的王羲之變成了一位自然率真的普通人,從而更讓人欣賞《十七帖》的美。

  • 4 # 一笑貫長天

    《蘭亭序》字的結體不如《聖教序》,《十七帖》是王羲之的信札,自然的書寫難免不會注重更多的變化。

    《蘭亭序》是王羲之筆法的巔峰之作,雖然也是在自然的情況下書寫的,可能是面對群賢,也可能是酒行微醉,個人感覺是王羲之筆法炫技及個人情感完全釋放之後的產物。

    我們可以比較王羲之的其他作品,尤其是起筆收筆及牽絲呼應,我們也可以看一看歷史的大家臨摹《蘭亭序》的作品,那個能及王羲之的五成功力?

    書法人都知道提按重要,重要在哪裡?從什麼地方體現?多看一看王羲之,多臨一臨王羲之可能你會有更深的體會。

    我個人感覺《聖教序》是王書單個字的巔峰,而《蘭亭序》是整篇書法與筆法的巔峰!

  • 5 # 狂喜淡墨a

    為啥有人覺得王羲之《蘭亭序》不如他的書札好?

    “蘭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公認的天下第一行書,其書札寫的也很有味道,因為不同的欣賞角度就有這種看法。

    一般情況作品的形神兼備,皆為好作品,無論是《蘭亭序》還是書札之所以都是妙品作品,即是形神兼善。

    對於書札,書札又稱手札、信札、尺牘,就是現在的書信。書寫時候都有感情融入,實用的文稿,王羲之留下的手札頗多,在晉已經非常時興,比如伯遠帖,十七帖,適得書帖,知欲帖,賢內妹帖,狼毒帖,皇象帖,遠婦帖。都是以即興而書,感情豐富,筆墨隨意自然,用字少則十幾個,多則百個,用語潔簡,用筆灑脫或真行間雜。

    蔡倫製造了紙以後, “札”漸漸被紙所替代,而“札”字還是沿用至今。

    迄今為止最早寫在紙上的書札,即是陸機的《平復帖》。陸機是三國時期的人。明人董其昌在帖後跋曰: “蓋右軍以前,元常以後,惟有此數行,為希代寶。”

    王羲之的書扎妍美流變,圓轉凝重,易翻為曲,用筆內厭,全然突破隸書筆意,稱為行書鼻祖。

  • 6 # 如石書藝

    蘭亭序與王羲之的手札,最能代表王羲之書法成就。有人認為手札更耐看更精彩,有一定道理。

    第一、形制不同,手札佔優勢。從整體而言,蘭亭序尺幅雖小,但字數多,320餘字,擠在一張不大的紙上,書寫的揮灑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手札,大多為寥寥數字,有利於字型結構、字距及行距的自然安排。

    第二、體裁有別。蘭亭序為集序,在王羲之看來,這是一部雅集的門面,理應精益求精,這也是喝了酒的王羲之,對現場揮灑而就、一氣呵成之作,總感到不夠滿意,可是,反覆寫了多遍,都沒有第一遍自然天趣,充滿神韻。而手札,大多具有私密性,也缺少刻意心態,無意而隨性之下,更具自然神態。

    第三、章法不同。蘭亭序的書寫,雖然王羲之在酒意之下,漸入佳境,呈現先緊後松,先抑後仰之佈局。但通篇而言,不如手札容易處理。手札是在無法無意狀態之下,真實地流露出王羲之非凡的筆墨功夫和精神氣質。

    但其實,兩者都是王羲之書法的最高水準,難分伯仲。而且,我們今天能見到的,也大都是被認定為唐或宋代的向拓本,如神龍本《蘭亭序》、《姨母帖》、《二謝帖》、《喪亂帖》等數十種之多。每帖一面貌,每一件都是神脈凝聚,盡顯晉人風韻。

  • 7 # 快樂書法

    題主提出的問題本身就有些問題。應該是王羲之的《蘭亭序》耐看,手札精彩更為貼切。

    為什麼說王羲之《蘭亭序》耐看,而手札精彩,只有一個原因:節奏感的強弱比。

    世傳王羲之神龍本《蘭亭序》,是純正的行書,而且是王羲之僅見最大的作品。

    我們知道,純正的行書和行書、草書結合的作品,在章法佈局上反映出的節奏感不同;大作品與小作品在章法佈局上反映出的節奏感也不同。我們以米芾的《蜀素帖》和手札類比,以趙孟頫許多抄寫古人詩文與自書的信札類比,就會得出一個結論:

    文字式和圖畫式的章法佈局,在節奏感上存在顯著區別。

    王羲之《蘭亭序》區域性

    王羲之《得示帖》

    米芾《蜀素帖》區域性

    米芾《臨沂使君帖》

    趙孟頫《前後出師表》區域性

    趙孟頫《致中峰大和尚尺牘》區域性

    文字式的佈局大多講究前後一致,節奏平緩,娓娓道來,如同山水畫的平遠法的佈局;而圖畫式的佈局,大多峰巒聳立,節奏突兀,富有戲劇性,如同山水畫高遠法的佈局。

    文字式的作品適宜反覆斟酌把玩,關鍵在其各種細節的玩味;圖畫式作品,大多數是行書、草書的混合體,節奏跳宕,各種對比關係明顯,具有較強的視覺衝擊力,因而顯得更為精彩。

    這就是王羲之《蘭亭序》與手札,在觀感上使人感受不同的根本原因。

  • 8 # 老陳聊書法

    《蘭亭序》沒有手札精彩?其實不太好比較。

    首先,包括《蘭亭序》和手札我們還不能確認統統為王羲之真跡之臨摹或碑拓或其它什麼,總之有些不確定。

    《蘭亭序》作為第一部全行書書寫的典範之作,確實其真實性存疑。關於這一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曾有一場動靜不小的“蘭亭論辯”,結果還是無法定論。另外《蘭亭序》的筆畫和結構似乎不如手札體現出的風格老練和更有規範,有相似又肯定不同的感覺。

    所以,最終的結論應該是這樣的:王羲之書法的真實樣貌應該是手札中《哀禍帖》、《二謝帖》之類,《蘭亭序》與這些手札的不同讓我們傾向於看輕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儀器儀表使用費的計算公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