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衿書法
-
2 # 茶與書法
王羲之《蘭亭序》摹本最接近原帖者,當為馮承素摹本。因其卷引首處鈐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後世又稱其為“神龍本”。
戀上八雅,邀你與書法談一場永不分手的戀愛。
-
3 # 清涵書法
1歷史上關於蘭亭序的版本有很多,其中在唐朝就有,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人的臨本,還有馮承素的摹本。還有後來歷朝歷代的蘭亭序臨摹本!
2其中各種版本中公認的最好版本是馮承素的摹本。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蘭亭序自李世民死後就不知了去向,至今仍是書法界的一個未解之謎!也就是說真正見過《蘭亭序》真跡的人,就是李世民在世時的幾位大書法家。
3當時李世民得到《蘭亭序》,欣喜若狂,遂命當朝有名的幾位大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馮承素進行臨摹,以此分賜給諸王公大臣。也就是說《蘭亭序》的真跡很少有人見過,後世流傳的版本都是臨摹本!但是臨摹本里面也分優劣!
4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大書法家所傳的《蘭亭序》皆是臨本,唯獨馮承素的是摹本!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臨”,什麼是“摹?臨就是對著原貼寫,而摹是把紙放在原貼上雙溝填墨!孰優孰劣,自有公論。
5綜上所述,我認為所有《蘭亭序》,除了王羲之的真跡,當屬馮承素的摹本最佳,也是學習蘭亭序的最佳選擇!!!!
-
4 # 千年蘭亭
《蘭亭序》最好的版本當然是馮承素的神龍本。今天不說這個,說說你不一定知道的《蘭亭序》。
1、蘭亭八柱
圓明園遺物。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春,弘曆收集到歷代書法名家《蘭亭帖》墨跡六幀(唐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摹《蘭亭序》,唐柳公權書《蘭亭詩》並後序,明董其昌臨柳公權《蘭亭詩》,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原本),再加上大學士于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闕筆,及乾隆御臨董其昌仿柳公權蘭亭詩,合為“蘭亭八柱冊”。
弘曆為了“一永其傳”,即將坐石臨流亭改建成八方重簷亭,並易以石柱,每柱刻帖一冊,此即著名的圓明園“蘭亭八柱”。
2、《顛倒蘭亭序》
清朝第六十一位狀元石韞玉竟然將《蘭亭序》324個字顛倒其文,組成一篇新的序文,世稱《顛倒蘭亭序》:
若夫放懷今昔,浪跡山林,所以領稽古之幽情,敘懷人之朗抱也。當其春流將至,清風蜇生,每列時流,嘗懷盛事:歲癸又醜曰,既雲契,諸賢慧然。將事有期於是,引清弦,攬虛竹;右長者,左故知。或聘目於暮山,或寄骸於斯室。仰喚崇宇,俯帶躁湍,同和亭陰。觴臨水,次修能。竹契和氣,蘭知興。與人同趣,隨天暢悟。有為之相喻不死之因,俯今仰昔,娛彭悼觴。得列座之於於,託惑懷之一一。暢哉此會,雖快足無以不有所述,豈文人能事為?大化自遷,所之於盡。不及攬其品類,錄其殊茂。合初終之感,系後世之懷,不亦可磋矣。夫樂生痛死,所倦之妄也,欣修悲短,所察之誕也。一取一舍,固視宇宙之為;一感一興,亦極文情之至。況在萬年之峻地,為九老之盛遊,絲管畢陳,觴詠間作,靜言未永,後會有修。雖人已異,由亦所慨鹹集。不隨不激,視之足以齊俯仰之形;以興以群,信之足以一內外之遇。視其所以,觀其所由。雖向之所敘,大致亦不少殊也矣。
《顛倒蘭亭序》現藏於紹興蘭亭
-
5 # 大成國學堂
臨蘭亭序的難度,非常大。有很多學書者長期臨習蘭亭序,自以為夠好,其實明瞭魏晉法書的人看了,只會一笑。
難,難在哪兒?這個不說清楚,我們就缺乏一個回答本問題的評價標準。
難度一:筆法早期王羲之作品的筆法已經臻於化境,到了晚年,控制毫端鋒穎於瞬間的能力超乎常人所能想象。我們試舉一例:
1、順時針轉指切鋒入紙;
2、由順時針轉指的牽絲頓挫中鋒下行突然變逆時針轉指;
3、過了橫的十字路口再次改為順時針轉指+提筆拉牽絲左下;
4、切鋒順時針轉指飄搖右上;
5、行至中心點改順時針轉指+輕按去右上;
6、頓筆逆時針轉腕下行;
7、鋒穎橫切順時針轉腕下行;
8、橫鋒改側鋒逆時針轉腕至下方鋪鋒順時針調鋒為中鋒橫走;
9、以腕部提按至右方鋪鋒右上行收鋒;
10、尾端改逆時針收鋒迴旋至左下方準備下一個字的書寫。
這大致就是王羲之筒子寫這一個地字的過程,夠繁複吧?難不是難在繁複,古今筆法精妙的人多了去了,不至於沒人能夠做到這些技術動作,但沒人能夠在快速書寫一個字的瞬間,以間不容髮的連續動作完美再現這一藝術體操般的套系動作。
實話講,大成自己臨池深度越深,越看著蘭亭序幹哈氣,如癩蛤蟆看月亮,絕望得很。但我並不以為恥,因為我不算老幾,那些算老幾的人也沒一個做的如此完美,比如趙孟頫……中華書壇數千年,說神人前三名跑不掉趙孟頫先生。當我們仔細觀察他蘭亭十三跋裡臨寫的地字,只好笑了。人不對?那啟功如何?依然笑了,王羲之筒子的一連串技術動作至少被簡省了一半,難度係數下降了大半吧。
這還只是一個地字,隨手抓的,另有一些在整篇和整行裡有題眼作用的單字展現出來的右軍技術簡直讓人目眩神迷,完全超出人的心理生理極限。
以上還只是說的技術流,右軍當年的那種風神散淡、與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更是無法複製。
蘭亭嘯傲了兩千年,依我看,還要繼續嘯傲下去。
還有個關鍵,我們都沒看到真本。當我們觀賞王羲之筒子的信札摹本的時候,其實經常會有“見龍”之感,不但技術超凡、書法高妙,而且情書交融、感人至深。所以大成認為真本根本就只應天上有,絕非所有摹本、臨本所能比擬。
難度二:結字和氣韻據說王獻之曾經勸他老爹“改為新體”,所謂新體,孫過庭的說法是“古質而今妍”,也有人說古用內拓獻之該為外拓。但其實這些二分法在蘭亭序裡統統失效。
王獻之的雅緻妍美是毫無疑問的,但有任何一個作品能比羲之筒子的蘭亭序更妍美的嗎?顯然沒有。
羲之筒子在晚年的作品除了蘭亭,還有十七帖裡的諸多可靠摹本,那些書札同樣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高妙和複雜,但我們見不到蘭亭的妍美和婉約,只能理解為當日的羲之筒子把春天寫進了蘭亭——情緒所感而已。當然還有另一種解釋是神龍本不夠好,筆法過於花哨了。這種說法也並非胡亂猜測,影響力最大的定武本蘭亭其實更接近羲之傳世楷書作品的端莊秀雅的氣質。
天師道傳人、比陶淵明更陶淵明的王羲之的超群朗潔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他的蘭亭裡面的春天幾乎是無法複製的。臨者再強,也難免有些世俗氣和紅塵感。
以上我們已經提到很多評判蘭亭和臨寫蘭亭的標準,那麼自古以來蘭亭的摹本和臨本到底怎樣評價?我們限於篇幅,不能進行大規模的考據和論文式學術推導,這裡直接給出大成的結論:
1、神龍本未見得是最好的。首先馮承素墓誌已經找到,隻字不提蘭亭,這讓我們對馮承素臨蘭亭的實際能力和影響力都產生了必須的疑問。其次,以書法藝術高度而言,神龍本相比定武本歐臨蘭亭少了些羲之慣有的端凝和雅馴,稍輕佻,相比褚臨蘭亭和黃絹本蘭亭又少了些筆法交待清晰的連貫性,相比虞世南臨本還少了些魏晉的味道。我們願意相信神龍本就是超級影印的蘭亭本,但很可能,這個願望只是個願望;
2、最適合臨寫的蘭亭臨本是黃絹本褚臨蘭亭。墨跡、筆路清晰而完整,各種運鋒技巧的使用合理而且直接二王法脈;
3、影響力最大的蘭亭臨本當然定武本,化身千萬、人間遍佈。但可惜,歐陽詢楷書的那種方直刻板也毫無疑問的帶進了字裡行間,且還多了所謂的金絲欄,就是界格,這簡直是對蘭亭序的魏晉風度的顛覆;
4、寫的最像的蘭亭當然趙孟頫蘭亭十三跋。趙,神人一枚,不解釋。
5、離我們最近的蘭亭非啟功先生臨本其誰何,啟功先生這個二王帖學正派近代掌門的身份不是白給的。筆法固然差了很多,氣質卻是直追魏晉。可惜大成沒見過白蕉先生的蘭亭臨本,假如有,恐怕啟功先生要敬佩後座。
-
6 #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我想馮承素臨摹《蘭亭序》是最好了。真正的《蘭亭序》被唐太宗帶走了。馮承素臨摹的最接近原始。每朝每代都是按照馮承素範本來臨摹的。因為真的誰也沒看到過。歷代都有人臨摹《蘭亭序》。而且能臨摹的非常好。我們當今有不少人能把《蘭亭序》臨摹的很棒。就連南韓日本都有人把《蘭亭序》臨摹有模有樣。
其實《蘭亭序》臨摹難度係數不是很高。難度係數高的我認為就是懷素《自敘帖》。因為從古至今還沒有人能臨摹很棒的。對技法技巧要求非常高。難度係數相當大。現在有許多人在學習《自敘帖》絕大部分的人都跑偏了,其實《自敘帖》最重要的就是法度。有些人能掌握技法技巧,但是法度卻很難掌握,因為這需要修煉的。這幅作品難就難在這裡。希望大家一起來探討!
-
7 # 臨池管窺
歷來《蘭亭序》最善之本,首推唐摹本《神龍蘭亭》。
元朝郭天錫認定此本為唐太宗朝供奉搨書人,直弘文館馮承素奉旨於蘭亭真跡上雙鉤所摹。此本為下真跡一等,筆法濃纖畢現,且於原跡中墨色濃淡不同處亦忠實摹出,最見神采。但由於此本為雙鉤摹搨,所以算不得為臨寫本。
如今現存的《蘭亭序》臨本、摹本及各種刻帖本,不下數百種,但在清乾隆帝刻的《蘭亭八柱本》中列為第一本的,是《天曆蘭亭》或稱《張金界奴本》。此本並無臨摹人名款,如此稱呼是因帖首有元朝“天曆之寶”大印,帖後有元人題“臣張全界奴上進”款識。
此本在明朝時董其昌認為是:“唐虞永興(世南)臨禊帖”從此後就被認為是虞臨本。明書家宋濂對此帖評價也很高,又因乾隆皇帝好董書,所以此本被列為第一。
還有就是為歷代學習《蘭亭序》的重要範本《褚臨蘭亭》,因卷首隔水上有明人題“褚摹王羲之蘭亭帖”而得名。帖上有宋、元各家題跋,但除米芾跋的詩中提到褚遂良外,餘跋都未提到是褚臨,直到明代陳敬宗跋才開始有了褚臨之說。因帖中有些字用筆結體與米芾類似,而也有人提出為米臨本。本帖用筆精熟,神完氣足,風韻溫雅,於《蘭亭八柱本》中列為第二。
此外“蘭亭”諸臨本中亦屬上乘之作的還有《黃絹本蘭亭》。該本為墨跡絹本,因“領”字上加有“山”,故又稱《領字從山本蘭亭》。此本也不知出何人之手,於帖前有明代文彭題鑑:“褚河南臨蘭亭真跡”。
還有就是《定武蘭亭》刻本,被認為是最早的刻本。但具體刻於何時,歷代說法不一,相傳為歐陽詢臨本摹勒上石,據記載原石從五代石晉之末開始流傳,到了北宋,被發現於定武軍(今河北定縣),故稱《定武蘭亭》。現今能見到的《定武本》不下數十種,但真正原石拓本僅三本而已。一是元朝柯九思藏本,故宮博物館收藏;二是元朝吳炳藏本,已流入日本;三是元朝獨孤長老藏本,也就是趙孟頫題《蘭亭十三跋》的那本,後於清乾隆年遇火災,僅殘存三小片,十六行,六十餘字,後也流入日本。
趙孟頫稱此本“《定武》刻獨住右軍筆意。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定武蘭亭》在細微處不及“神龍本”精巧,但風格渾厚淳樸,基本上能保持底本神清骨秀的特點。
《蘭亭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歷代臨習者不計其數。僅以上例舉五種,雖未定為何名家所臨、風韻也各異,但均俱得王書神采、蘭亭風骨。誰臨的最好,則見仁見智,有得形者、有得神者、有出己意者……不一而足!
-
8 # 千千千里馬
所以,要把這個寶貝書法作品傳播出去,只有多臨摹一些。
最早的《蘭亭序》模本就是唐代的三個本子,其中大家公認的是武后神龍本馮承素的模本 。
這個摹本可以說是最好的《蘭亭序》摹本了。
但是,關於這個摹本的爭議也不少。比如,這個摹本真的事最接近王羲之真跡嗎?後人的評價也是不一樣的。
但是,唐代以後,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人間蒸發了。所以,世世代代的蘭亭序摹本,也只能根據馮承素的這個摹本繼續臨摹了。
所以,我們以後的《蘭亭序》臨摹,實際上是對馮承素摹本的臨摹。
包括唐太宗以後的書法家,誰也沒有真跡可臨摹了。
所以,我們欣賞《蘭亭序》的臨摹,也只好看看就好。
下面看看現代書法家的《蘭亭序》臨摹,你會給他們什麼評價。
首先看啟功先生的臨摹
再看看周汝昌先生的臨摹
周汝昌先生不但是紅學家而且還是一個《蘭亭序》學者,他對《蘭亭序》有深厚的感情也有深厚的研究。
再看看沈伊黙大師的臨摹沈伊黙先生是著名書法家,對晉唐書法有深厚的研究。沈伊黙先生也是對筆法有深入研究的大家,看看他在研究《蘭亭序》的時候,是不是很注重筆法呢?
此外,陸維釗先生也是對王羲之有精心研究的書法家,我們看看他的《蘭亭序》臨摹這個是其中一個片段。
還有一個臨摹,是沙孟海先生的《蘭亭序》臨摹,大家看看,沙孟海的臨摹,你是不是有一些意外呢?
以上是現代一些書法大家的《蘭亭序》臨摹,好像他們各有各的一些想法在裡面。假如你臨摹《蘭亭序》會這樣想呢?
但願最好的《蘭亭序》臨摹本,就是你的一種情懷。
-
9 # 夢迴古重泉
我認為現存於天一閣的豐坊刻本才是最好的《蘭亭序》。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真跡已不知所蹤,據說它陪葬於昭陵,但據考證卻並不在,那麼唯一的可能就是在乾陵了。
《蘭亭序》被歷代大書法家們所推崇,臨摹者也多不勝數,其中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趙孟頫等等,但後人學習臨摹的多是馮承素摹本。馮承素摹本是最好的版本嗎?每個人都有自己地看法,但在我看來,馮承素摹本和天一閣的豐坊刻本幾乎一樣,但天一閣的豐坊刻本的字跡卻更勝馮承素摹本一籌。
所以我覺得天一閣的豐坊刻本才是最好的《蘭亭序》版本。
-
10 # 一人筆記
臨摹其實是臨和摹,而且臨和摹是不一樣的,較真一點,我是一人。
先看一看書聖“王羲之”表示尊敬,再說《蘭亭序》。
《蘭亭序》不只是天下第一行書,更是天下第一。
臨和摹的區別臨,是照著原貼。簡單說:寫字。
寫字,寫的字。
什麼叫“臨”,比如說如下圖所示。
上圖是寶島臺灣地區,陳國昭先生臨《蘭亭序》的影片截圖。
陳國昭先生,是目前臨《蘭亭序》非常好的一位書家。
上圖的練書法的方式就是臨。
陳國昭臨《蘭亭序》臨得很好,他的方法還是值得借鑑的。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臨帖的,這是一個好的方法。
摹,是用薄紙(絹等)蒙在原作。簡單說:畫字。
追求像,反覆塗抹都行。
摹是比較複雜的,古代用來造假書畫作品。摹是造假的重要手段,。
現在描紅字帖,也算是摹的一種。
所以練字最好。
臨,寫字!不要摹,畫字。
《蘭亭序》臨摹者眾多,擇優並不難先說摹,因為摹是畫字。
唐太宗得《蘭亭序》,並下命令仿製,其中就有大量的摹本《蘭亭序》。
在所有摹本當中,評價最高的是馮承素的摹本。
也就是我們現在最常見的版本。
這個版本的尺寸:縱24.5cm,橫69.9cm。
馮承素不是特別出名的書法家,但他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工匠。他摹的《蘭亭序》,把行書中的一些瑕疵都摹出來。
馮承素的《蘭亭序》摹本,是目前可見的《蘭亭序》最像真的一版本。關於《蘭亭序》真偽的問題是一個糾纏不清的問題,馮承素這版《蘭亭序》也有被認為是明朝人偽造的。
再說臨,臨《蘭亭序》毫無疑問是趙孟頫。
歷史上王羲之所有的書畫家,都臨寫過《蘭亭序》。
但所有人當中趙孟頫是臨的最好的。
趙孟頫不但臨寫了大量的《蘭亭序》,現存他的《蘭亭序》大概10個不同的版本。
我個人最喜歡他的《縮臨蘭亭》。
縮臨蘭亭的尺寸:縱13釐米,橫32釐米。
上面說的馮承素版本的《蘭亭序》:縱24.5cm,橫69.9cm。
能夠寫這麼小,而且還如此有風采的,太難了。
上圖是趙孟頫《縮臨蘭亭》的細節。
注意:完整《縮臨蘭亭》的尺寸縱13釐米,橫32釐米。
一人試過,趙孟頫真是厲害。
字寫得過大和過小,還能有風采都是相對較難的。
一人有感每個人喜歡的東西不一樣。
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喜歡的東西也不一樣。
或許有一天,我更偏重正常大小的字,而沒有那麼喜歡《縮臨蘭亭》。
喜歡和評價好壞,都是很主觀的。自己瞭解自己的偏重,會比較客觀。
-
11 # 萬重山160788259
按照題意,臨與摹分不清。到底是說誰學習臨寫的最好,還是說是誰複製的摹本最好,題意不清。臨是臨寫,就是對照摸仿著書寫,是學習的一個過程;摹是摹描,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複製,是摸仿製造的一個工藝過程。大家不要把臨和摹兩者搞混了。
-
12 # 只憑嘵嘵問姓名
蘭亭序獨一無二,如果好的標準是象,那麼臨的再好都沒用,它提供的是一個態度,一個風格,一個方法,一個意境,核心是技巧之後的自由,是天道。放浪形骸之外不是臨出來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你再重複一遍毫無意義。蘭亭序打散了沒幾個好字,放在一起產生奇蹟。就象人一樣,切碎了是堆肉和骨頭,組合了渾然天成你就是世界。所以書法已經末落,不臨寫不好,臨了逃不脫,項羽之後再無英雄。慢慢等待王羲之再投胎吧。
回覆列表
蘭亭序,以馮承素摹本最接近原帖。另一個版本為定武本。此版為石刻,傳為歐陽詢所書。世人學習蘭亭者,多以此為臨習範本。而馮承素本由於藏於皇室,就連大名頂頂的趙孟頫,都不曾見識過神龍本。他所臨摹的,就是定武蘭亭序。更不用說其他人。
歷史上幾乎所有的著名書法家,都臨習過蘭亭序。如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趙孟頫,文徵明等。
反觀現代”書法家”(加引號表示偽。)對先賢嗤之以鼻,毫無敬畏之意。標榜自我,不學無術,貶損賢哲。其目的只為一個:錢。只要能賺到錢,就連自己的祖宗都連帶捱罵也不在意。正所謂無恥者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