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笑而已92730066
-
2 # 氣象學博士
最近“天河工程”的話題在網上鬧得不可開交,作為一個大氣科學的從業人士,我覺得有義務出來說幾句。首先要說明,我沒有看到“天河工程”立項時的申請書、任務書等有關檔案的具體內容,所有的評論均基於從網上所公開的資訊(比如新華網的報道: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05/c_1123666178.htm)。從這些新聞來看,天河工程要做兩件事:第一件,認識與中國西部有關的大氣中的水汽分佈和輸送規律;第二件,透過人工干預的手法實現跨地域的空中水資源調配。在我看來,這第一件事是很有必要做的,但第二件事做起來有點懸,下面展開說。
“天河”就像地上的河流,是大氣中水汽的傳輸通道大家都知道天上會下雨,那麼天上的水是哪裡來的?它是從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水體中蒸發出來,以水蒸氣的形式進入到大氣中,並隨著氣流四處遊蕩過來的。這種大量水蒸氣最常經過的“通道”就像地面的河流,在氣象上被稱為“水汽輸送帶”。天河其實就是氣象上說的“水汽輸送帶”。下圖給出了歐亞大陸年平均的水汽輸送情況,箭頭代表水汽輸送的方向,陰影代表了水汽輸送的強度。可以看到,從55N、0E附近的大西洋出發,有一條很強的向東的水汽輸送帶,這條輸送帶在巴爾喀什湖附近有個向東南方向的分叉,這就是最近爭論的焦點,我姑且稱它為“西北天河”。
認識西北地區的傳輸規律十分必要,但花大錢發衛星的必要性有待論證中國西北的水資源很珍貴,認識這些水資源的來源對於預測、預估水資源的變化以及做好水資源的調配都是非常重要的。從這點來看,天河工程要“認識與中國西部有關的大氣中的水汽分佈和輸送規律”是很對的,要透過發衛星來進行一些觀測也是有意義的。但是我想說,是不是不發這幾顆衛星,我們就無法認識西北的水汽傳輸和變化規律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既然上面都可以給出水汽的分佈圖,就說明這件事在氣象界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還有必要花那麼多錢去研製和發射衛星?這樣做的投入和預期產出是否成比例?雖然沒有精確測算過,但我個人認為必要性不是那麼大。
在西北實施人工增雨不確定性很大,投入的錢極可能打水漂天河工程要“透過人工干預的手法實現跨地域的空中水資源調配”,說白了就是人工增雨。自然界有它自己的規律,不是想增就能增的。大氣科學界不是沒有研究過人工增雨的效果,從世界範圍內來看,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結論。換句話說,人類對降雨這件事就能能否干預、干預的效果如何,目前是說不清楚的。在不確定性如此大的情況下,如果僅僅開展小範圍的試驗尚可理解,那是以較小的代價來探索人工增雨的方式和效果;但如果貿然大規模地進行應用,那這前期幾十億的投入可能真的會打水漂。
-
3 # 春春150349893
專家,專家,頭頂沒有霧霾,腳底沒泥巴。專家騙國家。理論是想出的,文化是跳出來的,誰叫你九年制文,騙了你還要給我數錢……
-
4 # AUTUYG
天河工程,是想利用雲中雲路水汽,從空中轉運水汽,
個人認為單純考慮不太現實,但是如果有大面積光伏發電場的參與情況會大不相同。
光伏發電版吸收分流太Sunny熱變為電力,使當地Sunny熱量減少,大型陣列勢必會在上空形成一個熱量虧空的光伏冷渦,我稱之為“光伏冷渦效應”。
冷渦上空水汽熱量丟失,會凝結成降水,這些降水降下之後,依然虧熱,上空再有水汽雲團路過還會降水,幾個大型連續的陣列會構成一條冷渦走廊。引導上空雲汽形成雲路,構成雲路天河,
如果地面有零星水庫中繼接濟,海洋雲汽雲團就有可能一步一階被引導走上西部高原走向西部內陸沙漠。
-
5 # 程俊傑70559097
今天才知道有這麼個工程,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
如果問把一噸水和一噸水蒸氣同樣移動一米,哪個做功多?大家都會知道答案是一樣多。
做功一樣多,需要的能量就一樣多,那麼,和南水北調相比真的有優勢?如果只認為水蒸氣可以自動浮空,那就再想想加速度定律吧。
-
6 # 老劉老師4
到底是天在降雨,還是你們所謂的調雨,由於無法對證,由你們胡說八道騙國家鉅額資金,要證實也很簡單,由你們提前規劃某地,什麼時間下多大的雨,到時輸得一塌糊塗,別說不給你面子,真是狂得自己有幾斤幾兩?
-
7 # 使用者9082342164963
可以試一下,不行又怎麼樣?不試怎知不行?中國本來可以有很多創造機會,就是被老專家固步自封,因循守舊扼殺了,老眼光該的人該洗洗睡了!!
-
8 # zhz1324
可以試試。千萬不能剛有個想法,就像蠟頭一樣給掐滅了。科學發展的第一步是要有想象力和敢想,現在剛有個想法就被這些專家給掐滅了,實在可惜。先進行理論探索求證花不多少錢,成功了當然好,這是目的,失敗了也無所謂,可以反證明和積累經驗。中國需要敢於想象的科學工作者。
-
9 # 徒步看風景的Why
大工程大科研立項,都是把可行性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的。“天河工程”有多大的可行性是關鍵。中國古代名叫萬戶的人搞的“飛天工程”是失敗了。但從開路探險方面來說,他是值得尊敬的先驅。支援創新,但反對無效的浪費。
回覆列表
為什麼不試一下呢?有些事情不是想當然,但專家也是從理論上分析來反對,為什麼不小範圍試一下呢?比如建個風洞模型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