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瀏陽河趣史
-
2 # 阿甘普拉斯
伯邑考相當於是尊稱吧,類似於諡號。因為他是長子,長子的地位在古代可是誰都無法取代的。再加上他死的早,按照輩分和地位,有可能就叫了伯邑考。這是書上寫的叫法,但是現實生活中,姬昌不會這麼稱呼自己兒子的。比如你叫張偉,你爹肯定叫你名字或者偉兒,小偉,大偉等等。影視作品中如果直接叫伯邑考那肯定是錯誤的。
-
3 # 炎陽烈焰
姬昌有兩子,次子是和他一樣風格的姬發,為什麼長子的稱呼偏偏叫伯邑考?
姬昌姓姬名昌,伯邑考也是姓姬名考。如果要給姬昌找出一個跟他長子同樣風格的稱呼,那就是西伯昌了。事實上,姬昌這樣上姓下名的稱呼始興於春秋戰國時期,在更早期的夏商周是不存在的。如果不是名聲太響,“文王昌”不會被稱為姬昌。
姬昌都不能被直接稱呼為姬昌,那姬發呢?在伯邑考還是世子的時候,他的稱呼應該是仲發。而當伯邑考去世,他成為繼任的世子,稱呼又該改為仲邑發。文王昌撒手人寰,他繼位稱王,便是武王發。要不是一部封神捧紅了這段歷史,也許,到現在都沒幾個人知道他叫姬發!
而伯邑考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稱呼,也是由於他英年早逝,不像父親弟弟那樣登基為王,很僥倖地保留下這個特殊的稱呼。不過,如果他能夠選擇,或許不會選這份僥倖,而是會用伯邑考這個稱呼來換一個存活機會吧。
你覺得,如果伯邑考活了下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
4 # 江琯
古人稱排行,一般按照伯、仲、叔、季來排名,但是一般情況下,古人老婆多孩子也多,所以,只有伯、仲、季是確定的三個人,叔就有幾個算幾個。後世記載的時候,一般都按照這個排行,所以姬昌的大兒子肯定當時不叫伯邑考,正常也就叫姬考。史記以及禮記中對此人多有記載,反正是早早去世,至於是讓紂王弄死的還是就是早夭,反正後世為了確定傳長不傳幼的制度,他們是死活不說的。這也就解釋了,伯邑考為啥叫伯邑考,估計最早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甚至與姬發成為周王室的第一代君主,就這樣寫了。當然,後世也把排行改為孟、仲、叔、季。所以孔子的爹,叔梁紇(he)[山東秀才念半邊】我念到二十多歲,那就是老三老四之類的,單肯定不是最小的。孔子又叫孔老二,所以叫孔仲尼,孔子的哥哥叫孟皮,也就是唯一老大。至於中間的“邑”字有幾種說法,一曰諡號。古文中,邑通悒,可以互相替代,意思是憂鬱不安。二曰,官位,“邑”這個官職。我不能理解。三曰,字邑考,真名呢?名字叫伯。這事有點荒謬,哪有叫伯的?當時諸侯王才叫伯,因為是伯爵地位。因為我比較傾向與伯邑考,伯是排行,或者是姬發立國之後,封其死去的哥哥為伯爵,而諡號是邑,名字為考。而一家之言,一家之言,歡迎拍磚。
-
5 # 鄧海春
古人推崇多子多福,在貴族之家尤甚。周文王僅可考證的兒子就多達十七個,其中以伯邑考、姬發以及周公最為著名。伯邑考與姬發之名千差萬別,又沒有冠以姬姓,幾乎很難看出兩人同出一族,他何以如此命名呢?
其實,伯邑考的本名乃是姬考,只是以伯邑考之名為世人所知。與伯邑考屬同一時期的周公旦也並非其原名,周公的原名是姬旦。由此可見,這種現象並非偶然。有的古人以其字傳之甚廣,蔡文姬的才名眾所周知,但是鮮少有人知道她本名是蔡琰,文姬不過是她的字而已。有的則以號傳世,蘇東坡遠遠比蘇軾更得民心,林語堂為蘇軾作傳時都起名為《蘇東坡傳》。其實戰國後期的名字已經相對穩定了,但這尚且讓人因為名字號而摸不清頭腦,更別提先秦以前的名字了。
伯邑考之名極為講究,古人重視長幼嫡庶之別,所以以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伯並非是伯邑考的姓。周文王姬昌仰慕太姒美貌,娶其為正妃,她為姬昌生下十個兒子。周代的貴族子弟命名多在前面加“伯仲叔季”,姬昌的兒子也不例外。姬昌六個兒子的名字中都帶有“叔”字,最小的兒子則叫冉季載。伯邑考是姬昌的嫡長子,以伯來命名是合理的。其實這種命名方式在歷朝歷代幾乎都存在,一直到近代都沿用。譬如,春秋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三國時,孫策排行老大,便字伯符。因而,伯邑考的伯字並不是無緣無故所取的。
伯邑考的邑字可能與其擔任過“邑”這個官職有關。古人頗好以官職來稱呼其人,長此以往,似乎已成為預設。嵇康是三國時期的文學家和音樂家,頗負盛名。他曾經官拜中散大夫,所以世稱“嵇中散”。杜甫還有“杜工部”和“杜拾遺”等別名,這是因為他曾擔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和左拾遺等官職。邑字本是城邑之意。由此推測,伯邑考極有可能擔任過城邑中的某種官職,然後被用作名字流傳開來。
當然,還有一種推測,即“邑”表明其世子身份。當然,這種推測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古代,“子”就是一種尊稱,諸如孔子、老子等德高望重者才能以子綴之。尋常人可以用在前面,如子貢,用在後面卻是極少的。因此,伯邑考的邑也可能是對其世子身份的一種肯定。
為何姬發沒有像其兄長一樣以“排行加官職或尊稱加名”來命名,也沒有像他的弟弟們一樣以“封地加排行加名”來命名呢?這是因為姬發作為周武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並沒有封地。除此之外,以排行來命名也並非是必須的,周公旦作為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同樣沒有以“叔”來命名。因而姬考有“伯邑考”的別稱,他卻沒有。
以上所述,當然有推理的成分在內。姓名的流傳除了特定原因外,還存在一些偶然因素。並不排除因為民眾習慣伯邑考這個稱呼或者歷代文學作品青睞於伯邑考這個名字,從而使姬考的別稱越俎代庖的猜測。
回覆列表
伯邑考:姬姓,名考。“伯”為其排行,“邑”一說是表明其世子身份,一說是被封為“邑”這個官職,故稱“伯邑考”。 按現在的叫法,應該是大世子考兒;而姬發則是姓姬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