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普大世界
-
2 # 蘇沉船
不是,昏君對明君,暴君對仁君,暴君可以是明君,仁君可以是暴君,秦王政不僅不昏庸,他的聰明才智在歷代帝王中屬於頂尖。往往有個說法,秦國自秦孝公到秦王政皆明君。
秦始皇當然無道,秦國自秦孝公起,商鞅用王道遊說不成,改用霸術遊說,終獲得為秦國變法的重任。至此秦國重法家,任霸術,至秦政為王,遂成帝業。這就以為著秦國偏離了儒家強調的王道,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在後世許多觀點裡霸術都跟王道所對立,往往被士大夫所排斥。
司馬遷在《史記》就給秦始皇下了結論:“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事實上於戰國以來各國都在變法圖強,憑靠純粹的仁義之政維持下去已絕不可能,讓各國君主行王道,不加強君權,不強化統治,國無力何以談仁治?
秦始皇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天下一統的帝制是他所初創,中國此前還沒出現過這樣的制度,當然有其先天不良的侷限性。秦國為適應戰國發展出的軍功爵制度是建立在有戰爭前提上,為戰爭服務則要耗費大量民力財力,因而秦朝的滅亡確實是跟無底線擠壓百姓勞動力有關。
但是回頭想想,在秦始皇一統中國以前又是什麼情況?他破壞了各國百姓原有的幸福嗎?並沒有。戰國七雄各自爭霸,本身也是兼併周邊國家成為了強國。
齊國自齊威王時再興圖強,歷三代以稱霸東方。孟子也曾遊說齊威王實施王道,被齊威王所否決,最終齊閔王貪得無厭,相國田文營私舞弊,贍養食客以鞏固權勢,卻只有從民間斂財才能維持養食客的週轉,齊國對百姓亦是肆意剝削,終遭燕國率五國聯軍伐齊,幾近滅國。
先前齊國不斷欺壓魯國,自齊國元氣大傷後,楚國又接下這個重擔,最終滅了魯國。當時執政的就是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此人為復強楚國,招攬食客,加強國中威信,那麼他養食客的錢又從何處得來?跟孟嘗君田文一樣都是取之於民。
楚國因變法不成,舊貴族依舊壟斷著政治,因此土地的收入多進入貴族囊中,國家根本無法有效運用地方民力、財力。至吳起變法失敗到屈原執政,都還在說變法之事,卻完全得不到實施。
趙國、魏國、南韓處於四面環敵的地位,長久戰爭不止,趙國稱霸之時也建武靈叢臺、信宮檀臺、沙丘平臺以顯示威嚴,並非只有秦國才在威武時期建造宮闕。魏國是七雄首個變法稱霸的國家,取消了世襲貴族特權,其重農政策也使民強國強,是商鞅變法的效仿物件。可是查查魏國的戰爭史,魏國在強盛時期是不是也四處征伐?
至說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有罪,那真是欲加之罪。戰國七雄沒有一個不修長城,萬里長城則是憑藉趙、燕、秦三國長城連線而成,齊國南部有長城,魏國有西長城,楚國於南陽盆地也有長城。
這就是中國為何需要大一統帝制的主要原因,分裂時期的各國都在剝削百姓,不斂財於民則國不強,國不強就任由敵國宰割,形成無休止的惡性迴圈。後人只批判大一統帝國的混亂,卻不想想分裂時期給百姓帶來的擠壓更甚於統一時期。
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創了一種新統治思路,用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治理地方,統一的文字、度量貨幣等等,給予後代統治者許多便利,因為割據戰爭減少,內陸的百姓得以平穩發展經濟,一定程度得以休養生息。
最終秦朝的解體是因為制度和統治思想還不成熟,並且無法從一個以戰爭為主的體制轉型,仍需要不斷髮動新的戰爭來維持國家的運營,這在客觀上確實加速了秦朝的滅亡。劉邦入咸陽後,蕭何拿到了秦朝的戶籍、制度書籍等等,漢承秦制,漢朝就是在秦朝的基礎下吸取挫敗的經驗,緩慢完善帝制統治,最終開創四百年基業。
大格局說完,也說點秦始皇的小智慧,南韓曾派一位水利工程師鄭國到秦國修水渠,以消耗秦國民力財力,當時的秦王政派人嚴密監工,令鄭國預期完成的同時沒有過度損耗秦國民力財力,修成的鄭國渠反造福國家,增加了農產收入,強化秦國橫掃六國所擁有的資本。
秦王政初時受呂不韋牽制,他借用楚國貴族昌平君等人為依靠剷除了呂不韋、嫪毐。其後秦王政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書》,逐出六國食客,這樣一來秦國的排外行為就相當於打回原形,再任由舊貴族說了算。秦王政又受到李斯《諫逐客書》所勸阻,再度重用外華人才,遂使帝業可成。
秦王政十三歲即位,這樣的少年君主往往都是權臣的傀儡,少有能夠反控實權的例子。初時那些秦國、楚國貴族還以為可以操縱秦王政,結果秦王政也是乾綱獨斷大肆啟用王翦、蒙恬、尉繚、李斯、李信、項少龍等人為重臣,利用次一等貴族來抵抗老貴族,最終鞏固了集權。
站在一個周朝諸侯國的秦國立場,秦王政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重新收回實權,整合國家資源,並帶領國家持續強盛,最終橫掃六國,而不是讓其餘國家把自己滅掉,令本華人不受亡國之苦,單單從一個諸侯國的格局而言,這算不算明君呢?
-
3 # 山林騰勝
昏庸無道的暴君?這種說法純粹是為了黑而黑。
秦始皇不是暴君,是一位很勤政有為的帝王,一代強君明主。秦始皇統治時期沒有農民起義,沒有大量饑民老百姓吃不上飯的現象。秦始皇統一六國對六國百姓一視同仁沒有屠城百姓,對六國遺族也沒有誅殺,善待功臣良將,對戰敗將領也沒有苛責,大臣是直言進諫,能知錯就改,對當面嘲笑他的博士也沒有責難,一直重用的是蒙恬、蒙毅等有功重臣,是一個包容的帝王。
秦始皇時期採取的是“緩刑罰,薄賦斂”的政策,出土的裡耶秦簡記載,秦始皇時期的田賦稅是7%,8.5%,8.82%都沒有超過9%,平均稅賦是十二稅一,並不是董仲舒說的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二上繳以及班固在《漢書》中寫的泰半之賦。
秦始皇北擊匈奴築長城也並不是剛統一六國後就開始的,而是在休養生息後的始皇三十二年進行的,長城是蒙恬擊敗匈奴後率領將眾在原秦、趙、燕長城基礎上連線修築,大概5年時間,史記記載除了後來有違法的官吏被罰去修長城外,沒有再次大規模徵調百姓去修築長城的記錄。
統一後,在始皇二十八年遷百姓三萬戶到瑯琊臺居住,免除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三十一年十二月,改臘曰“嘉平”,賜每裡黔首米六石,二羊;三十三年,徵發典押、贅婿,商販去陸梁地區;三十五年修道路,遷三萬家到驪邑,五萬家到雲陽,都免除十年的賦稅徭役;三十五年因咸陽人口多居住不下,選址修阿房宮,考古證明阿房宮到秦二世時期修建了夯土基;三十六年,遷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區,每戶授爵位一級;秦始皇時期是國家建設和免除百姓徭役稅賦,授爵政策相輔相成的。
回覆列表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它褒貶不一,如果說他是個暴君,那基本上是名副其實的,但是如果說他昏庸無道,那肯定是不對的。
秦始皇是卓越的政治家,很年輕的時候就看出了天下統一才是大勢所趨,更是人類發展的需要,因此秦始皇早早的就揮大軍兼併天下,李白有詩稱讚秦始皇說: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秦始皇用大概十年的時間就統一了天下,其疆域開闢到前世無比的程度,接著實行了種種有利於國家統一的政策措施,其改革的大手筆在歷朝歷代都無與倫比。
在國家的管理上,秦始皇實行了郡縣制,這是一種擺脫了分封制弊端的很有進步意義的國家管理制度,他統一了錢幣、文字、度、量、衡,使得東亞主要居住區的民族開始使用同一種語言文字,同一種錢幣,以及一些相同的計量單位,這是在經濟文化方面的重大改革,有利於經濟文化更好的規模化發展,而且在北方修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侵擾的萬里長城,這是關乎國家安全的重大工程,還制定了統一的車轍,並修建了早期的高速路——直道,這是交通方面的重大改革和進步。
可以說,秦始皇所做的這一切,對後世中國的發展影響巨大,為什麼我們中國在歷史上大多數時間中都是一個統一性的大國,就是德治與秦始皇的統一性改革,他在這方面的功績彪炳萬古,所以他絕對不是一個昏庸無道的皇帝。
然而,雖然秦始皇有一顆造福天下的心,卻沒有愛民如子的情,他治理天下的方式是強力手段,並且不吝殺戮的方法,凡是有反叛或者反對者,他的方法就是殺掉,而且他認為自己的決策老百姓必須服從,他想做的事情老百姓必須得跟隨,他想收取的稅收和老百姓必須得交上,他想建造的工程老百姓必須得去服勞役,從這些方面來說,他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
但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正是由於他不能體恤天下百姓的艱苦,所以才造成了他死之後的國家動盪,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起義,告訴大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各諸侯國後裔也紛紛發展自己的勢力,秦始皇本想營建出萬世的功業,沒想到卻是二世而亡,若其泉下有知,不知他該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