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痛 為常見症狀,可因腫瘤表面潰爛、刺激腸管引起腸痙攣所引起,也可因腸梗阻或腸套疊所致。當腫瘤巨大、突入腸腔,可引起腸堵塞;腫瘤侵犯腸壁可引起腸管狹窄、梗阻。這類梗阻較多見於小腸惡性腫瘤。腸套疊多半是小腸良性腫瘤所致。可急性發作,也可反覆慢性發作。70%的病例均表現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早期多因腫瘤引起腸蠕動紊亂或牽拉腸繫膜所致,疼痛部位與腫瘤位置相應。一般為臍周隱痛、脹痛、進食後加重,不引起病人重視。若併發生梗阻或穿孔時,腹痛加重,病人常因此就診。 2、消化道出血 約有1/3~2/3病人因腫瘤表面潰爛而引起出血。多數為隱性出血,表現為大便隱血試驗陽性或黑糞,長時間也可產生缺鐵性貧血。也可出現間斷小量出血,甚至大量便血。最易引起出血的平滑肌瘤和肉瘤、血管瘤和腺瘤,神經纖維瘤。多為長期便潛血陽性導致貧血,偶有便鮮血或大量新鮮血便,甚至發生休克。大量出血時,先伴陣發性腹痛、腸鳴,繼之排新鮮血便。腫瘤所在位置及出血量不同,大便可呈咖啡色、棕紅色、醬紅色至鮮紅色,如在迴腸末端腫瘤大量出血,則血色鮮紅,近端空腸可出現嘔血及柏油樣便。平滑肌腫瘤、血管瘤和惡性淋巴瘤的出血率高。腔外型平滑肌腫瘤偶可破潰造成腹腔內出血。 3、腹塊 由於小腸活動度大、位置又不固定,所以小腸腫瘤在體檢時偶可捫到腫塊,但有時又捫不到,時有時無。可捫及腫塊的多半是體積較大的小腸肉瘤。近半數病例於腹部可觸及腫塊,空腸腫瘤常在左上腹部可觸及腫塊,迴腸腫瘤的腫塊則多在下部腹或右下腹部可觸及。腸外生性腫瘤多數體積大,良性腫瘤表面平滑、邊界清楚、活動度較大。惡性腫瘤多數邊界不清、表面不平滑、硬、動度較小。若腫塊時隱時現,出現時伴有腹部陣發性疼痛,在成年人應考慮為腫瘤引起腸套疊。 4.腸梗阻 為腸腔狹窄、堵塞引起,亦可因腸套疊、腸腔受壓或腸管扭轉所致。其發生與腫瘤生長方式有關,其生長方式有:①向腸腔內生長:小的息肉樣腫瘤如小腸腺瘤、脂肪瘤、纖維瘤等,多誘發腸套疊,出現陣發性腹痛、嘔吐、腹部觸及包塊,包塊消失後則症狀緩解,上述症狀反覆出現。大的腫瘤常阻塞腸腔,出現慢性不全腸梗阻或急性腸梗阻症狀,由於腹脹,腹部腫塊往往不易被觸及。②沿腸壁浸潤生長:引起腸腔環行狹窄,多發生於腺癌,病程進展較快。③向腸壁外生長:此型別腫瘤多在較大時始出現症狀,引起小腸摺疊、扭轉,或腫瘤與大網粘連壓迫腸管,或侵犯周圍腸管引起腸腔狹窄、梗阻,多見於小腸惡性淋巴瘤。腺癌、淋巴肉瘤較早出現腸梗阻。 臨床表現隨梗阻部位不同而異。高位小腸梗阻可表現為上腹不適或疼痛、噯氣、噁心嘔吐等;低位小腸梗阻可表現為臍周疼痛、痙攣性絞痛、腹脹、嘔吐等。檢查有腹部膨隆,少數有腸型出現,聽診腸鳴音呈陣發性亢進或氣過水聲,觸診有部分可觸及腫塊。 5.腸穿孔 發生於晚期病例,以平滑肌肉瘤和惡性淋巴瘤居多。因腫瘤破潰引起急性穿孔,出現急性腹膜炎症狀。若破潰前已被大網膜或周圍腸管包裹,穿孔後形成腹腔膿腫,病人先有持續腹痛、腹脹等消化道症狀,伴發熱腹部痛性腫塊,消炎治療症狀稍減輕,但不能完全消退。膿腫穿破至遊離腹腔,則出現瀰漫性腹膜炎;穿破至鄰近腸管發生腸內瘻,出現腹瀉、排膿血便後,腹部症狀和體徵減輕;穿破至膀胱、子宮,出現小腸膀胱瘻和小腸子宮瘻的症狀。 4、全身症狀 除腫瘤反覆出血導致貧血外,小腸惡性腫瘤尚可引起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狀。 多數小腸腫瘤病人,不論良性惡性,因腹痛和黑便或便血來診。如初步診查排除了常見的病因,或全面檢查仍未能作出診斷,應考慮到有小腸腫瘤的可能而作進一步檢查。 首先先作腸道X線檢查。如疑十二指腸病變可作低張十二指腸造影。空迴腸鋇劑檢查較為困難,因為小腸內容物向執行較快;又小腸冗長,在腹腔內迂迥使影象前後重迭,難以辨別。如腫瘤較大向腔內突出,可見充盈缺損;如腫瘤浸潤腸壁範圍較廣或引起腸套疊,可看到近端小腸擴張和鋇劑受阻、狹窄、杯影等;有時可看到粘膜破壞等。當腫瘤較小且未造成狹窄、梗阻時,傳統的小腸鋇劑檢查法難以發現病變,近年來小腸灌鋇法似有一定幫助。完全性或接近完全梗阻者,不可作鋇劑檢查,以免促使完全梗阻。 有消化道出血,出血量估計每分鐘超過3~5ml者,可作選擇性腹腔和腸繫膜上動脈造影,以對出血病灶定位。 疑為十二指腸腫瘤時,除十二指腸低張造影外,可作十二指腸鏡檢查,直接瞭解病變部位、大小、形態,並作活組織檢查。雖然現在已有小腸鏡問世,但尚未得到推廣應用。 腹部CT檢查能顯示小腸腫瘤的大致部位、大小和與腸壁的關係,以及有無肝轉移及腹主動脈前和肝門淋巴結腫大等。但當腫瘤較小,直徑在1.5cm以下時往往難以發現。 不少小腸腫瘤過以上種種檢查仍未能明確診斷,必要時可考慮剖腹探查。甚至有多次手術才明確診斷者,可見小腸腫瘤診斷的困難。 小腸腫瘤術前正確診斷率僅為21%~53%,正確診斷率低的原因:①缺少特徵性症狀,近段空腸、十二指腸腫瘤引起的腹痛、出血與潰瘍病、慢性胃炎等的症狀相似,迴腸末端腫瘤引起的腹痛常易被誤診為闌尾炎、腸結核或婦科疾病;②為急腹症的症狀、體徵掩蓋,多數病人在發生併發症時始就診,術前不能全面收集資料和詳細檢查;③無理想的檢查方法;④醫師對本病尚無足夠認識,對病人早期症狀未予以重視,致延誤診斷。Maglinte 的資料表明,小腸腫瘤病人由於醫師未提出恰當檢查方法,平均延誤診斷長達8.2個月。因此,對下述症狀和體徵應提高警惕:①不明原因的臍周或右下腹痛,進食後加重,嘔吐、排便後上述症狀緩解;②成人腸套疊;③間歇柏油便、便血或腹瀉,纖維胃鏡或結腸鏡未見異常;④不明原因的腸梗阻。行輔助檢查可幫助明確診斷。
1、腹痛 為常見症狀,可因腫瘤表面潰爛、刺激腸管引起腸痙攣所引起,也可因腸梗阻或腸套疊所致。當腫瘤巨大、突入腸腔,可引起腸堵塞;腫瘤侵犯腸壁可引起腸管狹窄、梗阻。這類梗阻較多見於小腸惡性腫瘤。腸套疊多半是小腸良性腫瘤所致。可急性發作,也可反覆慢性發作。70%的病例均表現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早期多因腫瘤引起腸蠕動紊亂或牽拉腸繫膜所致,疼痛部位與腫瘤位置相應。一般為臍周隱痛、脹痛、進食後加重,不引起病人重視。若併發生梗阻或穿孔時,腹痛加重,病人常因此就診。 2、消化道出血 約有1/3~2/3病人因腫瘤表面潰爛而引起出血。多數為隱性出血,表現為大便隱血試驗陽性或黑糞,長時間也可產生缺鐵性貧血。也可出現間斷小量出血,甚至大量便血。最易引起出血的平滑肌瘤和肉瘤、血管瘤和腺瘤,神經纖維瘤。多為長期便潛血陽性導致貧血,偶有便鮮血或大量新鮮血便,甚至發生休克。大量出血時,先伴陣發性腹痛、腸鳴,繼之排新鮮血便。腫瘤所在位置及出血量不同,大便可呈咖啡色、棕紅色、醬紅色至鮮紅色,如在迴腸末端腫瘤大量出血,則血色鮮紅,近端空腸可出現嘔血及柏油樣便。平滑肌腫瘤、血管瘤和惡性淋巴瘤的出血率高。腔外型平滑肌腫瘤偶可破潰造成腹腔內出血。 3、腹塊 由於小腸活動度大、位置又不固定,所以小腸腫瘤在體檢時偶可捫到腫塊,但有時又捫不到,時有時無。可捫及腫塊的多半是體積較大的小腸肉瘤。近半數病例於腹部可觸及腫塊,空腸腫瘤常在左上腹部可觸及腫塊,迴腸腫瘤的腫塊則多在下部腹或右下腹部可觸及。腸外生性腫瘤多數體積大,良性腫瘤表面平滑、邊界清楚、活動度較大。惡性腫瘤多數邊界不清、表面不平滑、硬、動度較小。若腫塊時隱時現,出現時伴有腹部陣發性疼痛,在成年人應考慮為腫瘤引起腸套疊。 4.腸梗阻 為腸腔狹窄、堵塞引起,亦可因腸套疊、腸腔受壓或腸管扭轉所致。其發生與腫瘤生長方式有關,其生長方式有:①向腸腔內生長:小的息肉樣腫瘤如小腸腺瘤、脂肪瘤、纖維瘤等,多誘發腸套疊,出現陣發性腹痛、嘔吐、腹部觸及包塊,包塊消失後則症狀緩解,上述症狀反覆出現。大的腫瘤常阻塞腸腔,出現慢性不全腸梗阻或急性腸梗阻症狀,由於腹脹,腹部腫塊往往不易被觸及。②沿腸壁浸潤生長:引起腸腔環行狹窄,多發生於腺癌,病程進展較快。③向腸壁外生長:此型別腫瘤多在較大時始出現症狀,引起小腸摺疊、扭轉,或腫瘤與大網粘連壓迫腸管,或侵犯周圍腸管引起腸腔狹窄、梗阻,多見於小腸惡性淋巴瘤。腺癌、淋巴肉瘤較早出現腸梗阻。 臨床表現隨梗阻部位不同而異。高位小腸梗阻可表現為上腹不適或疼痛、噯氣、噁心嘔吐等;低位小腸梗阻可表現為臍周疼痛、痙攣性絞痛、腹脹、嘔吐等。檢查有腹部膨隆,少數有腸型出現,聽診腸鳴音呈陣發性亢進或氣過水聲,觸診有部分可觸及腫塊。 5.腸穿孔 發生於晚期病例,以平滑肌肉瘤和惡性淋巴瘤居多。因腫瘤破潰引起急性穿孔,出現急性腹膜炎症狀。若破潰前已被大網膜或周圍腸管包裹,穿孔後形成腹腔膿腫,病人先有持續腹痛、腹脹等消化道症狀,伴發熱腹部痛性腫塊,消炎治療症狀稍減輕,但不能完全消退。膿腫穿破至遊離腹腔,則出現瀰漫性腹膜炎;穿破至鄰近腸管發生腸內瘻,出現腹瀉、排膿血便後,腹部症狀和體徵減輕;穿破至膀胱、子宮,出現小腸膀胱瘻和小腸子宮瘻的症狀。 4、全身症狀 除腫瘤反覆出血導致貧血外,小腸惡性腫瘤尚可引起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狀。 多數小腸腫瘤病人,不論良性惡性,因腹痛和黑便或便血來診。如初步診查排除了常見的病因,或全面檢查仍未能作出診斷,應考慮到有小腸腫瘤的可能而作進一步檢查。 首先先作腸道X線檢查。如疑十二指腸病變可作低張十二指腸造影。空迴腸鋇劑檢查較為困難,因為小腸內容物向執行較快;又小腸冗長,在腹腔內迂迥使影象前後重迭,難以辨別。如腫瘤較大向腔內突出,可見充盈缺損;如腫瘤浸潤腸壁範圍較廣或引起腸套疊,可看到近端小腸擴張和鋇劑受阻、狹窄、杯影等;有時可看到粘膜破壞等。當腫瘤較小且未造成狹窄、梗阻時,傳統的小腸鋇劑檢查法難以發現病變,近年來小腸灌鋇法似有一定幫助。完全性或接近完全梗阻者,不可作鋇劑檢查,以免促使完全梗阻。 有消化道出血,出血量估計每分鐘超過3~5ml者,可作選擇性腹腔和腸繫膜上動脈造影,以對出血病灶定位。 疑為十二指腸腫瘤時,除十二指腸低張造影外,可作十二指腸鏡檢查,直接瞭解病變部位、大小、形態,並作活組織檢查。雖然現在已有小腸鏡問世,但尚未得到推廣應用。 腹部CT檢查能顯示小腸腫瘤的大致部位、大小和與腸壁的關係,以及有無肝轉移及腹主動脈前和肝門淋巴結腫大等。但當腫瘤較小,直徑在1.5cm以下時往往難以發現。 不少小腸腫瘤過以上種種檢查仍未能明確診斷,必要時可考慮剖腹探查。甚至有多次手術才明確診斷者,可見小腸腫瘤診斷的困難。 小腸腫瘤術前正確診斷率僅為21%~53%,正確診斷率低的原因:①缺少特徵性症狀,近段空腸、十二指腸腫瘤引起的腹痛、出血與潰瘍病、慢性胃炎等的症狀相似,迴腸末端腫瘤引起的腹痛常易被誤診為闌尾炎、腸結核或婦科疾病;②為急腹症的症狀、體徵掩蓋,多數病人在發生併發症時始就診,術前不能全面收集資料和詳細檢查;③無理想的檢查方法;④醫師對本病尚無足夠認識,對病人早期症狀未予以重視,致延誤診斷。Maglinte 的資料表明,小腸腫瘤病人由於醫師未提出恰當檢查方法,平均延誤診斷長達8.2個月。因此,對下述症狀和體徵應提高警惕:①不明原因的臍周或右下腹痛,進食後加重,嘔吐、排便後上述症狀緩解;②成人腸套疊;③間歇柏油便、便血或腹瀉,纖維胃鏡或結腸鏡未見異常;④不明原因的腸梗阻。行輔助檢查可幫助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