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藏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可分為“諧”和“卓”兩大類。“諧”主要是流傳在藏族民間的集體歌舞形式,其中又分為四種:《果諧》、《果卓》(即《鍋莊》)、《堆諧》和《諧》。 後來增加了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和隊形變換,成為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勞動歌舞形式。這種勞動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臺,成為歷史上勞動藝術的紀念。

    《果卓》流行地域廣闊  不同地區的稱謂不同。薩迦地區稱之為“索”,工布地區稱之為“波”“波強”,藏北牧區稱為“卓”或“鍋莊”。《果卓》是古代人們圍篝火、鍋臺而舞的圓圈形自娛性歌舞,其中包括“擬獸”、表示愛情等舞蹈語彙。農、牧區舞蹈風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時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輪流伴唱共舞,不時加入呼號,這是《果諧》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鮮明特點。動作以身前擺手、轉胯、蹲步和轉身等為主,活潑而熱烈。《堆諧》最早流傳於雅魯藏布江流域  地勢高聳的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的圓圈舞,後來逐漸盛行於拉薩。這是最早出現的由六絃琴樂器伴奏的舞蹈。《堆諧》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在小型樂隊伴奏下的、以踢踏步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傳統的《堆諧》,則在舞時以男女體前或體後交叉拉手區別於其他圓圈舞形式。這與羌族的《灑朗》和古格王朝宮堡遺址壁畫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見公元10世紀時已有《堆諧》舞蹈存在。《諧》也稱為《弦子》  因由男舞者邊領舞邊以絃樂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語稱之為“葉”或“康諧”,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及青海、甘肅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區的《弦子》最為著名。各藏族地區的《弦子》形式相同,動作緩慢舒展,細膩流暢。   《卓諧》和《熱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類圓圈“鼓舞”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擬獸舞”為素材,加工整理後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個舞蹈中以歌時不舞,舞時不歌為特點,技巧性表演佔舞蹈的主要地位。《卓諧》起源於古代祭祀  上千年來,祭祀活動的延續,使多種“鼓舞”世代相傳。從日喀則地區《大鼓舞》的領舞“卓本”的裝束上,即可尋找   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動和遊牧生活的痕跡。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被稱為“司馬卓”的日喀則地區司馬旺堆鄉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與其他地區的鼓差別顯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區鼓的兩倍,而且附有木製長柄,斜插於身後。《卓諧》的表演共分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體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與隊形變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詞現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穀豐登和生活幸福為主,祭祀成分逐漸減弱。《大鼓舞》多在“望果節”等喜慶時表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年人該如何練字?字帖感覺沒用,還有哪些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