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當家
-
2 # 空白處的亮點66
因為翻拍的電影都是以前的經典電影,那個時候的電影可以說雖然沒有那麼多的特效,但是給人的感覺是很好看的。
雖然翻拍的電影片段沒有多少熟悉的,但是對翻拍的電視劇是多麼的熟悉,尤其是四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都是翻拍了多少版本,但是都沒有第一部看著那麼有感覺了。
就像我們說的吃過別人嚼過的東西還有味嗎?因為老電影已經把名氣播撒出去了,所以翻拍之後不需要再投入很多的錢了。
還有就是再拍新的電影也沒有多少好的作品了。所以現在翻拍電影比較多了。
-
3 # 影視劇透社
或許是好萊塢劇本荒,更或是電影公司政策保守又算計票房。
所幸也有不少優秀的翻拍重啟作品,雖然他們依然與經典無法相比擬,但是延續精神、稍些致敬,佐以現代特效與剪輯,在這個世道,也足夠讓人鼓掌叫好了!
1、《哥斯拉》(2014)。
1998年好萊塢翻拍的《哥斯拉》,雖然娛樂度很高,票房成績也不錯。但是將《哥斯拉》Godzillaゴジラ描繪成一個純粹只是大肆破壞城市,還會下蛋繁衍後代,外型更是宛如《侏羅紀公園》霸王龍與迅猛龍的綜合體,失去了日本原版《哥吉拉》的神性,與反核、反戰、大自然反撲的精神意義也相去甚遠。
當然怪獸路過都市時會造成破壞在所難免,但誰叫你人類要濫用核能,才會引來怪獸呢?毫無疑問《哥斯拉》比1998版好太多了,雖然仍然比不上日本特攝風格的《哥斯拉》系列,但是繼承了日本原版的精神面向,再加上栩栩如生的好萊塢特效加持,確實重振了哥吉拉的形象威風,難怪會在全球大賣五億多美金。還讓傳奇決定以此開啟怪獸宇宙。
2、《金剛》(2005)。
目前同樣是傳奇影業旗下的《金剛》歷史悠久,在彩色電影乍到,有聲電影也才不過六年的1933年,黑白有聲的《金剛》問世。
當時,金剛和其他怪獸及背景場面是使用逐格動畫製作的,再用投影拍攝或是疊合焦片的方式與真人影像結合。在奧斯卡尚未設立視效獎的當時(1939年才有綜合聲音、視覺的特殊效果獎),其製作方式對電影產業帶來極大的衝擊且啟發太多的後繼者,告知了全世界「電影能實現你所有的想像力」。
眾所皆知的日本《哥斯拉》即是受到《金剛》影響,而其劇本架構也是許多電影所參考採用的範本,像是《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
2005年,《魔戒》導演彼得傑克森再次翻拍,其對美術、服裝的講究毋庸置疑,而近代的攝影與特效也讓觀眾可以完全信服並視為奇觀。
其劇情承襲了1933年、1976年僅僅點到為止的精神面向,表達大蕭條時期的絕望憤怒,且呈現了上流社會的浮華奢侈,更細膩的描述了金剛與女主角的情感,且強化了《金剛》的英雄形象、增添了人獸間的浪漫片段。
安迪瑟克斯的動態捕捉演出讓金剛的眼神富有情感,而娜奧米沃茨的演技勝過性感,讓角色充滿力量與憐憫之心,不再是純粹賣弄性感的花瓶,尤其相對於剝光女主角演員為賣點的1976年版本。
至於2017年的《金剛:骷髏島》如何?嗯,這是宇宙電影,就不予置評了。
3、《沉默》(2016)。
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描述江戶時期,葡萄牙神職人員到日本傳教,幕府因忌憚其勢力坐大,而迫害日本基督徒、逼迫棄教。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受李安推薦而來臺灣拍攝,這這是部值得深度反覆辯證宗教、重塑信仰面貌的電影。
其實早在1971年,日本導演筱田正浩就以同一部小說的改編電影入圍了戛納影展,且還是原作者遠藤周作親自編劇。兩位導演,一個西方人,一個日本人,觀點自然不同。一樣的酷刑,筱田正浩的版本沒有壯闊的美景陪襯下,顯得更加殘酷寫實,一路絕望到底,呈現了信徒的受難,也更顯現了羅德里奎茲神父固執於表象儀式的殘忍,結尾接收了慘死信徒的妻子,更顯其力道。
馬丁斯科塞斯則是在酷刑中保有希望,雖角色最後看似是屈服或理解而踏繪棄教後歸化為日本平民,但過世後的火化儀式讓鏡頭推進到深藏在衣服中的小十字架,導演用這顆鏡頭宣揚他的信仰觀點,質疑、批判了宗教儀式的不必要性,與勢必迴歸的人性、人心的真正信仰。
4、《東京家族》。
《東京物語》是大家談到小津安二郎第一個會想到的電影,也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其低角度、貼近榻榻米的攝影、固定鏡頭卻也繁複切換的特寫,對白自然平靜卻也蘊含時代變遷、人際疏離的意涵,低調鋪陳絲毫不煽情,卻又每每實在的感動到人,溫柔、溫暖卻又帶著釋懷的心境,可不是現在人們喜好南韓電影那種把蒜泥辣椒塗抹到眼睛上的那種刻意所能比擬。
2013年日本近代大導演山田洋次在小津逝世五十週年時,用了《東京家族》向其致敬,加上久石讓的配樂,要與小津和《東京物語》齊名真的太難,但這部翻拍電影至少是貼近了。
從《東京物語》熱海充斥旅遊年輕人的喧鬧,換成了橫濱旅館裡中國遊客的無禮喧譁;到車站接遠來的父母還得先搞清楚是東京還是品川?
更繁忙的兒女、更鬆散的家庭關係,情感最緊密的反而是看似一事無成卻善良妻夫木聰飾演的麼兒;而在《東京物語》中最後守護家庭的二子遺孀原節子,到《東京家族》中反倒是父親母親將麼兒託付給了飾演其女友的蒼井優。
《東京家族》仿照著《東京物語》劇情架構,山田洋次對現代日本的觀察,像是小津冷眼般的無可奈何看待世代變換,卻也同時溫暖的提及了311地震後所出現短暫人與人之間的緊密溫情。彩色的畫面與角色出框的淚水與啜泣,和久石讓的配樂相較於《東京物語》當然煽情太多,不過或許要這樣才能撩動起那些冷漠現代人的感知。
5、《勇敢者的遊戲:瘋狂叢林》。
1995年的《野蠻遊戲》,當然不會被認為是羅賓威廉姆斯的演技代表作,但仍然是影迷們難忘的闔家歡樂喜劇。以當時的標準,其動物的特效或是動物模型人偶操作算是逼真。現今來看,或許不夠精緻細膩,但因為本身就是個奇幻童書改編,粗糙一些其實也不影響觀影的樂趣。
無論是刺激瘋狂的動物與獵人追逐,或是叢林中異形般的植物昆蟲肆虐,《勇敢者的遊戲》其實有著童年孩子面對成長的恐懼隱喻與逃避行為轉換,不管是深埋童年秘密的女主角Bonnie Hunt,或是在叢林生活多年但心境依然長不大的羅賓威廉姆斯,都得面對自己有形無形的恐懼。因此讓Jonathan Hyde同時飾演嚴厲的父親與追殺小孩的獵人,其意涵已不言而喻且帥氣。
暌違22年的重啟或是翻拍之作《勇敢者的遊戲:瘋狂叢林》,隨著時代改變,將桌遊的設定改成了電玩遊戲。以巨石強森為首當然少不了動作場面,搭配凱文哈特、傑克布萊克兩位喜劇演員也讓電影有更多的爆笑時刻。
不過遊戲中的物種奇觀不比原版,各式場景也不如讓動物進入真實世界來得奇幻。幸好劇情鋪陳尚可,意義上將童年面對成長的恐懼,升級成青少年在自我懷疑或驕傲中尋找認同,雖然只是點到為止的程度,但以近期好萊塢娛樂片的水準來說,這樣已算是能讓人埋單接受的。且結尾不忘仿製時光回溯的設定,在形式上與精神都承接了原版。
-
4 # 迷影生活
題主提的這個問題很好,這也是近幾年的現狀。
電影自發明以來已經有100多年曆史,這100多年間產生的電影不計其數。各種風格不斷孕育、發展、成熟,各種技術不斷更迭換代,各種故事被搬上大熒幕,為人們所熟知。
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那些公認的影史經典多為黑白電影甚至默片。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代創新比較容易,稍微用點心可能就能寫出開創性的劇本,稍微在技術上改進一下就可能載入影史。
而現在,寫出好劇本越來越難,任何一個劇本好像都能在影史上找到類似的。而且拍攝技術等等都已經定型,創新更沒多大空間。
所以,翻拍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翻拍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國與國之間的,日本拍了《白夜行》,南韓也拍了一個《白夜行》。第二類是翻拍經典,這一類多是為了圈錢,消費情懷。
個人是不提倡也不喜歡翻拍的,劇情一樣的情況下再換演員拍一次沒多大必要。就像《英雄本色》,那麼經典的影片丁晟都敢去翻拍,不知道哪裡來的自信,《英雄本色2018》票房口碑撲街也在預料中。
觀眾並不全是傻子,自作聰明的必然作繭自縛。
-
5 # 魚君娛樂電影
我覺得大致有這麼幾點:
1、還珠格格、西遊記、紅樓夢這樣的經典影視作品受眾範圍非常廣,並不像現在很多網路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那樣,吸引的大多是青年一代人。
2、經典影視劇的情節設定是大家所熟知的,不用有大的改動,這在進行新的劇本創造時,會省心許多。當然很多時候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會有導演、編劇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想加入新的元素進入到經典影視作品當中。不過這樣的新增或者修改,也有很大的風險,加的好了、觀眾認可,還算是皆大歡喜。但是很多時候還是會引來罵聲一片的。
3、情懷就不說了,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經典影視翻拍的投資風險相對較小,成本也較少,起碼從劇本撰寫那裡,就可以省下一筆費用。並且一些經典影視劇的翻拍也可以給明星一個噱頭,“致敬經典”,讓紅的更紅,讓不紅的被發現。
-
6 # 窮小子2號
因為找新的電影題材比較困難,拍電影主要目的是什麼? 當然是賺錢了。。所以往往被翻拍的電影都是些經典 ,既然是經典說明知名度很高也很受歡迎 。翻拍一方面有一定的話題性,也能做到更好的推廣 ,如果超越經典那當然更好(雖然可能性很小和成功的案例也很少) 退一萬步講就算不能超越經典,至少能達到最初的目的就夠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
7 # 海口街訪
不是中國電影圈特有的現象,在任何國家,都是常事。一些優秀的中國產片,也曾被外國電影人看中翻拍。
就拿國內翻拍舉例吧,先是翻拍本土作品。想想,從小到大,你看過幾版《倚天屠龍記》(電視劇)?至少有三個版本吧,按時間排,分別是吳啟華、蘇有朋、鄧超版。即將迎來第四版,陣容清一色的小鮮肉、小鮮花。
翻拍外來作品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什麼《麻煩家族》《深夜食堂》《我是證人》《十二公民》……《西虹市首富》等等,都是翻拍自國外經典電影。
你沒看錯,《西虹市首富》也是翻拍片,並非改編自開心麻花舞臺劇。該片的核心故事,來自《釀酒師的百萬橫財》。那麼有沒有,中國產經典電影被外國電影人翻拍的例子呢?有,而且很多,下面為大家一一道來。
首當其衝的便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其在中國產電影發展軌跡上,堪稱里程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開啟了中國產青春片的風口。2012年,該片在內地豪取7580萬人民幣,商業上非常成功。
自此以後,內地青春片呈現爆發趨勢,數量激增,質量參差不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成功,引起了日本導演長谷川康夫的注意,被翻拍成了同名電影。日版《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已於10月5日在本土上映,內地有望引進。
除了本片外,日本還翻拍過《無間道》,日版《無間道》叫《雙面》。片名“雙面”雖然不及“無間道”有內涵,但也很貼電影內容。《無間道》在芸芸中國產片中,算是一等一的“絕品”。該片豆瓣評分,至今還是9.1,超過51萬人評價。
《雙面》可以說是“胖版”《無間道》,因為它有兩部,分別叫《潛入搜查篇》和《偽裝警察篇》。在《無間道》原有劇情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少內容。下圖是《潛入搜查篇》的劇照,你想到了啥?
中國觀眾老是吐槽,我們翻拍南韓電影。其實,南韓也翻拍過不少中國產片,《毒戰》就是其中一部。內地版《毒戰》,是警匪片“大佬”級導演,杜琪峰北上內地的“敲門磚”,成片質量上乘。該片被南韓導演李海暎翻拍成同名電影,由趙震雄、柳俊烈領銜主演。該片在南韓本土票房,目前位居榜首。
同樣的原料,不同廚師,做出來的菜,味道千差萬別。同理,同樣的劇本,不同導演拍出的電影,也大相徑庭,別具一番風味。
回覆列表
電影畢竟屬於“戲劇”的範疇,而戲劇理論裡面故事線索以及製造矛盾的套路也畢竟有限,而電影從作為“商品”開始生產到現在,應該將那些故事線索和套路用的也差不多了吧。另外由於電影工業的日漸成熟,普通人是沒時間將一年生產的電影全部看完的,所以就會有選擇性的觀看。基於這種原因,電影公司也會對所要拍攝電影的題材的進行選擇。要知道,大的IP更有利於宣傳。由於觀眾得好奇心,更希望看一下翻拍電影和老的版本之間孰優孰劣,或者各有哪些千秋。因而會在票房上佔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市場畢竟是無情的,好的票房還是建立在電影翻拍成功的基礎上的)。當然對於情懷而言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也許出於對某部電影的特別的喜愛或者有特殊的原因而進行翻拍(這種原因想必少之又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