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闌珊fff

    東dong”,

    這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東”字,源自上古先民使用的一種袋子。上古時期,人們在搬運東西時,通常先是在地上鋪一塊獸皮,中間放一根木棍,將東西放到獸皮上,然後把獸皮圍繞木棍捲起來,兩端用皮條或藤條綁紮住,便成為有相當容量的袋子,可以很方便地扛在肩上,宿營在外時,這塊獸皮又是實用的床墊。甲骨文中的“東”便源自這種袋子的象形描繪。《埤倉》無底曰橐(tuo二聲),有底曰囊”“東”就是稱作“橐”的無底袋。

    古人在太陽昇起時便須起床,將鋪在身下的獸皮捲成“東”,扛在肩上,出發遠行,採集狩獵。因此,“東”被借用指稱太陽昇起的方向。這就是說:“東”是一個象形造字,假借表義的文字。“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只要在如此的詩情畫意中,添加個“橐”,便是“東”字的最好註腳。

    “ 東”作為“東方”講,是一種詞義假借,這就是說,原本指稱“橐”的“東”被假借為東方之東。如《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劍衣裳。”“東道主”一詞,本指東方道上的主人,如《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稱主人為“東道”便源於此。由此引申,人們又稱主人為“東家“,”請客”為“作東”。

    西

    “西xi”,《說文解字》釋為:“西,鳥在巢上,象形,日在西而鳥棲,故因以為東西之西”,許慎未見過甲骨文和金文,這種望文生義的釋形解義並不正確.

    實際上,甲骨文的“西”字、應為汲水陶罐的象形描摹(確實很象啊),就是打水用的陶缶。日落西山,在外採集、狩獵、農耕的人們回到居處,汲水做飯成為一天中最後的大事。因此,源自陶缶形象的“西”被假借為日落之方。這就是“西”與“汲”為語音同源字的原因。泛指物品的“東西”一詞,即來自以實物取象的袋子和陶罐,這種稱謂一直延續至今。也是證據之一。

    從金文到小篆,再到楷書的演變程序,儘管是一脈相承,但字型的變化卻非常大。這也是今人不識“西”為何物的原因之一。“西”也是一個象形造字,假借表義的漢字,其本義為西方。古代,因私塾教師或師爺所居多為西屋。所以,用“西席、西賓”稱呼老師。“西”又用以指西洋。元明時,把今南海以西沿海各地統稱為西洋,明代的鄭和曾七次航海到達西洋。明末清初以後,“西洋”一詞又指大西洋兩岸各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喝的起的醬香酒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