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月木子
-
2 # pipi12
秦始皇是劃時代人物,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中國的皇帝,稱“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在位時做了很多的功績,秦王贏政掌權後,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從公元前230年起,到滅齊,進而平定南方百越,耗時10餘年時間終於完成統一大業,進入了君主集權的帝國時代。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為加強自己對國家的掌控,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說,廢除分封制,建立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就是為了更好的把控自己的政權。同時還有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馳道和直道;強迫遷徙六國民眾到咸陽。讓他們去護陵,或者強迫他們到偏遠地區去做苦役,可能這也是秦始皇暴君之名的由來之一吧。
而“焚書坑儒”一詞出現於《史記·卷121》,原文概述為“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講,秦始皇坑的”儒“,不是當時六國的那些飽讀詩書的名士,而是”術士“,什麼是”術士“呢,“術士”在當是是指道教之士、方士、江湖術士、法術之士、也就是那些尋仙訪道之人。而秦始皇為什麼又要坑”術士“呢,原來是當時的”術士“盧生因不給始皇帝尋找丹方,於是逃離京城,不知下落。才惹得始皇帝下令”焚書坑儒“。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這就是焚書坑儒的由來了,各位小夥伴們,你們覺得呢?
-
3 # 洞冥事
說起秦始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恐怕不一而同,其中有褒有貶,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比如“統一六國”,比如“修建長城”,比如“追尋長生不老”,而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恐怕就是“焚書坑儒”這一節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
但是觀其所處歷史環境,細細考究起來,他所做的“焚書坑儒”真的就是在“坑儒”嗎?
其“焚書”與“坑儒”之舉,其實一為“大政”,一為“私仇”。
所謂“焚書坑儒”,指的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那兩年焚燬《詩》《書》等書籍,並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下意識的將兩件事合為一件,但事實上,“焚書”與“坑儒”其實是不搭噶的兩件事,所謂“坑儒”其實是在“焚書”之後的第二年才發生的事情。
先說“焚書”。焚書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著這樣的記載: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這其實是當時的丞相李斯對秦始皇的一個奏本,建議將《秦記》之外其他列國的史書全部燒燬,對於《詩》、《書》以及其他思想流派的書籍,除了“博士館”所收藏外,其他凡是有私藏者,限期焚燬。有敢談論《詩》《書》者直接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有官員聞而不報者,與其同罪。在下令後三十日內若不焚燬,將臉上刺字後發配修城。醫藥卜筮種樹之書除外,有想學習法令的,可以跟官吏去學。
從以上言論,我們可看出這可以說是嚴刑峻法了,而其完全是出於一種政治目的,就是鞏固朝廷的統治地位。
從史書可知,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在公元前230年至221年,歷史上百家爭鳴的時期也只截止到戰國結束,統一六國。
百家爭鳴
但我們可以想象,在這統一之後的八年時間裡,民間對其朝政的議論不會因為“百家爭鳴”的結束而結束,尤其是他還做了那麼多容易引人非議的事情。
比如修築長城,在當時那種條件下,修築出流傳千年的工程奇蹟,可以想象在長城之下埋了多少的屍骨;比如統一文字,畢竟在統一之前是六個不同的國家,各國有各國的歷史,各國有各國的文化,以強硬手段將其統一,民間對其有怨言其實很正常;還有一些比如統一貨幣、統一車馬交通等等,很多在我們如今看來意義深遠的做法,以當時人們的眼光所及,很多卻都是屬於勞民傷財的事情。
因此,各種以古喻今,借古非今之言大行其道。而秦始皇作為最高統治者,他只希望自己的子民能做到服從一切他的統治,而非懷有異心,更何況是這些“妄議朝政”之言!
有了這個心思,也就無怪乎他會做出“焚書”之舉來。
但是說到底,“焚書”其實是秦始皇在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等之後的又一項“統一”行動——“統一思想”。
秦始皇統一六合
筆者打賭,他跟李斯二人在做這個“統一”行動時,一定沒有想到過孔子的那句話:“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我們再來說說“坑儒”。所謂“坑儒”,指的是秦始皇抓獲460餘人“術士”,並將其“坑殺”之舉。
坑儒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道: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
由文中得知,秦始皇之所以做“坑殺”之舉,其實並非為了什麼政治目的,而全是為了“一己私仇”。
秦始皇死前一直追求長生不老之道,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事情,傳說他為了能夠長生,特意派了當時有名的方士徐福出海東渡以尋仙藥。
秦始皇煉製長生不老藥
這一次他又召了方士盧生、侯生這倆人替他煉製長生不老之藥,然而這倆孫子在花費了無數的財物之後卻失敗了,完了還到處講他的壞話,這就把秦始皇給惹炸毛了。
“我從未曾虧待過你們,如今你們卻還四處誹謗與我,到處說我的為人如何如何,叔可忍嬸不可忍。”
結果我們都知道,秦始皇四處抓不到已經攜巨資出逃的倆方士,就遷怒於其他人了。
“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
但是長子扶蘇認為不妥了,就建議道: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結果把秦始皇又給惹毛了,直接將他下放到上郡跟蒙恬大將軍守邊去了。
後人多將“諸生”理解為當時的讀書人,其實這樣理解也沒錯,然而從邏輯上來講,首先是那些煉藥的方士欺騙了秦始皇,秦始皇就算再如何心胸狹窄,也不可能撿個認字兒的就去遷怒,何況心胸狹窄的人又如何能做出“統一六國”的偉業?
因此,所謂“讀書人”確實也是讀書人,卻並非不分青紅皂白不問出身不問師從,這些被遷怒的“諸生”恐怕大都是些當時懂些方術的“方士”,而另外一些,應該就是違反了他“焚書”禁令的人了。
在《史記·儒林列傳》中還講道: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從之前的分析來看,這裡所說的“六藝從此缺焉”也不是那麼客觀了。
回覆列表
現在不知到底是真是假,雖然不是假的,但也不是真的!
都說秦始皇功蓋天下,唯一黑材料就是焚書坑儒。也正是因為這個事情,讓秦始皇被後世的文人罵了一輩子。不過現在的一些史料考證,有一些人對此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們認為焚書這個鐵證如山,沒有啥好爭論的,爭議的重點在坑儒這裡。
在史記記錄之中,秦始皇在宴請學士之時,就提出要不要學習夏商周的傳統古法,從而對統治天下的郡縣制度進行修正,因為當時在喝酒苦爭沒有結論。於是秦始皇就這個話題交給朝廷大臣討論,這個時候李斯就提出必須全面貫徹執行郡縣制,這中央統一中央集權的基礎。而且李斯進一步建議,現在天下初定,天下學說眾多導致百家思潮湧動,不利於天下統治,而且其中有很多錯誤的觀點,因為進行修繕,建議焚燒部分書籍。其實這個與後世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的編撰是一個道理,都是學術歸納整理,剔除不利於當朝的糟粕。只不過李斯這個建議極端了一些,直接焚燒這些書籍,結果還被秦始皇給採納了。
坑儒也是史記記載的。當時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權力達到了頂峰,他本人也有些迷戀和享受,就開始擔憂,有些害怕死亡,於是就找了很多海外術士,希望他們能夠煉製仙丹或者去海外求神藥。結果這幫術士一看皇帝喜好這一口,就紛紛圍著秦始皇轉。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發現搞不定秦始皇交辦的事情,仙丹煉製不成功,或者本來就沒有丹方,都是他們在吹牛。他們知道得罪秦始皇的下場,為了自保就開始製造輿論支援,也在計劃外逃的事情。結果這一下就觸犯到秦始皇的逆鱗,秦始皇最煩別人串通一氣撒謊,就讓官府開始抓人偵辦,想找出幕後的主謀。結果這些人就相互舉報,朝廷一共抓了400多人,這些人就被活埋了。
以上就是全部關於焚書坑儒的故事記載,焚書的罪過是有的,但坑儒這個事情,透過細讀史記還是能夠發現一些蛛絲馬跡。正是這些小線索,讓一些人分析坑儒或許不存在。
讓秦始皇生氣的是這一幫“騙子”術士,而不是儒家學士。這幫“騙子”術士的頭頭有南韓的侯生和韓眾,有燕華人盧生,還有一個人你想不到,那就是齊國的徐福。當時徐福東渡日本遲遲不歸,讓長生的希望一點一點消失,再加上這幫術士煉製丹藥一直都不成功,秦始皇徹底怒了,開始找這些術士出氣。但到了後面,秦始皇譴責的物件由“術士”變成了“諸生”。根據史記記載,公子扶蘇曾經先秦始皇勸諫,說天下剛剛平定,正是收攏人心的關鍵時期,如果現在用重典處罰這些誦讀孔子經典的諸生,恐怕會讓天下的百姓感到恐慌。按道理,這個事情是術士們弄出來的,要懲罰也是術士,而不是公子口中的儒生。這明顯是有人故意為之。
秦始皇抓了這批術士,交給御史來處置,後用腰斬來處決。但根據秦朝的刑法大典,並沒有活埋的條例和案例。活埋坑殺是一種暴行,勢必遭天下的辱罵,秦始皇作為一代英明君王,應該不會犯這種錯誤。在有關秦朝的記錄中,白起將趙國的降卒全部活埋,項羽把秦國的降卒全部坑殺,唯獨只有這兩例。而且當時圍著秦始皇身邊打轉的術士高達300多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侯生、韓眾和盧生。如果這幫術士是真騙子,除開出海的徐福,這剩下的三人就是首惡,除惡當誅首惡,不過這些人大都下落不明。也就說,歷史上的坑儒物件多是一些不知名的小人物。所以有人就說,這事件讓主要角色都跑了,估計不是真的。
估計是術士們有人被埋了,就有其他人為了脫身製造輿論,結果就被西漢司馬遷寫進了史記。而且我們現在看的史記都是東漢的版本,所以坑儒不光數量有變化,從四百變成了七百,而而且物件也有變化,有儒生還有博士,焚燒的書記也變成了儒家經典。或許這是謊言,但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我們無法開考證,只能留待發現更多的歷史資料,來揭開這些歷史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