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衛靈公篇第20章“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關於此句,歷來多有岐解。楊伯峻在《論語譯註》中將“稱”解作“稱述”,全句釋為“到死而名聲不被人家稱述,君子引以為恨。”這種觀點應該可以代表古今以來大多數學者的理解,也符合華人的心理習慣。曾幾何時,“留名青史”就成了多少華人夢寐以求的目標。人生在世若不能揚名天下,那就是如同螻蟻,毫無意義。而孔子的這句話也就成了儒家積極入世,奮發進取的標誌。但是,這真是孔子的原意嗎?我們記得,在《論語》第一篇的第一章孔子就說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似乎不以別人是否知道自己為意反而是君子的一個優良品質,這裡顯然有著一定的矛盾。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我們知道,《論語》雖然是語錄體,但內容之間還是有一定的聯絡的,因此,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在此句的前後都記錄了孔子的哪些言論?15·19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5·20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5·21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由上可以看出,孔子在談到君子時,談到的總是對自我的要求,而不是別人的看法。在第19章裡,他強調君子只怕自己沒有能力,而並不擔心別人是否瞭解自己。在第21章裡,他宣告君子總是要求自己,只有小人才去要求別人。如果對第20章我們還是按照上面的解釋的話,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這裡孔子心中的君子會突然關心起自己是否為人所稱述了?這不是前後矛盾的嗎?也許是意識到了這個矛盾,劉寶楠《論語正義》引《史記?孔子世家》:“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又引張拭《論語解》:“有是實則有是名。名者,所以命其實也。終其身而無實之可名,君子疾諸,非謂求名於人也。”將此句的意思解為:君子痛恨到死的時候自身還沒有足以“可名”的成就。這種解釋對照原句非常牽強,完全像是兩句話,顯然是古人為了怕夫子留下“求名於人”的詬病而附會出來的解釋,可以不論。那麼,孔子的這句話到底想說的是什麼呢?實際上,“君子”這個詞語在論語中的情況非常類似於“仁”,孔子對它們都做了各種角度描述,但卻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一個人是否是一個“君子”或是否“仁”,都不是由旁人說的,而是有許多明確的標準。其中最根本的標準,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可。說到底,“君子”和“仁”都是一個自我體認的東西,都是一種為人的狀態,是人的一種對於完善自身的追求。孔子說“為仁由己,豈由人乎?”就是這個意思。 既然“君子”與“仁”一樣,都是一種人所要追求達到的狀態,那麼以成為一個“君子”為目標的人最擔心的就應該是自己是否達到了這一點,是否是一個真正的“君子”,這是他畢生的追求。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這裡,“稱”的含義不是“稱揚”或者“稱述”,而是“相稱”的意思,但“相稱”的不是什麼“可名的成就”而是“君子”這個稱呼!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合理地得出結論:“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在孔子那裡的真正含義是:一個以“君子”為目標的人最擔心的就是在死的時候自己還沒有做到與“君子”這個稱呼相稱。
論語》衛靈公篇第20章“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關於此句,歷來多有岐解。楊伯峻在《論語譯註》中將“稱”解作“稱述”,全句釋為“到死而名聲不被人家稱述,君子引以為恨。”這種觀點應該可以代表古今以來大多數學者的理解,也符合華人的心理習慣。曾幾何時,“留名青史”就成了多少華人夢寐以求的目標。人生在世若不能揚名天下,那就是如同螻蟻,毫無意義。而孔子的這句話也就成了儒家積極入世,奮發進取的標誌。但是,這真是孔子的原意嗎?我們記得,在《論語》第一篇的第一章孔子就說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似乎不以別人是否知道自己為意反而是君子的一個優良品質,這裡顯然有著一定的矛盾。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我們知道,《論語》雖然是語錄體,但內容之間還是有一定的聯絡的,因此,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在此句的前後都記錄了孔子的哪些言論?15·19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5·20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5·21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由上可以看出,孔子在談到君子時,談到的總是對自我的要求,而不是別人的看法。在第19章裡,他強調君子只怕自己沒有能力,而並不擔心別人是否瞭解自己。在第21章裡,他宣告君子總是要求自己,只有小人才去要求別人。如果對第20章我們還是按照上面的解釋的話,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這裡孔子心中的君子會突然關心起自己是否為人所稱述了?這不是前後矛盾的嗎?也許是意識到了這個矛盾,劉寶楠《論語正義》引《史記?孔子世家》:“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又引張拭《論語解》:“有是實則有是名。名者,所以命其實也。終其身而無實之可名,君子疾諸,非謂求名於人也。”將此句的意思解為:君子痛恨到死的時候自身還沒有足以“可名”的成就。這種解釋對照原句非常牽強,完全像是兩句話,顯然是古人為了怕夫子留下“求名於人”的詬病而附會出來的解釋,可以不論。那麼,孔子的這句話到底想說的是什麼呢?實際上,“君子”這個詞語在論語中的情況非常類似於“仁”,孔子對它們都做了各種角度描述,但卻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一個人是否是一個“君子”或是否“仁”,都不是由旁人說的,而是有許多明確的標準。其中最根本的標準,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可。說到底,“君子”和“仁”都是一個自我體認的東西,都是一種為人的狀態,是人的一種對於完善自身的追求。孔子說“為仁由己,豈由人乎?”就是這個意思。 既然“君子”與“仁”一樣,都是一種人所要追求達到的狀態,那麼以成為一個“君子”為目標的人最擔心的就應該是自己是否達到了這一點,是否是一個真正的“君子”,這是他畢生的追求。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這裡,“稱”的含義不是“稱揚”或者“稱述”,而是“相稱”的意思,但“相稱”的不是什麼“可名的成就”而是“君子”這個稱呼!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合理地得出結論:“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在孔子那裡的真正含義是:一個以“君子”為目標的人最擔心的就是在死的時候自己還沒有做到與“君子”這個稱呼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