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一都阿叔

    這個不至是前蘇聯一家,美英等國都有過帶圓塔的坦克。隨著武器的發展,炮彈都是高速型的了,圓塔也自然失去了優勢,圓塔炮擊容發生跳彈,所以從前這個設計還是蠻多的。

  • 2 # 譚樹123

    在沒有高速穿甲彈的時代,蘇聯的圓形炮塔由於容易發生跳彈,所以防禦性能比整齊的集合形狀的炮塔要好,這個設計是從著名的IS-3重型坦克開始的。那個時期不僅僅是蘇聯,美國的M60系列,英國的酋長等等都是帶圓弧截面的炮塔。

    當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大規模應用之後,特別是複合裝甲和陶瓷裝甲得到大規模應用之後,西方認為跳彈的意義不大,而把裝甲板做成直的防護效能更好。而那個時候蘇聯的複合裝甲不過關(蘇聯的原版裝甲是複合合金,防護效能也非常好)。等到T90的時候,就採用了非常詭異的碟形外掛炮塔,看上去還是圓形的。

  • 3 # 青苔階

    在那個坦克還是比較牛的時代,好多坦克都是圓型或者類似於圓型的。這樣設計一是可能圓型的空間想對大,二是光滑,不利於爆炸物附著,三是反坦克彈不容易在圓面扎進坦克。

  • 4 # 狼煙火燎

    俄羅斯炮塔在那段時間基本都是採用鑄造炮塔,鑄造成半圓形是很方便的,而這種弧形炮塔容易造成跳彈,增加防禦性。世界所有的坦克發展都受到T34坦克的影響非常重,包括現在坦克的很多概念其實都是從T34那裡來的,而蘇聯當然就受到T34坦克影響最終了,畢竟這款成功的坦克可是屬於蘇聯的!

    在二戰時期,最初型號的T34坦克還是用軋製鋼板焊接,但是後來蘇聯覺得生產速度太慢,於是採用了鑄造炮塔,特點就是生產速度快了好幾個檔次,而鑄造炮塔的鋼結構砂岩、氣泡等較多,裝甲效能也不如軋製鋼板,最後蘇聯用T34的數量優勢碾壓了效能更好的德國虎式、豹式坦克。

    而二戰之後蘇聯發展的坦克也基本都採用了鑄造炮塔,因為成本低、數量多,而且蘇聯為了實戰將坦克做得很低矮,這樣正面受彈面積下降,但是坦克手們舒適度不足,而且只能由1.65米以下的小個頭來開坦克,一切都以實戰出發,整個二戰後蘇聯的坦克和西方坦克最大的區別就是你摸上去手感不好,甚至鋼板都不平整,甚至還有傻眼、氣泡的坦克就是蘇聯的坦克了,蘇聯的理念就是這樣,坦克是為了打仗,不是為了做成工藝品,節約的錢多生產幾輛坦克不是更好?

    而蘇聯採用圓形炮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還沒有高速穿甲彈的時代,圓形炮塔更容易造成跳彈,提高了坦克的防禦能力,做成圓弧形的特點就是給坦克手們操作得空間就更小了,蘇聯不管這些,一切為了戰鬥力提升。而這段時間的美國M60、英國酋長坦克等同樣是大量帶圓弧截面的炮塔,只是外形沒有蘇聯這麼誇張,畢竟西方國家們還是要人道主義一些,要給坦克手們製造一個比較舒適的環境。

    當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大規模應用之後,複合裝甲、陶瓷裝甲開始大規模應用,弧形裝甲跳彈意義不大了,而坦克炮塔被壓成了一個“薄餅”提升裝甲厚度,這時候做成直的防護效能更好,且外部更適合披掛爆炸裝甲等。而蘇聯的這段時間採用的是複合合金裝甲,防護效能較好,但在海灣戰爭看來這樣的裝甲還是不足以抵禦穿甲彈的攻擊,這時候弧形炮塔披掛外掛裝甲就沒有這麼方便了。而到了T90坦克,則採用比較詭異外掛蝶形炮塔,看著圓不圓方不方的,效能應該是改觀不少。

    而俄羅斯的T14的裝甲外形徹底得以改變!

  • 5 # 宙星2

    這個是因為歐美和蘇聯設計坦克思路不同造成的 蘇聯坦克思路是儘量把坦克設計的低矮 不易被發現 被瞄準和被擊中 低矮的車身和小而圓的炮塔這都符合蘇聯坦克設計隱蔽性的思路

  • 6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蘇聯的坦克戰術是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坦克叢集戰術的總結。在傾斜裝甲之後發現卵形炮塔的防禦能力比傾斜裝甲的防禦能力更高,因為卵形炮塔可以增加炮彈的跳彈的機率,而且降低車體高度減少被彈面積。雖然卵形炮塔是整體鑄造的,對製造工藝的難度要求不是很高,但是一旦被擊穿或者擊傷,不能進行修理,只能更換炮塔。

    不過蘇聯為了一味的降低車體高度以及採用卵形炮塔,卵形炮塔內部空間十分狹小,不但車組成員活動空間有限,而且搭載的裝置也十分有限,後期改裝升級的餘地不大。而身材高大的斯拉夫人鑽進這狹小的車體內也十分困難,所以蘇聯也曾經大量招募身材更矮小的蒙古人去當坦克兵。隨著反坦克武器威力日益強大,坦克的均質鋼裝甲已經不能滿足坦克的日常防禦。所以卵形炮塔的侷限性開始顯露出來。

    坦克的防禦以及武器的這一對矛與盾常常是坦克武器更佔上風,但是坦克的裝甲防禦不可能無限的增加厚度,所以就必須另闢蹊徑,就比如說研發複合裝甲、貧鈾裝甲、披掛反應裝甲、增加附加裝甲等等,這一些對於整體鑄造的卵形炮塔來不怎麼合適,所以各國的主流坦克的腦袋又開始變得方方正正,有稜有角。掛反應裝甲的蘇系圓腦袋坦克

  • 7 # 紅色手電筒

    在沒有使用穩定翼脫殼穿甲彈的時代,坦克都是要有一個良好的防彈外形,坦克的炮塔都是一種圓滑的外形,不只是蘇聯坦克,英國美國的坦克也是一種比較圓滑的外形。

    英國的奇伏坦,炮塔也是比較圓滑。美國的巴頓,炮塔也和圓滑。

    那輛著名的T62,炮塔的確是比較圓。更接近半球形。炮塔是坦克捱打最多的地方,據統計炮塔的中彈率達到45%,如何提高炮塔的防護能力是各國在研製坦克時的重要課題,在沒有使用穩定翼脫殼穿甲彈的時候,坦克的圓滑外形有利於穿甲彈或者破甲彈在命中的時候產生跳彈,就像頭盔一樣,子彈只要有一個命中的角度就容易被彈飛,而保證主裝甲不被擊穿,而英華人為了對付這種良好的防彈外形,特別研製了碎甲彈,就是保證不會產生跳彈。

    當然蘇聯的坦克這件事幹的最明顯,從T55到T-62蘇聯坦克的炮塔都是近似於半球形,不過這種半球形炮塔內部的裝置佈置並不方便,所以西方坦克的防彈外形並不是那麼標準的球形。

    採用這種球形炮塔只能是使用鑄造炮塔,大型鑄件對於澆鑄的過程要求比較高,否則容易出現各種缺陷,比如沙眼澆不足氣泡什麼的,不過如果是正經工廠這些不是大問題,蘇聯坦克在二戰初期的問題大多是由於熟練勞動力缺乏的完成的,並不是鑄造工藝的問題。焊接炮塔對於焊接工藝和裝置的要求更高,如果焊接沒有焊好,受到重擊的時候焊縫容易開裂。

    而穩定翼脫殼穿甲彈的出現,使發生跳彈的機會大大縮減,而這個時候主要裝甲的強度不如軋製裝甲的問題就成了大問題,一般來說軋製裝甲的強度比主要裝甲要高10-20%,同時複合裝甲開始進入實用化,複合裝甲大幅度的提高了坦克的防護能力,而又沒有增加太多重量,這使得各國的戰後第三代坦克都開始使用複合裝甲,而蘇聯的坦克一方面是已經使用了很多年的鑄造炮塔,習慣了,另一個方面蘇聯的複合裝甲技術相對落後,蘇聯大量使用反應裝甲增加坦克的防護能力,而蘇聯包括俄國還是喜歡上使用鑄造炮塔,不過俄國新一代的T14也開始使用焊接炮塔了。

    對於焊接炮塔來說,除了方便使用複合裝甲以外,還方便使用模組化裝甲,包括法國的科克萊爾和中國的99都是使用模組化裝甲,如果一塊裝甲壞了,換一塊就完了,或者裝甲技術又有了進步,原來的裝甲防護力不夠了,就換一塊裝甲。而鑄造炮塔就沒那麼方便了,隨著坦克發展速度的放緩,各國的主戰坦克都是不斷的改進,而換裝甲也是重要的一項內容。在這些方面,傳統的鑄造半球形炮塔就是有些落伍了。

    現在新型的俄國坦克由於已經開始使用無人炮塔,炮塔也不是半球形的了。

  • 8 # 裝備空間

    這個問題正好屬於我的專業範疇,大概給大家講解一些,蘇/俄坦克圓形炮塔的一些歷史和技術問題。首先,我們要澄清的時,不要一談蘇式坦克或者圓炮塔,就立刻扣上落後或者“傻大黑粗”的帽子,要知道這種設計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是引領世界潮流的“先進技術”,後來美國和西方都受到這種設計的影響。其次,圓形炮塔可能現在不符合你的“審美觀念”,但是這種炮塔剛出現的時候,絕對是“美豔”過人的。所以,我們談論一種裝備的優劣,要結合當時的技術能力和時代環境,才能更加客觀。

    (蘇聯T-34/76 Mod.1941坦克)

    圓形炮塔的發展(從不圓到圓)

    其實從1939年蘇聯在T-34坦克上,研製了“全向傾斜、小正面逼彈外形”炮塔起,從小正面外形向圓形炮塔的過度之路就逐漸開始了。這種小正面外形一經問世,就在戰場上取得了良好效果,蘇德雙方都發現,這種外形的炮塔正面,只有中間一小塊區域具備較好的彈著角度,而其他區域被擊中,對於當時技術水平的全口徑穿甲彈技術來說,打在上面必然跳彈,無法造成有效殺傷。

    二戰時期的火炮精度不高,且沒有鐳射測距儀這類先進裝置,想在戰場上擊中這小小的“有效著彈區”,只能靠撞大運了,這塊區域其實也就只有坦克正面炮塔投影的四分之一那麼小,再加上整個炮塔外形極小且側面及後面都為傾斜狀態,這個大運著實不太好撞。(即下圖紅框區域)

    (T-34坦克正面易著彈區)

    根據裝甲厚度與穿甲彈侵徹體之比和命中角度對全口徑穿甲彈穿深效能影響,對當時的彈藥來說命中角的上升會極大增強防護效果(削弱穿甲能力)。當T-34系列馳騁戰場的時候,反觀美英德三家的坦克,還是頂著一個方方正正的大腦袋(如下圖),其坦克炮塔防禦能力比蘇系坦克差的多。所以考慮到戰場的表現,蘇聯人繼續將這種炮塔避彈外形發揚光大,也就是從全傾斜小正面外形向更加極端的圓形炮塔進化。

    (當時英國的Cormwell坦克)

    戰後蘇聯坦克圓炮塔的發展

    二戰結束以後,蘇聯人仍在繼續研究如何讓坦克炮塔避彈外形更加完美,正面投影更小,就出現了T-55坦克更加最佳化的小投影炮塔,直到最完美的圓炮塔T-62坦克出世,蘇聯算是走完了圓頂神教的坦克儀式。其實T-55不是不想做成圓的,只是當時蘇聯鑄造技術還沒趨於完善,只能把T-54/55坦克的炮塔分段製造,先是鑄造一圈炮塔底部,再用兩塊D形蓋面焊接頂部,所以就沒那麼圓了,直到製造T-62坦克時,蘇聯才用上整體炮塔鑄造技術。

    (蘇聯T-62坦克完美圓炮塔)

    歐美等國對圓形炮塔的跟隨

    美歐等國見到蘇聯坦克憑藉著優秀的炮塔外形設計,大大增加了坦克的生存率(二戰至戰後初期的全口徑穿甲彈和早期脫殼穿甲彈對圓炮塔著實沒辦法),美國和歐洲當然有也對這種設計食指大動,開發了M48A5、M60A3、FV4201等一系列圓炮塔或小投影炮塔的坦克。

    (美國M48A5坦克,腦袋圓不圓?)

    總結

    最後說明,不是蘇聯坦克腦袋圓,是大家都跟著蘇聯學著變圓過,只不過後來隨著技術進步,方形炮塔更容易掛載先進裝甲技術,才又得到最佳化(變扁)迴歸而已。總的來說,坦克炮塔的形狀變革,應該與穿甲技術、裝甲技術、製造工藝、材料科學的演進相結合,而圓形只是進化路上的一個階段性成果,比較適合當時的技術和戰場。至於現在對蘇聯坦克圓腦袋刻板印象的來源,則主要是我們接觸蘇俄坦克比較多,而後來蘇聯解體和俄羅斯經濟困難,導致新坦克裝備量不多,圓腦袋庫存大導致的。

  • 9 # 兵器知識譜

    防護效能以攻擊能力的關係就“矛與盾”的關係,坦克也是如此。為了能確保擊毀對方坦克,坦克炮的威力就要提高;為了抵禦對方大威力坦克炮,裝甲防護就要加強,蘇式球形炮塔就是加強為了防護效能而設計的產物。

    設計師從士兵鋼盔防彈原理上得到啟發:當流彈/彈片擊中鋼盔弧面時產生跳彈,從而達到防護作用。在次口徑脫殼穿甲彈出現之前,反裝甲穿甲彈的為尖頭硬質穿甲彈和被冒鋼芯穿甲彈,它們的形狀跟子彈是一樣的,所以坦克炮塔被設計成“整體澆鑄成型的球形”炮塔。

    實驗證明球形炮塔在遠距離受到穿甲彈攻擊時提高了跳彈率,所以坦克球形炮塔設計是冶金技術及金屬加工工藝相對落後的國家最好的選擇,中國坦克從59式到88式都是採用球形炮塔設計。

    直到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出現,球形炮塔的優點便不復存在了,尤其是鎢合金材質和貧鈾材質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厚重的傾斜裝甲都抵擋不住它的致命一擊。各國坦克為了抵禦這種穿甲彈,研發了“反應裝甲”和坦克主動防禦系統。

    由於球形炮塔佔用空間大,沒有多餘空間安裝現代化火控系統和主動防禦系統,而且本身弧面外表不適合堆砌附加反應裝甲,所以逐漸被楔形焊接炮塔所取代。

  • 10 # aircraftone

    這個問題太簡單。你去問問為什麼個個國家士兵帶的鋼盔為什麼都是圓的,而不是四方形就知道了。那是因為子彈打在圓弧形的鋼盔上了。這樣子彈可以滑過金屬一部分,不至於硬對硬的正面撞擊鋼板。氣到了緩衝子彈的力量。而且由於炮彈是告訴旋轉而來的炮彈。一旦遇到不是正面鋼板,它就減弱了炮彈的打擊能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洋洋和灰太狼主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