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留下的處世箴言,能稱之為智慧的多,能稱之為境界的少。而在能作境界之語的先賢中,莊子必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下面四句,可謂說盡道家高明,句句精彩至極。乍一看,玄之又玄;細一品,字字精闢。看不破,便是勞苦人生;看透了,全是淡然自在。
是非,就是毒藥
《莊子·天下》概括莊子主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前半句說的是天道,後半句說的則正是人事,且說到了根本上。
《莊子·齊物論》有句說盡道家境界的話: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既然萬物一體,我是萬物、萬物是我,基於人我雙方的是非分別還會有嗎?所以是非的背後,只是人們的好惡取捨,只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因人們劃定了界限而產生。
人間的一切矛盾衝突,痛苦掙扎,也由此而生。傷人,又傷己;害人,又害己;而其實不過一場虛妄。所以莊子特別強調,要和世俗相處好,第一關鍵就是不要說是非、生是非、搬弄是非。一入是非深似海,從此親朋是路人。
認命,就是安寧
人為什麼會有痛苦?要麼因為得不到,要麼因為已失去。越矛盾痛苦,往往因為越沒有辦法挽回。既然沒辦法挽回,而又不甘心、放不下,那麼痛苦就是自找的了。
所以《莊子·人間世》中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如果無可奈何,那麼就要認命,將其看成命數。既然命數如此,便能坦然放下,心便能得安寧。
有人認為這太消極,卻不要忘了莊子的前提:不可奈何。什麼是不可奈何?就是你已經盡力了,而結果仍是如此,那就沒有辦法了。此時認命,恰到好處。
無用,才是大用
專講處世的《莊子·人間世》,通篇只說了一個道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有用之用,就是誰都看得到的有用;無用之用,則是唯有高明之人才能看得到的大用,凡人看來卻只是無用。
莊子的無用之用,含進退之道,有言外之意。退,便如莊子寓言中那棵因為長得扭曲、木匠看不上而得以保全的大樹,是自保之道,逆境中主動運用,可得避開別人注意而養精蓄銳之效。
進,可參照老子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在名利場中,你不爭、無為,看似無用,這種德性卻往往讓人信服、愛戴。若是鷸蚌相爭,往往能漁翁得利;若是公正角逐,也最易得到推舉;於是反而成為得益最大的一個。前提是你真有德有能。所以老子才說“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無能,才是大能
最能體現莊子處世真髓的,便是《莊子·列禦寇》裡那句話:“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
世間並不缺少有才華和聰明的人,人人也爭做這樣的人,而莊子指出了這些人的悲哀——充滿勞績和憂慮。於是莊子主張做個無所求的無能之人。可笑?荒謬?那你無所求一下看看?所以莊子的無能,其實是一種看得破、放得下的真境界,是真真正正的大智慧。而世間所謂聰明才華,小聰明罷了。
“無所求”正是其中的關鍵。人的一切造作以及由此帶來的痛苦掙扎,莫不源於此。唯有無求,才能如江湖上漂流的小舟,得遨遊四海的大自在。如何做到無求?莊子也已經說了——如舟之“不繫”。心中有求之時,壓只會進水起波瀾,儘管隨它去就是,只需要覺察、看到,它們就自會“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綜上:莊子的處世之道,概而言之就是:於內無能,於外無用;不問是非,安於天命。其中有退守,有進取;既沉得深,也看得透。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地成大人、做大事!
中國古人留下的處世箴言,能稱之為智慧的多,能稱之為境界的少。而在能作境界之語的先賢中,莊子必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下面四句,可謂說盡道家高明,句句精彩至極。乍一看,玄之又玄;細一品,字字精闢。看不破,便是勞苦人生;看透了,全是淡然自在。
是非,就是毒藥
《莊子·天下》概括莊子主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前半句說的是天道,後半句說的則正是人事,且說到了根本上。
《莊子·齊物論》有句說盡道家境界的話: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既然萬物一體,我是萬物、萬物是我,基於人我雙方的是非分別還會有嗎?所以是非的背後,只是人們的好惡取捨,只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因人們劃定了界限而產生。
人間的一切矛盾衝突,痛苦掙扎,也由此而生。傷人,又傷己;害人,又害己;而其實不過一場虛妄。所以莊子特別強調,要和世俗相處好,第一關鍵就是不要說是非、生是非、搬弄是非。一入是非深似海,從此親朋是路人。
認命,就是安寧
人為什麼會有痛苦?要麼因為得不到,要麼因為已失去。越矛盾痛苦,往往因為越沒有辦法挽回。既然沒辦法挽回,而又不甘心、放不下,那麼痛苦就是自找的了。
所以《莊子·人間世》中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如果無可奈何,那麼就要認命,將其看成命數。既然命數如此,便能坦然放下,心便能得安寧。
有人認為這太消極,卻不要忘了莊子的前提:不可奈何。什麼是不可奈何?就是你已經盡力了,而結果仍是如此,那就沒有辦法了。此時認命,恰到好處。
無用,才是大用
專講處世的《莊子·人間世》,通篇只說了一個道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有用之用,就是誰都看得到的有用;無用之用,則是唯有高明之人才能看得到的大用,凡人看來卻只是無用。
莊子的無用之用,含進退之道,有言外之意。退,便如莊子寓言中那棵因為長得扭曲、木匠看不上而得以保全的大樹,是自保之道,逆境中主動運用,可得避開別人注意而養精蓄銳之效。
進,可參照老子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在名利場中,你不爭、無為,看似無用,這種德性卻往往讓人信服、愛戴。若是鷸蚌相爭,往往能漁翁得利;若是公正角逐,也最易得到推舉;於是反而成為得益最大的一個。前提是你真有德有能。所以老子才說“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無能,才是大能
最能體現莊子處世真髓的,便是《莊子·列禦寇》裡那句話:“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
世間並不缺少有才華和聰明的人,人人也爭做這樣的人,而莊子指出了這些人的悲哀——充滿勞績和憂慮。於是莊子主張做個無所求的無能之人。可笑?荒謬?那你無所求一下看看?所以莊子的無能,其實是一種看得破、放得下的真境界,是真真正正的大智慧。而世間所謂聰明才華,小聰明罷了。
“無所求”正是其中的關鍵。人的一切造作以及由此帶來的痛苦掙扎,莫不源於此。唯有無求,才能如江湖上漂流的小舟,得遨遊四海的大自在。如何做到無求?莊子也已經說了——如舟之“不繫”。心中有求之時,壓只會進水起波瀾,儘管隨它去就是,只需要覺察、看到,它們就自會“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綜上:莊子的處世之道,概而言之就是:於內無能,於外無用;不問是非,安於天命。其中有退守,有進取;既沉得深,也看得透。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地成大人、做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