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源小米

    我不知道其他老師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就是當家長越來越重視教育的時候,老師卻感覺孩子一屆不如一屆了。可能孩子都比較熟悉,因為老師總喜歡說你們是我教過的最差的一屆。其實這不是玩笑話,這真的是老師的心理話。

    以前七零後八零後很少有父母管束學習的,都是孩子到點去上學,到點放學回家,晚上吃飯寫作業,家長最多在試卷上籤個字,一年能去學校開個家長會都很難得,孩子的老師叫什麼,是男的還是女的,很多家長都不知道,我的父母連我的班級在哪一層樓都不知道,中考高考在他們眼裡與平時考試沒什麼區別。

    我記得我剛開始教書的時候,那時不分快慢班,都是平行班,孩子考多少都只是個數字,很少有家長跑來問東問西的,孩子能上高中的就去高中了,不能去高中的就上技校了,還有的就進入社會打工了。那些學習差的上課沒上挨批評,課下沒少挨訓斥,老師也去家訪,家長都是一臉慚愧,感覺給老師惹麻煩了。

    應該是從什麼時候風氣開始轉變了呢?學區房概念的出現,有家長開始在市裡買房子,然後就形成了風氣,誰家如果沒有在市區買個房子好像混得都不行了,然後孩子上學不再是像以前簡單的就近入學,而是有了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的區分。重點學校師資力量強,學生素質好,教學質量突出,上重點高中的機會變大,那普通學校為了生存,只能被迫分快慢班,因為你不分班,就留不住好的生源。然後因為有了競爭,就有了各種補習班,然後就有老師見利忘義,開始自已辦班,然後就有其他老師效仿,甚至採取威逼利誘手段讓學生去他那兒補習。

    學校的競爭,學生的競爭,又逼著家長不得不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買學區房進重點中學,進重點班級,挑好的老師,打聽好的補習班,讓孩子和學習好的同學玩,坐在一起,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想盡辦法給老師送禮,討好老師。

    現在不知不覺就成了目前的這種社會風氣,家長越來越重視,甚至干涉到學校裡的教學工作了,社會的競爭激烈讓家長恐懼,擔心孩子掉隊,社會家庭學校逼著孩子越來越討厭學習了。

    家長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讓孩子成為人中龍鳳,接受不了其實很多孩子就是普通人這一現實,家長逼著孩子學,逼著學校老師出成績,學校老師為了生存,為了成績就要不停壓榨學生的潛力,現在重點資源又不豐富,孩子的能力畢竟有限,在這種多方逼迫的環境裡學習,能喜歡學習的孩子有幾個?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2 # 中國野史雜談

    不管在哪個時代,家長都關心孩子的學習。只是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太大,家長走的彎路不想讓孩子重複,所以就給孩子很大的壓力,這也是孩子們厭學的原因。孩子感覺不到學習的快樂,都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家長而學習。繁忙的工作讓家長根本不會很尊重的跟孩子交流,只會用一些語言要壓迫孩子,告訴孩子的不是學習很快樂,而是學的越多將來越有好處。其實孩子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所謂的將來,為什麼為了將來會讓自己的現在過的這麼糟糕。家長越來越多的催促監督,其實都只是那幾句話而已,“不學習沒出路”“不學習將來就要做苦力”“就會被淘汰”“不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些對於孩子是嘮叨,其實是沒有什麼作用的,最好的是耳濡目染。家長的生活態度和方式對孩子影響很大,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想讓她知道什麼就會找個情景,就像是幼兒園。我帶她去好幾個幼兒園,進去轉一圈,讓她挑選,她選好我會告訴她,既然選擇好了就要好好表現,不然的話就得去別的她看不上的幼兒園。她每天都很開心,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認同,但是尊重是能激發孩子興趣的,壓力太大的孩子總會在未來的某一刻釋放,做出偏離軌道的事情。

  • 3 # 未來農業工作者

    孩子厭學和孩子的成長環境是分不開的。時代賦予了孩子厭學的特性,如果不正確引導,可能會貽誤孩子的成長機會。

    第一,家庭的成長環境。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最大。父母積極的生活態度、樂於助人的品格及平時的生活方式時刻影響著孩子。若父母一味的玩手機或者電腦,那麼無形中就會造成孩子養成看手機或者玩電腦的習慣。父母不讓孩子玩手機看電腦,那麼父母能做到嗎?自己做不到,強迫孩子?一旦看手機玩遊戲上癮,哪還有心思上學。另外有些家長管孩子太嚴,除了學習不讓玩這玩那,勢必會引起孩子的牴觸情緒,你越讓他上學,他越是逃避。

    第二,學校的教育方式。好的導師讓孩子受益終生。孩子的成長需要引導和關愛,而不是數落和責罵。有些老師不喜歡學習差的孩子,這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容易逃避老師和同學;除了成績看不到孩子其它優點的老師也不是好老師。孩子需要鼓勵需要認可,才有學習的興趣!寫不完作業不能回家,考不及格請家長,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傷了孩子的心,丟了孩子的面子,孩子無形產生厭學的情緒。

    第三,孩子的早熟。七八十年代,生活水平普遍差,沒有花花世界的紛擾,孩子心靈純淨,除了學習還有什麼想法?很多娛樂活動都是在校園中進行的,像彈玻璃球、甩麵包、碰碰碰、玩沙包等等,這些校園中的群體性的樂趣活動自然吸引著孩子;而現在社會充滿種種誘惑,視覺的、聽覺的等,讓孩子變得思想超前,行為怪異,超出了一個正常孩子認知,心智過早成熟,想法就多了,學校只是他眾多選擇中的一個! 孩子厭學不是小事,家長、老師應重視。

  • 4 # 考試預報

    我是位初中數學老師,不少人對中國教育形式的認識是片面的,放大了現代教育的弊端。

    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關心孩子的學習了,可是為什麼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呢?

    這個認識前半部分是事實,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國家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家長也認識到知識文化的重要性。跟我們70後或者60後的家長相比,家長越來越關心孩子的學習。

    這個認識的後半部分認識是錯誤的,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這是跟那個年代的學生相比,就拿我們80後這代人來說,我們上初中要達到一定分數線,小學階段就厭學的,小學沒讀完就回家從事農業勞動了;初中升高中能到60%升學率就不錯了。達不到一定分數線就沒書讀,厭學的早早就被淘汰了。所以根本沒可比性。

    關心教育是好事,但別放大教育的弊端,更別崇洋媚外。看到不足,也要看到中國教育的進步。

  • 5 # 牛刀小試713

    我來講幾句:

    家長越來越關心孩子的學習了和厭學症的孩子越來越多這兩者之間不是轉折關係而是因果關係。原因如下:

    一、因為家長越來越關心孩子的學習了,這一訴求透過各種途徑轉移到學校,轉移到老師這一執行者手裡。於是學校都把抓教育質量當第一要務,老師差不多不擇手段的給學生加強練習,大量原來可以活動遊戲的時間變成了文化深造時間。在學校除了聽課作業幾乎玩的時間,幾乎沒有有樂趣的事,於是厭學症患者增多。

    二、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了,家長也把這一訴求直接加在孩子身上。家長的言談都是要求孩子考好成績。孩子考得好了全家高興大肆獎賞,孩子考得差了瞬間變臉打得雞飛狗跳。為了不使孩子輸在起跑線,給孩子報各種文化補習班、各種技能培訓班。孩子在家裡也因為學習忙得暈頭轉向,得不到一點樂趣。厭學症患者更多了。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把責任都推給家長,這是不公正的。的確有點,因為我也知道家長能希望孩子全面發展快樂成長。家長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因為生存壓力所迫。那我們究竟要把責任推給誰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反正我們老師不來背這個黑鍋。

  • 6 # 黑馬遊戲君

    家長越關注孩子學習,越是每天輔導孩子功課。孩子的成績不是提高了而是越來越差。

    我覺得之所以這樣的,是因為孩子並不在乎老師講的什麼,他聽沒聽懂。反正他覺得回家有爸媽教導輔導或上輔導班。總之就是回到家,寫不完的作業,寫不完的課外試卷。家長根本就不會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更不會留出時間讓孩子玩。

    總覺得玩了就跟不上了,現在社會競爭這麼大。對了孩子可能就想我在課堂上我輕鬆吧,開小差,反正就是回家後除了寫還是寫,不是講便是說,有的甚至沒有耐心打罵孩子。這樣形成了惡性化迴圈孩子就會對學習越發的反感。

    認為是學習導致他沒有時間玩。認為是學習讓父母不愛他了,認為他的父母眼裡只有學習只有成績沒有他。

  • 7 # 奔波的節奏

    我是八零後,小時候父母也會說要努力學習,回家要做完作業才可以出去玩,那是成績還不錯,我想主要是因為壓力不大,學習的心態要好一些。

    現在的孩子很幸福,好吃的,好玩的,父母都是十分的寵愛,尤其看中孩子的教育,上課學習,回家父母督促學習作業,然後還有各式各樣的輔導班,補課班,孩子還真的是在學習的海洋中。

    可是,這樣的方式家長覺得是對孩子負責,是為了孩子將來,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呢?孩子的感受未必美好,小小的年紀就這樣為了學習不停歇,我想如果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話,我的童年一定少了很多樂趣。

    各種學習班,補課班,家長的關心,孩子也會反感吧!會生出一種牴觸的情緒,畢竟自願和被自願感受是不一樣的,自願學習是愛好和快樂!可是被自願呢?孩子會不會覺得學習是負擔,父母越是在乎學習成績,孩子是否壓力就越大,每次考試是不是絕的如果考不好的話會有負罪心理。

    現在的家長不容易,為了孩子有個好的教育,為了孩子的將來,報班,補課,投入不少精力還財力;現在的孩子也不容易,小小肩膀,大大書包,家長的期待,內心也有那麼點苦楚吧!

  • 8 # 親子成長手冊

    如今的家長比任何時候都重視孩子的教育,但是厭學的孩子壓力越來越大,原因估計有以下幾點:

    1.學習動機不強

    以前學習是為了改變命運,尤其是剛剛回復高考的時候,學習真的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可如今改變孩子生活都很優越,對於命運沒有改變的必要,為什麼學習動機不是很強,沒有自己內在的動力。

    2.揠苗助長的壓力太大

    家長的焦慮,把孩子的空餘時間安排的太滿,給孩子腦袋裡填充的概念太多,孩子沒有自我發展的空間,變成了父母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拔苗助長剛剛小時候比較突出,不過越到後面越江郎才盡。

    3.學生找不到學習的樂趣

    孩子是天真浪漫的,有學有玩是孩子學習的一種正確的方式,可為了追求分數,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填鴨式教學,評價孩子的標準也是唯分數論。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找不到興趣,很難激發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

    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過家長要給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間,不要賽的太滿,孩子才會願意學習。

  • 9 # 想想爸

    因為是家長關心,而不是孩子自己關心,被強加行為就容易出現反彈,自然就演變成厭學的結果了。

    老話說:關心而亂。很多家長並沒有很明確的目標和方法,往往就是“學習成績要好”"以後考名牌大學",很模糊。然後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有的學習好,有的唱歌好,有的跳舞好,心裡就很著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強度叫上來,時間浪費了就沒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也很焦慮。

    在這樣的場景下,孩子就像一個被抽打的陀螺,一直轉個不停,小跡看到那些孩子小小的個頭,揹著大大的書包,奔波於各種補習班和培訓班的時候,心裡都覺得特別累。而且家長自己焦慮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

    家長真的沒有必要這麼急,有的孩子開竅早,有的孩子開竅晚,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要在一開始就透支了孩子奔跑的快樂和慾望。慢慢引導孩子自己關心自己的成長,享受成長的快樂,幫孩子找到為之奮鬥的目標,再考慮要準備什麼,要把孩子放在哪個跑道上。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別急,家長應該先給自己降壓。

  • 10 # 睿心媽媽

    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關心孩子的學習了,可是為什麼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呢?

    先來說說家長的關心。

    做家長的希望孩子能夠在學習上取得非常優異的成績,因此給孩子報這樣的補習班,那樣的補習班。有時候為了增加孩子的技能,還讓孩子報這樣的特長班,那樣的特長班。週末的時候,可能兩天的時間都在陪孩子,從這個點跑到那個點。孩子那麼小的年齡,整天忙於奔波,除了完成補習班、培訓班的任務之外,還要回家做學校老師佈置的作業,孩子有多累呀。

    漸漸的,孩子就對父母的這種做法有種牴觸心理,他就採取人到場而心不到場的辦法對付家長。結果家長費了心,費了錢,費了力,卻沒有討好。甚至有的孩子經常不做作業,更有甚者還逃學出去玩,讓家長感到非常的頭痛。

    再說說大氣候對孩子的影響。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這麼討厭學習?同學之間有時候會相互交流、相互溝通,聽說別的同學都在耍遊戲,自己不玩遊戲感覺掉隊了,與同學之間沒有共同語言。為了跟上同學的腳步,因此自己也趕快加入遊戲大軍當中。一旦進入遊戲,孩子就很容易沉迷。一個人精力是有限的,他這方面用多了,那方面自然就少了。孩子花在遊戲的時間多了,孩子的用於學習時間自然就少了,那樣孩子的學習成績漸漸的就會越來越差。在越來越差情況下,他對學習就提不起勁兒了。上課不專心,課下不認真做作業,甚至週末作業一點都不做,這樣的孩子大有人在。有的同學一說做作業是頭痛萬分,一說遊戲是情緒高漲。

    為讓孩子能夠在自己的關心下更加熱愛學習,我們做家長的要做到,對孩子進行理性的關心而不能隨著家長的意願,給孩子報很多很多的補習班、特長班,另外要適當控制孩子對手機的使用。

  • 11 # 學之道講堂

    父母可以參與孩子的學習生活但不要過度,孩子的學習生活應當自主合理

    父母對孩子過度重視,會給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以及成長都造成很大的壓力,甚至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個木偶人,行為舉止思想都要受到父母的牽制,作為父母要清楚,這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也不利於孩子發揮自身的潛能和優點。干涉的越多,孩子越沒辦法自主的思考和獨立,所以家長適當的放手,是孩子獨立自主的開始。

    作為家長如何適度的去參與孩子的學習呢?

    1. 孩子學習上的事情不必事無鉅細的去了解

    當孩子在學校上了一天的課後,不要一直追問孩子今天的課上的怎麼樣?學了哪些新的知識?學校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一天的學習是繁忙勞累的,孩子需要時間去休息,如果一回家放下了書包就要接受父母的各種“盤問”,那他們怎麼去消化在學校裡所學的的知識呢?所以讓他們在放學後適當的放鬆身心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家長要明白過度關心孩子的學習是父母對孩子焦慮的體現,也是控制慾的另一種表現,讓孩子的學習生活二十四小時都在自己的監控之下。面對這種高壓的學習環境,孩子以後真的就能學有所成,成為棟樑之才嗎?

    2. 不要過分計較孩子的成績

    孩子學習成績進步了或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家長應當的給予孩子鼓勵,孩子成績不理想家長要適當的引導孩子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不要一味地打擊孩子,更不要在考試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給孩子灌輸假如沒考好就會怎麼樣的思想

    在孩子結束了一天的學習之後,作為家長可以問問他們“今天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今天有什麼開心的事嗎?”不要把重點只放在孩子的分數上。

    3. 要引導孩子自主的去解決難題

    很多孩子在學習上遇到難題,不是去請教老師父母,就是去學習軟體上搜尋答案。甚至有很多家長不等孩子自己想辦法解答,就一馬當先地衝過去給解決了。好像不幫孩子就是失職一樣,殊不知給孩子太多的幫助其實就是剝奪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機會。應該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難題,可以稍微的給孩子提供一點思路,但主要的解題過程要讓孩子自己去完成。

    4. 讓孩子自主的規劃學習任務,父母可以適當提出建議

    每個孩子接收知識的能力不一樣,所以要根據孩子自身的情況去制定學習計劃。父母不能憑自己的主觀意願替孩子安排,而是多和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自己完成學習計劃,父母可以適度的提出建議和修改。如果沒有和孩子協商好就給孩子的學習安排的滿滿當當,便是過度參與孩子的學習了,結果也只會適得其反。

    在孩子的求知道路上,不僅孩子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家長亦是如此,把握好分寸感是父母的必修課。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作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的學習能力提升了,壓力也就減少了,和孩子一起“合作共贏”,何樂而不為呢?

  • 12 # 使用者3522476265179432

    中國中、小學生學業量過大,是導致普遍厭學的原因。但在同一環境下,子女厭學程度差異還是很大的。有的孩子完全拒絕去學校上學,甚至一提到學校就有嘔吐性反應;有的孩子雖然去了學校,但不肯做作業等。這些現象,就不是孩子學習量大所導致的。這多半是父母處理不當,使得小孩潛意識出了問題。

     

    有以下4個常見原因:

     

    一、父母長期大量灌輸“讀書痛苦論”——讀書是天下最痛苦的事情。

     

    許多父母向子女反覆宣講:

     

    “要做人上人,吃得苦中苦;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甚至是:讀書要頭懸樑,錐刺股。”

     

    以上這些話,說十次、二十次是沒關係的。但許多父母要說上十年、八年,這就極其容易進入孩子的潛意識。

     

    效果是:大大地放大了孩子讀書痛苦的感覺。

     

    孩子的潛意識是:“他媽的,誰發明了讀書這玩意,這簡直是世界上最痛苦的差事!”

     

    二、父母總讓孩子把負面情緒與學習連線在一起。

     

     

    孩子從學習中體驗到的都是負面情緒。如批評孩子不努力,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孩子成績不好,家長責怪,給孩子帶來的痛苦等。導致小孩形成了情緒的條件反射,只要一讀書學習,就情緒煩躁、血壓上升。

     

    這些負面情緒都是孩子自己無法控制的,形成孩子強烈的厭學。

     

    正確的做法是:使孩子的正面情緒與學習連線。

     

    不要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有太高的要求,不要給孩子很大的學習壓力,也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學習任務。對孩子的學習應該多鼓勵,即使孩子考得再差,也應該跟孩子說“相信你下次一定能進步的”。批評只會讓孩子把學習跟痛苦聯絡在一起;批評多了,還會讓孩子形成“學習不好,接受批評就可以了”的潛意識,使得孩子更加不願意學習。

     

    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學習快樂的體驗。孩子學會新知識了,多表揚他;學習進步了,給予他獎勵(退步了不予獎勵,但不要懲罰);孩子完成他每天的學習任務了,就讓他適度的做他喜歡的事情。這樣孩子跟學習聯絡在一起的是快樂,他也就喜歡讀書學習。

     

    三、把學習當做懲罰使用,以為既能懲罰孩子,還能讓他多學習。

     

     

    很多父母把學習當做懲罰使用,比如孩子犯錯了,父母就高聲喝道:

     

    怎麼又做錯事了?罰做一套數學題!

     

    怎麼又做錯事了?罰抄生詞30遍!

     

    這種做法是十分錯誤的,多搞幾次就會給孩子的潛意識形成創傷:

     

    學習是懲罰!

     

    學習是壞事!

     

    科學的做法是:

     

    怎麼搞的?又犯錯誤了!不準做作業!

     

    這才是科學的做法,你不用擔心孩子會養成不做作業的習慣,因為自然會有老師批評他。

     

     

    四、過度早教導致孩子厭學情緒加重,不愛學習

     

    過度早教,讓孩子大腦還沒發育好,就承受過度的學習任務。從小對學習的困難重重和勞累不堪,會導致孩子終身十分厭煩學習。這種厭煩學習是刻骨銘心的,自己難以控制的。所以早教過度的孩子很難考上好大學。

     

    許多早教過度的孩子,只要一拿到書,一種無法自控的厭煩情緒就上來了,而且連血壓也會上升,這些都是孩子控制不了的。

     

  • 13 # 賴頌強講孩子網癮休學

    最近幾年來,厭學孩子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導致孩子厭學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厭學的孩子一般只有3個出逃口,分別逃到虛擬網路,青春期戀情,逃學與社會青年混在一起,我們當家長的,如何幫孩子30天戒除網癮,建立網路,作息,生活,學習的界限,幫孩子提升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學習自信心,學習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物件有很大可能不是你最愛的人,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