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魏青衣

    據說曹操因其多疑的性格,生前錯殺了許多人。甚至死後也表現出了這一性格,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七十二具棺材,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各個城門抬出。

    還是還有一個說法,那就是曹操以前在打仗的時候,因為缺乏軍餉,便成立了一支隊伍,專門挖掘古人的墓,把陪葬品取出來,充當軍餉。曹操害怕死後也被盜墓,於是足足建立了七十二座疑冢。

    千百年來,盜墓者不計其數,但誰也沒發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據說在民國時期,東印度公司的一個古董商人,為了尋找曹操墓,僱傭了很多民工,挖了十幾座疑冢,但是除了土陶、瓦罐之類的東西外,一無所獲。曹操墓究竟在哪,一直以來眾說紛紜。

    據詩曰:銅雀宮觀委灰塵,魏之園陵漳水濱。由此推斷,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據《彰德府志》記載:魏武帝曹操陵在銅雀臺正南5公里的靈芝村。

    還有一種說法是,曹操陵在其故里譙縣的曹家孤堆。

    但是這些都缺乏可信的證據,遭到人們的質疑。在中國考古界,也進行過不少次的挖掘,但最後大都發現,曹操墓是假的。

    所以曹操真的可能建立了七十二座疑冢。

    直到現在,國內依然有不少地方,都認為自己挖的墓是真正的曹操墓,甚至還成立了景區,供人們參觀。

    但是關於曹操墓的訊息,隔一段時間就會冒出來“新曹操墓”。所以現在我們究竟是沒挖到曹操墓,還是說曹操墓早已被挖出,只是缺乏有力的證據,這些都撲朔迷離。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曹操確實建立了七十二座疑冢。

  • 2 # I八零印記I

    這有很大的可能性,因為曹操可謂精通盜墓的老祖宗了,盜多了墓,自然會怕別人找上門來,把自己的墓給盜了。

    而我們熟悉的《盜墓筆記》、《鬼吹燈》中,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就是由曹操所設,並流傳下來的。

    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曹操為解決軍費不足而設。專門負責盜墓取財,貼補軍用。通俗講,官職相當於國家盜墓辦公室主任。

    東漢時,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中寫道:“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額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魯迅也寫過;“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

    所以,儘管可能沒有七十二座所渲染的那麼誇張,但也應該會留下幾處疑冢,至於究竟是多少,那只有去問曹孟德了。

    雖然如此,但千躲萬躲,任你有張良計,這些摸金校尉的後人也有過牆梯。加上曹操主張薄葬,其墓並沒有設計得十分精妙絕倫,也並沒有奢華鋪張,所以被盜嚴重,被多次光顧。

    2008年,位於河南省安陽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曹操高陵經批准,實施了搶救災性的考古發掘。根據近年的考古發現,已被河南省文物局及國家文物局認定為此墓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曹操。

    對此,學術界和民間還存在異議,認為,疑似曹操墓更為科學。但於今年3月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釋出的考古發現聲稱,曹操遺骸基本被確認。

    也許,曹操也沒料到,一世梟雄,如今自己的墓卻落得如此下場。

    也許,一代雄主曹孟德早料到了今天,以他的智慧把我們都戲弄了個夠,我們所見所得不過是個山寨貨而已。

  • 3 # 北門猿

    這事在歷史上沒記載,不過也不能說是羅貫中的鍋,因為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說法,很早就出現了。

    南宋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有這樣一條:

    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傳雲曹操疑冢也。北人歲增封之。範石湖奉使過之,有詩云:“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歲歲蕃酋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

    可見宋朝就有曹操設疑冢的說法,動機倒是很好理解,就是故佈疑陣,讓盜墓賊找不到真正目標。范成大(號石湖居士)出使北方的時候,路過漳河,發現當地人每年都在給墳墓“維修”,往上增加封土。於是他寫了一首詩。

    “世間隨事有知音”是諷刺,范成大隱含的意思是,曹操不是什麼好人,金朝也不是什麼好人,兩撥人臭味相投,“惺惺相惜”,所以金朝人才給曹操墓這種特別待遇。

    (從這句詩也可以看出,在南宋時候,曹操的形象已經黑化了。)

    同樣是宋代,有個叫俞符的,寫了一首詩吐槽曹操:

    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餘機到立壟。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掘盡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屍。

    ——說曹操你活著狡猾奸詐,死了也還要耍花招。但我有一招對付你,不管你建多少個疑冢,我都挨個挖開,早晚能找到真的。

    但後來明代郎瑛又在《七修類稿》裡狠狠吐槽了一把俞符:

    予則以為孺子之見耳,使孟德聞之,必見笑於地下。夫孟德之棺,豈真在於疑冢哉,多設以疑人耳。

    ——笨蛋,曹操怎麼可能把真墳墓修在這?他既然在這設下障眼法,屍身一定藏到別的地方去了。

    由於七十二疑冢這個說法很符合曹操狡詐多疑的形象,所以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也就拿過來用了。

    至於這事是真是假,根據現代人的研究,所謂曹操七十二疑冢,很可能是南北朝時期的大型墓葬群——因為這些墳墓有的被盜掘過,墓主人身份被判定是北朝的王公貴族。而且疑冢群數目也不是正好七十二座。

    這就是說,這應該是個誤傳。

    我們順便可以開一個腦洞。既然墓主人是王公貴族,很可能在當時安排了本地人守墓,當地的居民代代相傳,經過長時間的歷史變遷,古墓的真相可能迷失掉了,但維護墳墓的傳統卻一輩輩傳承下來。所以范成大北行時,會看到當地人為墳墓培土維護。

  • 4 # 看遍山川

    活著是爭議人物,死了也讓人疑慮重重。小說《三國演義》寫曹操在彌留之際,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使人不知道其真葬何處。

    曹操多疑的性格,更讓人相信這是件真事,何況羅列於漳河兩岸一座座小山似的墓冢,所謂“漳河累累漳河水,如山七十二高丘”,使眾人對疑冢一事深信不疑。隨著小說的傳播,幾乎天下都知道七十二疑冢的事。

    而不管是曹操的《終令》和死前的《遺令》都明確了他將自己葬在鄴地西門豹祠附近,喪事從簡,不封不樹,未提及疑冢的事。《三國志》,《後漢書》等歷史文獻也沒有這方面的記載,曹丕,曹植書寫的一些史料裡,曹操的後人是遵從了他的遺命,司馬懿和賈逵的傳記裡還有他們護送靈柩鄴城入葬的記載。

    由於曹操的薄葬,水土流失,戰亂破壞,到了宋代只是知道曹操墓在鄴縣,至於具體位置,卻已經弄不清楚了。從南北朝開始圍繞著曹操墓就有民間傳說,最早提及七十二遺冢的是北宋王安石,“青山如浪入彰州,銅雀臺西八九丘”,後來在文人詩詞裡陸續出現疑冢的字眼,如南宋范成大,“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

    當然最具有說服力的是80年代對漳河邊所謂七十二疑冢的文物普查和搶救性發掘,證明了這些所謂疑冢是南北朝時期東魏,北齊貴族墓葬群,有134座,從時間和數量上和曹操疑冢毫不相干。

    宋元以來人們對曹操疑冢的猜測和深信不疑,一方面是人們對曹操墓產生了越來越大的興趣,這和我們現代人沒有區別。

    但隨著時間推移,在民間尊劉貶曹的思想興起,正常的好奇心慢慢演變成對曹操人品的質疑,這裡面有複雜的社會心理因素,能表現曹操多疑性格的疑冢事件,哪怕是捕風捉影,人們也寧可信其有。

    而小說作者羅貫中是捏和民間傳說和史實的高手,又是尊劉抑曹的,當然樂於接受這種能豐富人物性格的寫作素材,而把它新增進了小說裡,更坐實了這本不存在的七十二疑冢事件。

  • 5 # 邏輯文史游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羅貫中在曹操臨終留遺言前也不忘黑他一把,說可能曹操當年太喜歡“摸金”了,導致自己害怕死後也被別人挖墳,於是命手下在自己死後設立疑冢七十二座,以防打擾了他在地下的休息。呵呵,老羅為了體現曹操之奸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車邏輯可以比較負責任的告訴你,說曹擦建疑冢之事簡直是無稽之談!

    我們不妨回到《三國志》去看看曹操的“遺令”。曹操早在死前的一年多時間就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這其中專門對墓地的位置、外形、方向、守備等做了規劃,並要求群臣陪葬的區域也一一進行了劃分,但絲毫沒提到什麼疑冢之事。等到曹操臨終安排事情時,同樣對疑冢之事隻字不提: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你看,人家的意思很明確了,說如今咱們大魏還沒把中原統一了,所以我的葬禮可不能向古人那樣過於高調的操辦,你們簡單把我打發完畢後就脫下孝服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外部屯兵的將領們不得擅自離開崗位來奔喪,入殮時給我穿上當時季節的衣服就好,不要錦衣玉袍也不準放金銀珠寶。所以,曹操還是頗有風度的,《三國志》裡也沒有什麼疑冢一說。

    那誰關於曹操疑冢之說是誰造的謠呢?我們發現無論是晉朝還是隋唐都沒有疑冢一說,可到了宋朝,不知為何疑冢一下子就成了熱搜(貌似是王安石),也讓文人墨客們紛紛用此題材來創作。你比如范成大就寫到“一棺何用冢如林”、京鏜說“疑冢多留七十餘”、方信孺認為“漫說曹瞞七十餘”等。更要命的是安葬曹操的鄴城還真的有不少“無頭”墓冢出現,這就讓大家更相信疑冢的存在了。不過好在考古學家們用他們智慧已經探究出這些墓的主人大多是東魏、北齊時期的,跟曹操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那麼到了元末,羅貫中在創作時自然而然的認可了疑冢之說,所以自然而然,疑冢就進入小說裡啦,莫被小說混淆喔~

    丞相祠堂何處尋,牧童遙指杏花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賣乾鮮花,怎麼搭配品種,求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