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774464272405

      鮮味劑,增鮮劑是指能增強食品風味的食品新增劑。常用鮮味劑、增鮮劑有哪些,按化學性質主要分為兩類。  ①氨基酸類:除具有鮮味外還有酸味,如L-穀氨酸,適當中和成鈉鹽後酸味消滅,鮮味增加,實際使用時多為L-穀氨酸一鈉,簡稱穀氨酸鈉,俗稱味精。它在pH為3.2(等電點)時鮮味最低,pH為6時鮮味最高,pH>7時因形成穀氨酸二鈉而鮮味消失。此外,穀氨酸或穀氨酸鈉水溶液經高溫(>120℃)長時間加熱,分子內脫水,生成焦穀氨酸,失去鮮味。食鹽與味精共存可增強鮮味。目前穀氨酸鈉(味精)在中國用作調味品,但其他各國則多列為食品新增劑。  ②核苷酸類:20世紀60年代後所發展起來的鮮味劑。主要有5′-次黃嘌呤核苷酸(肌苷酸,5′-IMP)和5′-鳥嘌呤核苷酸(鳥苷酸,5′-GMP),實際使用時多為它們的二鈉鹽。鮮味比味精強。5′-GMP的鮮味比5′-IMP更強。若在普通味精中加5%左右的5′-IMP或5′-GMP,其鮮味比普通味精強幾倍到十幾倍,這種味精稱為強力味精或特鮮味精。  此外,還有一類有機酸,如琥珀酸及其鈉鹽,是貝類鮮味的主要成分。釀造食品如醬、醬油、黃酒等的鮮味與其存在有關。  根據味學常識知,酸、甜、苦、鹹是最基本4味,而鮮味的受體不同於此4種味的受體,味感也非常不同。在感受明顯的鮮味時,其並不影響任何其他味覺、刺激,而只增強其各自的風味特徵,從而達到改進食品的可口性。也正是由於鮮味的存在,讓我們對各種蔬菜、乳類、肉、禽和水產類有著良好的增味作用。目前經過國家批准許可使用的鮮味劑也有L-穀氨酸鈉、51-呈味核苷酸二鈉、琥珀酸二鈉和51-鳥苷酸二鈉、51-肌苷酸二鈉、L-丙氨酸、甘氨酸,以及各類植物水解蛋白、動物水解蛋白(如雞鮮肽天調TC678)、酵母抽提物等。  常見鮮味劑中的穀氨酸鈉,廣泛用作復配其它鮮味劑的基礎料,第2代,第3代,第4代味精,均以穀氨酸鈉為主料。目前世界味精總產量已超過100萬噸,基本已經飽和。  甘氨酸,主要來自一些蝦、蟹、海膽、鮑魚等海產及動物蛋白中含量豐富,是海鮮呈味的主要成分,在軟飲料、湯料、鹹菜及水產製品中新增甘氨酸可產生出濃厚的甜味並去除鹹味、苦昧,與穀氨酸鈉同用增加鮮味。  5’-肌苷酸,5’-鳥苷酸同屬於核苷酸類鮮味劑,其鮮味要遠遠強於味精。與味精等鮮味物質一起,具有強烈地增鮮作用。然而單獨使用時,鮮味效果沒有複合時強,並且不耐高溫蒸煮。在加熱蒸煮的過程中,鮮味逐漸減退,使得最終產品在入口時,效果在打折扣。  琥珀酸及其鈉鹽存在於鳥、獸、魚類的肉中,尤其是在貝殼、水產類中含量甚多,為貝殼肉質鮮美之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中有記憶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