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孔子說:“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該高興,另一方面該害怕。”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里仁篇》
原文選段: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釋義:
孔子說:“若是一個人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孔子說:“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該高興,另一方面該害怕。”
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
擴充套件資料
這一章之所以說害怕是因為父母過一年生日就意味著少了一年活頭,為人子女想到這一層應該感到害怕。孔子認為父母之言行也可能有不當之處,也會有過失。子女決非一味聽從,而是婉言規勸,如果父母不從,待父母心平氣和,再相機勸諫。
本篇中,孔子把義、利作為一對倫理範疇,規定原則與功利的關係,用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義”重在群體利益,“利”重在個體利益。孔子並不完全排斥個體利益,相反承認私利為人之所欲。
從求仁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是一個人主觀上肯不肯“用力”,而不是力足與不足的問題,因為,無論什麼人從根本上來說都有為仁的能力。這裡已蘊涵著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孔子主張謹言慎行,不輕易允諾,不輕易表態,如果做不到,就會失信於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說,古人就不輕易說話,更不說隨心所欲的話,因為他們以不能兌現允諾而感到恥辱。這一思想是可取的。
意思:孔子說:“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該高興,另一方面該害怕。”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里仁篇》
原文選段: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釋義:
孔子說:“若是一個人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孔子說:“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該高興,另一方面該害怕。”
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
擴充套件資料
這一章之所以說害怕是因為父母過一年生日就意味著少了一年活頭,為人子女想到這一層應該感到害怕。孔子認為父母之言行也可能有不當之處,也會有過失。子女決非一味聽從,而是婉言規勸,如果父母不從,待父母心平氣和,再相機勸諫。
本篇中,孔子把義、利作為一對倫理範疇,規定原則與功利的關係,用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義”重在群體利益,“利”重在個體利益。孔子並不完全排斥個體利益,相反承認私利為人之所欲。
從求仁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是一個人主觀上肯不肯“用力”,而不是力足與不足的問題,因為,無論什麼人從根本上來說都有為仁的能力。這裡已蘊涵著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孔子主張謹言慎行,不輕易允諾,不輕易表態,如果做不到,就會失信於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說,古人就不輕易說話,更不說隨心所欲的話,因為他們以不能兌現允諾而感到恥辱。這一思想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