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中國古代史,是貫穿著內戰的戰爭史。歷經兩千多年的區域間,民族間的內戰,早已實踐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戰之能勝的兵家之道與兵器之道。在古代戰場,由於單兵負重包括冷兵器刀或槍,盾牌,弓與箭,鎧甲,還要行軍,對戰。體能消耗特別大,到了戰場,早已力有所耗,大大削弱了對敵戰鬥力。歷代兵家深深為此感到頭痛,怎麼解決這個影響單兵戰鬥力的問題呢?到了三國時代,苗族人由於資源與鍊鐵技術的匱乏,便發明了以當地蔓藤編織而成的鎧甲和盾牌,既比鐵製鎧甲和盾牌輕便,透氣,又比鐵製品耐刀箭的穿透。行軍負水輕便得多。兵家們瞭解了這些個實用的特點後,爭相仿效裝備於部隊。以至到了明代,袁宗煥就是以六千藤甲兵大敗入侵遼東的滿清重灌軍隊。

    所以說藤製盾牌經實戰檢驗,是古代最實用的盾無疑。

  • 2 # 毅而三思吳六奇

    清代《治臺必告錄·卷一》中曾提到:“若遇番多,則諸盾皆合,如木馬營壘之勢;左右藤牌輔翼,槍炮連環,勢不可當。”

    該書成於同治六年(1867年),所載均為丁日健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後,歷任福建、臺灣的見聞。從此句可以看出,這其實就是說“能抗住攻擊就是好盾”。至於為什麼盾為主,牌為輔,也是有客觀原因的,此後詳述一些事實好了。

    今時多見對藤牌的重視,其優點也很多,比如價效比高、防劈砍能力強等等,可《明季南略》中就提到過藤牌被破一事。

    鄭自南京敗走,次年(庚子)引數百艘至廣州府……略……其藤牌,桐油浸透,刀箭不入;大兵患之。有副將進計曰:‘惟鐵箍頭棍可破也’。遂復戰,用棍擊破其牌,箭無所蔽;乃敗。復走入海,居南澳。臺灣復啟。

    藤牌被鐵箍頭棍敲爛了這還怎麼打?所以,只能敗走南澳。

    關於上述內容中“藤牌為輔”的原因。丁日健之前的臺灣兵備道姚瑩(1785-1853年),在《東槎紀略·卷四》中所述甚是詳細:

    武備之用,利器為先。……略……藤牌甚小,圍圓不過三尺,藤尤輕薄,此僅利於操演時騰舞輕便耳,若以臨敵,不足遮蔽矢石。……略……今宜嚴定製度,務以厚大堅利為主。

    輕薄難受重擊,三尺難遮矢石。因此當時對盾牌的要求,一如歷代是“厚大堅利”。這一點源於1840年英軍侵犯我臺灣重地所致。然而要證實“最適用即是最實用”的觀點,否則上述這些內容,就只能證明清代武備廢弛了。

    咸豐二年(1852年),有粵匪襲擊長沙(太平天國)。七年(1857年)時,楊輔清(太平天國後期將領)聽聞專辦南防的王珍離開樂安後,以七萬眾圍城。但這是王珍誘賊圍殲之法,此後戰鬥中“賊以馬隊數千突陣,令火箭射之,藤牌兵俯首砍馬足。”(見《清史稿》)。這就能看出藤牌在近身搏殺時,其防劈砍能力的傑出,與自身尺寸薄厚並無太大關係。也由此可見各類盾牌的用途,是要看領兵者如何運用的。

    所以自古以來,從無最實用的盾牌,只有最適用(戰爭發展)的盾牌。

  • 3 # 陳悅漫步海邊

    以中國古代為例,盾牌有金屬製、皮革質、木質等等,其發展的最成熟形式就是著名的藤牌。藤牌用老藤製做,能夠防弓矢、槍刀,同時因為是藤製,重量較輕,便於攜帶和使用,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實用的盾牌形式。

    下面僅就明清兩代軍隊所用的主要的盾、牌加以簡要介紹。

    明代

    明軍的盾牌樣式,參考《武備志》的記載,分為下面一些型別:

    藤牌

    用一指粗的老藤編成,圓形,外凸、內凹,類似龜甲形,內部用藤編有兩道絆,以便於使用時套在手臂上。之所以採用外凸、內凹的造型,其中外表面突起,不利於箭矢命中,而內凹,則可以使藤牌手持牌的手臂最大限度地處在藤牌的保護中。

    旁牌

    屬於傳統盾牌的形式。木質,外表面蒙皮革,習慣施彩畫,分為騎兵用的圓牌和步兵用的站牌。其中,步兵用的旁牌非常高大,有點古羅馬軍團盾牌的意思,牌面內側還有斜撐,牌子可以立在地面上,雖然笨重,但是利於結陣、紮營時使用。騎兵的旁牌圓形,較步兵旁牌輕便,據說是唐代從中亞傳來,內面有兩條絆,使用時套於左臂或背在背上。

    手牌

    屬於步兵用的輕便型盾牌,用白楊木或者松木等製做,表面蒙皮革,繪彩畫,內面有絆,較旁牌小而輕。正面造型上是上下寬、中腰窄的束腰形式。

    燕尾牌

    是另外一種造型的手牌,因為牌的上端造型如燕尾而得名。用桐木等製做,內面有絆,為求輕便,燕尾牌的寬度比手牌更窄,僅僅能遮護人的側面,使用時必須以側身向敵,較手牌、旁牌輕巧靈活。

    捱牌

    屬於小型的旁牌,上窄下寬,用白楊木製做,表面蒙皮革,繪彩畫。不同於手牌的是,捱牌雖然體小,但是也可以立於地面。

    清代

    清王朝的軍事制度、武器樣式很大程度上參考、承襲明朝,盾牌也是如此,清王朝時期的主要盾牌形式如下:

    藤牌

    (清朝的藤牌樣式,比較奇特的是在藤牌中央凸起處裝飾有紅纓)

    清代沿襲明代,軍隊中最實用的盾牌也是藤牌,同樣也用老藤編制,造型上也是前凸、內凹。不過清代的藤牌表面也施彩畫,為虎頭造型,在老虎鼻子的位置還裝飾紅纓。與此配套,清軍中的藤牌兵的軍服也很奇特,頭戴虎頭帽,身穿帶著尾巴、畫著虎紋的老虎衣,腳上則是虎頭鞋。

    盾、虎頭牌

    (盾,表面的彩畫是龍頭)

    (虎頭牌)

    造型與明代的捱牌類似,均為木質,尺寸相仿,內面有兩道橫木,中間用藤條相連,以便於手持。二者的造型基本相同,主要的區別是,盾木質,表面上漆,而虎頭牌表面則蒙有皮革。另外,盾表面的圖案為龍頭,而虎頭牌表面的彩畫圖案則是帶有兩隻爪子的虎頭。

    燕尾牌

    造型和明代的燕尾牌相仿,只是燕尾改到了下方,也是木質,表面不蒙皮革,只是施漆,繪虎頭。

    捱牌

    造型和明代的步兵旁牌類似,高度近2米,木質,表面施漆,繪虎頭。

    圓牌

    造型和明代的騎兵旁牌相同,平面的原型木牌,直徑約70釐米左右,表面施漆,繪虎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桂花茶會上火嗎?我喜歡每天衝一點桂花茶泡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