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子美如玉

    【元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的陵園坐落在內蒙內伊金霍洛旗阿騰席連鎮東南面的敖包上。從這裡放眼四望,碧草如茵,繁花似錦,充滿詩情畫意,是一派草原特有的瑰麗景色。陵墓呈蒙古包式的大殿,雍容大方,巍峨聳立,分外壯觀。 成吉思汗陵園,號稱“八白室”。八白室顧名思義是由八間白色的建築構成的,建築雄偉,具有濃厚的蒙古民族風格。有正殿、東殿、西殿、後殿等主要建築,並以殿廊將各殿連線。正殿是舉行祭祀活動的中心,最為壯觀。殿前有二根穿雲旗杆,旗杆中間安放著一尊塔形香爐,上面綴滿銅鈴,輕風吹過,鈴聲清脆悅耳,餘音嫋嫋,飄散四方。殿堂坐落在花斑絢麗的花崗岩石基座上,四周圍有雕刻精細的玉石欄杆。殿頂呈蒙古包式的穹廬狀,上面用藍、黃兩色琉璃瓦砌出渾厚典雅的雲勾浪紋,八角飛簷下懸掛著“成吉思汗陵”五個蒙漢文金色大字豎匾。殿堂內,成吉思汗巨幅畫像懸掛正中央。他銀鬚飄胸,目光灼灼,充分顯示出當年的英武姿態。畫像兩側豎立著銀戈紅纓長矛,前面是紫檀色的供桌,上面放著相傳是成吉思汗使用過的馬刀。殿堂四壁雕飾著山水草畜,令人神往,地面鋪著紫紅色的地毯,使殿內氣氛格外莊嚴肅穆。 成吉思汗死於征戰西夏靈州的軍中,可是靈柩為什麼安放在鄂爾多斯草原上呢?有一個神奇的傳說: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蒙古軍西征,路過鄂爾多斯草原的時候,見這裡碧草茵茵,一望無際,潔白的羊群象天邊的雲朵,在草原深處漂浮,不時鳥鳴鹿奔。成吉思汗坐在馬背上,被這美麗的景色所陶醉,情不自禁地讚美說:這裡是衰亡之朝夏興之方,太平盛邦久居之地,梅花幼鹿成長之所,白髮老翁安息之鄉。我看這裡很美,死後就把我葬在這裡吧!說完將手中的馬鞭投向草地。成吉思汗死後,靈柩運到傳說中被成吉思汗所讚美過的伊金霍洛旗,隆重安葬。諸宗室王公接到訃告,立即從橫跨歐亞大陸的各個佔領地飛速趕來奔喪。安葬時,葬地搭起巨大的帳篷。帳內放著一木座,成吉思汗的遺體放在木座上,木座前擺著一張桌子,上面放置著各種祭品。祭品豐盛而別緻,有肥美的整羊,甘甜的鮮奶,還將牝馬和牡馬各一匹栓在帳內。這種祭奠儀式是蒙古族人的習俗。 蒙古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在蒙古統一歷史上有卓越貢獻的大汗,每年都要舉行幾次隆重的祭祀活動。其中最隆重的是每年農曆三月十七日舉行的“蘇魯錠”活動。“蘇魯錠”蒙語為“長矛”,象徵著成吉思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赫赫武功。相傳,有一次成吉思汗在土拉河戰鬥中被擊敗,當時他跪下給神靈叩頭求援。這是天上飛來一杆又黑又大的蘇魯錠。他高興萬分正欲伸手去接,可是蘇魯錠卻停在半空中,他連忙給神靈許願,要用一千隻綿羊祭奠,蘇魯錠才落下來。以後蒙古人民一直保持了祭奠“蘇魯錠”的風俗。每年農曆三月十七日,蒙古人民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祭奠在悠揚的蒙古古典樂曲中開始,先向成吉思汗陵敬酒三巡,高聲朗誦讚美成吉思汗的《出征歌》、《蘇魯錠歌》等,然後由主祭人率領大家進入正殿,跪在地毯上,向成吉思汗遺像舉行參拜禮。 【明中都皇陵】 中都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在安徽鳳陽縣明中都城西南方向。陵冢高大雄偉,登上陵頂環顧四方,南有丘陵綿亙數百里,北臨淮河滔滔東流去,東西二隅地勢逐漸內底。皇陵頭枕山峰,足登淮水,猶如仰臥在巨大的躺椅之中。 朱元璋的父母是安徽的鳳陽人,家境赤貧,沒有土地,後來這個地區瘟疫流行,不到二十天,朱元璋的父母相繼死去。因家貧沒有錢賣棺槨,所以朱元璋和他的兄長抬著他們的父母的屍體草葬山莽。傳說兩人快到山麓的時候,突然電閃雷鳴,大雨滂沱,只好放下屍體避雨村寺,第二天拂曉,朱元璋與兄往視,見父母屍骸之上已是土堆高聳。朱元璋稱皇帝的第二年,就在他父母墳墓上修建皇陵,歷時有十年。皇陵陵園規模宏偉,園內有大量精湛的碑石雕作,其氣勢不亞於明孝陵和十三陵。可惜陵園內建築大部分已經毀於明末,在農民起義軍的腳下已經被蕩然殆盡。 皇陵陵園前的神道石像雕體形高大,雕工精美,都是用巨大的青石細細雕琢而成的。其中的石馬是群雕中的佳作,石馬揹負錦鞍,昂首嘶鳴,鬃毛披動,形態逼真。據說,南來北往的馬匹,遠遠望去總是掙脫韁繩跑到石馬前歡跳,真可謂以假亂真。可見雕刻技巧之高超了。 陵園裡的石碑僅剩下“皇陵碑”和“無字碑”兩通,都是龍首龜跌,氣勢壯觀。皇陵碑的碑文是朱元璋親自撰寫的,敘述了他的家庭出身、本人經歷以及參加起義軍、東渡大江、建立明王朝的崢嶸歷程。文字通俗易懂,感情真摯濃烈。無字碑,寓意朱元璋祖輩功德無量,難以用語詞表達。今碑已斷為三截。 明中都皇陵是明朝第一座帝王規模的陵墓,其豪華侈麗的規制繼續了漢唐兩宋的傳統,開創了明清時代的風格,在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明太祖孝陵】 孝陵是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的合葬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紫金山巍峨峻秀,從六朝以來就流傳有“鍾阜龍盤,石城虎踞”的詩句,所以有“虎踞龍盤”之說。玩珠峰下泉壑幽深,紫氣蒸騰,雲氣山色,朝夕多變。朱元璋登基不久,就選中這裡為陵址。 孝陵規模宏大,建築突出了獻殿,以示推崇皇權,企圖達到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 陵園最前面是下馬坊,碑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是陵寢威嚴的標誌,陵前的神道兩側排列著石像生十二對,有石獅子、石獬豸、石駱駝、石麒麟、石向和石馬各兩對,相立對峙,造型生動,比唐宋帝陵的石雕體態顯得更為壯觀。其中石象和石駱駝最為高大,是明初石雕藝術的代表作。陵前還有四對石翁仲,體態高大,身手不及腰。它們和石獸一起威然列隊,長達一公里,象徵著朱元璋生前擁有的儀仗和侍衛,有“石馬嘶風翁仲立,猶疑子夜點朝班”的詩句。 孝陵的神道,由石望柱開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小山,名曰“孫陵崗”。神道轉彎,這在帝王陵寢中是不多見的。明孝陵的神道之所以饒過孫陵崗,是因為崗上有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陵墓。根據史籍記載,修陵時,有人曾建議將孫權墓遷走,但朱元璋未準,說:“孫權也是條好漢子,留為門主。”這樣,神道只好繞行而過。 孝陵在清軍入關的時候被毀掉了,只留下臺墓和柱墓,真是“草滿故陵埋石馬,月明荒經泣銅駝”。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北十公里天壽山南麓,是明朝最大的陵墓群,十三陵有成祖朱棣的長陵、仁宗朱高熾的獻陵、宣宗朱瞻的景陵、英宗朱祁鎮的裕陵、憲宗朱見深的茂陵、孝宗朱佑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璁的永陵、穆宗朱載垕的昭陵、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慶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思宗朱由檢的思陵。陵區範圍約四十多公里,東、西、北三面群山聳立,重巒疊嶂,如拱似屏。南面為蟒山、虎峪山相峙扼守,氣勢磅礴的大宮門坐落在兩山之間,為陵區的門戶。整個陵區得天獨厚,雄偉壯觀。從明成祖朱棣選為陵址開始,一直到明朝滅亡,歷經二百餘年,陵園經過不斷修建,成為一座規模宏大、建築完美的陵墓建築群。 ◇長陵 長陵是成祖朱棣與徐皇后合葬的墓。 朱棣是一個頗有建樹的帝王。他曾命翰林院學士解縉等負責召集天下文士三千人,編寫了舉世無雙的《永樂大典》並親自為此書寫了序。這部舉世空前的大部頭類書,成為研究中國歷史、文學藝術的寶庫。他還責成太監鄭和六次下西洋,遍歷亞非大小三十餘國,促進了明朝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長陵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佈局合理。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傑作。陵園縱貫南北,又三個院落組成。第一院落從石碑坊到稜恩門。石碑坊位於十三陵神道最南端,為漢白玉雕刻而成,晶瑩光潔。六根大柱排空屹立,上系藍天,下接白雲,遠遠望去猶如天地間浮沉的一朵彩雲,好似神化傳說中的南天門。 石碑坊北是大紅門,它是陵園的門戶,坐北朝南,共三洞,丹壁黃瓦,單簷歇山頂,莊嚴雄偉,渾厚端莊。黃色的琉璃瓦頂與硃紅色的門牆交相輝映,色彩協調,誘人遐想。 大紅門北面是長陵碑亭,有一通龍首龜跌石碑,記敘了明成祖一生的簡歷。都是歌功頌德之詞。十三陵中,唯長陵碑亭有文字可訓,其他諸陵皆無。碑亭四角各有一個華表,底座和表身浮雕蟠龍紋和流雲紋,叫做“望天吼”,又叫“望君歸”。其意是希望君王不要貪戀深宮,應該走出去了了解民情,又盼望君王不要在外面流連忘返,早日歸朝,免得國事無人處理。 第二院落是稜恩殿。這是十三陵中最雄偉的建築,它是“藏衣冠几杖,起居薦藏物”的地方。大典全部用珍貴的楠木所造,經過五百多年風雨剝蝕,尚未傾斜變形,這表明了中國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築技術。 第三院落由內紅門與明樓等組成。內紅門是稜恩殿和寶城之間的一座門樓,因為接近朱棣的陵墓,所以內紅門的彩繪色調顯得深沉、肅穆,使謁陵的官員走進門內即產生一種誠惶誠恐的感覺。 長陵建築雄偉、肅穆幽深,它以獨特的建築藝術反映了明代初年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一個側面。 【清初三陵】 清入關前,努爾哈赤的福陵、皇太極的昭陵以及清遠祖的永陵,統稱“清初三陵”。 清入關前的陵寢建築既發揚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又有獨具特色的地方風格。與入關後的清東、西二陵不同,它突出地將陵區的自然風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築佈局相結合,陵區充溢著古樸、肅穆、神秘的氣氛。 ◇永陵 永陵是努爾哈赤的遠祖、曾祖、父親、叔父及其妻子的墓地。努爾哈赤在遼寧省新賓縣內。背依啟運山,前臨蘇子河,與煙囪山隔山相望。永陵陵園較小,但景深開闊,風光旖旎,猶如點綴在萬山叢翠中的一片紅葉。 陵園四周繞以紅牆,南門內橫排四座碑亭,碑石林立,碑文洋洋數千言,均是為祖先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碑亭往北是啟運殿。啟運殿是祭祀謁拜祖先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黃琉璃瓦頂,殿內四壁嵌飾著五彩琉璃蟠龍,殿堂供設暖閣、寶床和神位,殿前還有焚帛亭。啟運殿往北是寶城,城中陵冢環列,均為平地起封,封土下為地宮,其中多為拾骨遷葬,可能還有衣冠葬。永陵陵園原有老榆樹一株,乾隆皇帝曾東巡到永陵,為之作《神樹賦》,並御筆親書,刻碑石於配殿之中。 永陵在清初三陵中規模最小,因為葬者生前都沒有當過皇帝,也沒有稱過汗,只是祖以子顯而已。 ◇福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高皇后的陵墓,又稱“東陵”。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東郊的丘陵地上,前臨渾河,背依天柱山。萬松聳翠,大殿凌雲,山陵與自然景色渾然一體,獨具風格。 福陵面積達十九多萬平方米。陵園兩側分佈著下馬碑、石獅、華表和石碑坊。門內蒼松林立。進入陵門,地勢逐漸升高,一條一百多級的石階在蒼松之間斗折蛇行,盤山而上,具有“山勢峻拔,蹬道層折,深邃高聳,幽冥莫測”之感。攀上臺階,穿過石橋,迎面便是碑樓。碑樓內豎立由康熙親自撰文的“大清福陵聖德碑”一通。碑樓後是一座古城堡式的方城,這是拜祭祀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 清朝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祭祀祖先,每年祭祀活動多達三十多次。祭祀分為大祭、旁祭、小祭和特祭四種。大祭在每年的清明、中秋、冬至和立春舉行。旁祭是在努爾哈赤和高皇后的忌辰舉行。小祭在每月陰曆初一和十五舉行。特祭是遇國家大典的臨時祭祀。祭祀所用物品都有一定規格和數量。順治年間規定,大祭用牛、羊、豬各一頭,獻果酒、點香燭,焚帛,祝詞,行大禮。清中葉以後,流民起義不斷,清朝統治者為了求救於祖先“在天之靈”,保佑大清統治的穩定,進一步擴大了祭祀的規模。大祭祭品增加到牛二頭、羊四隻、面八百斤、油四百斤。每年僅祭祀富陵就用銀五萬兩。 福陵川水縈繞,高山似拱,幽靜肅穆。紅牆黃瓦的陵園建築掩映於松海蔥鬱、藍天白雲之間,巧妙地將山陵建築融會於山光水色之中,極為優美和諧。解放後,福陵經過修繕,再添新姿,成為人們訪古遊覽的勝地。 ◇昭陵 昭陵是清初三陵中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是清皇太極的陵墓。昭陵陵山為人工推造而成,號稱隆業山,佔地面積達十八萬平方米。 整個陵墓可分為兩個部分,從下馬碑到大紅門是一個部分,下馬碑在陵區的最前面,碑文用滿、漢、蒙、藏、回五種文字鐫刻著“親王以下各等官員至此下馬”,以顯示陵區的神聖和莊嚴。 陵區的第二部分是大紅門到方城。大紅門上鑲有五彩琉璃蟠龍,門裡有石雕華表和六對石獸,雕刻非常精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石馬“大白”和“小白”,據說是仿照皇太極生前心愛的兩匹坐騎雕琢而成,英姿勃發,大可以和唐太宗昭陵六駿相媲美。 陵區第三部分是龐大的方城和後面的寶城,這是陵園全部建築的主體。方城內的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莊嚴肅穆。在明樓上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一通。方城的四隅建有角樓,把清初城堡式建築藝術和中國傳統的陵園建築風格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寶城的中間有半月型的寶頂,就是埋葬皇太極和皇后的地宮,北依窿業山,氣勢壯觀。 【清東陵】 清東陵在河北省尊化縣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關以後營建的最大的陵墓區。整個陵區劃分為前圈和後龍兩部分,前圈是陵園建築區,後龍是襯托山陵建築的北隅,範圍很廣。 東陵背依昌瑞山。歷史記載,這塊地方是由順治皇帝親自選定的。清入關之後,有一次順治皇帝狩獵,偶然來到昌瑞山下,停轡四顧,驚歎道:“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說完就取出佩仍向遠處,對侍臣說:“落處定為穴。”由此開闢了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陵墓區。清東陵的陵園佈局以孝陵為中心,東邊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邊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咸豐皇帝的定陵。陵園裡一共葬有一百五十多人,包括五個皇帝、十五個皇后,還有很多皇貴妃、貴人、常在、答應、格格、阿哥等。 ◇孝陵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順治皇帝的陵墓。 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陵園前矗立著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製成的。上面浮雕著“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旋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牆迤儷,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 穿過大紅門,迎面是碑樓。碑樓中立有兩通高大的“聖德神功碑”,碑上分別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鐫課著順治皇帝一生的功績。它是清初政治、軍事的一個側面,它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滿清統治者入關後統治政策的方略和順治其人。 龍鳳門位於神道中間,,三門六柱三樓,彩色琉璃瓦蓋,龍鳳呈祥花紋裝飾,富麗多彩。顯示了神道的悠遠和風光的優美。過龍鳳門是七孔橋。它是東陵近百座石橋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橋身全部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選料奇特,如果順欄板敲擊,就會聽到五種音階金玉般的聲響,人稱“五音橋”。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舉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為了推崇皇權,清朝統治者不惜工本,極力裝修隆恩殿,金龍環繞,富麗堂皇。 ◇裕陵 清東陵中地宮情況,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 裕陵地宮是拱券式結構,全部用雕刻或加工過的石塊砌成,佈滿了與佛教有關的各種經文和圖飾雕刻,猶如一座地下佛教藝術石雕館。地宮內儘管圖文繁多,但是並不顯得雜亂,相反給人一種相互襯托,渾然一體的感覺,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藝水平的高度發展。 ◇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的定東陵是中國現存規制豪華,體系比較完整的一座皇后陵寢建築群。 定東陵一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總覺得不稱心,不惜勞民傷財,拆除重建。重建後的隆恩殿氣概非凡,金碧輝煌,使人彷彿進入黃金世界。殿內有六十四根金龍盤玉柱,用極為珍貴的黃花梨木構成。金龍用彈簧控制,龍頭龍鬚可隨風搖動,金光閃閃,似真龍凌空,扶搖直上。隆恩殿前有龍鳳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鳳在上龍在下,構成一幅金鳳戲龍的景象,充分反映了這位政治野心家的獨到用心。 慈禧定東陵地宮比乾隆更為奢華。地宮珍寶不計其數。其中慈禧口中所含的一顆夜明珠,能分開合攏,分開透明無光,合攏時透出一道綠色寒光,夜間百步之內可以照見頭髮。直到地宮封閉前夕,還不斷往裡面安放各種稀世珍寶,奢華之極,駭人聽聞。 【清西陵】 清西陵在河北易縣城的永寧山下,東距北京市一百二十多公里,是清入關後營建的又一處規模較大的陵墓區,也是歷代帝王陵園建築儲存比較完整的一處。陵域北起奇峰嶺,南到大雁橋,東自梁各莊,西止紫荊關,方圓八百平方公里。 陵區內共有帝陵四座:雍正帝泰陵、嘉慶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緒帝崇陵。還有不少後陵、妃陵、公主墓等。清西陵的開闢始於雍正皇帝。 清西陵還有一座沒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國末代皇帝傅儀的陵墓。傅儀去世後,骨灰曾歸葬八寶山公墓,1994年,傅儀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 ◇泰陵 根據“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制度,雍正本應當隨父葬,但雍正卻另闢兆域,在距離東陵數百里以外的易縣營建泰陵。其原因,傳雲他篡改康熙的遺詔,皇位得之不正,心懷內疚,因而不願葬在其父之旁。 泰陵的建築歷時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園的核心部分。前後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條寬達十多米、長五公里的神道,通貫陵區南北。神道兩側的石像生有石獸三對、文臣一對、武臣一對。泰陵石像生採用寫意的手法,以濃重粗大的線條,勾劃出人物和動物的形象,再用細如繡花的線刻,表現細節、花紋。體現了清代石雕藝術獨到的雕刻技法。 神道北延,是泰陵神道碑亭。碑亭內矗立著一通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鐫刻的雍正皇帝諡號的石碑。碑亭北是東、西朝房,是製作和存放蔬菜、瓜果、點心的膳房。東、西朝房北,過隆恩門就是泰陵的主體建築——隆恩殿。隆恩殿由東西配殿和正殿組成,東殿是放置祝板的地方,西殿為喇嘛唸經的場所。正殿在正中的月臺上,巍峨高大。殿內明柱貼金包裹,頂部有旋子彩畫,梁坊裝飾金線大點金,金碧輝煌。 ◇慕陵 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是清西陵中最西的一座帝陵,形制別具一格。 根據清代規制,帝名陵名一般是由後代皇帝敬定的,但是慕陵的陵名據說是道光皇帝親自擬定的。他臨終前曾說:“敬瞻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邇,嗚乎!其慕與慕也”,而後把諭旨存放在大殿的東暖閣。道光皇帝死後,咸豐即位,重讀遺詔,見“其慕與慕也”一句,心領神會,於是命名為慕陵。 慕陵在清代帝陵中,規制最為簡約,沒有方城、明樓、地宮和神德神功碑、華表及石像生,但工程質量堅固精細。隆恩殿都是用金絲楠木構造,不施彩繪,以蠟塗塘,精美異常。整個天花板上,都用香氣馥郁的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向下俯視的龍頭。眾龍吞雲噴霧,栩栩如生,使人們走進殿內彷彿置身於“萬龍聚會、龍口噴香”的藝術境界。 慕陵的圍牆不掛灰、不塗紅、磨磚對縫,幹擺灌漿,牆頂亦以黃琉璃瓦覆蓋,灰黃相映。隨山勢起伏,把殿亭、寶頂環抱在陵牆內,顯得清明、肅穆。尤其龍鳳門前二棵枝葉繁茂,造型獨特的迎客松,為慕陵增添了詩一般的韻味。一棵主幹微斜,枝葉向上呈圓形,邊緣翻卷,形似彩盤,猶如侍女頂盤祭奠,另一棵彎腰頷首,彬彬有禮,象在恭謙地迎接來客。 ◇崇陵 崇陵是光緒死後,開始修建的,到清朝滅亡時尚未建成,後由大臣梁鼎芬向遜清遺老捐集款項繼續修建,得以完成。 崇陵地宮雖規制並不宏大,但工料之精、耗銀之多也是相當可觀的。墓道有四重石門,每重門由兩扇整雕的清白玉石合成。上面有菩薩浮雕一尊,菩薩頭帶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蓮花座,善心善面地恭身挺立在石門上,護門唸經。 地宮內床為青石雕成的須彌座,上面左右並排停放著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槨。棺槨四周鐫刻有藏文和梵文經咒。隆裕後棺蓋頂有一幅精美的石雕線刻畫。整個畫面佈局緊湊,造型生動,刀法精細,線條鍍金。 崇陵地宮曾被盜掘,當年盜墓留下的殘跡還在,四重石門洞開,光緒皇帝的棺槨被用刀斧鑿成一個大洞。隆裕皇后的棺槨蓋也被撬開,隆裕皇后口中的珠寶被盜賊取出,地宮內隨葬物品被洗劫一空。盜賊未發現光緒皇帝的棺槨底下的“金井”,中國考古工作者從中掘出珍珠、翡翠、玉石、子母鐵球等珍貴文物二百多件。 崇陵地宮經過整理和修飾,已正式對國內外遊人開放。 【隋文帝泰陵】 隋文帝陽堅是華陰(今天的陝西)人。北周的時候承襲父爵,當上了隋國公。他的女 兒是北周宣帝的皇后。靜帝年幼便即了位,他任丞相,於是總攬了朝政,被封為隋王。後來他廢靜帝自立,建立了隋朝,年號是開皇。他用了九年的時間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文帝在位一共二十多年,開基立業,在政治上比較有所作為,在歷史上稱為“開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創立了科舉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為以後唐代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死後與皇后合葬泰陵,同墳異穴。 隋文帝的陵被稱為泰陵,大約在今天的陝西省扶風縣城附近。它南面靠近一個小村鎮,東面就是楊陵火車站。所以如果你想實地探訪一下泰陵是比較便利的。站在泰陵前,你的目光越過渭河,可以看到巍峨的終南山。靜觀泰陵,你可以發現,經過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它顯得益發古老而滄桑。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陵墓頂部是平坦的長方形,而陵冢的底部和四周已經被挖去了很多,想來是歷代盜墓者所為。陵園的建築早已經毀廢,現在地面的遺存物也已經難以找到了。按照史書的記載,這裡應該建有高聳的闋樓。 從陵冢往南是一座清代石碑,大約高三米,碑上刻著“隋文帝泰陵”五個清晰的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陝西巡撫畢阮所書。 往泰陵東南走,在不遠的陵角和陵東兩塊高地上,還有當年隋文帝廟的遺蹟。今天俗稱“祭祀壇”。原祀廟的垣牆建築早已經毀掉,現在只能夠看到殘磚碎瓦了。但是我們不難設想,當初祀廟的規模是多麼地宏大。從這裡還能看到闋樓的遺蹟。 就是在這些殘磚碎瓦中,歷史學家發現了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文飾和形制。比較多的是蓮花狀的方磚。方磚中央是浮雕的蓮花圖案,角邊飾以蔓草,四周刻著連珠紋,非常美觀大方。特別的,這裡還發現了一枚殘破的、以菩薩形象為文飾的瓦當。它的正面用弦紋和連珠紋組成一個心形,中心端坐著一尊雙手合十、結迦跌坐的菩薩。據說這種直接以菩薩為文飾的瓦當在國內是非常罕見的。 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國陵寢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它為以後唐宋陵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於泰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在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北雷塘村。雷塘,又稱為“雷坡”,相傳吳王曾經在這裡建造釣魚臺。南朝的時候,這裡園林山水,亭臺樓榭,是江南勝蹟。宋代以後,這裡湮滅無存,只剩下煬帝孤冢一座,老百姓稱為“皇墓墩”。後世的人做詩諷刺隋煬帝說: 帝業興亡世幾重,風流尤自說遺蹤。 但求死看揚州月,不原生歸架六龍。 隋煬帝楊廣,是楊堅之子。他十三歲就被封為晉王,拜拄國。隋討伐陳的時候,他是行軍元帥,駐鎮揚州。後來他弒父即位。即位之後他貪圖奢靡,開了通濟渠,便於自己坐龍舟遊玩。他三下揚州,整天杯不離手,紙醉金迷。他的住所都用金玉裝飾,金碧輝煌。他還熱中建造宮殿,勞民傷財,致使國力虧空,民不聊生。後來宇文華及攻入江都宮,隋煬帝怕殺頭碎屍於是自縊而死。 清代的時候曾經重修了煬帝陵。陵墓的前面有阮沅所立的碑石,上面清晰地寫著“隋煬帝陵”四個大字。隋煬帝在歌舞和美酒中把江山斷送了,引起後代多少文人的感慨賦詩。 【唐太宗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子,被封為秦王,他為建立統一強大的秦王朝躍馬征戰,屢建戰功。後來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第二年改號為“貞觀”。李世民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帝王,在他當政期間,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盛唐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死後,太宗就開始營建昭陵。他極力宣揚薄葬,目的是為了使“殲盜息心”,免得象漢朝諸陵一樣被偷盜屍骨無存。但事實上,昭陵的建制並非儉約,而是十分奢華的。整個陵園方圓幾十公里,氣勢壯觀雄偉,是以往的帝王陵園所無法比擬的。唐太宗死後葬入玄宮,與長孫皇后合寢,以便讓皇后按禮制在寢宮內侍奉墓主。 昭陵墓室內部非常華麗,據傳舉世聞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手書《蘭亭序》真跡就在其中。唐代詩人杜甫曾經作詩描述了昭陵玄宮輝煌壯麗的景象。 昭陵陵園內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貴戚的陪葬墓。其中有魏徵、房玄齡、溫彥博、李靖、尉遲恭等歷史有名人物的墳墓。昭陵居高臨下,陪葬墓分佈在兩側,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數在山上。在昭陵的玄武門外有一個梯形的祭壇,祭壇陳列著十四個少數民族酋長的石像,祭壇的東西廡殿中陳列著世界聞名的浮雕?/ca>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哪種寵物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