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器工坊

    首先……要宣告好幾個問題,關寧鐵騎所裝備的火器,並沒有那麼先進,明軍騎兵火器最先進的是戚繼光的薊北親兵,人手一把火繩槍,有的還有馬上佛郎機。再者就是李成梁的遼東親兵-遼東鐵騎,除了落後的火門槍三眼銃,也有少量的火繩槍。一直被冠以遼東鐵騎後生的關寧鐵騎,只是關寧軍的一部分,可以說是最能打的那部分,然而關寧鐵騎卻也是以冷兵器為主,主要裝備長槍和眉間刀,三眼銃的裝備數量也是一半一半,戰鬥意志也不如遼東鐵騎高(坑爹的明代軍制)。那個時代,騎兵拼的就是正面廝殺,東西方都一樣,火器就是上來虎對方一下子。八旗的弓箭也比明軍的火器射速快,遠端上還是騎射更佔優勢。而且自從1642年之後,八旗騎兵也開始裝備了火繩槍,所以說清軍的裝備也不落後,關寧鐵騎的裝備也沒多先進。

    當然了,打贏的次數是有的,而且次數還很多,尤其是1628年北京保衛戰,袁崇煥指揮的關寧軍跟八旗軍硬碰硬打跑了皇太極。松錦大戰初階吳三桂領著關寧軍首戰也是重創了八旗軍。所以說硬碰硬,關寧鐵騎並不輸給八旗軍,但是裝備也沒有那麼牛逼。

  • 2 # 香茗史館

    這個題有兩個問題,其一關寧鐵騎雖然裝備有火器,但實際上當時的火器並不先進;其二關寧鐵騎並不是被八旗起兵所消滅的,而是被自己人玩沒的。

    關寧鐵騎裝備的火器並不先進

    明朝時期軍隊火器裝備量雖然有所上升,但實際上當時的火器並談不上先進。當時明軍裝備的火器主要有兩種,一類是用手持點燃發射的輕型火器,例如火銃、鳥銃(火繩槍)、三眼銃、四眼銃、連子銃和十連珠銃等,另一類是安裝在架座上發射的火炮,例如紅夷大炮、佛朗機炮、虎蹲炮等。

    火炮就不用提了,由於體積和重量都很大,一般用來守城方可,根本無法用於野戰。而火銃、連子銃和十連珠銃等由於武器操作限制,要麼沒有大量裝備,要麼並不適合單兵裝備,當時明軍主要裝備的就是鳥銃、三眼銃和四眼銃等兵器,不過由於鳥銃(火繩槍)受天氣限制,且操作比較麻煩,因此主要用於步兵,戚繼光的步兵裝備鳥銃率就達到了40%。

    三眼銃和四眼銃作為明軍的重要單兵火藥武器,關寧鐵騎裝備的便主要是這種武器。這種火藥武器可以連續釋放三到四發,有利於壓制行動迅速的騎兵,可以一定程度彌補明軍騎射上的不足。

    而為了應對明軍裝備的火器,滿清八旗軍也分為兩種,一種是“死兵”,另一種是“勇兵”。死兵便是主要用來吸引明軍火器射擊的部隊,也就是傳說中的敢死隊,身穿重甲、攜帶盾牌,且只裝備短兵器(劍、朴刀、短柄錘、板斧等),為的就是為主力贏取時間。

    明軍裝備的三眼銃和四眼銃雖然能在短時間內形成火力壓制,但由於精度的原因,殺傷力有限,且再次填裝極為麻煩,因此在一輪射擊完成後,雙方仍然以肉搏戰為主,這與騎射見長的八旗兵比起來,並談不上什麼優勢。

    關寧鐵騎是被自己玩沒的

    袁崇煥手下的關寧鐵騎當時主要由祖大壽率領,袁崇煥為關寧鐵騎投入了大量財力和精力,使其成為了麾下的主要戰鬥力。而從袁崇煥、祖大壽多次與清軍的交手過程來看,關寧鐵騎的戰鬥力的確很強,至少與後金的八旗兵不相上下。

    崇禎二年(1629年)己巳之變,皇太極率十萬大軍從蒙古方向攻入關內,一直殺到北京城下。袁崇煥急率祖大壽馳援北京城,並在廣渠門外與莽古爾泰等率領的後金軍展開激戰。而皇太極在德勝門之戰後撤軍而走。

    北京城職位稍解,崇禎皇帝便以通敵之罪將袁崇煥下獄,祖大壽隨即率兵東去,而後金軍則先後在盧溝橋、永定門等地先後擊潰滿桂等人率領的明軍,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再度調祖大壽率兵返回,但祖大壽卻按兵不動,無奈之下崇禎只好讓獄中的袁崇煥寫信給祖大壽,祖大壽這才再次帶領關寧鐵騎入關。皇太極隨即撤兵,令其堂兄阿敏守衛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城,祖大壽隨即率領關寧鐵騎數日之內將阿敏率領的八旗軍擊潰,盡復關內四城,史稱“遵永大捷”。

    可是關寧鐵騎雖然善戰,崇禎卻指揮不動,這讓崇禎又喜又憂。在“遵永大捷”北京之圍徹底解除後,崇禎一方面立刻下令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另一方面則將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則被調入關內平定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

    後來,入關鎮壓農民起義的一部分關寧鐵騎,在於李自成等起義軍的戰鬥中被消耗殆盡。而祖大壽率領的關寧鐵騎則在大淩河之戰和錦州之戰後,隨著祖大壽的降清,也灰飛煙滅了。曾經的關寧鐵騎就只剩下了吳三桂手中的一部分碩果僅存,最終也隨著吳三桂的投降歸了清朝。

  • 3 # 一壺濁酒半盞茶

    明末何為大捷?

    依託堅城火炮城不被八旗攻破即為大捷。

    上奏朝廷君臣彈冠相慶。

    何曾敢與八旗野戰?

    根本就打不過。

    明末無論明軍起義軍往往伴隨一聲韃子來了就無論將校士兵鬥志全無四散奔逃。

    內心畏敵如虎,焉能不敗?

    儘管經過有些明吹皇漢造謠摸黑以來,網上常常一會出現滿清不強是大明太弱,一會又出現大明很強南明是投降明軍打下來的之類的自相矛盾的可笑說法,然而事實上八旗部隊在那段時代還真打遍一圈無敵手。

    除了極少數的幾個堡壘難以攻克以外,八旗兵野戰還真是沒有費勁過。

    從戰鬥技巧上來說,女真人從小的生活幾乎就是軍事鍛鍊,而自努爾哈赤統一以後,更是進行了大量嚴酷而全面的軍事訓練,不但練人而且精煉精選馬匹,可以說每一個八旗戰士的戰鬥技巧都非常優秀。

    八旗兵的戰鬥力強大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皇太極曾在松錦大戰時多次挑戰,提出以一個女真兵鬥十個明軍,或者十個女真兵鬥一百個明軍,明軍無人敢於應戰。

    從戰鬥意志上來說,八旗兵無疑也是非常強的,寧遠之戰時冒著各種大殺器悍不畏死的硬是用冷兵器把城牆鑿出洞來。

    在組織結構上,相對於明廷複雜而臃腫的機構,滿清簡潔的軍事政治系統反而在那個時代最為優秀,這種軍事民主制公平而高效,不但能大大增加凝聚力,而且可以使人們的價值觀念統一而端正。

    簡單的說,就是每個人都羨慕都戰鬥英雄,更重要的是沒有其他(比如貪官奸商隱士之類)可以值得羨慕的人生道路了,這點明朝根本做不到。

    在武器裝備上,事實上八旗兵也做得很好,很多清弓高達100斤拉力,史上記載盔甲鮮明的就像寒冬的江雪一樣閃耀。

    而同時期的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刀子生鏽好幾下殺不死祭祀的牛,演練中也出現槍頭震落的尷尬。

    網上常拿火器來凸顯八旗的不足,但其實第一這個時代的火器不是決定力量,比如馬林曾擺車陣火器防禦,結果依然不堪一擊。

    第二,缺乏基礎科學的中國工匠難以做到機械精密加工,火器質量和火藥質量都很堪憂,也就是黃仁宇所說的明無法發揮自己的科技優勢。

    不過最後,在動員數量方面,八旗部隊就非常可憐了,真正的滿洲八旗全數不過六萬人左右,在統一全國後就更顯得少的不可思議。

    以至於在清朝乾隆的全盛時期,也充斥著諸如調動滿洲兵500、徵發滿洲兵1000的大量記載,不得不讓人唏噓其捉襟見肘的狼狽與窘迫!

    人口一直是女真的硬傷清末四億漢人才一百萬滿洲人。

    但女真人以極少的人口兩次入主中原,征服天下,所向無敵。不得不說真是個奇蹟。

    冷兵器時代白山黑水的滿洲人戰鬥力絕對爆棚。

    但清末熱兵器興起拼的是人口基數人口消耗了,這正是滿洲人的死穴。

    而這個民族也終於慢慢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4 # 北洋海軍炮手

    清軍用大刀長矛?這都是多少年前的謠言了。而且你們都給我解釋一下這是怎麼回事。徐光啟《略陳臺銃事宜並申愚見疏》:

    古之遠器,不過弓矢;五代以來,變為石炮;勝國以後,變為火器。每變而趨於猛烈,則火器者今之時務也。遼左再敗之後,賊則昔無今有,有而且多;我則昔多今少,少而且劣。我雖舊有,用之甚拙;賊雖創有,用之甚工。如近攻遼陽東門,賊來止七百人,車載大銃,我川兵千人逆之。賊發虛銃二次,我兵不損一人,因而直前搏戰。迨至二三十步,真銃齊發,我兵存者七人而巳。夫假銃誘敵近而後發,則勢險節短,此用器要術,臣嘗密與諸將吏言之,不謂賊巳暗合,患皆在於怯也。若我兵則初見敵塵便巳發銃,無一中者,敵近則委而去之,兩者巧拙何如也。

    而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那是清朝統治者們對火器充滿了興趣。而且從徐光啟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八旗兵對火器使用非常熟練,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技戰術嫻熟。而且得益於孔有德、尚可喜等人的歸順,不僅為皇太極帶來了大量的火炮,還有熟練的炮手和鑄炮工匠,這對於皇太極來說是最好的投名狀,對他們不惜封王,雖然後金當時已經掌握了紅衣大炮的製造技術。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松錦大戰的時候清軍一次性拉出了60門紅衣大炮參加戰鬥。

    反觀明朝,根據清軍從松山、杏山、塔山、錦州繳獲的戰利品進行統計,明軍只有16門紅衣炮參與戰鬥,這個數字還是把被清軍擊毀的紅衣炮算上,其他的還都是隻能聽個響的破爛。所以黎玉田哀嘆——以奴之勢力,在昔不當我中國一大縣,每臨陣猶相均力相敵也。迄於今,而鑄炮造藥,十倍於我之神器矣。資料來自《中國軍事通史》。

    至於關寧鐵騎,不好意思,只有給清軍打工的時候他們才所向披靡。在明清交戰的時候,所謂的關寧鐵騎只敢守城不敢野戰,畢竟一到野戰就被打蒙圈了。但是剃頭後的關寧鐵騎和李闖的原明朝西北邊軍打了個平手,又一路從山海關砍到緬甸,看來這剃頭的作用真心不一般。

  • 5 # 中國歷史探索者

    第一,雙方都裝備火器,關寧軍只是數量多,質量上沒有代差。

    第二,明末明軍的格鬥能力除了少數軍隊外都很差,後金要強的多。火器都射速慢,格鬥能力依然是決定因素。

    天道輪迴,滿清在鴉片戰爭中輸的那麼慘,同樣是因為丟掉了原本的格鬥能力,而不是所謂被槍炮打敗。因為長期缺乏鍛鍊養廢了,滿八旗為了省力只用火繩槍,蒙古八旗硬弓拉不動用軟弓,而且都不想格鬥,對方白刃突擊,立刻崩潰逃跑。這時候的陸戰,火器射速還沒到決定因素,還是要雙方肉搏,看看同時期的阿富汗就明白了,英軍全軍覆沒。這時候的八旗軍隊和明末的明軍一樣毛病,胡亂放槍放炮,敵人到了眼前立刻逃跑。

    第三,明朝軍隊的待遇差,缺乏訓練。明朝經濟比滿清的洋務運動前要強的多,例如煤鐵布指標都遠超,但明朝上下的逃稅漏稅情況嚴重,朝庭非常窮,加上貪腐漂沒,軍隊糧餉一直不足,將領們於是集中剩餘資源供養少數家丁,自己順便也撈一把吃空餉,普通士兵待遇如同乞丐,缺乏訓練,營養不良體質弱,缺乏提升通道和作戰慾望,根本沒有作戰能力。吳襄對崇禎說八萬關寧軍只有三萬是軍隊,而且只有三千家丁能打。李成梁的遼東鐵騎靠的就是幾千家丁。

    第四,明朝崇文抑武,土木堡之變後,勳貴集團幾乎全滅。文臣集團乘機剝奪了軍隊大都督府的功績考評,任擴音拔,後勤給養分配保障等各種權力,關閉大都督府。武人從此一蹶不振,文臣如主子,武將如奴僕,連戚繼光給張居正寫信都自稱門下走狗。連作戰指揮都由文臣決定,外行指揮內行。

  • 6 # 看遍山川

    吳三桂也算是是明末清初少有的猛將,他的騎兵部隊與後金八旗兵在長期反覆廝殺中錘鍊出“關寧鐵騎”的威名,是敢於和八旗鐵騎野戰較量的勁旅。而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八旗,更是能騎善射,弓馬嫻熟,經努爾哈赤的組織編練,造就了“威如雷霆,動若風發”的八旗軍。

    不過嚴格來講,若不是後來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滿清的八旗鐵蹄還真沒有從正面戰場上突破過袁崇煥當初的關寧錦防線。

    滿清覬覦華北,經略中原,那麼砸爛寧錦防線,由山海關入關當然是最近的路線,不過他們也沒有選擇和死守防線的“關寧鐵騎”死磕,努爾哈赤在那裡殞命是他們後人永遠的夢魘。事實上,在1644年山海關大戰之前,清軍先後5次進入內地攻擊明朝,都是從山海關西邊繞道而行的。

    第一次是1629年,由皇太極親征,經熱河從長城大安口和龍井關直趨河北內地兵臨北京,那次還使用反間計,讓崇禎自毀長城殺了袁崇煥。之後皇太極又於1632年出蒙古草原,劍指張家口。從1636年後,清軍先後三次由阿濟格,多爾袞,阿巴泰等將領率軍破長城居庸關,牆子嶺,直搗河北,山東等地,搶劫了大批牲畜財物,擄掠大量人口並出關而還。

    如果清軍僅僅是打家劫舍,流動作戰,不是以最終滅亡明朝取而代之為目的,那麼可以暫時避開寧錦防線的“關寧鐵騎”。但是甲申之變後,形勢發生了變化,原本只希望裂土東北,覬覦華北的多爾袞,開始邁出了逐鹿中原,定鼎天下的步伐。消滅一切敵對的有生軍事力量,包括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當然也將直接面對吳三桂的“關寧鐵騎”。

    不過正當兩強無可迴避即將發生鏗鏘碰撞之前,歷史竟然在這裡拐了個彎,“關寧鐵騎”的統帥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居然率部投降了清軍,兩強最後的死磕並沒有上演。

    從山海關驚天動地的一戰能不能一窺雙方的戰力呢。吳三桂久經沙場的近萬“關寧鐵騎”,在李自成號稱10萬之眾的義軍面前,幾度面臨崩潰。當老謀深算的多爾袞抓住恰當的時機,指揮清軍數萬鐵騎鋪天蓋地席捲而來,李自成的部隊迅速兵敗如山倒。

    這裡有多爾袞漁翁得利的因素,也有義軍士兵挾金裹銀戰鬥力下降,在和吳三桂部交戰時只是暫時佔據了兵力數量優勢,清軍的加入就似一架剛剛勉強維持平衡的天平,在吳三桂一頭突然加上了一個重量級砝碼,李自成的潰敗在所難免。當時多爾袞的主力還沒有投入戰場,首先出動的只不過是阿濟格和多鐸的正白旗,鑲白旗部隊。

    依靠一兩支王牌勁旅是阻擋不了歷史潮流的,這是被無數次證明過的道理。

  • 7 # 幾無成規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無知。

    明軍有什麼先進火器?袁崇煥守寧遠城使用的紅夷大炮比較先進,但後來皇太極從投清的毛文龍舊部孔有德那裡得到了大量紅夷大炮和製造大炮的工匠後,明軍再無火器優勢。相反,清軍火炮優勢已經大大超過明軍。

    明軍的單兵火器主要是三眼火銃,還有一些佛朗機小炮,用於裝備步兵,稱為神機營。而鐵騎,是指騎兵和戰馬都裝備鐵甲的重灌騎兵。這些騎兵仍是手持大刀長矛等冷兵器,是靠強大的防護力和衝擊力進行近距離死拼惡戰的軍種。

    三眼火銃是一種落後的火器,其有效射程只有50米,不如弓箭;威力不足,對鐵甲騎步兵殺傷力有限;準確度差,命中率低;最要命的是裝填彈藥速度太慢,開完火後要麼後撤要麼等著被砍,不如弓箭的持續射擊能力;最後就是遇到下雨火藥受潮就變成了燒火棍。

    在李如松率軍進入北韓扺抗侵朝日軍時,日軍當時裝備的火繩槍(日軍稱為鐵炮)給明軍造成巨大殺傷,以至於每次戰役都會出現重大傷亡。可以說,明軍的三眼火銃面對日軍的火繩槍是落於下風的。幸虧明軍擁有大炮優勢,加上萬歷皇帝后援不斷,才最終迫使日軍退出北韓。此戰使明軍深知火繩槍在射程、威力、準確度方面遠遠超過三眼火銃,於是回國後加以仿製。但是,火器發展到火繩槍階段時,對金屬的加工製造工藝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在金屬冶煉、熱處理和加工機床方面達到近代工業水準。而明朝仍舊處於落後的傳統工藝階段。所以,仿製的火繩槍質量很差,極易炸膛,導致明軍士兵堅決不用,仍舊使用三眼火銃。換句話說,由於明朝科技水平整體性的落後,導致接觸到先進火器也難以製造出來。這樣,火銃這種落後火器不僅在整個明朝一直無法淘汰,甚至被清朝一直使用到清末。

    明初朱棣用兵時,只是在開戰之始用神機營殺傷部分衝上來的敵兵,隨後後撤,用步兵和輕騎兵與敵鏖戰,最後重灌鐵騎殺出決勝。可見神機營絕非戰役主力。

    但是到了明末努爾哈赤稱汗時,明朝鐵騎數量已經大大少於後金的八旗鐵騎,決戰兵力不足;後金還有重灌步兵,輕騎弓箭手,也有部分持三眼火銃的部隊。明軍實力已經大大落後於後金。後金八旗雖然只有六萬,卻可勝過明軍二十萬。這是明軍野戰不敵後金的根本原因。自薩爾滸戰役之後,明軍只能憑大炮堅城固守城池,野戰的軍心士氣蕩然無存。

    袁崇煥在孫承宗支援下守護寧錦防線,僥倖未丟寧遠,被朝廷誇張地吹成寧遠大捷。其後皇太極玩起圍城打援戰術。無論圍大淩河還是錦州,守城明軍根本無力衝出包圍圈,常被圍到糧絕吃人的地步。可見大炮堅城可以一時堅守,卻經受不住長期圍城。而明朝不能丟臉放棄被圍明軍,硬著頭皮派出援軍,就不得不進行野戰。而野戰必敗,成了明朝的宿命。

    袁崇煥經過教訓深知要想野戰必須擁有一支在人數上足以匹敵清軍的強大鐵騎。但是,明朝財力都被浪費在寧錦防線很多無用的城防建設和守軍消耗中,根本無力投資培養強大鐵騎。袁崇煥好不容易培養出一支關寧鐵騎,但在人數上遠遠少於八旗鐵騎,在寧錦防線上並不敢拉出去與八旗兵野戰硬拼,幾乎沒有戰績。直到後來皇太極繞路殺到北京城下,袁崇煥率兵勤王,在北京城下才初步展示出這隻鐵騎的戰力。但是皇太極並未堅決攻城,大掠之後撤了回去,並使出離間計使袁崇煥被抓入獄。後來祖大壽率領關寧鐵騎在大炮支援下將清軍少量留守部隊駐守的周邊四城很快攻下,才使關寧鐵騎名聲雀起。這大概是關寧鐵騎可供吹噓的主要戰績了。但是需要注意,一是此戰表現出的主要是指超越其他明軍的戰力,二是攻擊的是清軍少量留守部隊,三是有大炮支援攻城。所以,這種並非與八旗主力作戰的戰績,並不能證明關寧鐵騎具有與八旗勁旅決戰的能力。

    由於缺少一支人數和戰力足以與清軍抗衡的鐵騎,而火炮優勢又變為徹底的劣勢後,明軍在不得不與清軍野戰時,只能依靠士兵的數量優勢了。但是,對於明知不敵清軍的明軍士兵來說,人數優勢也難以支撐起軍心士氣。在明軍與清軍最後一次野戰——松山大戰時,吳三桂率關寧軍率先逃跑,使明朝從全國拼湊來的二十萬明軍迅速崩潰,死亡慘重。而吳三桂所率的逃兵,就是後來在山海關與李自成對決的那支山海關守軍。這支軍隊就算投靠李自成,又怎能敵過八旗勁旅呢?

  • 8 # 歷史大學堂

    在我們的印象裡,冷兵器的軍隊是打不過熱兵器軍隊的,清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晚清落後的裝備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被虐得體無完膚,喪權辱國。其實清朝曾經也有輝煌的一面,那就是依靠冷兵器打敗了裝備熱兵器的宗主國軍隊,明王朝的軍隊,成功入主中原。裝備熱兵器的明朝軍隊怎麼會輸給只靠弓箭、大刀的後金?

    明軍的失敗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明軍引以為傲的火器部隊曾一度在萬曆北韓戰爭中把十幾萬的日軍送到大海里餵魚,短短几十年,明軍由原來的刀俎變成了砧板上的魚肉。這個轉變與明朝內部落後的生產體制有關,明朝末年黨爭不斷、政治腐敗,加劇了體制的腐敗。

    圖1 明代的槍劍 和 萬勝佛郎機

    明軍內部擁有大量的火器不假,但這些火器的質量卻非常差,電影《大明劫》裡面有一個場景,孫傳庭考核火器的使用情況,結果很多銃都發射不出去,且精度也是偏得離譜。明軍火器質量差在戚繼光時期就存在了,在他自己的《練兵實紀》有記錄到明軍的火器彈藥和槍的口徑不匹配,即使彈丸放得進去,點火裝置又不好用,效率極低。在戚繼光時期的明軍的火器就存在如此嚴重的質量問題,到崇禎時期更是雪上加霜。

    明軍的科技水平低嗎?答案是否定的,在嘉靖年間,廣東、四川、遼東等地區都有兵工廠,生產規模化,新式武器也不斷開發,現代戰爭的水雷、機關槍等武器在明朝都有雛形。但生產體制的落後徹底禁錮了明朝的開發能力,尤其是在張居正死後,萬曆親政,軍工生產一落千丈。明軍生產體制部門多,相互制約,比如火力強大的魯密銃、鷹揚銃炮,各部門為了獲得更多的財政撥款,從中獲取一些利益,各部門彼此爭吵,相互打擊、壓制,結果這兩款武器都不了了之。工匠們因為沒有驗收部門,得過且過,質量怎麼可能好,如果像秦軍那樣在兵器上刻上工匠的名字,相信明軍的火器必然會是上盛的。

    圖2 佛郎機

    明軍的落後還體現在人的身上,李如松死後,遼東的軍備也日益廢弛,這才讓努爾哈赤有了可乘之機。明軍雖然人數眾多,又是實行衛所制度,軍事訓練鬆懈,以當時明軍的裝備水平,最好的野戰方式是結陣而戰,兩翼由騎兵保護。

    戚繼光早期建立起了一種車陣,這種車陣以“佛郎機”炮為主體,火箭、銃、騎兵為輔的陣型,“佛郎機”是一種後填裝炮,射速快,每分鐘可以發射5-9次,這套陣型曾打得後蒙和日本毫無還手之力。但這套陣型需要較好的訓練水平和兵種的協調,特別是火器兵的訓練,但明朝後期的明軍的訓練水平可以說是雞肋,軍隊缺編,訓練水平糟糕到一些火器兵連佇列和發射號令都不懂,基層指戰員戰鬥經驗缺乏,連將帥對陣法也是一臉懵逼,再強大的武器、戰術、陣型沒有訓練保障也只是擺設。

    圖3 薩爾滸戰役

    薩爾滸戰役開始時,明軍中的五千火器兵竟然連槍都沒摸過,臨時加班加點操練,戰役開始時無論是杜松還是馬林都沒有按照戚繼光的戰法要求去作戰,當時的明軍卻是一輪齊射之後,用騎兵和後金騎兵對沖,明朝那些騎兵那是後金騎兵的對手,結果就是潰散被殲。

    後金軍的套路都是主動進攻,明軍防守,清除明軍的兩翼騎兵後,再切斷明軍的補給,明軍糧草不足,被逼放棄營盤出來野戰才被殲。如果明軍固守,不主動進攻,保護好後勤,後金軍是拿明軍沒辦法的。將火器部隊和騎兵分開來使用,沒有發揮出車陣的威力,在機關槍沒出來之前,單靠射速慢的槍很難抵抗大規模的騎兵衝鋒,再加上精度差,50米開外完全憑運氣,連同時期的西方火繩槍都需要靠排槍和近距離來提高射擊精度,這種排隊槍斃的陣型也需要極高士兵素質才能完成。

    圖4 明代的 迅雷炮

    明軍“缺錢”,明朝末年的稅收陷入了一種怪圈,就是朝廷拼命的加稅,但朝廷卻看不到錢,甚至欠稅,一些省份竟然三年未繳稅。錢都進了那些地主富商的口袋,土地兼併導致大量農民破產,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上,而明朝計程車紳優待政策,這些人不交稅或少交稅,導致了明朝中央財政的危機,也加劇內部混亂狀況。缺錢是導致明軍缺編、缺訓、裝備差的主因。

    反觀後金這邊,努爾哈赤一開始的確靠弓箭、大刀吃過明軍火器的虧,但努爾哈赤是個厲害的角色,造反之初就開始研究明軍的火器,並僱傭漢人工匠提供技術,用大量貂皮換取火藥這些資源。到遼瀋大戰時,已經能很熟練使用火器,到了後期,後金軍的火器裝備水平與明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遼陽大戰,明軍用大炮猛轟,八旗軍居然能與明軍對轟,且火力還比明軍強,明軍的殺手鐧部隊-----火器部隊,只有七人生還,可見八旗的火力之猛。八旗也不是那種原始的騎兵衝鋒模式,遇到攻城戰,步兵下馬作戰。

    圖5 後期經清朝改良的 紅夷大炮

    明軍後期引進的紅夷大炮也為八旗做了嫁衣,紅夷大炮是一種守城或攻城兵器,笨重、射速慢,明軍卻用來野戰,被後金掠奪過來的漢人工匠王天相製造出,並批次生產,迅速投入到大淩河戰役,對明軍殺傷極大。

    明軍最大的失敗是在人的身上,戰爭的決定因素還是人,明軍有眾多火器,如果兵員訓練有素,火器加上其它兵種配合,即使火器次一點,薩爾滸之前也許就沒有後金的事了。

    文:飛揚

  • 9 # HuiNanHistory

    為什麼要假設八旗兵不使用火器呢?

    很明顯,這種問題有兩個的預設立場:

    1、明朝軍隊的火器非常先進。

    2、清朝八旗軍不使用火器。

    事實上,這兩個預設立場都是錯誤的。明朝的火器沒那麼先進,更重要的是,清朝有非常強大的火器武裝。

    在同明朝的作戰中,清朝也用火器。

    關外的清朝(後金)總共有三個兵種:騎兵、步兵、火槍手。這三個兵種是合為一體的,既有猛烈的火力性,又有高速的機動性,使得明朝在正面對抗中並不佔多少優勢。

    早在清朝入關前,八旗軍就已經在使用火器了。例如,在《滿洲實錄》中收錄的《太祖率兵攻寧遠》圖上,就體現了努爾哈赤率軍使用火器的細節:

    努爾哈赤派出戰車抵達寧遠城下, 每輛戰車前都設有銃眼,躲在後面的鳥銃手則舉槍透過銃眼射擊。

    當然,寧遠之戰的結果是努爾哈赤的大敗。這隻能說明當時的後金,沒有火器方面的武裝優勢,但不能說明人家不使用這些武器。

    誰都不是傻子,不會在打仗時放著火力猛的武器不用。

    寧遠之戰後沒多久,努爾哈赤就去世了。繼任的皇太極非常注重火器的發展,並且時刻準備將其投入戰場。

    根據歷史記載, 天聰三年(1629)十二月,皇太極率代善、多爾袞、多鐸等人赴薊州巡視。在隨同巡視的軍隊中,竟然還有“火器營兵五百名”。

    隨後,清朝或後金的火器再一次地大幅度提高,與孔有德等明朝將領的歸降有關。自此以後,明朝的火器再也稱不上有什麼優勢了。

    總而言之,不要小瞧清朝。如果明朝的火器真那麼強大,早就把清朝滅掉了。然而這種事並沒有發生。

  • 10 # 庭州行者

    自知乎流傳出的一句話非常經典: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這句話原封不動地送給這位提問者。在自己不瞭解事實真相的前提下,請不要基於自己的錯誤認知提出質疑,免得貽笑大方。

    明朝關寧軍裝備先進火器這個說法,大概是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提出來的。當年明月對於明朝的歷史的確有一定的瞭解,同時他的文字功底也非常深厚,但在軍事武器方面,他可以說是非常外行,同時在他的作品中,也夾帶有大量的私活。對於所謂的神器“三眼火銃”之推崇,便非常明顯地暴露了這一點。

    所謂的“三眼火銃”,並沒有當年明月吹噓的那麼神器。首先,它在沒有支架輔助的情況下是無法瞄準的,這也就意味著三眼火銃不可能做到“騎兵先對著對手放三槍,之後再當鐵棒子使用”,因為這樣完全沒有準頭;另外,三眼火銃屬於極其原始的火門槍,對於這種槍的射程,明朝當時的人有很明確的記載,大約在五十米以外是沒有什麼殺傷力的,更不用說面對身披重甲的八旗,毫無穿甲能力。實際上,三眼火銃在當時已經算非常落後的武器,歐洲早已經淘汰了這種落後的火銃,而大量裝備比之先進不少的燧發槍。

    明朝能用三眼火銃作為最精銳部隊的火器裝備,已經說明了明朝武器的落後。

    再說清軍,清軍在皇太極時期,已經完全不是純粹的大刀長矛了。當時清軍已經掌握了火器的製造方法,甚至因為皇太極本人對火器製造的重視,使得清軍制造出的火器質量要遠高於明朝,不僅在質量上,清軍在火炮的數量上也遠超明朝。松錦之戰中,明清雙方已大炮對轟,結果清軍完勝明軍。而清軍在入關後清掃李自成殘餘勢力時,更是充分發揮了火炮的優勢,所到之處,見到城池便先用紅衣大炮轟擊半日,轟塌城牆之後便輕易奪取城市,也正是因為如此,清軍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消滅李自成的殘餘力量,迅速平定北方。

    所以,明清之戰中,清軍的勝利,恰恰標誌著火器的勝利。因為在明清之戰的後期,也就是關鍵時期,清軍的火器裝備水平已經遠遠領先於明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的盡頭是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