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28717186299

    鳥宿池邊書,僧推月下門。這是詩人賈島一日尋訪好友李凝不得而作的詩《題李凝幽居》中的一句。詩裡描繪的大概是夜間,而賈島尋訪好友莫非也是在夜裡?晚飯過後,散步前往,邊走邊吟,為昨日的詩句冥思苦想,唸唸有詞,路人見之,皆相與竊竊,甚至有熟悉者低語:這不正是那位:“狂發吟如哭,愁來作似禪”的詩人賈島嗎!低頭苦吟之間已是幽幽的夜色瀰漫,賈島到了好友隱居處,卻見柴門緊閉,一片漆黑。不得而返。鬱郁心情激發了詩情,賈島當即吟出這首《題李凝幽居》。只可惜對詩人賈島瞭解不多,聯想到這裡無法再繼續下去,更無法將韓愈與賈島相遇的故事接續下去。因為無法解釋時間與事件之間的矛盾。只好,在這裡轉移話題,談談自己對“推與敲”的胡思亂想。

      起初讀這一句,以為僧人推的是自己的廟門。直至仔細品讀,才發覺自己完全弄錯了,僧人推的是朋友之柴門而非寺院大門。然而,既然已經誤讀,不妨借題發揮,談談僧人推廟門之“推與敲”之別。

      “推敲”有別,在於其意指的人數有異。

      推門而入,不需要應門者,或許根本就是孤身一人獨居古廟。門不必鎖,虛掩而上。那古廟裡或許只有青燈一盞,團氈數個,硬木板床,一桌一凳,如此而已。孤獨就是僧人的生活常態。對於他來說,夜裡白天本沒有差別,寒夜裡與白日裡他有無數的時間進入自己的心靈,與思想對話,與先人佛祖交流。正因為這樣,僧人才會深夜裡推門回廟。

      敲門的僧人會比推門者好過些,至少廟裡會有一個靜靜地守候他的人。為他點上青燈,為他熬夜苦守,或者還會為他端來一盤薄薄的飯菜,偶爾一兩句簡單的對話,或許只是最簡單的問候,卻也能穿破寂靜的夜,帶給人心些許安寧,些許平靜。相伴孤燈的滋味,會在同伴的氣息中變得沖淡,變得滋潤,變得溫暖。

      賈島是個孤獨的詩人。一生在窮困中度過,年輕時出家做和尚,還俗後做過小官,但也一直與貧寒相伴。一生苦吟的他在推敲之間,相信已對其中“推”與“敲”的感覺體會得更加深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會對人體攝影作品有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