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陽古鎮
在福建泉州,有一座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洛陽橋。洛陽橋是中國第一座梁式跨海大橋它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樑科學的一大貢獻,其首創的“筏形基礎”和“種礪固基法”在全世界史無前例地解決了建造大型石橋的基礎工程,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在全國堪稱第一的海港大石橋,而且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泉州人民的驕傲。
洛陽橋的建立曾為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基礎。千百年之前,因為海上貿易的頻繁,依傍著洛陽橋的洛陽古鎮也是商貿繁華、人聲鼎沸,經濟的活躍帶動了文化的進步,洛陽古鎮上中原河洛文化、在地文化、外來文化相互融合創新,形成為獨樹一幟的多元文化體系,也成為閩南文化的起源之地。現在在洛陽古鎮還保留著眾多海絲文化遺蹟,併成為泉州海絲申遺的遺產點之一。
相比洛陽橋在泉州的知名度,洛陽古鎮就相對低調了多,外地人更是知之不多,但這座千年古鎮的文化和人文魅力卻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泉州俗語說“兩裡橋三里街”,見識過洛陽橋的古樸雄偉,也會被這三里古街的風貌氣質所吸引流連。
跨過洛陽橋,走到橋北就是洛陽街。洛陽街西起昭惠廟,東接324國道,貫穿洛陽鎮,共約3里長。
面朝著洛陽江,依傍著紅樹林,老街古樹參天,巷道曲折蜿蜒,行走在這裡,三步一棟紅磚騎樓,五步一座古厝或廟宇宗祠,灰石紅牆,雕樑畫棟的老房子鱗次櫛比,讓人眼花繚亂。
三里街。
大約是由於洛陽橋和洛陽江的滋養,洛陽這座千年古鎮的遺風也是古樸渾厚的。作為閩南文化重鎮,著名的僑鄉,海絲之路的遺存地,這裡文化底蘊深厚,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自北宋時期起,泉州已是東方第一大港,洛陽鎮更是這條海上要道的繁華市鎮。古時這裡海內外客商雲集,熙熙攘攘,海絲文化的元素和遺蹟在這裡隨處可見。
到了民國時期,騎樓之風興起。洛陽街建立起來結構統一、有秩有序的典型的連排紅磚騎樓,傳統的鄉土社會由此逐漸過渡到了近代商業社會,更有了泉州“小中山路”的美譽。
老建築。
從唐宋到明清,老街上遺留下來的古代建築文物不少,隨便打聽一下,昭惠廟、張氏大夫第、吳氏宗祠、義波祠、古井禪寺等等歷史遺蹟就可以輕鬆找到。
▲昭惠廟
昭惠廟供奉著泉州的海上保護神——通遠王福佑帝君,它是洛陽街精神支柱般的存在,千百年來香火不斷。每年洛陽街元宵節的海神巡境活動、三月三祭海神活動都會在這裡舉辦。
▲萬安井古址
除了昭惠廟,古街上還有不少古井、宗祠和名人故居,它們在這裡默默地訴說著有關老街的信仰、傳說或過往。
相比古厝老廟,騎樓們就顯得時興很多。紅牆赤瓦間裝點著西式元素,有源於希臘式的牆柱,伊斯蘭式的門窗,它們組合自然,結構精巧,具有很高的審美和藝術價值。
▲屋頂吐水口造型
既有閩南建築風格,又吸收了西方建築元素,它們不愧是近代騎樓建築藝術之典範。除非親自來欣賞,否則很難透過文字表達出它們的瑰麗精巧。
▲洛陽街騎樓一瞥
老鋪子。
老街生活,大概都是一樣的慢,只是在洛陽街上,並不缺少活力。老鋪子們紮根在這條街上,已經成為洛陽鎮人的集體回憶。他們離鄉越遠,記憶卻越清晰,對老街的印象又由此活躍了起來。
現在古街上還經營著不少老字號店鋪,陳舊的擺設依然寄存著老手藝人們的驕傲。在世代居住的屋子裡繼承祖輩傳下的手藝過活,這裡有他們的生意,也是他們的生活。
古街上,一邊是傳統手藝和老買賣,憑著口碑和習慣,不消吆喝招攬,阿嫲阿伯們便會自己找上門來;一邊是現代工業生產下的小商品,款式新奇,色彩繽紛,散學路過的兒童總是要逛上一遭。新與舊,在這裡漸漸磨合出了自己的相處方式。
泉州洛陽古鎮
在福建泉州,有一座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洛陽橋。洛陽橋是中國第一座梁式跨海大橋它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樑科學的一大貢獻,其首創的“筏形基礎”和“種礪固基法”在全世界史無前例地解決了建造大型石橋的基礎工程,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在全國堪稱第一的海港大石橋,而且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泉州人民的驕傲。
洛陽橋的建立曾為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基礎。千百年之前,因為海上貿易的頻繁,依傍著洛陽橋的洛陽古鎮也是商貿繁華、人聲鼎沸,經濟的活躍帶動了文化的進步,洛陽古鎮上中原河洛文化、在地文化、外來文化相互融合創新,形成為獨樹一幟的多元文化體系,也成為閩南文化的起源之地。現在在洛陽古鎮還保留著眾多海絲文化遺蹟,併成為泉州海絲申遺的遺產點之一。
相比洛陽橋在泉州的知名度,洛陽古鎮就相對低調了多,外地人更是知之不多,但這座千年古鎮的文化和人文魅力卻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泉州俗語說“兩裡橋三里街”,見識過洛陽橋的古樸雄偉,也會被這三里古街的風貌氣質所吸引流連。
跨過洛陽橋,走到橋北就是洛陽街。洛陽街西起昭惠廟,東接324國道,貫穿洛陽鎮,共約3里長。
面朝著洛陽江,依傍著紅樹林,老街古樹參天,巷道曲折蜿蜒,行走在這裡,三步一棟紅磚騎樓,五步一座古厝或廟宇宗祠,灰石紅牆,雕樑畫棟的老房子鱗次櫛比,讓人眼花繚亂。
三里街。
大約是由於洛陽橋和洛陽江的滋養,洛陽這座千年古鎮的遺風也是古樸渾厚的。作為閩南文化重鎮,著名的僑鄉,海絲之路的遺存地,這裡文化底蘊深厚,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自北宋時期起,泉州已是東方第一大港,洛陽鎮更是這條海上要道的繁華市鎮。古時這裡海內外客商雲集,熙熙攘攘,海絲文化的元素和遺蹟在這裡隨處可見。
到了民國時期,騎樓之風興起。洛陽街建立起來結構統一、有秩有序的典型的連排紅磚騎樓,傳統的鄉土社會由此逐漸過渡到了近代商業社會,更有了泉州“小中山路”的美譽。
老建築。
從唐宋到明清,老街上遺留下來的古代建築文物不少,隨便打聽一下,昭惠廟、張氏大夫第、吳氏宗祠、義波祠、古井禪寺等等歷史遺蹟就可以輕鬆找到。
▲昭惠廟
昭惠廟供奉著泉州的海上保護神——通遠王福佑帝君,它是洛陽街精神支柱般的存在,千百年來香火不斷。每年洛陽街元宵節的海神巡境活動、三月三祭海神活動都會在這裡舉辦。
▲萬安井古址
除了昭惠廟,古街上還有不少古井、宗祠和名人故居,它們在這裡默默地訴說著有關老街的信仰、傳說或過往。
相比古厝老廟,騎樓們就顯得時興很多。紅牆赤瓦間裝點著西式元素,有源於希臘式的牆柱,伊斯蘭式的門窗,它們組合自然,結構精巧,具有很高的審美和藝術價值。
▲屋頂吐水口造型
既有閩南建築風格,又吸收了西方建築元素,它們不愧是近代騎樓建築藝術之典範。除非親自來欣賞,否則很難透過文字表達出它們的瑰麗精巧。
▲洛陽街騎樓一瞥
老鋪子。
老街生活,大概都是一樣的慢,只是在洛陽街上,並不缺少活力。老鋪子們紮根在這條街上,已經成為洛陽鎮人的集體回憶。他們離鄉越遠,記憶卻越清晰,對老街的印象又由此活躍了起來。
現在古街上還經營著不少老字號店鋪,陳舊的擺設依然寄存著老手藝人們的驕傲。在世代居住的屋子裡繼承祖輩傳下的手藝過活,這裡有他們的生意,也是他們的生活。
古街上,一邊是傳統手藝和老買賣,憑著口碑和習慣,不消吆喝招攬,阿嫲阿伯們便會自己找上門來;一邊是現代工業生產下的小商品,款式新奇,色彩繽紛,散學路過的兒童總是要逛上一遭。新與舊,在這裡漸漸磨合出了自己的相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