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056476017226

      軍事發展的趨勢大體就是武器高科技化,戰爭資訊化區域性化,軍事戰術小型化靈活化,注重單兵能力。部隊建設技術化。   1、軍事技術:由工程革命走向資訊革命   在西方國家,屬於機械化軍事範疇的工程革命始於二戰期間。它的作用是, 透過不斷採用新的工程工藝技術,使飛機、艦艇和地面戰鬥車輛等作戰平臺的性 能指標不斷提高。屬於資訊化軍事範疇的資訊革命則始於70年代,分為軍事感測 革命和軍事通訊革命兩個階段。軍事感測革命的主要表現是:出現了計算機控制 的探測器材,以及單個作戰平臺和武器系統的計算機化,武器的命中精度有了極 大提高;單個作戰平臺的效能成倍地提升。據測算,裝有新型感測器的作戰平臺 ,其探測距離相當於過去的5倍,探測範圍和探測到的資訊量是過去的25倍。軍事 通訊革命的主要成果是: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出現了可以處理大量數 據信息的指揮、控制、通訊、情報與計算機系統(即 C 4 I系統)。目前,感測器 材可蒐集超視距資訊,衛星可蒐集全球資訊。但是,如果這些資訊只供給單個作 戰平臺使用,目標識別和快速攻擊問題就無法解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依賴於 “數字化的實時通訊”,確保各種兵力兵器和作戰系統之間在目標探測、情報、 跟蹤、火控,指揮、攻擊、毀傷評估等方面的資訊暢通,從而實現“整體力量綜 合”。   軍事技術革命的發展在世界各國是不平衡的。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完成了軍事 工程革命,接近完成軍事感測革命,正在全力推行軍事通訊革命。而廣大發展中 國家則仍處於軍事工程革命階段,或剛剛開始軍事感測革命。   2、武器裝備:由機械平臺向資訊平臺過渡   當前,世界各國武器裝備發展的大趨勢是,工業時代的機械化裝備正在逐步 向資訊時代的資訊化裝備過渡。這一過渡將持續很長時間,各國過渡的速度也會 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的裝備資訊化建設起步早,進展快,其武器系統的主 體已經實現資訊化。例如,美陸軍的資訊化裝備已佔其裝備總量的50%以上,美海 、空軍的資訊化裝備已達70%。雖然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或絕大部分武器裝備 仍然是半機械化、機械化裝備,但是它們也已經不同程度地開始走上了裝備資訊 化的發展道路。   資訊化裝備是指,資訊科技含量高,資訊科技對軍事裝備效能的提高及對其 使用、操縱、指揮起主導作用,具有資訊探測、傳輸、處理、控制、制導、對抗 等功能的作戰裝備和保障裝備。主要有資訊化彈藥,資訊化作戰平臺,軍用智慧 機器人系統,單兵數字化裝備,以及 C 4 I系統。武器裝備資訊化是指,利用資訊 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使預警探測、情報偵察、精確制導、火力打擊、指揮控制、 通訊聯絡、戰場管理等領域的資訊採集、融合、處理、傳輸、顯示實現聯網化、 自動化和實時化。武器裝備資訊化可能產生的影響是:作戰保障裝備的地位和作 用有很大提高,併成為作戰系統的“眼睛、神經和大腦”;將產生軟、硬殺傷概 念,出現軟、硬殺傷兵器;在各類兵器中,電子資訊系統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其 作用也日益重要。   3、軍事組織體制:向“便於資訊快速流動與使用”方向發展   一般來說,在一場全面軍事革命中,最先發生變革的是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 ,最後完成變革的是軍事組織體制。軍事組織體制變革滯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 改革軍事組織體制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牽扯的問題多,各種矛盾 集中。這次軍事組織體制變革的實質,是使資訊化武器裝備和創新性作戰理論所 蘊含的作戰潛力實現“物化”,而“物化”的最終成果是資訊化軍事形態的組織 體制。   改革工業時代機械化軍事形態,其大方向就是使軍隊體制編制“適於資訊的 快速流動和使用”。一是變縱長形“樹”狀領導指揮體制為扁平形“網”狀領導 指揮體制。適用於機械化戰爭要求的領導指揮體制已經暴露出資訊流程長、資訊 流動速度慢、抗毀能力差等弊端。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應逐步建立外形扁平、橫 向聯通、縱橫一體的“網”狀領導指揮體制。二是進行陸軍結構改革。近十多年 來發生的高技術區域性戰爭表明,陸軍的地位和作用在下降。改變陸軍結構就成了 各國面臨的重大軍事問題。小型化、輕型化、多能化,是軍事強國陸軍改革的大 方向。三是組建資訊戰部(分)隊。為了實施和打贏資訊戰,一些國家開始組建 資訊戰攻防部(分)隊,如建立專門負責實施進攻資訊戰的航空隊,“駭客部隊 ”與“反駭客部隊”,各種計算機應急反應分隊和計算機網路防護分隊。   4、戰爭形態:機械化戰爭向資訊化戰爭轉型   機械化戰爭逐漸向資訊化戰爭的轉變,不會一蹴而就,要經過一個戰爭形態 從量變到質變、從部分質變到整體質變的漫長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機械化 戰爭的成分會越來越小,資訊化戰爭的成分越來越大。這種兩者兼而有之的戰爭 形態,我們稱之為高技術戰爭。高技術戰爭是從工業社會向資訊社會過渡時期產 生的,既有機械化戰爭的性質又有資訊化戰爭的特點,是一種混合型或過渡性戰 爭形態。   一般認為,高技術戰爭始於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那麼,高技術戰爭的終點 在哪兒?它何時才能過渡到資訊化戰爭?對此要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必須明確 打資訊化戰爭應具備的最基本、最主要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出現資訊化軍隊,有 資訊化軍隊,才有資格打資訊化戰爭。目前,軍隊資訊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是美國 ,美國計劃到21世紀中葉建成資訊化軍隊。屆時,高技術戰爭將轉化為資訊化戰 爭。資訊化戰爭是由資訊化軍隊在陸、海、空、天、資訊、認知、心理等七維戰 略空間用資訊化武器裝備進行的,它有六個基本點:一是時代性。在資訊時代, 有多種形態的戰爭,但資訊化戰爭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戰爭形態。二是交戰雙 方至少一方是資訊化軍隊,機械化軍隊或半資訊化軍隊打不了資訊化戰爭。三是 要使用資訊化、智慧化武器裝備,各作戰單元網路化、一體化。四是要在七維戰 略空間進行,特別是在航天空間、資訊空間、認知空間和心理空間進行的戰爭要 佔相當比例。五是在物質、能量、資訊等構成作戰力量的諸要素中,資訊起主導 作用,資訊能嚴格調製在戰爭中表現為火力和機動力的物質和能量。六是戰爭中 的必要破壞和“流血暴力”依然存在,但附帶破壞將降低到最低限度。根據這六 條標準判斷,迄今為止發生的所有戰爭都還夠不上資訊化戰爭.   二、軍事交流與國防現代化建設   自從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以來,中國即積極地進行高科技戰爭的國防現代化建軍備戰,軍事外交被要求要為國防現代化服務。中國認為軍事外交是瞭解世界軍事全貌,達到知彼的重要的公開合法的管道。透過軍事外交活動,可以瞭解世界各國,特別是軍事大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瞭解主要軍事大國的軍事實力、軍事制度、軍事戰略、軍事思想、作戰原則、軍事經濟、軍事訓練、軍事教育、軍事科技、軍工生產、軍品貿易、軍事動態、等重大軍事情況,有共同利益的可以進行合作,有衝突的應引以為惕,有安全威脅的應研究對策加以防範。而除了作為中共瞭解世界的橋樑外,同樣地也作為世界認識中國的視窗。整體而言,軍事交流對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有下列幾項戰略意涵:   (一)軍事外交的任務是,在國際上宣傳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質量建設的成就。(二)軍事外交的職能是,為中國與外國之間的軍事交流與合作,創造有利的條件。(三)軍事外交的內容是,為武器裝備的聯合研製、開發、生產、銷售搭橋牽線與鋪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個啥樣的人兒啊,歌詞?